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17.89 KB
- 文档页数:108
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氧气吸入疗法【目的】氧气吸入疗法是供给病人氧气,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缓解和纠正机体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病人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症状或血氧分压低于8.okPa (60mmHg)的病人。
2.无禁忌证。
【准备】1.向病人说明用氧曰的,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2.各氧气筒、氧气表(压力表、减压器、湿化瓶、流量表、保险活门)、氧气板子,治疗盘内放治疗碗2个(一个放鼻导管2根、镊子1把,另一个盛凉水)、棉棒、弯盘、胶布、别针等。
【操作方法】1.鼻导管法(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安装氧气表、检查流量表是否关好,使流量开关向着便于操作的方向。
打开总开关,再开流量表,连接鼻导管,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后再关闭流量表。
(2)分离鼻导管,用棉棒清洁病人鼻孔。
(3)取鼻导管,测量自鼻尖至耳垂的长度后自鼻孔轻轻插入,并固定于面颊部。
(4)调节流量,连接鼻导管,观察病人有无呛咳现象。
成人轻度缺氧时供氧流量为1 -2Lmin.中度缺氧时供氧流量为2-4L/min.严重呼吸困难者供氧流量为4-6Lmin。
(5)停用吸氧时,取下鼻导管,关闭流量表,再关总开关。
然后打开流量表,放出余气后再关闭。
2.鼻塞法即以带有管腔的有机玻璃制成的鼻塞代替鼻导管。
按鼻导管法将鼻塞和橡胶管相连,接通氧气,擦净鼻腔,调节好流量,将鼻塞塞入鼻孔内。
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住鼻孔为宜。
该法刺激性较小,病人舒适,使用方便,适用于需长时间吸氧的病人。
3.口罩法即以塑料漏斗代替导管。
连接橡胶管,按上法调节好流量,将漏斗置于病人口鼻处,但勿直接压迫,使其保持1-3cm的距离,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位。
此法较简便,日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缺点,但较浪费氧气。
多用于婴幼儿。
4.面罩法将面罩置于病人口鼻部,用松紧带固定,根据病情需要调节氧流量。
再将氧气输出管与面罩上进气孔相连接。
内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一、接诊1. 问诊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 注意询问与本次发病有关的诱因、症状的起始、发展、演变及伴随症状。
2. 查体查体- 全面系统地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身高、体重等。
-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实验室、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项目。
- 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诊断1. 初步诊断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
- 初步诊断应明确、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诊断术语。
2. 确立诊断确立诊断- 对初步诊断进行验证和补充,如需要,进行二次查房、多学科会诊等。
- 确立诊断应依据充分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和治疗反应。
三、治疗1.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经济状况等因素。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合理选择药物,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
-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3.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如营养支持、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 非药物治疗应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出院1. 出院诊断出院诊断- 出院诊断应与入院诊断相呼应,如有更改,需做好记录。
2. 出院医嘱出院医嘱- 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复诊时间等。
- 出院医嘱应明确、具体,便于患者理解和执行。
3. 后续跟进后续跟进- 建立患者档案,进行随访和跟踪,以确保治疗效果。
-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制定长期治疗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以上是内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心内科是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科,技术操作规范是保证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心内科诊疗指南中的一些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1. 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ECG)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常用检查方法,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判断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准备工作:患者应处于安静的状态,避免身体活动干扰心电图结果。
操作人员应充分说明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保证设备的操作正常。
-电极放置:应将电极贴于患者的四肢和胸部,确保电极与皮肤充分接触,并避免电极之间的干扰。
放置电极应按照心电图仪器的要求进行。
-记录时间:应在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至少记录10秒钟的心电图波形,并在记录结果上注明检查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
2. 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检查,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准备工作:患者应保持平躺位,衣物应松弛以便进行探头放置和操作。
操作前应清楚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并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探头放置:超声心动图检查通常通过胸壁进行,操作人员应适当施加探头与胸壁的接触力,保证超声波传导良好,并尽量避免伤害患者皮肤。
-观察记录:操作人员应观察并记录超声图像,关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心脏壁运动异常、瓣膜功能异常等,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
3.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造影检查,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程度和位置等。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术前准备: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包括血流动力学状态、过敏史和肾功能等。
同时,术前应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内三科常用临床技能操作规范目录一、胸膜腔穿刺术二、腹腔穿刺术三、骨髓穿刺术四、腰椎穿刺术五、导尿术一、胸膜腔穿刺术胸膜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简称胸穿,是指对有胸腔积液(或气胸)的患者,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需要而通过胸腔穿刺抽取积液或气体的一种技术。
