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78
地方志书的基本知识(梅森)第一讲地方志书的价值提要:历代统治阶级与新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地方志;外国如何重视地方志;地方志首先存史,同时能为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与学者重视地方志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
(一)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鉴”:镜、审察、儆戒和教训)古代官员认为:“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古代,新官上任有“以志呈阅”的传统。
唐代韩愈到岭南就借阅《韶州图经》,看后还题诗一首;“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信难,愿借图经将入界,亦逢佳处便开看。
”(广东韶关,有曲江。
韶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韶州)南宋朱熹到南康军(今江西永修、都昌、星子县)做官,“下车首以郡志为问。
”方志有“鉴往知来”的作用,宋代真德秀说:“为此郡之吏者,不可无此书。
”朝廷的重视。
数千年来,由于地方志在便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了解各地或当地自然资源、经济物产、行业产业、政治社会、文化文风、民俗民情并以此辅佐治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之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为此历代中央政府发布了许多修志的命令,其中封建朝廷35份(此外,民国政府11份),封建社会中央政府的修志命令开创了官修志书的先河,确立了地方志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地位,并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中央对地方修志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要求。
中央政府发布最早的与修志有关的命令应该在西汉。
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修志命令最详细具体的要算载于《清实录·世宗实录》中的雍正修志上谕,共400多字。
(详见梅森《从历代中央政府的修志命令看<地方志工作条例>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9期)。
(二)封建社会学者对地方志的重视清代著名方志学家、江苏武进人(今常州市)李兆洛在《怀远县志》中说:“志者,志民生之休戚(欢乐与忧愁,即福与祸),志天下之命脉,志前世之盛衰以为法鉴也,志异日之因革以为呼吁也。
地方志知识教程地方志教程第一章地方志基础知识第一节方志的属性、特征和功能一、方志的属性方志的属性,是指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性,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基石。
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但是,这个问题,历史上方志界颇多争议,主要是围绕着方志是“地理书”还是“历史书”的问题而展开的。
1. “地理派”和“历史派”的争议地理派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按一定行政区域,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艺文、名胜古迹等,所以,它是地理书。
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说:“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
”宋代欧阳? 在自己撰述的方志《舆地广记》中更是开宗明义的指出方志属于地理性质:“地理之书,虽非有深远难见之事,然自历世以来,更张改作……,予不佞,自少读书,私尝留意于此,尝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王象之亦持此论。
元代黄说“昔之言地理者,有图有志,图以知山川形势、地之所生;而志以知语言土俗博古久远之事。
”(王晓岩《历代名人论方志》,1986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至清代,著名地理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洪亮吉、谢昆等也主张“志乘为地理书”。
民国时期,梁园东说:“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不完全的地理书。
”(黄苇等著《方志学》,1993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方志为地理书的观点,也反映在目录学上,从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到《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正史与《四库全书总目》等,都把地记、图经之类的志书,归入地理类。
清代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补逸》、民国时期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今人方国喻的《云南史料目录概况》、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目提要》,也大都将方志归为地理之属。
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首有《中国古地理志丛刊》的提示,仍有人视方志为地理的附庸,而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5篇模版)第一篇: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功用司继强地方志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项颇具特色和历史意义的事业。
20世纪80年代起至目前为止,第一轮新编志书已经基本完成,第二轮新志编修正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进行,首轮新编的省、市、县三级志书,以及部门志、专门志、名山大川志、乡镇村志等,成为前所未有的文化工程,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但是,地方志仍然未能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党中央、国务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决策的提出,如何研究发掘志书文化资源的产业属性、服务经济社会,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地方志与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从整体上包容了人类从浅到深的全部进化活动,这种进化活动既是不断推进的、日新月异的,又是具有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它的根来自于传统、民族和时代,这就决定了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
全社会全人类的文化就是由各个地方文化的总和所构成的。
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属于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们不是同等的关系,而是依存、从属、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进步和发展,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必须建设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方志文化。
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内容涉及疆域、沿革、山川、水利、赋役、军事、职官、学校、选举、科第、人物、艺文、金石、建筑、古迹、风俗、灾异等名目,被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称为“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所说:“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5期。
