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斌奇石课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5
天南地北“摩尔石”作者:周义勇来源:《中华奇石》2014年第04期图一:广西大化摩尔石,“桃花岛”,35×30×18厘米,2010年秋柳州国际奇石节银奖。
赏析:咫尺之间变化竟如此奇绝,天然平底与围合形成人间仙境,可遇不可求。
图二:广西“运江摩尔石”,“动静之道”,60×45×30厘米。
赏析:线、面的变化与尺度,从容大气,不是人工,胜似人工。
图三:安徽“灵璧摩尔石”,“回眸”,58×45×32厘米。
赏析:谁说灵璧非要“瘦、漏、皱、透”?似这般千娇百媚,气煞米芾!图四:广西“来宾摩尔石”,“精灵”,28×22×20厘米。
赏析:起伏灵动,突兀而出,这是哪里来的精灵?观赏石的组合玩法层出不穷,但像附图中的四方来自天南地北的名石被统统打包定义成“摩尔石”,不知是否贻笑大方?对此四石的欣赏可能因人而异,但其线面之间、动静之变、开阖之律,是有目共睹的。
因为都有摩尔老师雕塑的味道,便随性而来名之曰:摩尔——大化摩尔、灵璧摩尔、来宾摩尔、运江摩尔!中国观赏石的命名多从石头产地地名而来,例如:戈壁石、长江石、灵璧石、大化石等等。
而以石头的形态特征来命名石种的并不多见,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出自广西红水河的摩尔石了。
由于此石有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先生作品之风,而被石界定义为“摩尔石”。
既然有此形态一说,笔者便大胆地将这四方皆有摩尔之神韵的奇石共同推出,求其同、存其异,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发现奇石之美。
更何况亿万年前的摩尔石本身便有一种来自天外的超然之美,我辈后生岂可拘泥?如此,更多更深的快乐也便油然而生了。
这一点正如美国人Richard Rosenblum的赏石专著《worlds within worlds》(中文译名“世界中的世界”)所说的“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心灵的探险”!无论是经营奇石,还是为了投资亦或纯粹收藏赏玩,应该说观赏石最可人处都在于“奇”和“美”二意,品味奇、美,得到视觉乃至心灵的快感。
乐山“四朵金花”作者:来源:《中华奇石》2015年第09期开篇语:四个有着不同性格的女子,被共同的爱石情缘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此,每个人都不再仅仅是一个女石友的个体,而成为“乐山四朵金花”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河滩坝子上、展会上、奇石拍卖中……,都留下了我们的柔美倩影和轻快笑声。
因为对奇石有共同的爱好,我们不定期,每人带上一方石头,相聚在河边的茶舍或咖啡厅,品茶论石,谈人生话未来。
赏石理念深入了,赏石品味提升了,姐妹间的友情也日渐加深了。
快乐相随的乐山四朵金花,是友谊之花,是亘古石花开在了心间!——川中九妹公益事件记录2014年2月16日,参加“都江堰市三地(温江、成都、都江堰)互动奇石拍卖第一期活动”,负责拍卖登记、收款、发号牌。
2014年4月29日,参加“温江第二届奇石竞拍活动”,负责拍卖登记、收款、服务。
2014年5月31日,参加“都江堰、茂县奇石拍卖专场活动(第二期)”,负责拍卖登记、收款、发号牌。
2014年8月12日,到茂县中国古羌城参加“白石文化节”,在奇石拍卖会上负责拍卖登记、发号牌工作。
2014年10月,参加“温江中国西部金秋奇石拍卖会活动”,负责拍卖登记、收款、服务。
2015年3月7日,参加“四川宜宾长江石·石友邀请联谊会暨刘章贵个人首届石无底价拍卖会”,负责拍卖登记、发号牌。
2015年5月18日,参加中国·眉山首届观赏石宝玉石博览会暨项目投资推介会,帮助开票、收取石头参展费,以及奇石拍卖登记、收款。