1主要作用①取胸腔积液进行一般性状检测、化学检测、显微镜监测和细菌学检测,明确积液的性质,寻找引起积液的病因;②抽出胸膜腔的积液和积气,减轻液体和气体对肺组织的压迫,使肺组织复张,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等症状;③抽吸胸膜腔的脓液,进行胸腔冲洗,治疗脓胸;④胸膜腔给药,可胸腔注人抗生素或者抗癌药物。
2适应症状1、诊断性: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可作诊断性穿刺,作胸水涂片、培养、细胞学和生化学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可检查肺部情况。
2、治疗性:通过抽液、抽气或胸腔减压治疗单侧或双侧胸腔大量积液、积气产生的压迫、呼吸困难等症状;向胸腔内注射药物(抗肿瘤药或促进胸膜粘连药物等)。
3禁忌症状1﹒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穿刺术者。
2. 对麻醉药过敏。
3﹒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在未纠正前不宜穿刺。
4﹒有精神疾病或不合作者。
5﹒疑为胸腔包虫病患者,穿刺可引起感染扩散,不宜穿刺。
6﹒穿刺部位或附近有感染。
4术前准备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签字。
3.器械准备:胸腔穿刺包、无菌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皮肤消毒剂、麻醉药、无菌棉球、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5操作步骤体位患者取坐位面向背椅,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
不能起床患者可取半坐位,患者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选择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较多时一般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有时也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或其他标记笔在皮肤上标记。
胸腔穿刺术一、物品准备治疗车及相关物品:1.胸腔积液:治疗盘盛无菌手套、胸腔穿刺包一个(包括:12或16号胸腔穿刺针1个、消毒盘1个、小镊子、血管钳1个、10ml注射器1个,50ml注射器一个、纱布、孔巾和换药碗、无菌试管数只)。
1%普鲁卡因 4~6ml。
2.气胸:胸穿包一个(包括:胸腔穿刺针1个、消毒盘1个、血管钳3个、10ml注射器一个、引流管一条),人工气胸箱,无菌气胸针及2ml注射器。
1%普鲁卡因 4~6ml。
二、操作流程【注意事项】1.穿刺点应准确,病人体位要正确,穿刺过程中勿变动体位。
患者切勿说话、咳嗽或深呼吸。
2.应沿肋骨上缘垂直于胸廓球面进针,以防损伤肋间神经及血管。
进针勿过快、过深,抽液或抽气勿过量,抽液量首次一般不宜超过7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超过1000ml,以防止胸腔压力骤降而导致急性循环障碍及肺水肿。
一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 ml。
3.术中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如有头晕、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细弱、四肢发冷等“胸膜反应”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操作,让患者平卧,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可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等相应处理。
4.有严重出血倾向,未经纠正时不宜操作。
5.穿刺部位的胸壁组织有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不宜在该处穿刺,待感染控制后或避开感染部位进行穿刺。
6.不合作或有精神病患者不宜作胸腔穿刺。
腰椎穿刺术一、物品及药物准备治疗盘内盛皮肤消毒剂、棉签、胶布、腰穿包(内有穿刺针头、测压管、5ml注射器、7号针头、试管、孔巾),无菌手套、清洁试管3~6支,注射药物(按需要准备),无菌试管、酒精灯、火柴。
2%利多卡因。
二、操作流程【注意事项】1.疑有颅内高压,但又必须穿刺来协助诊断,可先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并选用细穿刺针,放脑脊液速度宜慢(可将针芯不完全抽出),取少量(2~3ml)脑脊液。
2.穿刺部位不宜选在有皮肤感染处。
3.进针时需控制力量,尤其将达蛛网膜下腔时必须缓慢,避免阻力突然消失时针尖损伤马尾神经及血管。
第1篇一、病室环境1. 病室应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 病室光线充足,有利于患者休息和观察病情。
3. 病室床铺整齐,床上用品清洁、舒适。
4. 卫生设施齐全,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二、患者入院1. 护士接到患者入院通知后,应立即做好床单位准备,包括床铺、患者用品等。
2. 护士迎接患者,协助患者卧床休息,介绍病室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等相关事项。
4. 护士通知主管医师,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三、病情观察与记录1. 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包括生命体征、意识、面色、神志、瞳孔等。
2. 记录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等生命体征。
3. 观察患者二便情况,做好记录。
4.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师。
四、护理措施1.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卧床休息、饮食指导、药物护理等。
2.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
3. 针对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确保患者安全。
五、健康宣教1.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3. 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
4.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六、标本采集与送检1. 按照医嘱,及时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
2. 标本采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 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4. 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七、交接班1. 做好交接班工作,包括病情、治疗、护理措施等。
2. 交接班时,确保患者安全,避免遗漏重要事项。
3. 交接班后,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患者病情。
八、其他1. 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2. 保持与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3.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①H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 每日1—2次.(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doc(一)引言概述: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一)的文档旨在为内科医生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档将通过5个大点来详细说明内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特殊治疗操作。