编修地方志的意义与作用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方志的编修,其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的史书,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
正因如此,地方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古人对地方志的功用进行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综合起来可用“治资、教化、存史”六个字来概括。
历史上人们对方志作用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其功用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而有所变化。
最初的地方志是顺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辅治(资治)”。
西汉以后的地方志主要形式是地记,常璩《华阳国志序》里认为,地方志有“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的作用。
隋唐时期官修的志书,其内容对政治和军事决策参考的作用日见重要,所以当时志家对方志的功能有“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说法。
到宋代,方志内容更广泛,作用更大,郑兴裔在《广陵志序》中提出了方志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有重要的存史镜鉴作用;第二,有政治参考作用;第三,有教育作用。
开了方志“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之说的先河。
明清以后,地方志及其理论发展逐渐成熟,方志界对方志功能认识趋于统一,普遍将地方志的功能释为“资治、存史、教化”。
民国时期,黎锦熙先生又提出了“创‘四用’,以广方志之功能”的观点,即科学资源,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导的“四用”功能。
现在,人们对编修地方志的意义与作用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一、从编修地方志的意义来讲:首先,编修地方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地政府领导,不能光凭习惯和经验去指导工作,作出决策,而要有政治远见和专业知识,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系统的深刻了解和认识,要有历史的比较,要善于运用智力机构和智力工具来谋划地方发展蓝图。
地方志就是可以借助的一种智力工具。
如果编写出一部能反映本地区、本行业历史和现状的新志书,那么领导者,特别新任领导者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迅速掌握全面的情况。
⽅志学⼀、名词解释1.⽅志⽅志是地⽅志的简称,也称志书。
所谓⽅志,就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个地⽅的⾃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作。
2.图经图经,⽅志的别称之⼀。
图即舆地图,经为⽂字说明。
图与经两部分合为图经。
图经源于古地图,先以地图为主,经为辅,后因⽂渐繁,经成为图经主体,⽽图降居其次。
现知最早以图经为名者,是东汉《巴郡图经》。
唐、北宋图经⼤盛,著名图经有唐《沙州图经》等。
3.乘乘,⽅志的别称之⼀,为⽅志之雅称,其体例、内容与志⽆异。
⽅志取乘为名,源于春秋之国别史《晋乘》,始于宋洪刍《豫章职⽅乘》。
此后历代均有沿袭,著名的有元于钦《齐乘》等。
4.谱谱,⽅志的别称之⼀。
⽅志名谱,是因袭先秦《周谱》⽽来。
创始于宋杨备《思平郡谱》和曹叔远《永嘉谱》,然为数极少。
5.省志省志,是以省为记载范围的志书。
新中国成⽴之前均称通志,现改称为省志。
省乃最⾼之地⽅⾏政区划,始置于元朝,之后经明、清、民国,沿⽤⾄今。
省之有通志,始于元代。
历史上的通志⼀般由布政使、总督、巡抚主修,督学使编纂。
6.府志府志就是记载⼀府之内⼈、事、物的志书。
府是唐⾄清代的⼀级地⽅⾏政区划名称,是省以下、县以上的⼀级⾏政区划。
因府相当于唐以前的郡,故有些府志⼜称郡志。
府志⼀般由府⼀级官吏主持修纂。
历史上著名府志有宋范成⼤纂《吴郡志》、明王鳌等纂《姑苏志》、清戴震纂《汾州府志》等。
7.厅志厅志,是记载⼀厅范围诸事的志书。
清在新开发的地区设置厅,为地⽅基层⾏政机构,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清代著名厅志有⾦志节《⼝北三厅志》、黄以周《定海厅志》等。
民国后废厅建置,厅志亦因之不修。
8.通志这⾥所⾔的“通志”,同惯称省志为“通志”,并不是⼀个概念。
所谓通志,是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基本总括了⼀地的⾃然与社会诸⽅⾯的历史与现状。
举凡⼀地的疆域、沿⾰、⼭川、厄塞、⽥亩、物产、财赋、⼈⼝、灾异、风俗、丁役、胜迹、⼈物、艺⽂等⽆所不载,⽽且所载内容在涉及的时间跨度上统合古今。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地方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和传承着地方的发展脉络与特色,具有诸多鲜明而重要的基本特征。
其一,区域性是地方志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地方志着重记述的是特定的地域范围,无论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甚至是一个乡镇、一个村落,都有其专属的地方志。
这种区域性使得地方志能够精准地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物产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在记述山脉、河流时,会详细描述其在本区域内的走向、长度、流域面积等;在介绍物产时,会突出本地特有的农作物、矿产或者手工艺品。
这种对于区域特色的聚焦,使得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其二,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又一重要特征。
它广泛收集、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档案、统计数据、口述传说等。
这些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后人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
例如,查阅某地的地方志,可以了解到该地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变迁、人口增减情况、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应对措施等。
而且,这些资料通常经过了严格的考证和筛选,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其三,综合性也是地方志不容忽视的特征。
它不是孤立地记录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将一个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述。
这种综合性使得地方志能够呈现出一个地方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轨迹。
比如,在一部地方志中,既会有关于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介绍,也会有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的演变;既有经济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也有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既涵盖了社会风俗和民生百态,也包含了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进步和成果。
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综合记述,读者可以对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其四,连续性是地方志的一个独特之处。
