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2017
- 格式:pdf
- 大小:285.21 KB
- 文档页数:6
胆囊炎中医辩证施治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
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男女发病比例为1:3左右。
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
【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右上腹或剑突下间歇性隐痛,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可有低热,咽干,性急易烦,食欲缺乏。
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四逆散加味。
主要药物: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
肝胆湿热: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其痛多向右肩部放射,脘腹胀满,身热口渴或恶寒发热,或恶心呕吐,纳呆,多有目黄,身黄。
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四逆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毒热内蕴:寒战高热,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黄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结,甚则神昏,气促,肢冷。
舌绛红、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大承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厚朴、芒硝、枳实。
肝阴不足:右胁痛,多呈隐痛,头目眩晕,口干,耳聋耳鸣,急躁易怒,少寐多梦。
舌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
[治法方药] 养阴柔肝,酸甘利胆。
一贯煎加减。
主要药物: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其它疗法】1.针刺疗法(1)取穴:日月、期门、肝俞,配内关、阳陵泉、太冲。
手法:针用泻法(取左侧卧位,均针右侧),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30分钟。
随证加减:高热不退可加合谷、曲池、大椎;恶心、呕吐可加足三里、中脘。
(2)主穴:①右胆俞、日月、中脘;②右胆俞、期门、日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随着中医药治疗胆囊炎研究的深化,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修订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于2017年4月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上,旨在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以下摘取其中的重点内容与各位同道一起分享。
本部分主要介绍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辨证论治。
急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②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黄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⑦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利胆。
主方:大柴胡汤(《伤寒论》)。
药物: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加减:身目黄染者,加茵陈、栀子;心烦失眠者,加合欢皮、炒酸枣仁;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壮热者,可加石膏、蒲公英、虎杖。
热毒炽盛证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黄,黄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主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药物:茵陈、栀子、大黄、黄连、黄柏、黄芩。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芒硝;身目黄染重者,加金钱草。
慢性胆囊炎肝胆气滞证主症:①右胁胀痛;②心烦易怒。
次症:①厌油腻;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脘腹满闷;⑤嗳气。
舌脉: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②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索、郁金、木香;腹部胀满者,加厚朴、草豆蔻;口苦心烦,加黄芩、栀子;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炒莱菔子;伴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
肝胆湿热证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晨起口苦;③口干欲饮。
标准与规范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胆囊炎(cholecystitis)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近年来该病中医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我们在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1]《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原则,通过对胆囊炎相关文献检索及相关指南的梳理,形成了胆囊炎中医诊疗初步方案,包括“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疗效评定”“预防调护”六个临床问题,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研后形成了共识条文,并采用国际上通行的Delphi法经过3轮次投票后制定了“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讨论稿)”。
在2011年11月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3次海南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的中医消化病专家对共识意见进行认真讨论修改,以投票形式通过了“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最后由核心专家组于2012年4月28日在江苏泰州进行了最终审定。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1定义及中医病名1.1定义根据胆囊炎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临床症见发热、右上腹疼痛,或右胁肋胀痛放射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或轻度黄疸、墨菲征阳性、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慢性胆囊炎因胆囊结石、高脂饮食等诱发,呈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失治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
1.2中医病名中医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
《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故根据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可归于“胁痛”范畴,慢性胆囊炎归属于“胆胀”范畴[3-4]。
指南共识《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无症状、反复右上腹不适或腹痛,也可出现急性发作。
其典型腹部超声检查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壁厚≥3mm)、毛糙,合并胆囊结石可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
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成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分成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中国人群中胆固醇结石占70%以上。
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应按是否有症状、是否有并发症分别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目标为祛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
(一)饮食调整胆囊结石及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与饮食及肥胖有关。