正文:一、体格检查1.熟悉体格检查的步骤和顺序2.注意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3.掌握各系统常用的体格检查技巧和方法4.准确记录和及时报告体格检查的发现5.遵循隐私和尊重患者的原则进行体格检查二、实验室检查1.了解各种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症2.准确采集和标本处理3.掌握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报告4.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室检查的准确性5.注意实验室安全,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三、放射学检查1.掌握放射学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了解不同放射学检查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遵循放射学检查的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4.熟悉放射学影像的解读和报告5.积极与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合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四、内镜检查1.准确评估内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熟悉不同内镜检查的操作规范和技巧3.遵循内镜检查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4.及时发现并处理内镜检查中的并发症5.记录和报告内镜检查的结果,与其他医生进行协作五、特殊治疗操作1.了解特殊治疗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熟悉特殊治疗操作的步骤和操作规范3.遵循无菌操作和安全措施,防止操作风险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操作方式5.随时记录治疗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及时报告医疗团队总结: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一)的文档旨在帮助内科医生掌握各类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通过遵循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特殊治疗操作的规范,内科医生能够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引言概述:内科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涵盖了许多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内科诊疗过程中,技术操作规范对于提高效率、确保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完整版,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正文内容:一、病历记录与信息收集1.1确保病历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1.1.1患者基本信息的收集1.1.2病史采集与整理1.1.3体格检查数据的准确记录1.2合理运用辅助检查手段1.2.1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1.2.2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与时机1.2.3合理利用生物学标记物进行辅助诊断1.3信息收集储存与管理1.3.1建立完善的病历数据库1.3.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病历二、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2.1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2.1.1准确评估患者的主观症状2.1.2综合分析体格检查所见2.1.3详细建议患者日常生活情况2.2合理运用辅助检查手段进行鉴别诊断2.2.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2.2.2灵活运用影像学检查进行疾病定位2.2.3充分利用生物学标记物指导鉴别诊断2.3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2.3.1根据疾病特点确定治疗目标2.3.2合理选用药物及药物联合应用2.3.3根据疾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三、常见急危重症处理与护理3.1判断病情并采取急救措施3.1.1综合评估临床表现与监测指标3.1.2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并分类处理3.1.3进行基础生命支持与急救处理3.2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3.2.1综合判断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3.2.2精心监测和调整治疗效果3.2.3合理调整药物用量与给药途径3.3定期评估病情并调整护理计划3.3.1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护理重点和方法3.3.2定期测查监测指标并评估治疗效果3.3.3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四、手术与操作规范4.1术前准备工作的规范操作4.1.1充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4.1.2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4.1.3确保手术室环境的清洁与安全4.2术中操作规范4.2.1遵循手术操作规程与操作顺序4.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与手术安全规范4.2.3确保手术用药与器械的正确使用4.3术后处理与护理4.3.1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4.3.2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与并发症的护理4.3.3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五、常见疾病预防与健康指导5.1预防措施的普及与宣传5.1.1宣传重点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预防方法5.1.2推广预防措施的正确使用方法5.1.3大众健康宣教的有效手段与方法5.2健康指导与生活方式干预5.2.1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方案5.2.2推广适度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5.2.3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总结: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对于确保诊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目录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3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3第二节心力衰竭(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9第三节心律失常(心内一科阮冬云)16第四节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内二科)57第五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内一科余茂生)74第六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内一科余茂生)96 第七节瓣膜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20一、二尖瓣狭窄120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27三、主动脉瓣狭窄132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37五、三尖瓣狭窄142六、三尖瓣关闭不全144七、肺动脉瓣狭窄146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48第八节先天性心脏病(心内一科周裔忠)150一、房间隔缺损150二、室间隔缺损154三、动脉导管未闭158第九节心肌炎(心内二科邱赟)162第十节心包炎(心内二科邱赟)166第十一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二科胡耀)171第十二节心肌病(心内二科胡耀)177一、肥厚型心肌病177二、扩张型心肌病181三、限制性心肌病187第十三节心脏骤停195第二篇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08第一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08 