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 格式:docx
- 大小:12.73 KB
- 文档页数:4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其禅修方法以“止观双修”为主要特点。
自从禅宗兴起以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禅修方法和卓越的人才造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璀璨历程。
一、禅宗的创始禅宗的创始人是南朝宋代的僧人达摩。
据传说,达摩是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子,由于不满王宫的奢华生活,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他曾经游历中、西亚、中亚等地,智慧博学,是佛教社会中广受尊敬的大师。
达摩到达中国后,进入了北魏孝文帝的宫廷,传播佛法,并被封为南天竺大师。
他将禅宗思想融合在佛教体系中,打破了佛教律法僵化的状态,在佛教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兴起的历程禅宗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五祖惠能、六祖慧能、七祖法眼三代禅师成为了佛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惠能主张“不立文字”,强调顿悟,提出了著名的“提起头皮,会顶天”的口号;慧能在六祖慧因的基础上,从而发展出了“打破依止心行,善知识法身不想”的观点;法眼则注重“三观”和“三身”,准确阐释了心灵修行的要义。
唐朝时期禅宗小论延续了禅宗的兴盛局面,洛阳大觉寺、广州慧远寺等成为著名的禅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前来诵经参禅。
宋朝时期禅宗的地位更加巩固,出现了“五宗合一”的文化现象,即“唯心、法华、华严、净土、禅宗”五种佛教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五教一门”体系。
在宋代禅宗又分为宗派,如临济宗、曹洞宗、淨土宗等;而在元明清时期禅宗逐渐走向变革和革新,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方式。
三、禅宗的影响禅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思想上,禅宗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关注人性,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契合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特点。
其次,在文化上,禅宗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影响在诗歌、书画、茶道、园林艺术、武术等方面体现,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禅宗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影响也得到了巨大发扬。
其普及了印刷技术,推广了经学修养等。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人们中国佛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内容、创作的群体以及诗歌的形式、题材、创作境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古代诗歌影响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80-01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即形成人们称之为的中国佛教。
从南北朝后,佛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汉文化主要思想支柱之一,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之,佛教也对中国传统诗歌带来了重要影响。
一、佛教中的时空观对诗歌的影响在我们所运用的语言中,其实有许多是来自佛教用语,比如"大千世界"、"劫难"、"地狱"、"刹那"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在时空概念上用的。
在空间观上,佛教从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理念出发,把人间的佛教竭力推向了辽远的宇宙之中,架构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宇宙立体空间论。
把空间无限度地放大,让有情众生看到了摆脱生死轮回的美好希望。
在时间观念里,佛教认为宇宙中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它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世俗经验世界的时间概念。
随着佛典的翻译,佛教拥有的这些高维时空观念也进入了中国,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儒家文化长期压抑文学创作中自由表现的局面,激发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佛教的微观时间概念如刹那、须臾、一瞬、瞬息等也被中古文人吸收到文学创作之中,如"生住无停相,刹那即徂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诗》,;"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三里生云雾,瞬息起冰雷"(萧纲《十空诗》第一首《如幻》。
唐代诗歌与佛教思想的相互影响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都被世界所认可。
而佛教思想是影响中国古代甚至是现代文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唐代,诗歌与佛教思想的交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为唐代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和能量。
一、佛教思想在唐代诗歌中的反映唐代诗歌中许多诗篇中,都存在着对佛教思想的反映。
其中最显著的反映就是对于空、苦、无常、因果、生死等重要哲学概念的描绘。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了草木的生命之脆弱短促,一年一季的生死更迭,同时也暗示了生死的无常不可预测。
这也是佛教中空、苦、无常思想的其中一种体现。
而杜牧的《清明》中,则提到了生死因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些诗句传达出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思想。
这些诗句深刻地把人的肉体、心灵及所接受的外在世界理解成无常、空性、瞬息即逝的存在,从而显示出唐代诗歌中佛教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佛教思想在唐代诗歌中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于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诗歌主题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为唐诗赋予了浓郁的禅意。
此外,唐代诗歌的描写手法、格律模式也从中吸纳了不少佛教文化元素。
1、禅意禅意,是指佛教禅宗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它是表现唐代诗歌的特色之一。
禅宗思想主张的是“悟如来心”,通过专注于当下来战胜烦恼。
这种思想体系让唐代的文人诗人在创作上有了别于其他时期的创作方式,从而形成了唐诗的“意境”。
陶渊明的“及时雨”、李白的“天地一沦百事消”、王勃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皆是表现出了禅意。
这些诗篇极其注重个人当下的心灵体验与意境的塑造,注重人的感悟与境界的提升,实质上也是在推广佛教的禅宗思想。
2、诗的描写手法唐代诗歌中的孤独意境、静谧气息等也被视为是禅宗的一种特点。
