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_朱凡
- 格式:pdf
- 大小:89.73 KB
- 文档页数:2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作者:史惠兰朱世海魏青何桂芳田海宁李小安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本文从普通生态学考试改革内容入手,强调教学过程控制、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强调教学质量监控。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保障教学质量,实践考试改革,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考试改革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
青海大学现阶段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将教育改革提到新的高度。
普通生态学课程建设结合学科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育,改革考核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一、强调过程控制普通生态学是生物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
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并与多学科形成边缘交叉学科。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概念;掌握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
所以,学生对生态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要扎实。
针对学生对每一章节内容掌握情况,讲授过程中,每章节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列出总目录,并将重点内容突出,章节结束时有小结。
在新章节内容引入前进行课堂测试,利用5-10分钟,对已讲授基本内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一部分,计入总成绩中。
教师针对已讲授内容出测试题,并将测试题制作为多媒体课件,上课前下发测试题答题卡,学生答完后收集、批改、登录成绩。
通过随堂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在中期、期末考核前将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掌握薄弱内容进行总结、辅导,做到过程控制。
二、强调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受制于考试改革。
考试改革的方向应由考知识真正转向考能力,扩大能力考查的范围,改进能力考查的方式[2]。
对生物及环境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远远不够,学生要理解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了解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理解生物与环境间紧密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Reform and Practice ab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attern of the Ecology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作者: 王光军 杨相琴 项文化 朱凡 闫文德 梁小翠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出版物刊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6-21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生态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模式
摘要:实践教学是生态学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依据本校生态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区域和行业优势资源,打造运转高效、良性循环的实验实习新平台,建成了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而又相对独立,课内外衔接、校内外联合、产学研结合、融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为一体,立体化、多层次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生态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普通生态学实验教学巾学生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传统普通生态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存在一些缺陷。
对此,可采取老师指导,学生互动的方式;单独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发挥配线老师的教学作用;提倡实验报告下一次实验课前交等,实现通过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的教学采培养和提高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实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普通生态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该课程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生态学中有关生态因子、种群生态、群落生态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的实验技能,了解目前在生态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常用技术及其应用,使学生具备本学科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各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加强普通生态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在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大环境。
本文试图就如何通过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的教学来培养和提高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缺陷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由本实验的实验员在课前将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实验材料准备好,上课时由任课教师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步骤,实验需完成的内容和获得的实验结果以及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一遍,然后学生根据准备好的材料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最后让学生交实验报告。
在学生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设施不足等方面的限制,实验操作通常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
运用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来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以及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操作,容易使学生产生相互依赖的思想,不利于实验课上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每次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掌握实验课的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
“生态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析曾文炉; 马维琦; 陈翠红; 展思辉【期刊名称】《《实验室科学》》【年(卷),期】2019(022)005【总页数】4页(P119-121,125)【关键词】生态学基础实验; 教学内容; 培养模式; 教改【作者】曾文炉; 马维琦; 陈翠红; 展思辉【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部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都有开设。
学习和掌握这门旨在揭示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正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环节与有力抓手。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师资缺乏、教学资源紧张、教学内容落后、野外实习场地与仪器设备不足,这些共性问题普遍存在于许多高校的“生态学实验”课程中[1]。
为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生态学实验”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除了要更新实验教学模式外,还应尽可能地开设一些能够反映当前学科发展前沿的实验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
1 “生态学基础实验”传统教学的不足与缺陷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科的发展,“生态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加之配套的实验仪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导致现今“生态学实验”的教学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迫切的实验教学之现实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和实验条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课内容有待创新、实验课时偏少、缺乏实验基地等。
所有这些,都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2-3]。
1.1 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方式的发展规律,也不能反映生态学科的发展趋势[4]。
对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仍然主要采用与中小学类似的重课堂灌输、实验少、以验证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
2024年普通生态学学习心得范例正文:今年有幸成功选择了《普通生态学》作为选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是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以下就是我关于这门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认识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生物类群。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这一概念出发,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了解了生态学的现代简史,____世纪____年代以来,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这些重____问题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受益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二、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传统的发展观念,还是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虽短,但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其基本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人类需要;二是限制,强调人类的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是公平,强调代际之间、人类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在上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下面几层含义:(1)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3)资源可持续发展:要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
