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有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是指企业在进行存货计量和计价时所采用的方法。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货成本包括购入成本、生产成本和适当分摊的一些生产固定和可变费用。
企业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经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
常用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FIFO法)、后进先出法(LIFO法)、平均成本法和特定标识法。
先进先出法(FIFO法)是指在销售时,首先将先进的存货成本计算到销售成本中。
该方法假定存货是按照购入的先后顺序卖出的,即最先购入的存货最先卖出,最后购入的存货最后卖出。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的情况,可以降低计算的存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后进先出法(LIFO法)与FIFO法相反,是指在销售时,首先将后进的存货成本计算到销售成本中。
该方法假定存货是按照购入的后先顺序卖出的,即最后购入的存货最先卖出,最先购入的存货最后卖出。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一定程度上呈下降趋势的情况,可以降低计算的存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平均成本法是指将期初存货加上本期购入存货的总成本分摊到本期销售和期末存货中。
该方法假定存货是按照价格和数量的平均值卖出的。
平均成本法适用于存货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存货成本和利润情况。
特定标识法是指按照实际购入成本或生产成本对每一笔存货进行单独计算和标识,销售时按照实际成本计算销售成本。
该方法适用于存货较少,存货单价较高或存货质量差异较大的情况,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存货成本和利润。
以上四种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各有优劣,企业应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在财务报表编制中,企业需要在会计政策中明确规定所采用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并在企业年度报告中披露。
此外,企业还需注意,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一般不宜改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以确保财务报表的持续可比性。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人:胡罗燕一、 教材分析二、 学情分析1、 生源情况:大部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基础差,且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社会实践锻炼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差,但喜欢动手。
2、 学习基础: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四章存货的第一节存货及在《基础会计》中已学过账簿的登记规则,对存货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印象和基础,在存货明细账的登记也能得心应手,有利于教师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阐述。
三、 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运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存货的实际成本及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
教学难点:采用先进先出法登记存货明细账。
解决方法:对于教学重难点,教师应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多举例,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学习疑难。
五、教学方法及突破专业课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易于实际脱节,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差。
所以,本着“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原则,以启发教学为主导,结合学生实际及案例分析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教为主导: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为主体: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
3、疑为主轴: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问题意识。
因为多问,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一个个知识点。
4、练为主线:采用“问题教学”法,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多练习,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突破主要考虑三条主线:六、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合职业教育及学生的实际特点,我将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1、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2、会计学习过程中,注意连续性思维的培养;3、强调实训操作贯穿学习的始终。
第二节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及应用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是指在会计准则下,企业计价存货成本的方法和原则。
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FIFO法)、后进先出法(LIFO法)、加权平均法、特定成本法等。
其中,先进先出法是指企业在确认存货成本时,按照物资先进进入企业,再按照旧材料出了材料的时间顺序,将最旧的材料成本先计入成本,而将最近入库的材料成本计入存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物资的出入次序,与实际库存状况较为一致,可降低物料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缺点是无法反映最新的市场价格,旧材料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可能高估存货成本。
后进先出法是指企业在确认存货成本时,按照物资最新进入企业,再按照旧材料出了材料的时间顺序,将最新入库的材料成本先计入成本,而将最旧的材料成本计入存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最新的市场价格,适用于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缺点是无法较真实地反映物资的出入次序,与实际库存状况较不一致,容易导致存货成本的高估。
加权平均法是指企业在确认存货成本时,根据物资的进价与数量的加权平均值,计入存货成本。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平均地反映各个进价和数量的权重,与实际库存状况较为一致,适用于存货进价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缺点是无法较真实地反映最新的市场价格和物资的出入次序,容易导致存货成本的高估或低估。