唐代的写景诗,不像后世的写景诗那样做出静态的描写,如刘禹锡的“钟山风景”、杜牧的“江南春色”的描写都富有移步换景的动态,表现出了禅宗中的“目之所及,皆一心”的哲学观点。
校尔康是一位走上了参禅悟道之路的理工科大学生,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也展现了他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体悟。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常常在短短几行中传达出深刻的哲理。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爱情、自然、宇宙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
校尔康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感,也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尤其是禅宗哲学的思想。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禅宗公案的解读和体悟,这些公案不仅展现了禅宗的智慧和思想,也给他的诗歌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校尔康是一位有着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对世界的探索。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思想价值,值得读者深入品味和思考。
白居易与佛教——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学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佛教的探索和理解。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佛教思想的感悟和领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本文以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佛教的关系,并探究它对我们的启示。
提纲:一、引言:阐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白居易与佛教的背景:介绍唐代的佛教文化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三、白居易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白居易在诗歌中对佛教的主要思想的体悟,包括因果报应、空、无我、生死轮回等。
四、诗歌风格对佛教的影响:分析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探讨它对佛教的影响和启示。
五、佛教思想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分析佛教思想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如他的“桃花溪”诗集就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六、白居易的禅宗体验:探究白居易在诗歌中对禅宗的体悟和领悟。
七、白居易的积极思想:除了佛教思想以外,白居易的诗歌还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包括为人处世、人生哲学、情感世界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
八、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总结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和作用,探讨它对人们的启示和引领。
九、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1. 引言:阐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该提纲主要是引言部分,用于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引言需要突出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本文将探讨的主题,为后续章节的探讨提供背景和概述。
2. 白居易与佛教的背景:介绍唐代的佛教文化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该提纲主要介绍白居易与佛教之间的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对唐代佛教文化的介绍,了解唐代宗教文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同时,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为后续对其诗歌的分析提供背景和铺垫。
3. 白居易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白居易在诗歌中对佛教的主要思想的体悟,包括因果报应、空、无我、生死轮回等。
该提纲主要探讨白居易在诗歌中对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的体悟和领悟。
需要介绍这些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白居易对佛教思想的深刻领悟和感悟。
苏轼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与禅宗有何联系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诗歌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透露出深刻的佛教思想。
而在佛教的诸多流派中,禅宗对他的影响尤为显著。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体系。
禅宗作为其中一支,强调通过个体的内心觉悟来达到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苏轼生活的时代,佛教思想广泛传播,他本人也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苏轼诗歌中的佛教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无常的深刻认知。
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里以飞鸿喻人生,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禅宗强调世间万物皆无常,苏轼在诗中所传达的这种无常观,与禅宗的理念相契合。
再者,苏轼诗歌中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他感慨世事如梦,这种对世俗繁华的看淡,反映了禅宗所追求的超越世俗烦恼,寻求内心平静的境界。
禅宗主张摒弃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苏轼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后,其诗歌中多次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
禅宗注重内心的自省和觉悟,苏轼在诗歌中也常常进行自我反思。
比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他意识到人们常常受到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限制,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与禅宗倡导的通过内心的觉察来领悟真理有相通之处。
此外,苏轼诗歌中的“空”的观念也与禅宗密切相关。
在《百步洪二首》中“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表达了不执着于外物,内心保持空灵的境界。
禅宗认为世间万物皆为空相,苏轼在诗歌中对“空”的感悟,反映了他对禅宗这一观念的接受和理解。
苏轼的佛教思想并非单纯的理论接受,而是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结合。