建议规律、低脂、低热量膳食,并提倡定量、定时的规律饮食方式。
(二)口服药物溶石治疗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不实施治疗,而有症状的患者如不宜手术,且经腹部超声检查评估为胆囊功能正常、X线检查阴性的胆固醇结石,可考虑口服溶石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熊去氧胆酸(UDCA)。
UDCA是一种亲水的二羟胆汁酸,能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水平和胆固醇的饱和指数,有利于结石中胆固醇逐渐溶解。
推荐UDCA剂量≥10 mg·kg-1·d-1,应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
若服用12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或胆囊造影无改善者即应停药。
UDCA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非手术治疗胆结石的胆汁酸药物。
【陈述】口服UDCA对胆囊功能正常的x线检查阴性的胆同醇结石患者有较好的溶石作用。
推荐UDCA剂量≥10 mg·kg-1·d-1,应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
推荐强度:条件推荐。
证据级别:中等质量。
(三)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嗳气、腹胀、脂肪餐不耐受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常见。
对有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宜补充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的消化酶类药物,如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
胆囊炎吃什么药效果最好?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我国发病率较高。
“小小的”胆囊却困扰着上亿的患者,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胆囊炎是怎么形成的?胆囊炎怎么治疗彻底除根?胆囊炎吃什么药效果最好?一、胆囊炎的病因胆囊炎的发生主要是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引起继发感染所致,导致梗阻的主要原因是胆道结石,而反复发生的感染可促进胆结石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临床上,胆石症伴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十分常见。
胆囊炎可根据起病的急缓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患者开始时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后逐渐发展至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右肩、肩胛和背部,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会持续、阵发性加剧。
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腹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胆囊炎怎么治疗彻底除根?胆囊炎吃什么药效果最好?1、胆囊炎怎么治疗彻底除根?目前临床上对于胆囊炎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
一般对于无症状的单纯胆囊炎患者,多考虑保守治疗为主;若伴有胆石症的胆囊炎,胆囊炎怎么治疗彻底除根则多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关于胆囊炎的手术治疗我们在此不过多赘述,下面我们主要来说一说胆囊炎吃什么药效果最好。
2、胆囊炎吃什么药效果最好?《急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等权威专家共识、指南共同推荐的上药牌胆宁片就被多项临床实验证实,确实能有效缓解胆囊炎症情况,降低胆囊炎复发的风险。
上药牌胆宁片是纯中药制剂,借助大黄、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这些中药的清热利胆之势,发挥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功,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
此外,研究还发现上药牌胆宁片具有逆转成石趋势,多重防石的优势,全面预防胆囊结石的生成、增大。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胆囊炎的发生与胆囊结石的存在密不可分,胆囊结石反复摩擦胆囊壁或结石卡顿胆管中,都会加重胆囊炎,甚至诱发急性胆囊炎发作。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前言
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是胆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由于胆囊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因此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诊疗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详细讲解。
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炎症。
治疗慢性胆囊炎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控制其症状,保护胆囊和胆道系统的功能。
1.药物治疗
对轻度和中度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其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解痉药、消炎药等。
2.手术治疗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已经转化为胆囊结石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和保留胆囊的手术等。
胆囊结石的诊疗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形成的结石。
治疗胆囊结石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控制其症状,并防止因结石造成的胆囊炎等并发症。
1.药物治疗
像慢性胆囊炎一样,胆囊结石的治疗也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缓解。
主要药物包括利胆药、活血化瘀药等。
2.手术治疗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者胆囊结石已经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时,需要进行手术。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传统胆囊切除术等。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主要是针对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诊疗问题进行规范,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和规范的诊疗方案,以此来更好地治疗患者。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全文)一、前言(一)本共识意见的产生背景和程序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有重要作用,但缺乏特异性。
超声检查通常是影像学检查的第一步。
目前,国内消化内科尚未制订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
为规范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特邀请国内部分消化内外科专家和放射科专家组成《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依据我国慢性胆囊疾病的流行趋势、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及国际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共同讨论制订了本共识意见。
旨在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治策略。
执笔人先拟定全文初稿,发至专家委员会各成员,得到修改反馈后拟初定稿。
专家委员会会议上集体讨论,对全文之主要观点再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以选择①+②的人数>80%为通过。
执笔人根据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的意见再对初定稿进行修改,并进一步经各专家委员会成员确认后成为最后定稿。
(二)本共识的参考文献来源和证据分级通过关键词对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China Knowledge Resource IntegratedDatabase, 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由专家委员会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治的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对目前临床上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治所面对的常见问题加以解答。