特定成本法是指企业在确认存货成本时,按照每个具体物资进价和数量,单独计算和确认存货成本。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每个具体物资的成本,适用于存货相对较少、进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缺点是计算量较大,操作复杂,不适合存货较多的企业。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环境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
例如,对于库存量相对较大、价格相对稳定的企业,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存货成本的计价;对于库存量较小、价格波动较大的企业,可以采用特定成本法进行存货成本的计价;对于价格上涨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存货成本的计价。
存货计价方法及公式1.先进先出法(FIFO法)先进先出法是指最早购进的存货先销售出去,最后购进的存货最后销售出去。
这种计价方法假设最先购进的存货先卖出,因此计价时以最早购进的存货为基础。
这种方法的公式如下:存货成本=最早购进的存货数量×最早购进的存货单价2.后进先出法(LIFO法)后进先出法是指最后购进的存货先销售出去,最早购进的存货最后销售出去。
这种计价方法假设最后购进的存货先卖出,因此计价时以最后购进的存货为基础。
这种方法的公式如下:存货成本=最后购进的存货数量×最后购进的存货单价3.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指将所有购进的存货按照其数量加权平均计算成本。
这种方法将购进的存货数量和金额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存货的平均成本。
这种方法的公式如下:存货成本=(购进存货1的数量×单价1+购进存货2的数量×单价2+...)/总数量4.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指以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计价,将实际存货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差异,并将其记录为存货跌价准备。
标准成本法的公式如下:存货成本=标准成本×实际销售数量5.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是指按照实际购进的成本计价,将实际购进的存货成本作为存货的成本。
这种方法没有特定的公式,而是根据实际购进的存货数量和金额来计算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影响。
不同的计价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存货金额,影响负债表上的存货值和损益表上的成本费用。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务报告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存货计价方法。
同时,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应当明确说明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
存货的四种计价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在会计核算中用于确定存货的成本和价值的方法。
根据会计准则和实务,主要有四种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FIFO)、后进先出法(LIFO)、加权平均法和特定成本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FIFO):先进先出法是一种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它假设最早购入的存货最先售出,最近购入的存货最后售出。
这种方法的核心原则是,用最早的成本计价已经售出的存货,留下的存货按照最近的成本计价。
先进先出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尤其适用于销售周期较长的行业,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成本水平。
然而,这种方法对于出售价格变动较大的存货,可能导致存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较大。
2.后进先出法(LIFO):后进先出法是一种与先进先出法相反的存货计价方法,它假设最近购入的存货最先售出,最早购入的存货最后售出。
这种方法的核心原则是,用最近的成本计价已经售出的存货,留下的存货按照最早的成本计价。
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存货的最新成本,适用于价格波动较大的行业。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会导致存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较大,因为留下的存货往往与当前市场价值有较大差异。
3.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基于存货购入数量和成本的计价方法。
它将所有购入的存货的成本加权平均,然后用这个平均成本计价已经售出的存货。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平衡存货的成本差异,适用于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
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尤其在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4.特定成本法:特定成本法是一种根据实际购入成本计价存货的方法。
它根据每一批次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并将这个成本应用于相应的已售出或者留存存货。
特定成本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尤其适用于价格波动较大的行业。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计算和管理成本较复杂,而且要求有较好的记录和追踪系统。
总的来说,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和公司,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存货类型、销售模式、价格波动情况以及会计准则的要求。
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1.先进先出法(FIFO法)先进先出法是指在销售时,按照存货进入日期的先后顺序,将新进入的存货按照其成本先出库存,留下较早进入的存货。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成本与进货价格相对应,反映了实际的成本变动情况。
FIFO法适用于有明确时效的存货,如食品和药品等。
但是,FIFO法可能导致存货库存中残留的旧货成本低估,对企业的利润和资产计量产生影响。
2.后进先出法(LIFO法)后进先出法是指在销售时,按照存货进入日期的先后顺序,将较早进入的存货按照其成本先出库存,留下较新进入的存货。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能够将新进入存货的较高价格纳入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货成本的实际上升情况。
LIFO法适用于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经济环境,但是在计算期末库存时,需要将较新的存货成本排除在外,可能导致期末库存的估计偏低,从而高估了存货销售成本,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利润计量。
3.加权平均法(WAC法)加权平均法是指根据存货进入时的成本和存货数量的加权平均值,来计算存货的成本。
具体计算方法是将不同时期进入的存货成本相加,再除以各自进入存货数量总和,从而得出每个单位存货的加权平均成本。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适用于存货进出频繁、价格波动较快的情况。
加权平均法将存货成本平均化处理,能够平滑价格波动对存货成本的影响,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存货成本的整体变动情况。
4.特殊存货成本计价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计价方法,如市场价格法、可变化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