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多次被贬,生活的磨难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禅宗的理念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帮助他在困境中保持豁达和乐观的心态。
白居易与佛教——以诗歌为研究对象题目:白居易与佛教——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报告摘要: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他的诗歌中经常涉及佛教思想,体现出他对佛教的深入理解和信仰。
本文将就白居易的佛教思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进行研究。
提纲:一、佛教思想在白居易诗歌中的体现1、对生死的关注2、对因果报应的认识3、对无常的道理的体悟4、对人生追求的抨击5、对虚妄的批判二、佛教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1、对艺术创作的启示2、对人生观的影响3、对美学意识的提升三、白居易与佛教历史背景的关系1、佛教在唐代的繁荣2、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3、白居易与当时佛学界名流的交往四、白居易的佛教信仰1、白居易的佛教修行经历2、白居易的佛教观念3、佛教对白居易个人品质的影响五、佛教教义在白居易诗歌中的创新表达1、对禅宗禅理的探讨2、对佛教灵性观的表达3、对佛教禅境的描绘六、白居易诗歌佛教意蕴与当代价值的关系1、诗歌佛教意蕴的文化价值2、诗歌佛教意蕴的宗教价值3、诗歌佛教意蕴的人文价值七、白居易诗歌佛教意蕴的审美体验1、佛教覆盖下的诗歌审美2、佛教下的诗歌语言情感3、佛教下的诗歌文化价值八、白居易诗歌中佛教意象的分析1、佛教法器、宗教场所的象征2、佛教人物与形象的融入3、佛教戒律与诗歌精神九、佛教意蕴的美学价值在诗歌教育中的应用1、佛教意蕴的诗歌基础教育2、美学理念对诗歌创作的指导3、佛教灵感对诗歌的培养结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白居易诗歌中佛教思想的体现,探究佛教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并探讨佛教意蕴在艺术与教育中的价值,旨在传承和发扬佛教与诗歌的人文关怀与文化思索。
1、佛教思想在白居易诗歌中的体现:这个提纲主要分析白居易在作品中对佛教的反思、对佛教教义的理解等因素的体现情况。
2、佛教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个提纲会探讨白居易对佛教的认知和对佛教艺术审美基础观念的影响,包括对艺术创作、对人生观、对美学意识等方面的影响。
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
浅析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影响【摘要】《东坡乐府》作为宋代文学的珍贵遗产,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禅宗对文人墨客的思想影响巨大,启发了他们在诗词歌赋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禅宗引发了他们对自然与心境的共通之处的探寻,启发了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
作品中对生死、无常等主题的思考也深受佛教启示,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
佛教中的慈悲思想也在《东坡乐府》中得到了体现,展现出文人的胸怀与情操。
佛教思想对《东坡乐府》的深远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内涵与精神境界。
【关键词】佛教思想、东坡乐府、禅宗、文人墨客、诗词歌赋、自然、心境、生死、慈悲、深远影响1. 引言1.1 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重要性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作品中对于心灵境界的描写和对生命真谛的探讨。
苏轼作为文学大家,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其创作中融入了诸多佛教思想,使得作品更具内涵和深度。
佛教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清净,追求心灵的解脱,这种追求在《东坡乐府》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和抒发,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对于心灵净化和境界提升的追求。
佛教思想不仅丰富了《东坡乐府》的文化内涵,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哲学思考的视角,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生命意义等深刻话题,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东坡乐府》中佛教思想的关注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苏轼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2. 正文2.1 佛教禅宗对文人墨客的影响佛教禅宗在《东坡乐府》中对文人墨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精神追求上。
宋代文人墨客深受佛教禅宗的思想影响,将禅学的超脱、平和和解脱之道融入到文学创作中。
他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以及对世事的超越和看淡,这与禅宗心性的追求不谋而合。
在《东坡乐府》中,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净宁静的心境创作出了许多抒发禅意的作品,如《夜泊牛渚怀古》中“几人泪洒交亲水,茅店翁儿不可逢”一句,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人世间离别的感叹。
禅宗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转变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兴起不仅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禅宗的起源与传入中国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印度。
它源于佛教教义的演化和印度文化的熏陶,也受到道教的影响。
禅宗最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历时漫长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禅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转变所起到的作用。
二、禅宗的思想内涵与发展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皆佛,即人的内心本来具备智慧与觉悟的本性。
禅宗强调通过专注于内心体验和直接体验的方式,觉醒自己内在的佛性。
这种思想相较于其他佛教流派的修行方式更为简洁而直接。
禅宗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变革与繁荣。
许多禅宗祖师如达摩祖师、僧璨、慧能、法眼等,都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创立了各自的禅宗派别,如曹洞宗、临济宗等,这些派别各自以不同的教法和修行方法来引导信众实现觉悟。
三、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艺术领域,禅宗对中国绘画、建筑、陶瓷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宗强调静心与内省,这种特质在中国绘画中得到了体现,潜心修行的禅画表现出恬淡宁静的意境;禅宗的禅堂建筑体现出简洁而富有内涵的特点,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对于茶道、瓷器等的发展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禅宗通过诗歌、文章、对话与公案等形式来传达思想,这种方式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诸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墨客,皆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