——四朵金花竹叶~菁:喜欢穿梭在石间的女子竹叶~菁,平日里大家都爱亲昵地叫她“竹叶”。
从好奇到憧憬再到热烈追逐,一方方奇异的石头伴随她走过风雨,变得自信坚强,同时也是这些石头让她的嘴角始终上扬,展现出阳光般的笑容。
对她而言,玩石的乐趣多在觅石的过程。
石瘾一来,竹叶便会邀上三五石友直奔河滩,约不到人还会独自行动。
在最疯狂的时期,生性胆小的她,经常会抓老公“壮丁”和她一起直奔河滩。
我来揭开灵璧石“莲花瓣”的红盖头有石友问我:莲花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刀劈纹就是莲花瓣?是不是莲花瓣石都有很大的瓣?趁周末,来聊聊这一话题,与老师们交流探讨,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莲花瓣的叫法,也许很早就有人说过,只是我没有听到。
我这么叫过以后,很多石友也认同,我又进一步给它总结了四超优点:形超美、皮超润、音超靓、质超纯。
本来,莲花瓣产量极少,堪比纹石和珍珠,如昙花一现,而且可能永不再现。
在宿州能拥有一块莲花瓣的石友也很少,更不必讲外地石友了。
所以聊莲花瓣也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赏赏、评评,至今没有形成专门阐述莲花瓣相关内容的文字。
名字无所谓。
若干年后,当我们都不存在了,莲花瓣还存在,而且会大放异彩,至于谁起的名字,或者后人怎么称呼它,都无所谓了。
)我们一般对莲花石是有认识的,分布很广,南起淮南北到鲁南都很多见,大同小异,在淮南被称作龟纹石,很受当地人喜爱。
莲花石状如莲花,石表纹路线条流畅简洁大气,又分为白莲花、青莲花、玉化莲花等,少数能发音。
我对莲花石很是喜欢,也收藏了几块。
但是莲花石硬度相对较低,结体不紧密,受震动易解体。
但是,莲花石不是莲花瓣。
仅仅外形相近,皮、质、色、音具有霄壤之别。
2008年三月份。
在二里庄散石市场见到两块美石,形状、纹理跟莲花石大致相似,但是莲花瓣更加明显突出,灰色泛蓝,皮质诱人,而且音质超靓,当时不知道这石头产自制磬老坑附近。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顺口说出“莲花瓣”,这名字也就在宿州和渔沟石友之间传开了,现在的珍贵程度丝毫不亚于白马纹石和珍珠石。
但是问价时,人家说在大门口就已经卖掉了。
赶紧问石头产地和其他情况,想请他帮忙再捎一块。
但是,在市场里再也没有见着,石农讲就出这么几块,挖完了,没有了!我也就信了,只是盼着某一天在某个地方能再见到那两块莲花瓣。
只是心头的遗憾啊-------至今唏嘘难释。
6月份时,一天傍晚雨后,与同事一起再到二里庄转悠,没有收获,就回家。
在大门口遇到渔沟韩学习石友拉一车石头正往里进,已有几头猎豹围上,赶紧赶过去,车未停好,一方莲花瓣就已轰然入眼,手抱上去后,不再松开,让同事看背面如何,同事说很好。
第三单元花草
自然界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鹅卵石,它们的外形、纹理、颜色都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可以绘制变化成一件艺术品,或者把各式鹅卵石进行粘贴、组合,构成一件需要的工艺品。
是我国长江一带的民间传统工艺。
完全手工制作,几十道工序,制作精细,产品古朴雅致。
我的创作感言
石头上的颜色很杂,石头表面也不够光滑,有许多晶体凸起的豆豆,用自己喜欢的紫色遮盖他,花朵用谈谈的白色蓝边,最后让黄色的晶体做为花心,让石头释放清幽的兰香。
有意思吗?看看是不是看的见淡淡的花心呢?
绘画杨天慧
聆听石头花开的声音
创作感言:
花朵绽放在残雪消融的枝头,那就是温暖的春天;花朵绽放在春风荡漾的脸上,那就是醉人的微笑;花朵绽放在灵巧柔婉的舌尖,那就是美丽的语言。
花朵绽放在灵巧的双手,那就是我们的石头画!
绘画 五四班 侯耐杰
绘画 五三班 李玉娇
杨静赵静怡刘萌等
绘画
黄可欣王雨蒙孔令娇
我的创作感言:
很喜欢这件作品,荷本身的高雅和娴静基本表现出来,有意思的是背面,看见了没有?石头有不规则的层次,留做空白是不是也很美丽?有时候留点余地也是不错的,不是吗?