许多地方志都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往往会在前志的基础上进行续修和补充。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地方志是我国古代记录每个时代和区域的古籍,其内容全面,包括每个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历史,像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在古代,地方志就像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与其相比,地方志的职能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也叫地方志,是对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描述,其记录过程比较慢,内容上由简单到繁琐,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在《周礼》一书中提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为此很多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主要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资料性文献。
而地方志,专门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关于地方志,它还分为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相比而言,这两种书在编写方式上不同,资料内容上区别较大。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记录内容全面、权威。
地方志,主要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在我国,每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设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种:每年都编辑出版、3-5年编辑1次、10年编辑1次。
而地方通志,是指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专门记录的纪传体通史,再根据要求编辑出版。
地方志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志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省市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有资料室和网站,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查看。
在我国地方志的写法为横排竖写,也可以称为横分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实,它也是我国当代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志书内容科学分类,其次,了解和确定各种事实的隶属关系,最后,编辑篇、章、节、目——这就是横分、横排。
对于分类后的内容,要按照时间来排序,了解其开端,并对过程进行记录,说明最后结果」—这就是纵述、竖写。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横分纵写或横排竖写。
人物志的主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记,也是重要的内容。
方志人物作用空间探析摘要: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人物传记”这些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奋斗历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进程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方志人物宣传城市发展1 方志人物的重要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与基础,修志就是要为创造历史的人树碑立传,名垂青史,以资政教化后人。
人物是方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就有“古来方志半人物”的说法。
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人物传记”记述范围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为人民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这些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奋斗历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反映出一定时期的历史进程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志人物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符号,是一个城市名片的核心和灵魂。
2 当前方志人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现状方志人物是发挥方志功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地方志书对在社会发展起到过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进行立传和记录,“玉石朱紫,各显分明”,当前,方志人物作用发挥的空间仍然存在很大缺口,与其应有的作用发挥存在不想匹配的现状。
2.1 地方志书的影响力直接制约着方志人物的影响力方志服务于社会的范围有待拓展,方志反映的是人们(含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记述的内容涵盖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此被称为“百科全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方志需要记述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随着社会需求范围的增加,地方志书的影响范围也有待拓展,也就决定了收录于地方志书中的方志人物发挥作用的范围空间有待提升。
2.2 方志人物的宣传途径比较狭窄,宣传的形式比较单一一篇好的人物传记,就是一面做人的镜子。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摘要:中国地方志,地方的全历史记录。
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的记载覆盖面十分广博,地方志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我国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严格的编写规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浅论。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起源;特征:史料价值1地方志的特点1.1较强的地域性地方志,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对一个地方的一些文化或者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地方志的地域性比较强。
地方志主要对本地区的一些经济、政治等文化进行了记载,和与其他地区的一些比较。
每个地方的地方志都是对其自身地区的一些独特的文化进行的一些记载,所以在地方志的文化内容中,较为相似的内容其实是很少见的。
地方志这类典籍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帮助现在人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状况和特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地方志的一些记载,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2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除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之外,还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到如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段历史下的地方志,都记载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发展和变化。