对话与公案作为禅宗的重要法门,也影响了中国哲学思考的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思索。
最后,禅宗在人文道德的塑造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禅宗注重内心修行与反观自省,倡导遵循内心的正直与真实。
㊀㊀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3年9月㊀㊀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ep.2023第24卷㊀第5期㊀㊀(Social Sciences)Vol.24㊀No.5Җ语言文学Җ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与诗学意义王㊀悦,张㊀勇摘㊀要:㊀禅宗 游戏三昧 指禅定后精神上达到自由无碍的境界,具有无分别㊁圆满自足的美学意蕴㊂由于 游戏三昧 的禅风符合诗人追求心灵自由的审美理想,所以进入诗学理论,进而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态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构思上, 游戏三昧 促使诗人突破拘执,达到挥洒自如的境界;创作风格上, 游戏三昧 推动诗人形成自然无迹㊁浑然天成的诗风;表达上, 游戏三昧 促使诗歌语言逐渐幽默化和通俗化㊂由于 游戏三昧 的大自在境界与 不可凑泊 的诗境是相通的, 游戏三昧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喻指诗歌奥妙诀窍的重要诗学范畴㊂关键词:㊀禅宗; 游戏三昧 ;心灵自由;诗学意义;诗歌范畴收稿日期:㊀2022-09-26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历代释家文论文献集成与综合研究 (22AZW011)作者简介:㊀王㊀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E-mail: 937779614@;张㊀勇,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佛教诗学研究㊂在禅学上, 游戏三昧 是表达自由的重要范畴,指心无挂碍㊁随性自在㊂由于中国禅宗的自由精神深入人心, 游戏三昧 之说也逐渐扩展至其他方面,特别是诗学领域㊂元好问云: 笔端游戏三昧,物外平生往还 1 (‘巨然秋山为邓州相公赋“)㊂苏轼称赞释道潜的赠诗 超然真游戏三昧 2 (‘与参寥子二十一首“)㊂陈岩肖㊁张表臣等人在其诗话中也都以 游戏三昧 评价过苏轼作品的通达无碍①㊂当然,也有僧人加入到文学创作和批评活动中,并将对 游戏三昧 的理解融入诗学中,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创作观,如惠洪提①陈岩肖‘庚溪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 东坡谪居齐安,时以文笔游戏三昧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0页): 时出险怪,盖游戏三昧,间一作之也 ㊂101第5期王㊀悦 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与诗学意义出 游戏翰墨 说①,道潜说 兴来即挥毫,游戏三昧前 3 (‘过玉师室观霅川范生梅花“)㊂可见, 游戏三昧 思想已进入诗学语境并产生了重要影响㊂目前,学术界对 游戏三昧 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既有对 游戏三昧 的系统讨论 4 ,也有对 游戏三昧 与参禅规范之关系的探究 5 ㊂周裕锴先生较早关注到 游戏三昧 与诗学之关系,他以苏轼㊁黄庭坚二人为例讨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将 游戏三昧 从人生态度转化为艺术创作态度的表现与影响 6 ㊂禅宗 游戏三昧 对文艺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培峰认为其在宋代文评中 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享受 7 ㊂而禅学的 游戏三昧 与文学的会通之处便是自在与法度 8 ㊂ 游戏三昧 是诗禅相通的一个重要基点,因此,在借鉴前辈成果基础上,本文拟探究 游戏三昧 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尝试理清这一范畴进入古代诗学理论的轨迹,为进一步探究诗禅关系做一些补充㊂㊀㊀一、 游戏三昧 的理论渊源与禅学内涵㊀㊀(一) 游戏三昧 的理论渊源中国禅宗 游戏三昧 思想的形成与佛教 游戏 思想和庄子 逍遥游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㊂ 游戏三昧 原本是佛家用语,在早期的汉译经典中以及注经中, 游戏 一词就常出现㊂‘大智度论“有云: 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㊂ 9 慧远云: 于此神通历涉名游,出入无碍,如戏相似,故复名戏㊂ 10 游 有教化㊁点化之意; 戏 在佛教中表示自由无碍㊂ 三昧 ,又译为 三摩地 三摩提 ,即般若三昧㊂‘大智度论“释 三昧 为 善心一处住不动 9 ,指排除一切杂念㊁内心平静的状态㊂在佛学中, 游戏三昧 的意思是佛菩萨通过 游戏 的方式专注正定而自在无碍地度化众生㊂此时, 游戏三昧 常与 神通 一词一起出现㊂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中有 神通游戏三昧 11 ㊂‘楞伽经“云: 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㊂ 12 僧肇在‘注维摩诘经“中也说: 游通化人,以之自娱㊂ 13 可见, 游戏三昧 是菩萨的神通力之一㊂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 游戏三昧 也吸收了道家的自由思想㊂ 游 是庄子的重要思想,庄子将 逍遥 和 游 联系在一起,表示超越现实㊁无拘无束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㊂ 逍遥游 指向心性自由,‘人间世“有 乘物以游心 14 ,‘德充符“说 游心乎德之和 14 ,‘庄子㊃田子方“有 吾游心于物之初 14 ㊂可见, 逍遥游 的主体是心灵,庄子之 游 是一种愉悦的境界㊂庄子借老聃的话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①陈自力‘释惠洪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张勇㊁樊亭亭‘惠洪诗论四题“(‘中国诗学研究“2019年第1期)等都指出惠洪 游戏翰墨 说源于禅宗的 游戏三昧 ㊂20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人 14 (‘庄子㊃田子方“),表现出 游 的最高境界是 至美 至乐 ㊂庄子认为大美无美,也就是说, 逍遥游 的至境是 游 于 无 之中,即 无为 ㊂这是超功利的,是精神上的自适与自足㊂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提出心斋㊁坐忘的修养功夫,即去除内心杂念㊁虚静澄明,正如‘山木“中所说的 虚己以游世 14 , 虚己 而顺乎大道,方能游向超然之境㊂与老庄一样,禅宗的最终目的也是解脱㊂禅宗在描述解脱的境界时,与庄子之 游 相似:夫道人之至游矣,履虚极,守妙明;饮真醇,住清白,断崖放足,空劫转身……入诸世间,真契游戏三昧,斯可谓至游矣㊂ 15禅宗将这种超脱自然的境界称为 游戏三昧 ㊂不过,庄子 逍遥游 倾向的是遨游于方外,是 游乎尘垢之外 (‘齐物论“) 14 ,是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14 ㊂而禅宗 游戏三昧 却是 入诸世间 ,慧能说: 于一切时中,行㊁住㊁坐㊁卧,常行直心 16 ,高峰原妙也说: 虽在尘中,游戏三昧 17 ㊂马祖道一更是提出了 平常心是道 ,认为禅道就在行住坐卧㊁应机接物之中,自然而然就是真正的无拘无缚㊂如此,禅宗便将把 游 导向了日常生活㊂(二) 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宗宝本‘坛经㊃顿渐品“谓: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㊂ 18这里的 游戏三昧 形容的不是菩萨,而是 见性之人 ,指参禅者于当下识得自性本心,刹那间解粘去缚,达到 游戏三昧 境界㊂禅宗并不标榜 神通 ,‘五灯会元“卷第九中有一则公案:有梵师从空而至,师曰: 近离甚处? 