绘画刘萌
安全兴老师的作品
安全兴老师
张贵山老师的作品
张
贵山 老师
拓展
聆听石头花开的声音。
[转载]明蓝瑛《奇石供图》高清详解原文地址:明蓝瑛《奇石供图》高清详解作者:阴山工作室明蓝瑛奇石图嘉德2014春拍成交价69万元蓝瑛(1585-1664),明代画家。
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
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 。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
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
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
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
青绿山水尤佳。
晚年笔墨苍老坚劲,颇负时誉。
兼工人物、花鸟、兰竹。
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奇石,历来为文人所赏,盖其得山川的孕育,自然的雕琢,天地之精华。
三山五岳可以在庭院、案头,乃至掌间、怀袖摩挲仿佛,驰骋想像,以一见万,以小观大,在咫尺之内,寄托了宇宙的宏观。
于是,画家们也纷纷画起赏石来,宋徽宗的祥龙石、米芾的研山石、苏东坡的竹下一拳石,都成了千古名迹,举世争赏,百代珍重。
蓝瑛画石的作品亦不少,有手卷、有册页,而如此巨幅则少见。
图中玲珑奇古气宇轩昂的显然是太湖石,剔透嵌空,洞壑峥嵘,石势在迴翔盘旋中有冲天之姿,想是在某园林中见此奇物后的写生,或是归寓后转辗不能忘怀的追摹,因此虽奇崛而真实感极强。
可能是欲罢不能画兴勃勃的缘故吧,显然得心应手,画得松动爽利而十分坚实,读之有余不尽,若可触摸,在历朝画石之中,堪称精作。
图上有清代康、雍、乾三朝汪应铨、李世倬、王鸣盛、熊炳元、法式善等题咏,书画映发,尤耐展对。
题识:奇石供。
甲午小春画于城曲茅堂。
蜨叟蓝瑛。
本幅彭元瑞(1731-1803)题:李氏平泉别墅萃聚天下奇石以庆。
当尔时亦可谓袖中有东海,眼底皆蓬山矣。
及一旦势失,遂成瓦砾。
更何醒酒之足踞哉。
今蝶叟写此石,盘礴绉透,巍峨可玩。
非胸中驱俗绝尘,安能幻兹奇状。
今吾友沛之出其尊人苇汀先生所藏此轴索题。
喜其雅尚保守,过于李氏平泉。
一展玩间,觉莎经蓬山俨如咫尺之相对,诚足珍也。
天价奇石何罪之有发布时间:2009-2-3 浏览次数:939 发布者:雅趣阁(点击访问作者石馆)天价奇石何罪之有假期偷闲。
借用网上石友的一些观点,同时也借抄了网上石友的一些文章谈谈我对天价奇石以及目前奇石、观赏石界所存在的问题一点看法,愿与同仁交流,共同互进。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陈慧明(悟石)老师、杜一之老师、奇石缘等等老师,网上石友以及中国商报、北京日報等刊物。
奇石天价有罪呢?天价奇石何罪之有1):天价奇石自古有之:“天价奇石”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创造,而是中国自古有之。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祖籍太原,就曾以“灵璧研山”换住豪宅,米芾为此将豪宅改名为“海岳庵”以作纪念,并作诗“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
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以此抒发自己的悔恨,失落心情,足见米芾为用“灵璧研山”换豪宅而抱怨终生。
这就是当时的“天价奇石”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钟情于石,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奇石,得意失意,奇石总成知己,还写了许多咏石诗文。
一次,他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块为绿色,一块为玉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命名为“仇池石”。
他将这双石置于案头,每日都要玩赏一番。
苏东坡的这块仇池石,后来被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看中,借走不还,苏东坡不让步,便提出王诜以大画家韩干所画二马交换,为了这件事,当朝几位名人都卷了进去。
1994年5月,佳士得在香港拍卖了一方灵璧石,成交8.6万港币,同时苏富比也拍卖了一方灵璧石,10.3万港币成交。
同年,在国内奇石市场上,广西南宁的奇石拍卖会,一块“雨”文字石,以8万元成交。
香港一位藏石家以10.3万元买下一块名为“雪山”的奇石。
到了1995年,深圳举办的奇石拍卖会上,一块马头奇石以30万元拍出。
1996年,台湾一客商在福建漳州看中了一块九龙壁石,以6万元成交。
1997年由山东外运奇石馆在北京拍卖一块名为《香港回归》的临朐彩石,创下了42.9万元的最高记录。
神奇的寻乌美石 进取的赏石协会团结进取的寻乌黄蜡石协会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058·宝藏 2018·第6期气印,或似熔壳包裹,多有坑孔。
从个体来看,寻乌雨石的块头大小差异很大,有的重达几吨,有的只是拳头乃至蚕豆一般大。
此外,石头的乌黑色也分深浅不同层次。
因产地和品种不同,寻乌雨石的密度也不一样。
但总的来说,雨石的密度要大于黄蜡石,有的雨石,即使小小一块,拿在手里也像铁砣一样沉甸甸的。
这些雨石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有磁性,只是不同的石头磁性强弱不同而已。
当地有的人喜欢将雨石泡水、泡酒,居然可以改变水质、酒质,口感更好,至于营养价值会不会提高,这还需进一步探讨。
还有人会将加热的片状雨石用来热敷痛处,据说可缓解痛感。
有关寻乌雨石的身世,即是不是陨石?有多少是陨石?可谓众说纷纭,存在较大的争议。
据寻乌长宁县志记载:“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十月,黄乡雨石,大如斗,小如拳,损民舍甚多,石黑色如煤,有硫磺气。
”这个记载虽然不能鉴定寻乌雨石就是陨石,但至少可以说明寻乌曾经是陨落区。
寻乌黄蜡石协会会长林斌说,协会正在留心寻找国家的权威研究机构,拟送雨石切片进行分析,验明雨石的真实身份。