(4)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十分强调环境的可持续性,并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5)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第4卷 第4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4 N o.4 2010年8月JO URNAL OF CEN T RA L SO UT H UNIVERSIT Y OF FO REST RY&TECH NO LOGY(Social Sc iences) Aug.2010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朱 凡,王光军,项文化,闫文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长沙410004)[摘 要] 生态学实验是普通生态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当前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合理、内容陈旧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为此,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放实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学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通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9272(2010)04-0162-02 On Teaching Reforms of General Ecological ExperimentsZH U Fan,WANG Guang-jun,XIANG Wen-hua,YAN Wen-de(Demons tration Center for Teaching Experimen t of Fores t Plant,Central S ou th University ofFo restry&Tech nology,Changs ha,H unan410004,China)A bstract:E cological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general ecological teachin g.Th e article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ecologi-cal teaching,s uch as unreas onable management sys tem,old and simple conten ts,unitary teaching means and low teaching effects.S ome reform p roposals lik e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 ethod and open experimen t instruments are put forward.In this w ay,experim en t teaching effect can be promoted and studen t's inn ovation ability can b e cultivated.Key words:general ecology;experiment teaching;reform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范围广、应用范围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1]。
实验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也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过渡的重要过程。
实验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普通生态学实验教学现状首先,从实验教学管理看,校、院、室三级且以室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各实验课程都强调本课程的特点,忽视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
其次,从实验教学内容看,实验内容陈旧、简单,手段单一。
最后,从实验教学效果看,教师重教、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学生重学,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生态学专业训练,使生态学变成了科普教育,普遍缺乏生态学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实验素质”这一高校实验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2]。
二、普通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只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和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消化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出现,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3]。
因此,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和创新思维能力。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但受课时所限,不可能逐一进行操作。
那么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照顾到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巩固,又要考虑到对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两个目的,首先将实验内容从课程教学内容中剥离出来, [收稿日期]2010-06-01 [基金项目]2009年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编号:2009-14G-G SX)。
[作者简介]朱 凡(1973-),女,湖南郴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级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生态学。
162DOI:10.14067/ ki.1673-9272.2010.04.025淘汰与当前应用脱节的陈旧老化的实验内容;其次,把实验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分散到系统地加以重组,最终构建一个验证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多层次化实验体系。
验证性实验是以生态学领域内的经典实验为主,实验项目如生态因子(光、温、水、气、热)的测定,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技术,包括样地的选择、样地的调查、样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此类实验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规范、熟悉实验仪器、学会实验方法,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为综合实验准备条件、打好基础。
设计性实验由教师给出实验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和操作,最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独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实验项目如“植物种间竞争”,学生自行选择2种1年生草本植物,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测定植物的生物量,教师指导学生将土壤和植物体中营养元素(N、P)含量的测定也纳入实验部分,从而更深入了解到密度效应下植物的生长动态以及竞争中优势种获胜的原因。
这类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思辨的能力。
创新性实验以研究性实验为主,这可与近年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合起来,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像科研人员一样,充分查阅文献,确定选题,设计技术路线,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导师”角色,负责审核学生的实验设计,确保研究能完成既定的任务。
如07环境科学的大三学生在查阅堆肥的资料后,提出了“用绿色植物作原料,采用厌养堆肥的方法生产出绿色环保的有机肥”的想法,于是我们鼓励他们将想法写成项目,以《生物动力农业堆肥》申请了该项目,最终获得了1万元的资助经费,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研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们从这类实验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诚实的作风,也真正增强了我们科学研究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实验课模式是实验员在课前将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实验材料准备好,上课时任课教师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一遍,然后学生根据准备好的材料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最后全班给老师上交一份“满意”的实验报告。
为探索具有互动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尝试老师只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标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自己查资料,找出符合实验目标的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科技文献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即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
如学生独立开展的“校区周边植物群落的调查”课题,教师提出“通过调查研究,找出群落本身的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实验目的。
这个课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以前期所学的“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技术”为基础,确定了取样技术和样方数目,测定了盖度、频度、胸径、树高、多度、生物量等指标;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植物进行全面观察,记录群落分层、种群生活力、物候相、年龄,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最终了解群落发展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还深刻了解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群落发展的影响。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更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动手和团结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也为他们暑期进行野外科学调查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开放实验教学资源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是进行生态学实验的基础,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生态学科拥有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为一体的多个研究平台,除了常规的仪器设备外,还拥有一批进口精密仪器,如安捷伦气质联用仪、T OC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岛津原子吸收光谱仪、荧光定量PC R仪、LICOR6400、LI-COR8100。
实验仪器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工具,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我们采取本科生作为老师或研究生的科研助手形式,让本科生操作仪器。
这一做法受到学生广泛的欢迎,也为他们日后就业做好了更多的择业准备。
结 语生态学本科专业普通生态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扭转了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调动了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但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室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实验的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安排的课时太少等,这都有待于以后教学中去解决、去完善。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摸索出学生满意、符合生态学学科发展要求、具有特色的生态学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1] 杨 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 胡小梅,刘高峰,李中文.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14-15.[3] 王智红.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0):151-152.[本文编校:易雪玲]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