市场价格法是指按照存货的市场价值来计价存货,适用于存货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
可变化成本法是指根据存货的可变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来计算存货成本,适用于可变成本对存货成本影响较大的情况。
标准成本法是指根据预定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来计算存货的成本,适用于企业有标准成本制度的情况。
不同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存货的四种计价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指的是企业对于存货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先出法(FIFO法)、后进先出法(LIFO法)、加权平均法和实际成本法。
下面将对这四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先进先出法(FIFO法):先进先出法是指在计算存货成本时,假设最早进入库存的商品最早被销售出去,而最近进入库存的商品最晚被销售出去。
这种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先到先出”,遵循时间顺序。
FIFO法适用于贮存期较短、要求保证商品质量的存货。
FIFO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反映实际发生的商品进销货流,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但是,FIFO法的缺点是会导致当价格上涨时,企业的税务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2.后进先出法(LIFO法):后进先出法是指在计算存货成本时,假设最近进入库存的商品最早被销售出去,而最早进入库存的商品最晚被销售出去。
这种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后到先出”,适用于贮存期较长的商品。
LIFO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因为LIFO 法在通胀期下,消耗掉了低成本的存货,而税法上要求计算利润时必须采用成本最高的存货。
然而,LIFO法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存货价值被低估,不符合实际情况。
3.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指通过对期初库存成本和新进库存成本进行平均,得到一个平均单价,然后乘以本期销售数量来计算存货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库存速度快、贮存期不确定的商品。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计算方便,能够平滑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但该方法也有缺点,即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发生的商品进销流动情况。
4.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是指根据实际购入或生产的成本计算存货成本,将每一批次的进货成本或生产成本直接计入存货成本中。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最接近实际情况,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比较复杂。
实际成本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准确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但是缺点是计算繁琐,需要事先记录每一批次的进货成本或生产成本。
在选择计价方法时,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决定,以适应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济环境。
先进先出法(First In First Out、FIFO) 简介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先进先出法是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
它是根据先购入的商品先领用或发出的假定计价的。
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期末存货额,比较接近市价。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实例例一假设库存为零,1日购入A产品100个单价2元;3日购入A产品50个单价3元;5日销售发出A产品50个,则发出单价为2元,成本为100元。
先进先出法假设先入库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库存材料就是最近入库的材料,因此发出材料按先入库的材料的单位成本计算。
例二对销售而言,先获得的存货先销售出去,使留下存货的日期离现在越近,存货价值越接近现在的重置价值。
在物价上涨时,此法会导致较低的销货成本,较多的盈余。
例如存货情形如下;1、1月1日进货10个每个5元,小计50元。
2、4月1日进货10个每个6元,小计60元。
3、8月1日进货10个每个7元,小计70元。
4、12月1日进货10个每个8元,小计80元。
假设在12月31日存货数量为15个,则期末存货价值为12月1日10个每个8元小计80元,8月1日5个每个7元小计35元,总计存货价值为115元。
对电脑数据结构而言,称为排序的数据进出方式,从一端进,从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队一样。
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区别1、先进先出:发出存货计价时,坚持先购进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2、后进先出:发出存货计价时,坚持后购进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上述两种方法均指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而与存货本身实际发出先后顺序无关。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在企业经营中,存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对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
一、先进先出法(FIFO)先进先出法,即按照存货进入仓库的时间顺序,先卖出最早进入仓库的存货,后卖出最近进入仓库的存货。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优点:1. 可以避免存货过期、陈旧,保证存货的新鲜度和质量。
2. 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存货,可以避免成本计算出现较大误差。
缺点:1. 当存货价格不断上涨时,会导致成本计算偏低,利润虚高。
2. 无法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
二、后进先出法(LIFO)后进先出法,即按照存货进入仓库的时间顺序,先卖出最近进入仓库的存货,后卖出最早进入仓库的存货。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优点:1. 可以避免存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成本计算偏低,利润虚高。
2. 可以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
缺点:1. 无法避免存货过期、陈旧,容易导致存货质量下降。
2. 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存货,成本计算会出现较大误差。
三、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即按照存货数量和成本的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每次发出存货时,都以加权平均成本计算销售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平稳地计算成本。
优点:1. 可以避免存货价格波动导致成本计算偏高或偏低的问题。
2. 可以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