如果能确定部分雨石就是陨石,那这些雨石自然会身价倍增,产业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即使不是,雨石也仍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同样能给当地石农石商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015年,在寻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及县旅发委、就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寻乌县成立了黄蜡石协会,并在县城国际商业中心步行街创建了黄蜡石一条街创业孵化基地,建成了专门的观赏石市场。
通过近年来的整合发展,尤其是享受孵化基地场租、水电、物业等费用50%的补贴扶持后,寻乌县观赏石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品牌影响力及经营价值逐渐显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效益倍增。
一是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全县从事赏石产业的人员,从2015年的约200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市场的经营商户由原来的15家发展到现在的30家,并仍呈不断增加态势。
82石雕花鸟的写实与写意——以五件石雕近作为例◆郑福亮( 浙江 青田 )我是1993年开始学习青田石雕技艺,2000年有幸拜倪东方大师门下深造。
从艺30年来,我从他身上不但学到“技近乎于道”的道理,更重要的从他身上学到“择一石,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对于恩师,我一直暗自寻觅他艺术成就的道法之源,也细细考究他的为人之本。
“遵其道法自然”恩师经常告诉我:“青田石是历经亿万年时日,聚集天地精气而形成的,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宝石,与他们相遇是缘分,要静听石语,不断与石头对话。
”所以每当我与美石相遇,总在与石对话中发现奇妙。
一在这里,我最近创作的五件石雕足以说明我对恩师教诲的体悟。
这些作品以花鸟为题材,既有写实也有写意。
写实作品比如有:《三友迎春》釆用封门镇矿红花石,青色雕刻松树,红色整体石为春天的美好景象,衣座雕刻梅花和竹子,表达了中国国画三友迎春的一种骨气的象征!另外写实的作品比如:《熊纽俏雕》,利用青田封门黑白冻石,黑色部分雕刻母子熊,以圆雕的手法,熊毛雕清晰精致,作品体现出一种母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好彩头》釆用青田封门黄金条冻石,以高浮雕创作,白色雕刻的大萝卜,黄色雕瓜和扁豆,萝卜又名彩头,底座利用封门黑色冻石雕刻树桩,白色雕两个磨菇,作品色彩分明,寓意美好。
作品《螳螂跃·瓜园俏》釆用青田封门镇矿三彩石,白色雕刻的丝瓜和藤蔓栩栩如生,微黄色雕一螳螂架起双臂,使作品生动有趣。
一点红色雕成丝瓜花蕊,是作品的点晴之笔,展现了一种瓜园趣味之美。
其中写意的作品有《牧童听蝉鸣》,作品采用青田封门镇矿石,以高浮雕的形式,黄色雕刻松树,松树下雕一牧童骑牛,底座配上竹子,竹子上有一秋蝉在鸣叫,牧童忽听蝉声,停步抬头寻找,展现一幅惟妙惟肖的生动场景。
作品突出俏色利用,虽然无法雕刻声音,但是以无声的雕刻出有声音的意境,从而突出画外之意。
二恩师经常教导我们:“艺术要创新与独立,但不放松传统。
”在青田倪东方博物馆里看过恩师以编年史呈现的作品,我发现他是一个识得石性、懂得与石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 / 9文房清玩83头对话的人。
42艺术论丛浅谈寿山石田黄雕刻艺术及石皮的利用刘传斌刘传斌劳模工作室摘要:宝玉石在中国拥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虽然很珍贵,但只有在加工成器后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价值,也就是在玉石的原有物质价值上增加其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审美情趣、欣赏品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寿山石田黄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寿山石;田黄;雕刻艺术;石皮;利用数千万年前,福州寿山一带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喷发的熔岩渗入岩石裂隙,并与四周围岩交融凝结晶化,形成最初的寿山石矿。
而田黄石的形成,起因则要追溯到寿山溪上方矿脉的矿石剥离母矿滚入溪中的神奇经历。
此后,溪水冲刷,棱角磨圆,杂质洗净,遂成最初的卵形田黄石胚胎。
再往后深埋溪谷,土壤浸渍,水份哺育,石头胚胎逐渐染色;直至最后沐浴日月光华,成为自然界中至为珍稀的尤物。
这种漫长而特殊的形成过程,注定了田黄石天生的珍贵稀有:田黄石没有矿脉,没有规律,无法勘探,前人形容其“无根而璞,无脉可寻”。
所以田黄石的挖掘犹如浪里淘金,三分在人,七分在天,每一颗都是自然的恩赐。
而正是自然的神奇造化,使得田黄原石有着黄色基调的石色,常呈微透明的凝腻石质,厚薄、色泽、层数不尽相同的石皮,还有石中隐含的状如萝卜丝的纹理、表层经常出现的红色筋络(俗称“红筋”),及不滑不冰、温湿略粘的手感。
这都是大自然赋予田黄石的天然特质,也是爱石者鉴别田黄的关键所在。
也正因为具备这么多特质,才使得每颗田黄石都独具个性,质、形、材、色皆不一,所以又有多种品类、命名的方法。
通常来说,可按产地、色泽、石皮和质地来分类。
(一)按产地来划分,可分上坂、中坂、下坂田黄石等,每坂都有优质的田黄出产。
(二)按色泽来分类,黄田(俗称田黄)、白田、红田、黑田、绿田和灰色田。
.这其中,又以黄田居多,按色泽的深浅程度不同可下分为橘皮红(黄到泛红)、黄金黄、橘皮黄、枇杷黄、蜜黄、鸡油黄、桂花黄、熟栗黄、肥皂黄、桐油黄田黄石等。
奇石文化深究 田亚斌(田亚斌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化工111班) 引言