曰: 西天 ㊂师曰: 几时离彼? 曰: 今早 ㊂师曰: 何太迟生! 曰: 游山玩水 ㊂师曰: 神通游戏则不无,阇黎佛法须还老僧始得㊂ 19禅宗强调 自性即佛 ,重视自我的内在修行和自性的显现㊂南泉普愿禅师 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 19 ,杨岐方会禅师 天纵神悟,善入游戏三昧 20 ㊂禅家以 游戏三昧 形容禅师顿悟开解的状态,逐渐消解了 神通 ,完成了其由形容佛向形容人的转变㊂由此,禅宗 游戏三昧 是指随缘而禅㊁证悟入道后,精神上达到自在无碍㊁圆满自足又不失正定的境界㊂宋代圆悟克勤则以 大机大用 表示 游戏三昧 ㊂在克勤看来, 赵州吃茶 雪峰辊毬 禾山打鼓 德山棒 临际喝 等这些游戏之姿的开示方式, 千差万别会归一源,301第5期王㊀悦 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与诗学意义可以与人解粘去缚 21 ,都是引导参禅者开悟自证的方便之举,是 大机大用 ㊂所谓 机 指禅机, 用 则是 真如 的显现, 大机大用 是通过禅机而直指本心㊁体悟真如,是 不滞名相,不堕理性言说,放出活卓卓地 21 ㊂‘碧岩录“引了一则桐峰庵主与僧人的对答,僧人问桐峰庵主遇大虫该如何,桐峰作 虎声 来回应,而僧人 作怕势 ,僧又说桐峰是老贼,桐峰当仁不让㊂克勤解释二人的来往为 见机而作 ,又引五祖的 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三昧 22 来形容㊂禅机对应 游戏 , 用 对应 三昧 ,如此, 大机大用 便与 游戏三昧 相通了㊂百丈怀海与黄檗希运的 戏 更为克勤赞叹:百丈一日问黄檗云: 什么处来? 檗云: 山下采菌子来㊂ 丈云: 还见大虫么? 檗便作虎声㊂丈于腰下取斧作斫势㊂檗约住便掌㊂丈至晚上堂云: 大雄山下有一虎,汝等诸人出入切须好看,老僧今日亲遭一口㊂ 22同样是机锋敏捷,黄檗作 虎声 来回应百丈的问题,百丈 作斫势 接住了黄檗的 戏 ,黄檗也随机应变,便要打㊂而最后百丈的话,其实是对黄檗之语作了肯定㊂克勤认为两人的戏有放有收,既 捋虎须 ,又 收虎尾 ㊂可见,在克勤这里, 游戏三昧 需要临机应变,自由抒发,收放自如㊂经临济一脉的发展, 游戏三昧 的内涵更加丰富宽泛㊂‘无门关“引 赵州狗子 公案,学僧问 狗子是否有佛性 ,赵州只答一个 无 字㊂佛门讲 众生皆有佛性 ,而赵州却说 无 ㊂实际上,这里的 无 并非与 有 相对,而是不涉及 有无 的 无 ㊂一个 无 字,直接将思路截断,不再执著于追问有无佛性,由此证悟众生平等,显得更为透脱自在㊂如此,我们便能理解‘无门关“中的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㊂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㊂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㊂ 23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的用意是为了破除执着,指参禅者需要目空一切㊁违背常规,打破祖师设下的关口,才能真正大彻大悟㊂这是一种 绝后再苏 的体验,也是 游戏三昧 的境界,宗杲称其为 临机纵夺,杀活自由 24 ㊂(三) 游戏三昧 的美学内涵游戏三昧 的立足点是无滞无碍,其本征特征便是自由㊂大悲妙云禅师有云: 生死去来,游戏三昧,天上人间,自由自在,明月清风,了无执碍 25 ㊂ 游戏三昧 的状态是纯粹的,指不黏著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㊂这与西方美学中的 游戏 不谋而合㊂康德将审美自由称为 游戏冲动 ,朱光潜解读时也说游戏 标志着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 26 ㊂席勒指出,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27 ㊂游戏的状态是人最本真的状态, 游戏 的过程中需要虚空专一的审美心胸,方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境,宏智正觉有言: 虚通之门,游戏之径 15 ,奇然智禅师亦云: 不生奇特之想,不起拘滞之情,游戏三昧,自然现前,不二门中,自由自在 28 ㊂当主体处在游戏之中时,无有挂碍,纵横潇洒,才能超越一切时空㊁因果和世间种种束缚,自证真40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如,进入大自由㊁大自在境界㊂从这一维度来看, 游戏三昧 的内涵与这种美学特质恰好契合㊂游戏三昧 具有无分别㊁绝对待的特性,是心性上的圆满自足㊂禅门重视内心的自足,即证悟本心的真性,这就需要泯灭分别心㊂真净克文谓: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㊂手把猪头,口诵净戒㊂趁出淫坊,未还酒债㊂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29 , 猪头 淫坊 酒 和 净戒 看似矛盾,实际上本无分别,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本心具足佛性,一切现成㊂黄檗希运就多次指出这样的境界 本自具足 30 圆明遍照 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30 ,宏智正觉亦云: 本来具足,圆陀陀地 15 ㊂在 三昧 基础上入不二法门,游戏世间,如此,便能实现生命的自在圆成之美㊂综上,中国禅宗的 游戏三昧 源于佛教的 游戏 ,同时融合了庄子 逍遥游 思想㊂禅宗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证悟入道,逐渐消解了佛教中的 神通 ,并将庄子出世间的 游 引入日常生活中, 游戏三昧 成为一种随缘运用的一行般若㊂禅者以 三昧 为基础,自在拈弄,仿若游戏,无拘无束㊂这样的游戏是纯粹的㊁超功利的,其审美本质即是自由,具有无分别㊁圆满自足的美学意蕴㊂㊀㊀二、 游戏三昧 :从人生态度到创作心态㊀㊀(一) 游戏三昧 的人生态度禅宗 游戏三昧 的自由自足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种随缘任性的人生态度㊂较早使用 游戏三昧 这一范畴的文人是王维,他在论画时说: 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㊂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 31 ㊂ 游戏三昧 不仅是绘画之道,也可以看作是王维的人生态度㊂王维继承了禅宗的 无念㊁无住㊁无相 ,其诗云: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31 (‘酬张少府“)㊂所以,当诗人至 水穷处 时,能够惬意地 坐看云起时 ㊂其实,早在魏晋时期,‘维摩诘经“中恣意狂放的维摩诘形象对想要摆脱 世教 桎梏的文人名士就有着特别的意义㊂维摩诘游戏人间, 入诸淫舍 入诸酒肆 , 在欲而行禅 ,可谓是 火中生莲华 ,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这为文人调和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做出了示范㊂‘世说新语㊃言语“中刘尹问竺法深 何以游朱门 ,竺法深回答: 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 32 ㊂此回答颇具维摩意趣,即如果内心无染无著,那么 朱门 蓬户 便无分别㊂到了宋人这里, 游戏三昧 的人生态度更为普遍和强烈㊂苏轼屡次遭贬,经历坎坷,对禅宗 游戏三昧 思想体会尤其深刻㊂他有诗云: 人间本儿戏,颠倒略似兹㊂惟有醉时真,空洞了无疑㊂ 33 (‘和陶饮酒二十首“)人生如梦如幻,不如将此当作一场游戏㊂‘戏答佛印“中有句: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33 , 破戒 的自在更加明显㊂501第5期王㊀悦 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与诗学意义东坡所说的 游戏 儿戏 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玩世不恭,更多的是与佛教相联系,是一种解缚之后的愉悦自在㊂ 游戏三昧 的心态在黄山谷的诗中也随处可见,如 出门一笑大江横 34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的会心通达, 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 34 (‘戏效禅月作远公咏“)的洒脱无羁㊂黄山谷有一首‘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巴俗深留客,吴侬但忆归㊂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㊂东县闻铜臭,江陵换祫衣㊂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㊂ 34黄庭坚曾因元祐党祸而被贬入蜀,居蜀地八年之久㊂这首诗写于出川东归㊁途径巫山县之时㊂巫峡一带天气晴雨不定㊁变幻莫测,正如同人生的反复无常㊂他却以 戏 为标题,用幽默轻松的口吻将这些苦难说了出来㊂可见,禅宗 游戏三昧 已成为诗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诗人以随缘自适的 游戏 心态超越功利得失,摆脱现实苦闷,获得自我解缚的愉悦,从而达到了广阔而自由的生命境界㊂(二) 游戏三昧 对传统创作态度的冲击游戏三昧 对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有着深刻影响,在其创作心理上也会有所表现㊂中唐时期,禅宗大兴,皎然有大量以 戏题 戏赠 戏作 等为标题的诗歌,可见其作诗目的是 戏 ㊂他的诗大多轻松放旷,不少诗句中含有 狂 和 笑 字,如 才子会须狂 35 (‘戏呈薛彝“), 笑看风吹树 35 (‘出游“), 笑向闲云似我闲 35 (‘戏题松树“), 大笑放清狂 35 (‘戏作“)等㊂皎然所作的联句更显肆意狂放,如‘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 雅韵虽暂欢,禅心肯抛却 36 ,‘七言乐语联句“ 苦河既济真僧喜(李崿),新知满座笑相视(颜真卿)㊂戍客归来见妻子(皎然),学生放假偷向市(张荐) 35 ㊂这样的联唱诗是友人之间的唱和娱乐㊁玩笑调侃,如果以 温柔敦厚 的诗教标准来衡量,很难说是 有用 ㊂皎然在‘诗式“中提出 诗有五格 ,把 不用事 奉为第一格,认为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诗不宜过于斟酌字句㊁竞用僻典,这应当源于皎然随缘自适的 游戏 心态㊂后来的权德舆等人循此思路进一步推进了诗歌的游戏化,蒋寅先生指出: 正因为权德舆集团与浙西文士集团的这种血缘关系,两者之间形成了实际上的承传关系,浙西联唱诗会中的游戏倾向作为基因最终在权德舆等人的台阁酬赠中得到发育,演化成风行一时的游戏诗风 37 ㊂权德舆与皎然㊁陆羽等人有较为深入的交往,难免会受到 游戏 为诗的影响㊂其诗‘离合诗赠张监阁老“便具有浓郁的 游戏 色彩,既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每个首字去掉部首组合起来又是 思张公 的意思㊂此外,他还做过很多如药名诗㊁卦名诗㊁星名诗等一系列 游戏 意味十足的创作尝试㊂60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宋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上更是将 游戏 之心发挥到了极致㊂苏轼多次明确表示 游戏三昧 的诗歌创作态度,在‘戏和程正辅一字韵“的自跋中曰: 此诗幸勿示人,人不知吾侪游戏三昧,或以为诟病也㊂ 33 在‘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中说: 借禅以为诙 33 ,可见,苏轼是有意识地借 游戏三昧 为诗法㊂他曾评价黄庭坚 以真实相出游戏法 2 (‘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㊂禅家主张在日常生活中高度入定而又以游戏心态对待世间万物,随缘乘化,如此便能进入觉悟的境界㊂ 真如 是不能言明的玄妙,禅师往往以 大好灯笼 庭前柏树子 等不合理路的回答来说明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明显答非所问㊂这给了诗人一个启示:要获得 真实相 ,无需苦心经营,而要在深通诗歌创作的奥妙㊁规律的同时,以 游戏 的方式进入诗境㊂实际上,与苏轼类似,宋代许多文人已经有意识地以 游戏 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㊂谢逸有诗云: 吾人共闲燕,翰墨相娱嬉 38 (‘与诸友分韵咏古碑探得罗池庙记以池字为韵“), 赋诗非不工,聊以助游戏 38 (‘游西塔寺分韵得异字“)㊂邹浩也说: 从来游戏常三昧,出语纵横无忌讳 39 (‘代书寄清老“)㊂这些都表达了作诗要随意而发㊁ 游戏 为之的观点㊂综上可知, 游戏三昧 既是一种人生态度,又进而内化为诗人的创作态度㊂在儒家传统的文艺观念中,诗歌常常被赋予 载道 的作用㊂随着诗人接受禅宗思想, 游戏三昧 突破了传统创作理念,无所拘执的创作态度使得创作主体的自身价值得到凸显,其丰富的情感得以展现㊂㊀㊀三、 游戏三昧 对诗学理论的影响㊀㊀禅宗 游戏三昧 的人生态度被引入诗歌创作后,对诗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构思㊁风格㊁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㊂(一)诗歌构思:挥洒自如㊁不可凑泊游戏三昧 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否定了对外境的执著,刹那间明心见性,获得心灵上的解脱㊂作诗和参禅都讲求真心妙悟,所以 游戏三昧 思想直接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构思方式㊂诗人即兴抒写㊁了无挂碍,由此获得精神愉悦,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㊂诗僧惠洪提出 游戏翰墨 说,即以认真但不执著的游戏态度进行创作,从而进入圆融无碍的境界㊂他多次表示诗歌是随缘而作, 非有意于工诗文,夙习洗濯不去,临高望远,未能忘情,时时戏为语言 40 (‘题自诗“), 于文字未尝有意,遇事而作,多适然耳 40 (‘题珠上人所蓄诗卷“)㊂那么,创作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从惠洪对黄庭坚的评价中可以窥见701第5期王㊀悦 游戏三昧 的禅学内涵与诗学意义一二:山谷在星渚,赋道士快轩诗,点笔立成,其略曰: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及一杯水,愿得青天化为一张纸㊂ 想见其高韵,气摩云霄,独立万象之表,笔端三昧,游戏自在㊂ 41 这是说创作构思时也当如 游戏 一般,无心牵挂㊁自在洒落㊁不拘一格㊂惠洪还明确将 游戏翰墨 与 作大佛事 并举,从本质上贯通了诗学与禅学:东坡居士,游戏翰墨,作大佛事,如春形容藻饰万象㊂……游戏翰墨,挝雷翻云㊂偶寄逸想,幻此沙门㊂ 40游戏三昧 促使诗人创作时心无挂碍,挥洒自如;而诗人妙观逸想,以 游戏 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无滞无碍,便能进入正定三昧的境界㊂由此, 游戏翰墨 便进入了佛事体系,也为禅僧参与诗学活动赋予了合理性㊂此后,金人李纯甫两次提到 游戏三昧 与翰墨文章的关系: 道冠儒履皆有大解脱门;翰墨文章亦为游戏三昧 42 (‘重修面壁庵碑“), 翰墨文章,亦游戏三昧;道冠儒履,皆菩萨道场 42 (‘程伊川异端害教论辩“),意思是:作诗为文也可以使人获得解脱,进入 游戏三昧 的大自在状态㊂李纯甫认为 关键不落诗人诗 字字皆以心为师 43 (‘为蝉解嘲“),诗歌是真情真性的显露,这种 惟意所适 恰是参禅悟道的境界㊂屏山之论无疑是对金代诗坛诗禅又一次深刻会通的精辟总结㊂诗禅一体 的观念在释英的‘白云集“也可以见到,赵孟若在为‘白云集“所作的‘序“中说: 诗禅从三昧出,不可思议㊂拈花微笑,梦草清吟,曷常有二哉㊂ 涉此地后有此诗,有此诗即悟此禅㊂ 44 拈花微笑 是佛家公案, 梦草清吟 化用了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 句的典故㊂赵孟若将 三昧 作为诗禅互通的关键,认为通过诗思和禅悟都可以进入 三昧 状态,达到从心所欲㊁任心自在的境界,如释英所说, 一点梅花髓,三千世界香 44 (‘夜坐读珦禅师潜山诗集“)㊂诗论家们从构思这一维度将 游戏三昧 之境与诗境沟通起来, 游戏三昧 的空灵无碍也促进了随意拈笔㊁挥洒自如的创作理念的形成㊂(二)创作风格:自然天成㊁浑然无迹游戏三昧 是参禅悟道的理想境界,禅宗证得 游戏三昧 ,即达到无着无住的自由境界;诗人悟得 诗家三昧 ,也会进入自然浑成的境界,达到诗歌创作的极佳状态㊂在这一点上,诗与禅是相通的㊂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须回归自性的 真 ,即无有挂碍,不受形式规则的束缚㊂在此, 游戏三昧 任运随适㊁自然而然的思想给了诗论家们很多启发㊂陆游在禅宗 游戏三昧 的基础上提出了 诗家三昧 ,强调诗歌创作应自由自在㊁自然浑成㊂他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讲述了自己学诗开悟的过程:起初 学诗未有得 ,自南郑从军后,生活发生变化,其诗境也发生了转变,不再 乞人残余 ,而是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㊂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45 ㊂结合80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陆游的‘示子遹“和‘文章“来看,陆游原本写诗倾向 欲工藻绘 ,没有领悟到 工夫在诗外 ㊂悟得 诗家三昧 后,发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5 ,认识到文章不应囿于语言技巧,无需刻意雕琢,只须信手而作㊂比陆游稍早一些的王庭珪也反对斧凿的痕迹,其诗云: 好诗浑厚如金玉,妙质勿令斤斧侵㊂要识笔端三昧力,夜深山水自成音 39 (‘彭青老好谈禅喜作诗西宁诗有谋身之语借其语激之“),明确强调诗的浑成和自然㊂沈作喆在‘寓简“中云: 东坡表启乐语中间有全句对,皆得于自然,游戏三昧,非用意巧求也㊂ 46 张元幹评苏养直的诗时也说: 平生得禅家自在三昧,片言只字,无一点尘埃㊂ 47 禅宗 游戏三昧 的介入强化了中国诗学对于自然浑厚风格的追求,诗人以 游戏 之心进行创作,不刻意雕琢修饰,便会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淡㊁浑然无迹的诗境㊂(三)诗句表达:戏谑诙谐㊁通俗活泼游戏三昧 的自在性还表现为突破语言技巧的束缚,形成一种戏谑诙谐㊁通俗活泼的语言形态㊂吹万禅师云: 最初参寻,虽借语言入,又不可执泥语言也㊂ 48 这是禅家基本的语言观,禅师常常以不合常规的方法说禅,用诸如 屎里蛆儿 干屎橛 等污秽之词回答 什么是佛 的问题,看似荒唐,实际上是 游戏 说法㊁寓庄于谐,启示弟子莫要执着挂碍,因为佛性就在日常生活中㊂慧日文雅的‘禅本草“㊁湛堂文准的‘炮炙论“都是寓禅理于文字游戏中㊂圆悟克勤开悟时作诗云: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㊂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19 ,诗中情境显然不符合戒规,却在插科打诨㊁幽默戏谑的表达中破除了语言束缚㊂禅宗 打诨而出 的表达方法被诗人借用并转化为诗法㊂宋代黄庭坚作诗便擅用这种 寓庄于谐 的方式,如‘戏赠世弼用前韵“云: 盗跖人肝常自饱,首阳薇蕨向来饥㊂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 34 ㊂ 食蛤蜊 与禅宗常说的 吃茶去 相似,深得禅机锋妙,看似无意,实则表达出了诗人自由潇洒的心性㊂江西诗派李商老的 风廊谑谈僧,蒲团寻老衲 49 逻辑颠倒,透露出诗人轻松幽默的心态和活泼的笔意㊂韩驹更是将 游戏 笔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次韵黑毡歌“将物拟作人,不直接写黑毡,而称其为黝奴,颇具趣味性;‘分宁大竹取为酒樽,短颈宽大,腹可容二升而漆其外,戏为短歌“‘题大姑山“等诗也都是其 游戏 文字的表现㊂幽默戏谑的表达使得诗歌语言愈加通俗活泼,不仅增加了语言材料,也拓展了审美想象空间㊂明代王世贞论诗讲求不避俗语,并借 游戏三昧 传达出这一观念:昨欧桢伯访海上云:某谓于鳞近过一国尉园亭赋诗,落句云: 司马相如字长卿 ,鄙不成语乃尔,定虚得名耳!此正是游戏三昧,似稚非稚,似拙非拙,似巧非巧,不损大家,特此法无劳模拟耳㊂ 50。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 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 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 以及 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 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 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 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 20世纪 50 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敦煌佛教 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如 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 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 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 1949 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 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 80 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 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 (知识出版 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等。 其 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郭朋《坛经校释》 (中华书局, 1983 年),杨 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杨曾文编校《神会 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 1996 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 (文物出版社, 1997年),李
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江苏古 籍出版社, 1992 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2年),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年),葛兆光《中国禅 思想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 (湖南教 育出版社, 1997 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8 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等。其 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 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 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赖永海《佛道诗禅》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 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孙昌武《禅思与诗情》 (中华书局, 1997年), 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 限公司, 1998 年)等。 通观这些著作, 成果相当喜人。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 在禅宗研究中, 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 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 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 为禅宗研究百花 园增添了春色。 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 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 士、博士学位。读书期间,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志趣和知识积累,决定将禅诗作为 研究方向。经由勤奋刻苦的写作,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禅诗研究》 。在此基础 上他又进一步对禅宗思想渊源、哲学象征、诗歌境界等作了专门的研究。 2000 年 6 月,言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佛学、诗学 的研究工作。