每个地方志都是以一段时间内,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现实发展情况作为记录的资料。
所以所反应的都是一个时代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地方志,来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文化特点。
地方志鲜明的时代性,也是区分不同时代地方志的有效方式。
1.3广博的内涵性地方志在内容的记载上较为繁杂,所以这也成就了地方志拥有广博的内涵性。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反应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历史的一些时代特点。
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
上晓天文,下知地理,还有一些记录,当地的名胜古迹,特殊的物产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别具一格的方言俗语,一个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同文化下的制度,一个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些影响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是地方志所进行记载的内容,只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所发生的一些事都是地方志记载的材料。
编修地方志的意义与作用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编修地方志的意义与作用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方志的编修,其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的史书,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
正因如此,地方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古人对地方志的功用进行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综合起来可用“治资、教化、存史”六个字来概括。
历史上人们对方志作用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其功用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而有所变化。
最初的地方志是顺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辅治(资治)”。
西汉以后的地方志主要形式是地记,常璩《华阳国志序》里认为,地方志有“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的作用。
隋唐时期官修的志书,其内容对政治和军事决策参考的作用日见重要,所以当时志家对方志的功能有“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说法。
到宋代,方志内容更广泛,作用更大,郑兴裔在《广陵志序》中提出了方志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有重要的存史镜鉴作用;第二,有政治参考作用;第三,有教育作用。
开了方志“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之说的先河。
明清以后,地方志及其理论发展逐渐成熟,方志界对方志功能认识趋于统一,普遍将地方志的功能释为“资治、存史、教化”。
民国时期,黎锦熙先生又提出了“创‘四用’,以广方志之功能”的观点,即科学资源,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导的“四用”功能。
现在,人们对编修地方志的意义与作用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一、从编修地方志的意义来讲:首先,编修地方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地政府领导,不能光凭习惯和经验去指导工作,作出决策,而要有政治远见和专业知识,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系统的深刻了解和认识,要有历史的比较,要善于运用智力机构和智力工具来谋划地方发展蓝图。
地方志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物,而地方志作为中国文献中的重要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地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地方志的定义和发展、地方志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地方志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地方志对于中国古代地域研究的重要性。
一、地方志的定义和发展地方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专门介绍本地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史书,通常由当地县、州、府或省辖下的各县、市级行政区划编写。
地方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的政治力量并不强大,各诸侯国互相争斗,缺少一份能够对各自领土进行综合性介绍的书籍,因此地方志的编纂逐渐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自汉代《方舆胜览》开始,到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圆明园雅俗杂记》等编纂的地方志,覆盖了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域。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地方志的编纂形式逐渐完善,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计算机排版,地方志的编纂难度和工作量大大降低,也加速了地方志的普及和传播。
二、地方志的价值和作用地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价值。
首先,地方志可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材料。
它记录了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包括土地面积、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商业贸易、名胜古迹等,为后人认识历史、探究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地方志不仅可以反映出某个地域的独特文化和特色,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它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如,地方志可以记录下某个地方特有的节日、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文化现象,反映出该地域的文化特点和风情;同时还可以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揭示出差异性。
最后,地方志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地方志中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和发布地方志可以促进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也有助于将这些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地方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史”者,历史也。
历史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文化和辉煌。
而地方志,则是地方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地方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一、地方志的历史地方志的创作起源于我国古代。
