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和克罗恩病(CD)
- 格式:ppt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51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一般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UC病变部位局限于结肠粘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可向近端结肠蔓延及全结肠。
CD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回肠及盲肠部位,可影响到胃肠、结肠、食道等消化道各个部位,目前有关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
二者都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关节痛,皮疹、视物模糊等症状。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药疗法、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3种。
给药途径有口服、保留灌肠和口服加保留灌肠。
西医的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以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SAZ)为代表的5-氨基水杨酸(5.aminosanicylic acid,5-ASA)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早在4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仍然为治疗炎症肠病的首选药物。
SASP是磺胺吡啶与5-氨基水杨酸(5-ASA)以偶氮键相结合的产物,口服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的偶氮还原酶裂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5-ASA为SASP的主要有效成份,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黏膜释放炎性介质,减少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治疗作用,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发挥其药效作用,对于轻~中度UC,无论诱导缓解或维持缓解,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肯定、安全、耐受性良好,有资料分析表明对远端UC,局部给予氨基水杨酸(5-ASA)是最佳方法。
2024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全文)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主要亚型。
高达50%的IBD患者至少合并一种肠外表现(EIM),可能涉及全身的各个系统,其中原发硬化性胆管炎(PSC)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IBD患者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从广义上说,经典的EIMs可源于肠道远端器官的炎症病理反应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其中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指南根据ECCO标准化方法制定,由ECCO指南委员会遴选的20名胃肠病学专家组成专家组,并邀请皮肤病、风湿病及血管病等多学科专家进行MDT讨论。
对每一主题相关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系统综述后,共识小组就每个专题内容起草了声明及对应的支持性文案。
随后进行两轮在线投票和修改,以及一轮会议表决,对每条声明的证据等级(evidencelevel,E1.)和共识程度进行评价,最终形成本指南。
血液、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声明1【发病率】旧D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在UC和CD中的发生率相似[E1.2]o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活动性疾病、住院和手术旧1.2]。
[共识:100%]声明2.1【预防】建议在IBD患者因急性内科疾病或大手术住院期间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或磺达肝素[E1.I]。
接受大手术的IBD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直到出院后至少3周[E1.3]o对于住院后或重症IBD的门诊患者,可以考虑血栓预防[E1.4]0[共识:100%]声明2.2【治疗】对于出现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IBD患者,建议按治疗剂量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E1.I]。
应调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抗凝时间[E1.I]。
[共识:100%]心血管疾病声明3与普通人群相比,IBD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E1.2]>缺血性心脏病[E1.2]>肠系膜缺血[E1.4]、房颤[E1.3]和心力衰竭[E1.3]的风险略有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与IBD治疗相互独立。
第六讲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泉州市第一医院陈培忠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发病率逐年升高。
IBD患者面临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尤其是CD患者比UC患者更易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疾病导致的食物摄入减少、营养需求增加、胃肠道营养素损失增加,抑或是药物引发的副作用等因素造成。
营养不良不仅会加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提高并发症风险,还会影响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在儿童患者中,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受阻。
因此,对IBD患者的营养管理和干预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IBD的营养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对患者的营养支持需求。
本文以2023年欧洲临床营养及代谢学会(ESPEN)制定的炎症性肠病临床营养指南为基础,综合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详细讨论IBD 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营养管理策略。
一、IBD的饮食预防针对IBD的预防,研究建议采取特定的饮食措施。
首先,推荐一个以水果和蔬菜为主,富含Ω-3脂肪酸且低Ω-6脂肪酸的饮食模式,因为这被认为能有效降低IBD的风险。
研究指出,某些饮食习惯是IBD的潜在可逆风险因素,比如说:过多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Ω-6脂肪酸和肉类可能会增加患UC和CD 的几率,而增加膳食纤维和水果的摄入则有助于降低CD的风险,但对UC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
同时,超加工食品和一些膳食乳化剂,比如羧甲基纤维素,也被视为可能增加IBD风险的因素,因此建议减少这些食品的摄入量。
另外,强烈推荐母乳喂养,不仅因为它是婴儿的最佳食物选择,还因为它能显著减少IBD的风险,这一点已通过多项研究得到了证实。
总结而言,通过采纳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增加水果、蔬菜和Ω-3脂肪酸的摄入,减少Ω-6脂肪酸和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以及倡导母乳喂养,可以有效地降低IBD的风险。
二、IBD的营养概况IBD患者面临着显著的营养不良风险,这不仅对他们的疾病进程有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死亡率的增加。
uc与cd的鉴别要点一、背景介绍在现代医学中,UC(溃疡性结肠炎)和CD(克罗恩病)是两种常见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鉴别UC和CD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二、临床表现1. UC的临床表现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频率增加、便血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腹部胀气、腹部不适等。
2. CD的临床表现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
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频率增加、腹部不适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口腔溃疡、贫血等。
三、影像学检查1. UC的影像学检查UC主要影响结肠黏膜层,因此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来确定诊断。
在结肠镜下可以看到黏膜充血水肿,并且有溃疡形成。
2. CD的影像学检查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其中,小肠钡餐造影和小肠镜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小肠钡餐造影中,可以看到小肠壁变薄、出现狭窄等。
在小肠镜检查中,可以看到黏膜充血水肿,并且有溃疡形成。
四、组织学检查1. UC的组织学检查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层,因此可以通过结肠黏膜活检来确定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可以看到结肠黏膜层有典型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溃疡形成。
2. CD的组织学检查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因此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其中,小肠黏膜活检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组织学检查中,可以看到小肠壁有淋巴滤泡增生、纤维化等表现。
五、治疗方案1. UC的治疗方案UC主要以控制炎症为主要治疗目标,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结肠切除手术。
2. CD的治疗方案CD主要以控制炎症和维持营养为主要治疗目标,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肠切除手术。
六、总结UC和CD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有所不同。
正确鉴别UC和CD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1) 环境因素。
(2) 遗传因素。
(3) 感染因素。
(4) 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CD ),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
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
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1) 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 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 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 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1) 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
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2) 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
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3) 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4) 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5) 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6) 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1) 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无特征性,单纯依赖某一项检查容易造成误诊。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种类型。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的多样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负担。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对于提高我国炎症性肠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收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专家意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
文章将围绕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促进炎症性肠病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
本文还将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炎症性肠病诊疗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我国炎症性肠病的整体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诊断的关键在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以及确认肠道炎症的存在和特点。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发展、变化和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类似疾病的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方面,炎症性肠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
还可能伴随有肠道外的表现,如关节炎、眼部病变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大便常规、生化指标等可以提供一定的线索。
例如,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提示肠道炎症的存在。
大便常规中可见脓细胞、红细胞等,也可以支持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生化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也可以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
影像学检查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这两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相关指南,对于提高IB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进行解读,梳理出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推荐意见,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IBD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
本文还将对指南中涉及的新技术、新药物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IBD的最新诊断标准和药物治疗进展,掌握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IBD的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指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学科协作的过程。
正确的诊断对于后续的药物治疗和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指南的解读。
临床表现:IBD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发热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血便、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这些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对于初步怀疑IBD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等异常指标,而粪便检查则可以检测炎症标记物,如粪便钙卫蛋白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
在结肠镜下,可以看到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