石头本无意。人类形成的种种文化基质给石头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蕴。人们从采石,收藏石,欣赏石,玩石发展到建构人类生活文化和生产文化的层面,处处在揭示,在引导,在传播一种高度的精神文明,摒弃落后的生存方式。它成为人们赖以继续完美人生的一种有效途径。人们通过石头,把人类自身心灵和自然界天然属性融合到一起,以更加健康的理念应对人类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种种价值观,各地的文化地域差异,古今的文化传统,通过石头串连起来,进行激烈碰撞,在碰撞中产生走向全球共荣的文化局面。 基本概念 那么什么是奇石呢?奇石,系指天然形成的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其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不同寻常,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或审美习性,可供观赏收藏把玩,如中国四大奇石:《东坡肉形石》、《岁月》、《中华神鹰》、《小鸡出壳》。奇石在我国历史上又称为怪石、雅石、供石、案石、几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异石、孤赏石等,我国台湾及港澳称谓雅石,日本称水石,在韩国称寿石。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石均可称为奇石。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到新石器**的打制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化豪华建筑中大量应用的花岗岩、大理石装饰材料;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逐步定向现代文明,直至久远的未来。古今一切利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就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文化现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赏石文化则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块(而非石制品)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因此,其发展历史要比广义的石文化史要年轻得多,晚得多。而且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显著差异,东方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是分别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内容和特色在许多方面也截然不同。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现)在现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样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现货对象的话动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据《阔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其实,远在此前的商、周**(公元前廿世纪),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赏玉活动就已十分普及。据史料载:周武王伐封时曾“得旧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万八”。而《山海经》和《轩辕黄帝传》则进一步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由于玉产量太少而十分珍贵,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说文》云:“玉,石之美者”,这就把玉也归为石之一类了。于是奇石、怪石后来也常跻身宝玉之列而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上贡物品。《尚书·禹贡》曾载:当时各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泗滨浮磐”。显然,这些300O多年前的“怪石”和江边“浮磐”都是作为赏玩之物被列为“贡品”的。很可能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而非宝玉或石雕、石刻制品)为观赏对象的可移动玩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园圃(早期园林)的出现,赏石文化首先在造园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秦、汉**古籍、诗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官”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汉代“上林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即使在战乱不止的东汉(公元一、二世纪)及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三一六世纪),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东汉巨富、大将军梁冀的“梁园”和东晋顾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罗奇峰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块景石,还被赐以三品职衔,俗称“三品石”。南齐(公元五世纪后叶)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楼、观、塔、字,多聚异石,妙极山水”(《南齐·文惠太子列传》)。1986年4月,考古学家在山东临肪发现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将军长史崔芬(字德茂,清河东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画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为描绘古墓主人的生活场面,内以庭中两块相对而立的景石为衬托,其石瘦峭、鼓皱有致,并配以树木,表现了很高的造园、缀石技巧。这幅壁画,比著名的唐朝武则天章怀太子墓中壁画和阎立本名作《职贡图》中所绘树石、假山、盆景图,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见,中国赏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纪中叶的东汉便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纪),已达相当水平。 