公元304年,东晋陶渊明撰写的《彭城春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地方志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的地方志出现,内容繁多丰富。
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命令各地撰写地方志,称之为“方志”。
这个时期的地方志,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文物、名胜等内容,还涉及到民俗风情、经济贸易、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方面,以及一些迷信的内容。
这些地方志,成为了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志的出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手抄本到印刷版,再到数字化版,地方志的传承方式在不断地更新。
例如,各地政府出版的地方志也升级为数字版,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
二、地方志的文化意义1. 传承地方文化地方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它通过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使得后人可以更好地知晓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渊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志上的内容也不断更新。
有些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可能在地方志上得以保存,而没有在书面或其他形式上留下记录。
2. 传播地方形象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它所记录的信息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物传记、民俗习惯、经济特色、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传播这个地方的形象,也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3. 推动地方发展地方志所记录的信息有助于推动地方的发展。
例如,地方志可以详细记录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推广地方产品和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阅读地方志,可以了解和领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地方志的性质与功能作者:admin方志内蒙古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31更新时间:2011-4-14一、地方志的性质地方志的性质,是指地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具体说就是地方志记载的对象、内容究竟是什么。
这是编纂新方志和研究方志学理论首先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
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着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体例、体裁、篇目、编纂方法、收录内容等,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1.对方志性质的各种看法关于方志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地理书,属地理学范畴。
持这种看法者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
它按一定行政区划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贡赋和名胜古迹,所以是地理书。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欧阳忞、王象之都认为方志为地理书。
清乾嘉时期,修志蔚然成风,在探究方志理论方面也超越前代。
不少学者认为,“一方之志,沿革最要”,力主“志乘为地理专书”,于是形成著名的方志地理学派。
毕沅、钱大昕、孙星衍等属于该学术派别,代表人物为戴震、洪亮吉。
至近现代,方志属地理学的看法仍然存在,如民国时期,梁园东认为“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一种不完全的地理书”,今人谢国桢教授、台湾学者陶元珍也认为地方志属地理学,但影响已不大。
第二种看法,认为方志是历史书,属历史学范畴。
持这种看法者认为:史有多种,有天下之史,一国之史,一家之史,一人之史。
方志与正史、传记、谱牒本质属性相同,只有记载范围广狭、地位高低之异。
方志不仅记地理沿革,还记人物、文献等许多内容。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更一再强调“志属信史”,“志乃史裁”,“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
清末至民国年间,梁启超、傅振伦、吴宗慈、李泰棻、寿鹏飞、瞿宣颖等著名学者,也认为方志属史书范畴。
如甘鹏云在《修志答问》中说:“一省通志,即一省之历史也,一县志乘,即一县之历史也。
”今人白寿彝教授、台湾学者林献堂等也持“地方志即地方史”的看法。
浅议地方志的服务功能
地方志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地方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信息的一种书籍形式。
它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学术研究价值。
在当前社会,地方志的服务功能越来越被受到关注。
首先,地方志具有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
地方志是各地方政府管理的基础资料,可以使政府及时了解到各地方文化、经济、历史等发展情况,从而为更好的制定各种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地方志具有研究学术问题的功能。
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了该地方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学者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地方文化、历史等问题。
地方志对于历史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了解历史文化的最好途径。
再次,地方志具有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
地方志中包含了很多地方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信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
地方志的编写,可以促进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存,对建设文明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方志具有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
地方志中包含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对于各类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地方志的编写与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
因此,地方志具有多重服务功能,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地方志也日益涌现,如数字地方志、互联网地方志等形式,这些新型的地方志服务模式也在促进地方志向着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地方志的“资治”作用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区域资料宝库,以其丰富而又完备的资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文献资料价值。
梁启超说:以吾济今日治史者之所需要言之,其间可宝之资料乃无尽藏。
方志是重要的资料源泉,它的价值不但与国史相等,其作用往往比廿四史、九通之类的书籍还重要得多。