缺点:1. 无法避免存货过期、陈旧,容易导致存货质量下降。
2. 对于存货价格稳定的情况下,成本计算偏高。
四、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即根据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制定标准成本,每次发出存货时,都以标准成本计算销售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计算成本。
优点:1. 可以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提高经营效益。
2. 可以避免存货过期、陈旧,保证存货的新鲜度和质量。
存货计价计算方法及举例嘿,咱今儿就来讲讲存货计价计算方法!这可重要得很呢,就好像咱每天吃饭得知道怎么搭配菜一样。
先来说说先进先出法。
这就好比排队买东西,先到的先买,先买的东西先出去,价格也就按照先来的那个算。
比如说,咱有一批存货,第一批进来 10 个,每个 10 块钱;第二批又进来 20 个,每个 12 块钱。
那要是卖出去 15 个,这 15 个的成本就是前面 10 个 10 块钱的和后面 5 个 12 块钱的,这样是不是很好理解呀?这先进先出法啊,简单直接,让人一目了然呢!再讲讲加权平均法。
这就像把所有的存货揉在一起,算出一个平均价。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那咱就把第一批的 10 个和第二批的 20 个存货的总价值算出来,再除以总数量,得到一个平均价。
然后卖出去的存货就都按这个平均价来算成本。
这就好比是把不同口味的糖果混在一起,然后给它们定一个统一的价格,是不是很有意思?还有移动加权平均法呢。
这个就像是不断地更新平均价,每次进货后都重新算一次。
就像你走路,每走一段路就重新计算一下平均速度。
比如进了一批货,就马上算出一个新的平均价,下次卖货就按这个新平均价来。
这是不是很灵活呀?最后说说个别计价法。
这个可就特殊啦,它是专门针对那些独一无二的存货的。
就好比是珍贵的艺术品,每一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方法可就精细啦,得一个一个地去确定成本。
你说这存货计价计算方法是不是很神奇?它们就像是不同的钥匙,能打开不同的门,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存货的价值和成本。
咱做生意的,要是不搞清楚这些,那可不行呀!你想想看,如果算错了成本,那不是亏大啦或者赚少啦?所以啊,可得把这些方法好好掌握。
咱在生活中不也经常要算账嘛,这存货计价计算方法就跟咱算日常开销差不多。
你得知道每一笔钱花在了哪儿,值不值得。
这存货也是一样,咱得知道它们的成本,才能更好地管理它们,让咱的生意做得更红火。
总之呢,存货计价计算方法是咱在商业世界里的好帮手,咱得把它们用好了,才能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呀!可别小瞧了这些方法哦,它们能帮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让咱的财富不断增长呢!。
存货的四种计量方式
存货分别有以下四种方法:1、加权平均法公式为2、移动加权平均法公式为3、先进先出法4、个别计价法。
1、加权平均法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2、移动加权平均法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收入存货前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收入存货前结存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3、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利润偏高。
4、个别计价法的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先按计划成本对存货的收发及结存进行核算,并及时计算存货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
月份终了,再按照一定比例将上述差异分配于发出存货的成本中,将已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存货计价的四种方法及举例说明
存货计价的四种方法包括:
1. 先进先出法:假设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一假设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2. 后进先出法:与先进先出法相反,后进先出法假设后入库的存货先发出。
3. 个别计价法:按照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4. 加权平均法:根据本期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本期存入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在期末以此计算本期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作为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价格,一次性计算本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举例说明:
比如A产品34元一个,买了10个,B产品45元一个,买了20个。
如果使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那么首先计算A产品和B产品的平均价格:
平均价格=(34×10+45×20)/(10+20)=1240/30=元/个。
使用加权平均法时,假设物价变动幅度不大,适合前后进价相差幅度不大的情况。
优点是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
但缺点是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财务成本核算:企业存货成本的5种计价方式介绍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在实际流转过程中实物流转顺序和成本流转顺序是不一致的,只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顺序确定已发出存货的成本和库存的成本即可。
这样,就出现了存货成本的流转假设,采用某种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与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就产生了不同的存货成本分配方法,即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个别计价、计划价核算发出成本。
1先进先出先进先出的计价方式是假设先入库的物料先出库,以此来确定出库的成本。
优点是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市场价格,缺点是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存货较接近于最近购货成本。
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作为销售成本偏低,使得利润虚计。
以下采用数据推演的方式说明先进先出的计价方式。
说明:1、某物料4月7日入库数量100个,单价4元,入库金额为100*4=400元;2、4月8日又入库数量50个,单价5元,入库金额为50*5=250元;3、4月9日出库80个,先进先出即从4月7日入库的100个中减出80个,单价4元,出库金额=80*4=320;4、4月10日出库60个,其中20个是上次出库(100-80)剩下的,另外40个是4月8日入库的那部分。
出库金额=(400-80*4)+(60-20)*5=280,故出库单位成本=280/60=4.67元;5、4月10日出库10个,是属于4月8日的那部分,出库金额=250-40*5=50,出库单位成本=50/10=5元。
2移动平均是以平均数的形式对存货进行计价,它既不反映存货的原始价值也不反映存货的现行市价。
每次收货后即依据(原有存货成本+本次收货成本)/(原有存货数量+本次收货数量),计算出加权单价,进而可以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优点是方便管理者及时了解存货成本,计算结果比较客观;以下采用数据推演的方式说明移动平均的计价方式。
企业存货发出成本计价方法主要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
此外,按照计划成本进行存货日常核算的企业可以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将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商品流通企业可以采用毛利率法计算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成本。
