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 格式:doc
- 大小:455.50 KB
- 文档页数:63
1总则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1. 无护栏的水体在近岸2.0m范围内,水深不应大于0.5m。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1.3)2. 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 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
(《公园设计规范》4.3.2)3.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两种。
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儿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过0.3m,池底必须进行防滑处理,不能种植苔藻类植物。
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汀步),面积不小于0.4 x 0.4m,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
上述两种涉水方式应设水质过滤装置,保持水的清洁,以防儿童误饮池水。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2.5 )4. 居住区内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其梯级宽高比宜3 : 27 :1之间,梯面宽度宜在0.3 7.0m之间。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2.3 )5. 溪流的坡度应根据地理条件及排水要求而定。
普通溪流的坡度宜为0.5 %,急流处为3%左右,缓流处不超过1%。
溪流宽度宜在1吃m,水深一般为0.3 7m左右,超过0.4m时,应在溪流边采取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
为了使居住区内环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
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2.4 )6. 居住区泳池设计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
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规比赛用池,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
泳池根据功能需要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 7.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 -2m>儿童池与成人池可统一考虑设计,一般将儿童池放在较高位置,水经阶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丰富泳池的造型。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8.3.2 )《公园设计规范》第432条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第一节 居住区基本组成居住区规划的各项内容从工程角度分为室外工程和室内工程,但是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用地上。
因此,一般的居住区组成我们指的是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居住区用地组成以上的各项内容从居住区用地组成方面表现为: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地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住宅日照间距范围内的土地一般列入居住建筑用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用地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及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种的通路、场地等。
道路用地道路绿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表4-1 居住区道路宽度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道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组团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 园路(甬路)不宜小于1.2m绿地居住区绿地指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表4-2 居住区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中心绿地名 称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格(ha)最大服务半径(m)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1.0800-1000小游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0.4400-500组团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可灵活布置0.04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居住区建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不但追求高质量的生态健康型的生活环境,而且越来越关注居住空间环境质量的提高,希望疲惫的身心在社区活动中得以释放和恢复。
而居住区中最活跃的群体是喜好户外活动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城市中的这些孩子极其需要更多地接触自然、结伴嬉戏和与人交流。
儿童游戏场是他们的户外乐园,应当满足孩子们游乐和运动的需要,但大多数儿童游乐设施居式单调,景观单一并且缺少人性化,包括新建的所谓“高尚住区”中儿童游戏场地相对较少,活动形式单调,有些小区虽有一些游戏设施,但多混迹于小区居民的健身场地中。
儿童户外活动还基本上停留在“单杠+滑梯”的模式上,这样就忽视了儿童行为与心理的需要。
2004年5月建设部颁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中规定居住区要划出固定区域,一般为开敞式,设立专门儿童游乐设施。
但是,儿童游戏场绝不只是放置游戏活动器械的场地,更应是一个独立场所,一个自然的充满乐趣的活动空间。
所以,我们应当把它放在大环境中,作为景观的部分来对待,设计得自然化、安全舒适、纯真、艳丽而又无障碍,具有相当的面积,围合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儿童喜欢颜色但并不是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把各种颜色都用在一起,科学的色彩理念关键在乎视觉效果。
儿童的颜色鲜明就可以了,不要过于花哨和造作,那样易引起视觉疲劳和他们的厌烦感。
要和大环境想协调,始终树立一种整体的观念去设计,使大的环境协调统一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小场景过于独立,色彩又特别艳丽的组合反而会失去统一性。
以下面“绵阳东原小区儿童乐园”为例,充分利用场地,打造独特的像素儿童乐园,丰富的色彩搭配却不会辣眼。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像素的数字概念。
虽然像素是具有自己的RGB或CMYK颜色信息的图像的最小独立样本,但它也是种任意给定数字图像中众多像素的集合。
除了休闲设施以外,Pixeland带有全·方位丰富的互动可玩的游戏功能,在广场中央有一个以马匹为主题的主题游乐场,可以为年轻游客带来欢乐和趣味。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第四章地形设计第二节地表排水第4.2.1条创造地形应同时考虑园林景观和地表水的排放,各类地表的排水坡度宜符合表4.2.1的规定。
第六章种植设计第二节游人集中场所第6.2.1条游人集中场所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在游人活动范围内宜选用大规格苗木;二、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三、不应选用在游人正常活动范围内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刺状以及有浆果或分泌物坠地的种类;四、不宜选用挥发物或花粉能引起明显过敏反应的种类。
第6.2.2条集散场地种植设计的布置方式,应考虑交通安全视距和人流通行,场地内的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m。
第6.2.3条儿童游戏场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夏季庇荫面积应大于游戏活动范围的50%;二、活动范围内灌木宜选用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种类,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1.8m。
第6.2.4条露天演出场观众席范围内不应布置阻碍视线的植物,观众席铺栽草坪应选用耐践踏的种类。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ode for Planting Planning and Design on Urban RoadCJJ 75-975.2 广场绿化设计5.2.1 广场绿化应根据各类广场的功能、规模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
广场绿化应利于人流、车流集散。
5.2.2 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
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
5.2.3 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
5.2.4 纪念性广场应用绿化衬托主体纪念物,创造与纪念主题相应的环境气氛。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主编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颁布时间:2004年6月7日6场所景观6.1健身运动场6.1.1居住小区的运动场所分为专用运动场和一般的健身运动场,小区的专用运动场多指网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和室内外游泳场,这些运动场应按其技术要求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