地方志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方志门类庞杂、内容详备,著名学者顾领刚曾说: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制、职官、兵备、大事记,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
对治理一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方面,地方志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与规划提供历史借鉴,有利于地方领导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汲古鉴今,明长识短,从而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
湖北以淡水鱼著称《武昌县志》《江陵县志》以及其他一些方志记载了湖北鱼类的名称、品种、繁殖、生长及活动地点、情况等。
如《武昌县志》记载了鳊鱼(俗称武昌鱼)的情况:鲂即鳊鱼,名缩项,产樊口者甲下,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就可以研究湖北淡水鱼的生产情况,为当今的渔业生产提供借鉴。
2003年,温州客商到张家港市投资,首先到市史志办借阅了《沙洲县志》《张家港指南》《张家港概览》等史志工具书,温州客商在充分了解张家港市的经济、文化和投资环境后,才作出了投资建设张家港温州商贸城的决定。
2004年,温州商贸城开业,建成区面积11万平方米。
我省枣庄市齐村区(现为山亭区)有一种会咬人的怪树,人一触碰,就会中毒,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
后来从旧志中查知,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于是得到重视,经过精心培育种植,现己成为当地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此等依据旧方志中的史料记载,来制定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例子不胜枚举。
上述事例也充分说明,能积极有效地利用好旧方志,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方志工作者论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献形式。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作为方志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首先,地方志的功能之一是记录和保护地方的历史文化。
地方志中包含了地方的沿革变迁、重大事件、人物事迹等丰富内容,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依据。
地方志的编纂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整理整个地方的历史资料,将分散的历史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有机的历史编年体系,为后世保存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其次,地方志的功能还体现在传播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方面。
地方志中往往包含了地方的民俗文化、地理风貌、宗教信仰、方言特色等内容。
它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和独有的风貌展示给读者,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比如,湖南省的《湖南省志·民族志》详细记载了湖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传统农耕文化等,为了解湖南的多元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地方志还有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功能。
地方志中往往包含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现状、发展规划、重点产业等内容,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发展方向。
地方志可以洞察地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为地方经济的振兴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比如,浙江省的《浙江省志·经济志》详细介绍了浙江的经济现状、特色产业等,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地方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地方志的编撰不再仅限于纸质版本,出现了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的媒体形态,让更多的人更便捷地获取地方志的内容。
另一方面,地方志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加入了多媒体、音频、视频等形式,丰富了地方志的表现形式和感官体验。
这些创新使地方志更加生动、直观,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和推动地方发展。
此外,地方志的编写也趋向于多元化和专业化。
编撰地方志不再仅限于某个地方的政府或历史研究机构,而是吸引了更多的学者、研究者、志愿者等参与进来。
征文方志整理研究近年来,方志整理研究逐渐受到广大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方志作为一种地方志书,是一种总结、整理和反映一个特定地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信息的文献形式。
方志整理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方志整理的必要性和现状、方志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方志整理研究的未来方向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方志整理的必要性和现状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很多方志存在着残缺和缺失的情况,需要进行整理和修复。
方志整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方志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可以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方志中所载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社会制度等,都是研究一个特定地域历史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后人还原历史的原貌,了解当地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方志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文献,可以为地理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方志中所记载的地理信息,如地貌、水系、气候、土壤等,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有着重要的说明作用,对于地理学研究和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方志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方志整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方志文献已经损失严重,需要进行修复和整理。
另一方面,由于方志整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大,很多地方尚未进行方志整理工作,方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二、方志的价值和作用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方志中所记录的民俗风情、传统礼仪、方言语言等,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方志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