所有共识意见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参照2009年Oxford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强度标准加以标记,具体标记方法详见文献。
本共识意见所涉及的诊治策略绝大部分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
二、流行病学个别文献报道,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74. 68%。
胆囊炎吃什么药?慢性胆囊炎吃什么药好得快?看看指南怎么说六十岁的张阿姨最近几个月吃饭一不注意就容易犯恶心,没吃几口之后就腹胀不已,一直以为是夏季天热的原因,最近体检却查出来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医生说都是它们搞的鬼。
好在结石不大,暂时不需要手术去除石头,吃药控制症状就可以了。
那胆囊炎吃什么药?慢性胆囊炎吃什么药好得快?首先,我们先简单介绍下慢性胆囊炎是怎么一回事。
(一)慢性胆囊炎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得上的?指南《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2018 年) 》指出:石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
换句话说,绝大部分的慢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结石导致的。
胆囊结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据指南,长期低纤维、高能量饮食有利于结石形成,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避孕药也可导致结石形成。
不合理的减肥,如体重下降过快,也可能容易导致胆囊结石形成。
为什么结石容易导致胆囊炎呢?因为胆囊结石的存在,可导致胆囊管反复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症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这就是胆囊炎了。
那得了慢性胆囊炎,怎么治呢?胆囊炎吃什么药?或者说慢性胆囊炎吃什么药好得快?下面接着讲。
(二)胆囊炎吃什么药?慢性胆囊炎吃什么药好得快?看看指南怎么说《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2018年)》指出,传统中药在慢性胆囊炎治疗方面历史悠久。
针对胆囊炎的中医中药治疗,2012年发布了《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发布了《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这两个指南关于胆囊炎吃什么药,慢性胆囊炎吃什么药好得快,均推荐了上药牌胆宁片。
上药牌胆宁片由大黄、虎杖、青皮、白茅根、陈皮、郁金、山楂组方而成,疏肝利胆、清热通下,用于肝郁气滞、湿热未清所致的右上腹隐隐作痛、食入作胀、胃纳不香、嗳气、便秘;慢性胆囊炎见上述证候者。
那么,得了慢性胆囊炎吃胆宁片,需要吃多久呢?一般来说,一个月左右症状即可消失,具体停药时间建议咨询医生。
胁痛(急性胆囊炎)入院标准:右上腹疼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升高,超声或CT显示为急性胆囊炎表现。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 2019版:A17.3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ICD-10编码:K81.0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具体如下:①右上腹急性疼痛;②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主要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日本指南: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日本肝胆胰腺外科学会,2018年)”:A.炎症的局部体征:(1)Murphy’s征;(2)右上腹肿块/疼痛/压痛;B.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2)CRP升高;(3)白细胞计数增加;C.影像学发现:急性胆囊炎影像学特征表现:胆囊壁增厚(≥4毫米),胆囊肿大(长轴≥8厘米,短轴≥4厘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胆囊周围脂肪组织条索状阴影。
疑似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确定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C2.证候诊断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胁痛(急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1)胆腑郁热证: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②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黄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⑦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黄,黄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第25卷第4期第241页2017年4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Chin J Integr Trad West Med Dig Vol 25No 4P241Apr 2017·共识·解读·doi:10.3969/j.issn.1671-038X.2017.04.01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收稿日期:2017-03-20基金项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重点医学专业(中医脾胃病)(No:ZYLX201411)通讯作者:张声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北京100010)E-mail:zhss2000@163.com;赵文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河南郑州450000)E-mail:zhao-wenxia@163.com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38X(2017)04-0241-06 胆囊炎(Cholecystitis)可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见发热、右上腹疼痛,或右胁肋胀痛放射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可兼见黄疸、墨菲征阳性、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慢性胆囊炎因胆囊结石、高脂饮食等诱发,呈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失治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
目前尚无全国性本病流行病学资料,上海松江地区统计胆囊炎患病率为3.91%[1]。
宁波镇海地区统计胆囊炎发病率为1.42%[2]。
有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并发胆囊炎,发病率为47%,非乙型肝炎病毒并发胆囊炎发病率仅为5.1%,有肝病基础的胆囊炎发病率明显增高[3]。
2011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制定了《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胆囊炎研究的深化,有必要对该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2014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牵头成立了《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胆囊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1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2次投票。
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3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后专家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1 概述1.1 病名急性胆囊炎可归于“胁痛”范畴,慢性胆囊炎归属于“胆胀”范畴[4],中医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
《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根据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中医病名为“胁痛”;慢性胆囊炎右上腹胀满或隐痛,伴见恶心、腹胀等表现,中医病名为“胆胀”。
