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91
西方经济学课件第三章:消费者选择1. 引言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如何作出最优的消费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满意度。
本章将介绍消费者选择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消费者行为。
2. 效用理论2.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解释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基础。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额外满意度。
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满足初级需求后,对于同一商品的边际满意度逐渐降低。
通过分析边际效用,消费者可以决策如何分配有限的收入,以达到最大化总体满意度的目标。
2.2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总效用是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后所获得的满意度总和。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呈增加趋势,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开始减少。
消费者选择的目标是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时停止购买。
3. 限制性消费选择3.1 收入限制下的消费选择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做出消费决策。
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边际效用,选择能够提供最大满意度的商品组合。
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可以扩大消费范围,或者购买更高级的商品,以提高满意度。
3.2 价格限制下的消费选择在商品价格有限制的情况下,消费者需要根据商品价格和边际效用来选择购买的商品数量。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反之亦然。
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边际效用,选择能够提供最大满意度的商品数量。
4. 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因素4.1 偏好和需求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可能对某些商品有强烈的偏好,因此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
而对于其他商品,消费者可能并不感兴趣,因此会选择较便宜的替代品。
4.2 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效用论上一章介绍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并没有说明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在微观经济学里,构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分别以对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作为依据的。
作为上一章内容的深入,本章的效用论将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效用论通常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
以后的三章(即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将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从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并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分析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通过第三到第六章的分析,将使得供求曲线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即均衡价格)体现为产品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既然效用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于是,就产生了对这种“满足程度”即效用大小的度量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基数和序数这两个术语来自数学。
基数是指1,2,3,…,基数是可以加总求和的。
例如,基数3加9等于12,且12是3的4倍等。
序数是指第一、第二、第三……,序数只表示/顷序或等级,序数是不能加总求和的。
例如,序数第一、第二和第三,可以是10、20和50,也可以是11、19和21。
它所要表明的仅仅是第二大于第一,第三大于第二,至于第一、第二和第三本身各自的数量具体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西方经济学第3章(微观第3章)一、问答题1.根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均衡条件,若2211P MU P MU ≠,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若ii P MU 21,、=≠i λ,又如何调整?为什么? 答(1)基数效用论的绪论是:以两种商品为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λ==2211P MU P MU ,其中,λ为常数,表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
其经济含义是: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21,x x ),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商品,其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且等于所付出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2)以上消费者均衡条件成立的基础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该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的、等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每一单位的消费量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的递减的。
(3)若2211P MU P MU ≠,例如2211P MU P MU >时,表示消费者用相同的最后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大于购买商品2所获得的边际效用。
于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必然就会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或者说,用商品1来替代商品2。
在这一调整过程,一方面,该消费者的总数效用是不断增加的;另一方面,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因其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而相反,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因其消费量的减少而递增,最后达到2211P MU P MU =。
此时,消费者便获得了他所得的最大效用。
当然,若2211P MU P MU <时,则是消费者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和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这样一个相反的调整过程。
最后,同样在2211P MU P MU =时实现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4)若λ≠i i P MU 时,例如λ>ii P MU 时,表示消费者用最后一元钱购买的商品i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他所付出的最后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