公元六世纪后期开始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的时期。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是隋唐赏石文化的一大特色,也开创了中国赏石文化的一个新**。曾先后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九世纪初、中叶)手下担任过宰相的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李德裕建“平泉山庄”,其中的怪石与奇花异树在当时就极负盛名,号称各地奇石“靡不毕致”,而奇石品种之多,仅有名号者既达数十余种。李德裕“平泉山庄”和诗人王建的“十二池亭”在造园艺术和景石,点缀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大诗人白居易不仅有许多赏石诗文,他的《太湖石记》更是反映唐代赏石盛况及文化水准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十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末)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鼎盛**,北宋徽宗皇帝举“花石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由于皇帝的倡导,达官贵族、绅商士子争相效尤。于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国人的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字元漳)、苏轼(号东坡)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宋代赏石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许多赏石专著,如杜绍(字季阳)的《云林石谱》、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渔阳公的《渔阳石谱》等。其中仅《云林石谱》便记载石品有116种之多,并各具生产之地、采取之法,又详其形状、色泽而品评优劣,对后世影响最大。又据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怪石辨》载:“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足见当时以”怪石”作为文房清供之风已相当普遍了。 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的北宋米芾(字元肆)是11世纪中叶中国最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他不仅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其实当时癖石者甚众,米芾只是其中之一罢了,“爱石而癖”绝非米氏所独钟者。据文献载:“米尝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终日不出。”当时有位监察使叫杨杰的,“知米好石废事,往正其癖”。但正当他老先生振振有词地教训米芾时,“米径前以手于左袖中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米举石宛转翻复以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左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奇巧更胜,杨亦不顾,又纳之左袖。最后又出一石,尽天画神楼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得径登车去。”这个故事十分生动有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家奇石多小巧玲咙、富于山水画意的天然特色,和当时上层社会爱石、藏石的浓厚风气。 元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处低潮,赏石雅事当然也不例外。大书画家赵孟頫(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是当时赏石名家之一,曾与道士张秋泉真人善,对张所藏“水岱研山”一石十分倾倒。面对“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的一拳奇石,他感叹“人间奇物不易得,一见大呼争摩娑。米公平生好奇者,大书深刻无差讹。”这一时期,在赏石理论上无大建树。 明清两朝(十四世纪中叶以后)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从恢复到大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数百年间,中国古典园林从实践到理论都已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明代著名造园大师计成(字无否)的开山专著《园冶》;明·天年间王象晋的《群芳谱》;明·李渔的《闲情偶记》;明·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相继问世。他们对园林堆山叠石的原则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长物志》)之说,至今仍是‘小中见大’的典范。明·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异石论》,张应文的《清秘藏·论异石》,尤其是万历年间林有麟图文并茂、长达四卷的专著《素园石谱》等,更是明代赏石理论与实践高度而全面的概括。林有麟。不仅在《素园石谱》中绘图详细介绍了他“目所到即图之”、且“小巧足供娱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还进一步提出:“石尤近于掸”、“芜尔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界”,从而把赏石意境从以自然景观缩影和直观形象美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内涵更为丰富的哲学高度。这是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