进站后,他对《禅诗研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增补,形成了颇具规 模的禅学三书,这就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禅宗思想渊源》 、《禅宗哲学象征》 、 《禅宗诗歌境界》。 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 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现有的禅诗研究,主要集 中在对文人创作的有禅意的诗歌, 或是禅宗与诗歌的关系方面, 而对禅宗诗歌本 身则较少涉及。 吴言生以禅宗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采取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思 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从而弥补了较少从禅宗思想渊 源研究禅诗、 较少从禅宗哲学象征角度研究禅诗、 较少从禅宗诗歌本身研究禅诗 的不足。 《禅宗诗歌境界》 所探讨的禅宗诗歌,是指广义的禅宗诗歌,包括禅僧上堂 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 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 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 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内蕴的丰厚,因此作者的着眼点也放在这里。作者 指出,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心性的本源,也就是说,体会“本来面 目”,是禅宗诗歌境界的起点。该书首先探讨了“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分析了 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 的禅语所表达的禅宗审美感悟机制, 在此基础上对 五家七宗禅诗进行了具体分析, 对禅宗诗歌审美境界进行了总结。 书后所附的《近 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 ,反映了近百年来禅诗研究的轮廓,为有兴趣从事这方 面研究的同道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禅宗哲学是诗化哲学, 往往借助诗歌的手法,通过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 “不可说”的本心。 《禅宗哲学象征》选取公案与颂古的合璧《碧岩录》进行分 类研究,分析了大量的禅宗语言,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 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公案、颂古等对禅宗哲学的象征。该书从禅宗 语言的诗喻性切入, 阐释了禅宗哲学喻象的独特意义, 为禅宗研究作出了有益的 探讨和尝试。 《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典有《楞伽 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 经》、《圆觉经》、《涅槃经》等。该书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 揭示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 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 强调 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对禅宗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禅学三书的内容虽各有所重,但却紧密联系,因为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向 来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禅宗的思想渊源》对禅宗诗歌予以特别关注,力求 说明大乘佛典是怎样经由禅宗的创造性继承,转化为灵动通脱的禅 学感悟; 《禅 宗哲学象征》对受大乘经典影响的象征意象的溯源、 对雪窦颂古百则的条分缕析, 体现了作者在品评禅韵时,对佛教思想、诗情的充分关注; 《禅宗诗歌境界》是 建立在对禅宗思想渊源、 禅宗哲学象征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同样体现着佛教思想、 禅韵、诗情圆融一体的特征。三书形成了各自独立,又涵容互摄的阐释系统,体 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严谨的学风。 我以为,禅学三书还有以下一些较为显著的特色:
、理性分析与悟性透入并重,文学与哲学圆融 禅学三书作者在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时,采取了“理性”与“悟性” 并重的方法,来观照和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较好地适应了研究对象的特 殊性。作者主张“以檐前雨滴的檐前雨滴在听檐前雨滴” ,而“此时所听到的檐 前雨滴声就是自己,会有好像变成雨滴的感觉。 不知道是自己滴落下来, 还是雨 水滴落下来”,这种物我一如的直觉体验,来研究禅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 者又强调,必须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度的距离,以求得价值的中立与结论的客观。 因此,作者在尽量吻合、尊重禅宗话语的前提下,借助于中西方哲学、美学、科 学话语来阐释禅宗思想、哲学、诗歌。如借助庄子的“混沌” 、现象学的“本源 性状态”作为“本来面目”的参照,借助现代天体物理学、相对论作为禅宗时空 圆融境的参照, 借助审美距离说作为禅宗现量境的参照, 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和视野的开阔。这种理性与悟性并重,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方法,对禅宗 思想、哲学、诗歌的研究,无疑是比较切合研究对象的双刃剑。 由于禅学三书“理性”与“悟性”并重,形成了将文学与哲学打通、诗情与 禅韵圆融的特色。中国禅宗往往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其人生感悟、精神境界, 因 此有人说, 透过文学而表达佛法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禅。 在文学与艺术的意境中领 悟深刻的哲学思想, 正是禅宗追求的智慧精髓。 作者以较强的哲学领悟力与较扎 实的古典文学功底的结合,努力使禅宗研究在文学与哲学之间达到沟通与融合, 这是值得称道的方向。
、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 作者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思路,在禅学三书中有明 显的体现。作者重视对禅宗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分析和解读了大量禅宗诗歌。 此外,作者还重视对禅宗思想、禅宗哲学的主要文本的研究。 其一,重视对禅宗思想的主要文本的研究。禅宗对大乘佛教精华广为汲取, 于上堂说法、机锋应对之际,时时揭举大乘经典的话头。考察禅僧著述,可以发 现,《楞伽师资记》、《坛经》、《顿悟入道要门论》 、《禅源诸诠集都序》 、《万善同 归集》、《注心赋》等很多著作都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延寿编集《宗镜录》 100 卷,更是禅宗史上融汇禅教的鸿篇巨制。该书征引了大乘经典 120 种,“诸祖语 录” 120种,“贤圣文集” 60种,使之相互映衬。要准确地理解禅宗思想,离不 开唯识、如来藏、般若和华严诸经典。作者重视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文本,即大 乘佛教经典文本, 以及它在禅宗语境中的运用, 从而有助于理清禅宗思想渊源问 题。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思想是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 也有一种观点 认为禅宗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