1.2 西医诊断胆囊炎的明确诊断是建立在患者典型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阳性结果基础上。
根据其发病急缓,有无反复发作,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1.2.1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①症状:以右上腹急性疼痛为主,常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
②体征:查体可见右上腹压痛,同时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Murphy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④超声检查:胆囊壁体积增大(胆囊横径≥4cm),胆囊壁水肿,胆囊壁增厚(≥3mm)或毛糙[4]。
1.2.2 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①症状:以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为最常见症状,可伴有腹胀、嗳气、厌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
②体征:查体可见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
③超声检查:可见胆囊体积常缩小或正常,也可见胆囊体积略有增大,胆囊壁增厚(≥3mm)或毛糙[4]。
此外,胆囊结石患者70%伴有胆囊炎。
2 病因病机2.1 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胆囊炎发病的主要诱因。
外感湿热毒邪,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或热毒炽盛,蕴结胆腑,使血败肉腐、蕴而成脓,发为胁痛;或因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职,胆汁郁积,排泄受阻,煎熬成石,胆腑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胁痛或胆胀;外感寒邪,邪入少阳,寒邪凝滞,肝胆疏泄失职,胆腑郁滞;或蛔虫上扰,枢机不利,胆腑通降受阻,发为胆胀;暴怒伤肝,抑郁不舒,情志所伤致肝气郁结,胆失通降,胆液郁滞发为胆胀;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致中焦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不畅,胆腑不通发为胆胀;久病体虚,劳欲过度,使得阴血亏虚,胆络失养,脉络拘急,胆失通降,不荣则痛,发为胆胀。
2.2 病位胆囊炎病位在胆腑,与肝、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本病病位在胆腑,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令胆汁畅通,若肝失疏泄,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淤滞,肝胆气机不利,导致肝胆同病,发为胁痛或胆胀。
脾主运化,胃主通降,脾主升清,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以降为顺,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脾之升清,胃之合降,故脾失健运,胃失合降均可致胆腑不通。
2.3 病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胆络失养,不荣则痛。
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均致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发病多为实证。
久病体虚,劳欲过度,使得阴血亏虚,胆络失养,脉络拘急,胆失通降,发为虚证。
属实的病理因素有“湿、热、毒、滞”,急性胆囊炎以“热、毒”为主,慢性胆囊炎以“湿、热”为主;属虚的病理因素有“脾虚、阴虚”,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见“脾虚、阴虚”。
2.4 病机转化随着胆囊炎的病情演变,急性胆囊炎即胁痛的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
邪实的积聚,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
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
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慢性胆囊炎即胆胀的病机转化为日久不愈,反复发作,邪伤正气,正气日虚,加之邪恋不去,痰浊湿热,损伤脾胃,脾胃生化不足,正气愈虚,后可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正虚邪实之候。
3 辨证分型[5-8]3.1 急性胆囊炎可分为2个证型(1)胆腑郁热证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②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黄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⑦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黄,黄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3.2 慢性胆囊炎可分为7个证型(1)肝胆气滞证主症:①右胁胀痛;②心烦易怒。
次症:①厌油腻;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脘腹满闷;⑤嗳气。
舌脉: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②脉弦。
(2)肝胆湿热证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晨起口苦;③口干欲饮。
次症:①身目发黄;②身重困倦;③脘腹胀满;④咽喉干涩;⑤小便短黄;⑥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弦滑数。
(3)胆热脾寒证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恶寒喜暖。
次症:①口干不欲饮;②晨起口苦;③恶心欲呕;·242·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年4月第25卷第4期④腹部胀满;⑤大便溏泄;⑥肢体疼痛,遇寒加重。
舌脉:①舌质淡红,苔薄白腻;②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主症:①右胁胀痛或刺痛;②胸部满闷;③喜善太息。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咽喉干涩;③右胁疼痛夜间加重;④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脉:①舌质紫暗,苔厚腻;②脉弦或弦涩。
(5)肝郁脾虚证主症:①右胁胀痛;②腹痛欲泻。
次症:①体倦乏力;②腹部胀满;③大便溏薄;④喜善太息;⑤情志不舒加重;⑥纳食减少。
舌脉:①舌质淡胖,苔白;②脉弦或弦细。
(6)肝阴不足证主症:①右胁部隐痛;②两目干涩。
次症:①头晕目眩;②心烦易怒;③肢体困倦;④纳食减少;⑤失眠多梦。
舌脉:①舌质红,苔少;②脉弦细。
(7)脾胃气虚证主症:①右胁隐痛;②体倦乏力。
次症:①胃脘胀闷;②纳食减少;③肢体困倦。
舌脉:①舌质淡白,苔薄白;②脉缓无力。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①+另1项主症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4 临床治疗4.1 治疗目标①临床症状缓解、相关检查指标的改善;②防止病情复发;③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手术率。
4.2 治疗原则胆囊炎的辨证治疗,根据症状的急、缓、虚、实变化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急性胆囊炎治疗上以清热利湿,行气利胆,通腑泻火为主;慢性胆囊炎实证以祛邪为主,如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行气活血等;虚证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养阴柔肝等,同时可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耳穴、药物贴敷及穴位埋线等。
4.3 辨证论治4.3.1 急性胆囊炎的分型论治(1)胆腑郁热证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利胆。
主方:大柴胡汤(《伤寒论》)。
药物: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加减:身目黄染者,加茵陈、栀子;心烦失眠者,加合欢皮、炒酸枣仁;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壮热者,可加石膏、蒲公英、虎杖。
(2)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主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药物:茵陈、栀子、大黄、黄连、黄柏、黄芩。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芒硝;身目黄染重者,加金钱草。
4.3.2 慢性胆囊炎的分型论治(1)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理气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