1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又称具体辩认法,分批实际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该次(批)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
其计算公式如下:每次(批)存货发出成本=该次(批)存货发出数量×该次(批)存货购入的实际单位成本2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种假定的存货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它的具体做法是:收到存货时,逐笔登记每批存货的数量、单价和金额;发出存货时,按照先入库的存货先出库的顺序,逐笔登记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的金额。
先进先出在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下均可使用。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以月初结存存货数量和本月购入的数量作为权数,一次计算月初结存存货和本月收入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月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此法在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下均可使用。
计算公式如下:存货加权平均单价=月初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购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月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购入存货的数量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5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购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另设有关存货成本差异账户反映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期末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
存货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购入存货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购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上月存货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100%计算出各种存货的成本差异率后,即可求出本月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从而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存货成本差异率结存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存货成本差异率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结存存货应该负担的成本差异6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以前期间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后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的计价方法发出商品有四种计价方法,包括:1、先进先出它是根据先购入的商品先领用或发出的假定计价的。
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期末存货额,比较接近市价。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2、个别计价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各批(次)存货发出数量×该批次存货实际进货单价3、加权平均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或=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4、移动加权平均。
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在发出商品的四种计价方法中,最爱考的就第一种先进先出法和第三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先进先出法不存在公式问题,有公式的就是第三个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实际上它所计算的一个结果就是算一个平均单价,这个平均单价不能用三次货物的单价相加除以三,我们所说的加权平均就要考虑每个单价中这个数量是作为权重的,在做加权平均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掌握,分子是总成本(期初的库存成本加上本期购入存货的成本),分母是总数量(期初的库存数量加上本期购货的数量),总成本除以总数量就能得到平均单价。
【例.先进先出法】单项选择题某企业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2009年3月1日结存甲材料3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为20元;3月15日购入甲材料28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为25元;3月31日发出甲材料400公斤。
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方法首先,先进先出法是指按存货进入库存的先后顺序计算存货成本。
这种方法假设先进入库存的存货先销售,后进入库存的存货后销售,因此,计价时,按最早的存货成本计算存货的价值。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确保计算出的存货成本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库存中老旧货物的累积。
其次,平均成本法是指以存货进入库存的平均成本计算存货价值。
这种方法假设每个存货单位都有相同的价值,当存货增加或减少时,将当前进入库存的存货与库存中的存货平均计价。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避免了库存中存在老旧货物的问题,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存货的平均成本。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无法反映存货成本的实际波动,尤其是当存货价格波动较大时。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实际成本计价的目的是确保存货的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在存货进入和存货销售时对其进行计算和核算。
在存货进入时,企业需要将进货价格记录下来,并与库存中已有的存货进行对比。
如果进货价格较低,将以该价格计算存货成本;如果进货价格较高,将以库存中存货的成本计算存货成本。
这样能够确保存货成本与实际进货价格相符。
在存货销售时,企业需要将销售价格与存货成本进行对比,并计算出盈利或亏损。
这样能够确保企业对存货的经营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总之,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准确地计算存货价值的会计制度。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计价方法,以确保存货成本与实际情况相符,并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初级职称《初级会计实务》知识点: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
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