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课件古气候学第1讲
- 格式:pdf
- 大小:15.76 MB
- 文档页数:160
古气候学复习一、概论1.水的三相平衡点:水有固气液三相,在三种共存的情况下是最稳定且唯一的;一个大气压下,水在气态处于饱和状态下时的温度为热力学温标的标准点。
2.气候学: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和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天气是指在某一瞬间或一个较短时间大气的状态(温度,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是短暂的过程,天气变化快,变化周期短。
气候是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段时间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
3.古气候学:主要研究器测时期之前的气候变化历史、过程及原因的学科,其目的是为预测今后气候变化及解决有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
4.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指的是研究地球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变化机制和变化机理,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5.盖亚假说: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岩石、海洋和所有的生命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系统。
地球的各种生物有效的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成分;地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进化;各种生物界之间主要由负反馈连接,保持生态的稳定性;大气能保持稳定不仅是取决于生物圈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生物圈;各种生物调节其物质环境,以便创造各类生物最优化的生存条件。
6.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冰冻圈共同组成,气候是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终极产物。
气候系统的最终能量来自太阳。
7.古气候变化的三个尺度:构造尺度—岩石圈构造变化驱动,不可逆;轨道尺度—日照季节、轨道配置变化驱动;亚轨道尺度—101-103太阳活动等驱动长尺度是短尺度的背景,短尺度是长尺度变化上叠加的扰动8. 末次盛冰期(LGM)21000年最大的变化是冰盖扩。
现代陆地冰雪覆盖的面积为1500万平方公里,LGM时期为4000万平方公里。
古气候学
第一讲气候变化与古气候学
第一部分简介
一、古气候学(paleoclimatology)定义
古气候学主要研究“器测时期”之前的气候变化历史、过程及原因,其目的为预测今后气候变化及解决有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
二、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
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冰冻圈共同组成,气候是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终极产物。
气候系统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响应时间
快速响应与慢速响应
气候系统及其外部驱动因子
气候系统内部的主要过程
大气在高低压之间的运动
地球的风系
夏季风模式
冬季风模式
全球二氧化碳循环
全球主要碳库
碳库间的交换速率
电磁波波长
地球与金星温室效应比较
水的大尺度循环
海洋表层流(风驱环流)
全球大洋传送带示意图(密度流)
北大西洋深层流
大西洋深部水团结构
水汽的正反馈作用
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冰盖的运动
植被-反射率的反馈作用
植被-降水的反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发蒸腾作用
海洋的主要碳循环过程
大陆漂移示意图
来自地球深部碳的主要过程
三、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地球不同纬度对辐射强度的影响
不同纬度的辐射、反射强度
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时的辐射强度
地表不同物质的反照率
第二部分重建古气候变化方法
1、研究材料的选择
2、重建古气候方法
3、时间序列构建
4、特征时期空间格局
一、记录和指示古气候变化的材料(直接指示、间接沉积记录)
(一)直接指示(地貌与沉积)
气候的水平与垂直地带性。
古气候学古气候学(paleoclimatology)古气候学是研究地质时期气候形成的原因、过程、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即根据物质成分、沉积岩结构特点和生物,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推断各地质时代的气候。
古气候学的研究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化学、大气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密切相关。
古气候学发展简史19世纪早期,古气候的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欧洲和北美。
由于当时北美前寒武纪晚期冰川沉积尚未发现,所以认为整个地质时期的气候都是温暖的,直到第三纪气候才开始变冷,到第四纪更新世出现冰川。
把高纬度地区指示温暖气候的沉积与化石,认为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曾达到极地附近的证据。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南大陆发现晚古生代冰碛物以后,地质学家不再把冰川看作是更新世特有的古气候现象。
于是对高纬度地区曾存在温暖气候的事实产生了另一种解释,即地质时期古地理面貌与现在不同,各大陆及相对的极地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位移。
这就是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先后有不少论述古气候的论著,从而奠定了古气候学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利用现代大气物理学研究成果,古气候学在研究方法、测试技术、古气候成因研究以及应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还把地球的热平衡、辐射分布、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带等理论应用到古气候的研究中去。
此外,还对影响古气候的地内和地外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另一重要的进展是根据氧同位素对古气温的测定。
60年代以后,古代海洋和大陆温度定量恢复方法的发展,对第四纪大冰期陆、海、冰古地理的恢复,大气海洋一般环流模式及冰期气候的模拟,及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的研究等,使古气候学取得了很大发展。
古气候学基本内容按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古气候学可以分为记述古气候学、成因古气候学、应用古气候学、历史古气候学四个学科。
记述古气候学,也称普通古气候学。
它研究古气候的各种生物、沉积标志,如化石或岩石代表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生长或形成的,根据这些记录恢复某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古气候。
古气候学
第一讲气候变化与古气候学
第一部分简介
一、古气候学(paleoclimatology)定义
古气候学主要研究“器测时期”之前的气候变化历史、过程及原因,其目的为预测今后气候变化及解决有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
二、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
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冰冻圈共同组成,气候是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终极产物。
气候系统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响应时间
快速响应与慢速响应
气候系统及其外部驱动因子
气候系统内部的主要过程
大气在高低压之间的运动
地球的风系
夏季风模式
冬季风模式
全球二氧化碳循环
全球主要碳库
碳库间的交换速率
电磁波波长
地球与金星温室效应比较
水的大尺度循环
海洋表层流(风驱环流)
全球大洋传送带示意图(密度流)
北大西洋深层流
大西洋深部水团结构
水汽的正反馈作用
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冰盖的运动
植被-反射率的反馈作用
植被-降水的反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发蒸腾作用
海洋的主要碳循环过程
大陆漂移示意图
来自地球深部碳的主要过程
三、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地球不同纬度对辐射强度的影响
不同纬度的辐射、反射强度
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时的辐射强度
地表不同物质的反照率
第二部分重建古气候变化方法
1、研究材料的选择
2、重建古气候方法
3、时间序列构建
4、特征时期空间格局
一、记录和指示古气候变化的材料(直接指示、间接沉积记录)
(一)直接指示(地貌与沉积)
气候的水平与垂直地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