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建设管理规定(试行)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保障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打造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组织验收,分级建设和管理。
其中城市主干道绿化由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次干道和巷道、社区绿化由区(县)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及道路主管部门负责。
第三条本规定编制依据为:(一)《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二)《城市绿地设计规X》;(三)《公园设计规X》;(四)《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规X》;(五)《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六)《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X》;(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X》;(八)《XX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试行)》;(九)《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十)《乌鲁木齐市绿线管理规定》;(十一)《乌鲁木齐市绿地系统规划》;(十二)《乌鲁木齐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五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各类绿地。
第六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绿地系统规划,统筹协调区(县)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年度城市绿化建设计划。
区(县)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辖区实际拟定年度城市绿化建设项目,上报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审查后,统一报市发改委审批。
第七条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通过招投标或委托方式确定持有相应XX 书的设计单位承担。
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时,必须有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
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林地和干道绿化带等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必须按照规定报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最新版(2021.02月整理)一、规划设计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20.01已出意见稿,即将更新)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2016《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0420-2007(2016版)《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B04-2010《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 SH/T 3008-2017《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5132—95《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 GB/T 51406-201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正式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2017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文)《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01实施)《城市绿地规划标准》 GB/T 51346-2019二、建筑类:《民用建筑统一设计标准》GB 50352-2019《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园林园建工程规范》《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三、消防类:《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新版即将发布)三、绿化类:《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08.01实施)(2017.01增刊)《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2000]192号)《园林绿化木本苗》CJ/T 24—2018《园林绿化球根花卉种球》CJ/T 135—2018四、其他类:《景观施工图绘图规范》(施工图分册)《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67-2015《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图编制规范》DB11/T 989-2013《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 50858-2013《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深度及图样》 06SJ805《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17)《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建设部2005.3)《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建设部2004.6)《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园林景观工程设计(行业)取费标准》2013园林景观设计常用规范摘抄一、《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3.5.6 公园配建地面停车位指标可符合表3.5.6的规定。
章总,有几点建议。
1、一期项目设计范围应包括5#,8#两个地块。
2、规划指标应适当提供,已确保设计成果满足政府规划部门要求。
如:绿化率、停车位数量等。
3、第二部分建筑构思与设计部分,应不在景观设计范畴,是否应删除?4、每家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应不少于2套,设计成果和设计深度方面应让金经理补充一下。
5、其他修改见正文红字。
老姚亿丰东北五金建材中心一期项目景观概念方案设计任务书目录正文部分:一、项目概况二、构思与设计三、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四、景观设计内容五、景观设计要求六、概念方案阶段设计成果要求七、合作方式附件部分:(一) 政府文件(批文、意见书等)(二) 图纸资料(基础资料、条件图等相关图纸)(应同时提供电子文件)(三) 规范规定(四) 其他支持性文件(报告、表格等)(五) 参考项目资料(六) 市政管线资料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亿丰东北五金建材品牌中心一期项目2、项目地点本项目选址于沈抚新城东侧抚顺经济开发区内,紧邻沈阳与沈抚城际高速,西北方向为文华路,东北方向为育才路,西南方向为华茂路,东南方向为沈抚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较大商业开发潜力。
地块整齐,地势平缓,沿沈抚大道有一条20米宽的现状河道。
3、总体规划亿丰东北五金建材品牌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545814.1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41348平方米,规划目标为创建沈抚地区全方位五金、机电、建材、家居品牌展示销售中心,添补目前沈阳地区五金机电市场小而不全的市场空白。
该项目拟以木工机械、通用机械、专业木门三大方面为主体依托,各行业小五金机电为辅,打造沈阳乃至东北亚五金建材市场的“航母”。
本次开发建设的是项目的一期工程,宗地编号为2010-19-08北湖16#-5,规划用地面积为111505.22平方米。
新建建筑物28栋,建筑物占地面积60144.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2291.0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58970.79平方米(集中式商业73829.12平方米,商业内街119747.07平方米,住宅65394.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320.3平方米,容积率2.4,建筑密度55.01%,绿地率8%,建筑物最高28层,地下1层,最高高度92.9米,停车位980辆。
【文章编号】:1672-4011(2008)04-0071-02浅谈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梁超(农一师三团基建科) 【摘 要】: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满足工业区居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迅速提升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及建造水平,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建中心编写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导则》包括居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景观设计、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对住宅区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规范。
在小区建设时,我们只有认真按照《导则》提出的要求,重视小区的景观设计并加以实施,才能真正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水平。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 U985.12+5 【文献标识码】:B1 问题的提出本文结合阿克苏地区住宅区目前设计的实际及《居住区环境景现设计导则》,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11 阿克苏地区住宅区景观设计及存在的问题(1)阿克苏地区住宅景观设计及存在的问题。
阿克苏地区居住区均有规划,但在规划实施中景观部分的规划没有充分实施。
阿克苏地区所有的居住小区都编制了规划,大部分规划都通过了县(市)及地区有关规划管理部门的评审后才进行建设的。
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对建筑物间距的控制、容积率控制还可以,但对居住区的一些景观设施的建设却没有认真控制,认真地监督开发商实施。
如小区的绿化,小区建成几年,绿化还没有搞好;建筑小品大部分是规划图上有,而实际建设中没有小品等,实际景观与规划相差很大。
(2)大部分住宅区对总体环境的构成分析不够,建成后的居住区总体环境不理想。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提出了居住区的总体环境要求:重视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依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合理利用土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宅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景观施工图设计成果审查要点编号:项目名称:净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容积率:目标单方成本:预计单方售价:填表人:日期:方案评审评价角度主要评价项目评价标准简评是否总图1、道路最大纵坡8%;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5%以内;人1.与周边道路、地形现状相接顺畅。
行道纵坡不宜大于%;如有特殊情况车行道不大于11%。
2.对土方平衡的考虑最优。
2、应详细表达建筑正负零标高、一层所有室内地坪标高、3.排水方式合理。
所有建筑出口标高,车库坡道及旁边剪力墙标高,人行出口竖向 4.对人行和车行的考虑合理周到。
平台标高,通风口完成面标高,地库顶板标高,室外楼梯最5.无交叉点的道路每 10 米需有控制点标高。
6.下口标高(需与园林场地标高接平),结构柱下口标高(需标注所有标高点之间的排水横坡、纵坡坡度及坡向(横坡≥ 1%,纵坡≥ 5‰)。
低于园林场地标高)。
3、应详细表达放坡控制线或控制点起始和结束位置。
1.色彩、质感、图案变化等设计合理。
1、重点区域选择高档材质,次要区域需考虑对成本的控制2.儿童区、老人区的铺地尽可能采用质地较软的材2、车行区域铺装材质的厚度需强化,可采用 30mm厚的石材;材质料。
3.以本地材料为主,经济合理,有主次、突出重点地面装饰面材需有标准大样和与其他材料相连接的接点大样。
一般人行区域可以采用20mm厚石材;一般压顶区域可采用50mm厚石材。
3、减少对铁艺、木材的使用。
铁艺最好采用成熟的工业产品,剩余部分铁艺必须严格按规范的防锈处理工艺流程来进行防锈处理。
4、其他详《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路面分类及适用场地。
1.清晰反映出园路中心线和建筑的距离关系。
放线图做到所有直线端点有坐标点,所有弧线段有圆心坐标定位能准确定位出园中各景观节点的具体位置。
及端点坐标。
2.索引清晰、准确1.充分考虑绿化给水口的服务半径。
给水总图2.充分考虑拖布池的合理布置。
1、市政压力利用状况,给水分区合理2、消火栓分区合理,消防级别正确。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主编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颁布时间:2004年6月7日
页面功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编辑:cbsky]
1 总则 1.1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和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价格:浏览|5 下载|10 收益:100 投稿奖赏:10 指数:人气(508) 下载(100) 评论(27) 评分(5) 投票(10)
上传:3dfx 时间:2004-11-25 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2034kb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 总体环境 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 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2 光环境
2.2.1 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2.2 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2.2.3 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2.3 通风环境 2.3.1 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3.2 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2.3.3 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2.3.4 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2.4 声环境 2.4.1 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4.2 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2.5 温、湿度环境 2.5.1 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5.2 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2.6 嗅觉环境 2.6.1 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6.2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7 视觉环境 2.7.1 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7.2 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2.8 人文环境 2.8.1 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8.2 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2.8.3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9 建筑环境 2.9.1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和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和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体景观。
2.9.2 建筑外立面处理 (1)形体。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2)材质。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 (3)色彩。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4)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 3 景观设计分类 3.1 分类原则 本导则的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3.2 设计元素 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本导则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常见部分,其中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详见下表) 4 绿化种植景观 4.1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和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②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要求。④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 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4.3 绿地率 新区建设应≥30%; 旧区改造宜≥25%; 种植成活率≥98%。 4.4 院落组团绿地 其中: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4.5 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 4.5.1 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和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2 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3 绿化植物和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 4.5.4 绿化植物和管线的最小间距 4.6 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见下表) 4.7 植物配置 4.7.1 植物配置的原则 (1)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2)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3)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 (4)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7.2 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
4.7.3 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4.8 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