第二节起搏器植入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24第三节心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32第四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255 第五节瓣膜病球囊成形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08第六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17第七节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心内一科刘元庆)321第八节其他有创操作技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42第九节心肺复苏术(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64第十节心脏电复律与除颤(二部心内一科洪明)370第一篇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高血压病(二部心内二科雷梦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3)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8)血压计操作规范 (14)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6)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1)腹腔穿刺术 (27)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2)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6)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0)胸腔穿刺置管术 (54)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6)呼吸机操作规范 (58)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6)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7)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6)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2)动脉血气分析 (98)血液透析疗法 (105)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09)血液滤过 (111)血液透析滤过 (113)血液灌流 (115)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 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 大动脉搏动消失。
3. 心音消失。
4. 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 皮肤及粘膜紫绀。
7. 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 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 ( circulation )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 次/ 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 ,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 秒,按压5 个循环周期约2 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A. (airway )开发气道:清除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B. (breathing )救生呼吸:如无自主呼吸,立即口对口(鼻)吹气,可快速重复4 次。
查颈动脉有无搏动,如有则继续吹气,每5 秒1 次,直到自主呼吸恢复。
有条件者可使用面罩或简易呼吸器。
D.(defibrillation )电复律:鉴于抢救成功率和预后与电除颤的及时程度密切相关,对不明原因的心脏骤停,可立即盲目除颤。
2. 高级心肺复苏⑴确保气道通畅呼吸:使用呼吸辅助装置(面罩、简易呼吸器)确保供氧。
⑵经基础复苏未能建立自主呼吸且具备技术和设备条件时,应尽早采用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⑶起搏:确有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可行紧急临时起搏。
⑷脑复苏:其核心是防治脑水肿。
此时要加强有效循环功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取头位高30°位以增加脑静脉回流,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压(80-100mmHg。
可采取冬眠降温、利尿、脱水等方法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①止痉:出现抽搐、躁动时,用安定5-10mg,肌注或缓慢静注。
效果不佳则改用苯妥英钠50-100mg,经20ml生理盐水溶解后缓慢静注。
伴频繁呕吐时,可给氟哌醇5mg肌注。
②出现寒颤或去大脑僵直状态,在人工呼吸和升压药维持下,少量使用肌松药。
③维持红细胞压积在30%-35%之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于正常水平。
④钙阻滞剂的应用:维拉帕米、尼莫地平以及镁盐等钙阻滞剂。
⑤心肺复苏成功后仍昏迷不醒的患者,给予20%甘露醇250ml 快速静滴,2 小时后改善可重复1 次。
心肺复苏6-12 小时内,中脑反射开始恢复,则预后一般较好。
3、复苏用药⑴盐酸肾上腺素:无论基础心律失常是室颤、停博或电- 机械分离,均应尽快给予盐酸肾上腺素0.5-1mg (1:10000 溶液5-10ml )静脉推注,无效时每隔5 分钟可重复使用。
亦可从气管内滴入,但剂量需相应增大。
该药不应与碳酸氢钠混合,以免活性减低。
⑵盐酸胺碘酮:适用于除颤后的室速/室颤、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
用法:负荷量150mg,10min 内注入。
室颤抢救时可300mg 静推。
维持量1mg/min ,6 小时后减至0.5mg/min,每日总量可达2g。
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⑶普鲁卡因胺:用于转复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禁用于QT 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速。
用法:100mg 静注,速度20mg/min,总量达1g后改为1-4mg/min静滴维持。
出现低血压、QRS增宽>50%或室速复发时QT延长等,均应停用。
⑷盐酸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室早、室速或室颤,特别适用于心梗病人。
常用方法:首剂75mg 静注,以后每隔5-10min追加50mg累积达300mg后,改为1-4mg/min维持静滴。
其疗效目前受到质疑,作为次选药放于胺碘酮、普鲁卡因胺之后。
⑸碳酸氢钠:心肺复苏最初15min内主要发生呼酸而非代酸,充分的通气及恢复组织灌流是控制心脏停博时酸碱平衡的主要方面。
碱性药物应用指征有:原有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长时间心脏停博或长时间复苏者;除颤、心脏按压、插管及1 次以上的肾上腺素注射后。
应用原则:宜小不宜大,宜晚不宜早,宜慢不宜快。
⑹阿托品:用于纠正过缓性心律失常和改善微循环可0.5-1mg 静注,每隔5分钟重复1次至总量达4m®使用该药既要达到阻断迷走神经的目的,又不能过量,否则会诱发室速/ 室颤。
⑺吗啡:复苏成功后,可用来控制心肌梗塞和/或肋骨骨折的疼痛,缓解肺水肿,在严密观察呼吸和血压的情况下,可每5-15min静注2-5mg,小量递增为妥。
⑻硝酸甘油:复苏早期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及与心梗有关的心衰。
复苏成功后还可用于控制高血压、肺水肿和心肌缺血。
用法:10-20ug/min 开始静滴,每5-10min 可增加5-10ug/min 直至症状控制满意。
小剂量30-40ug/min 引起小静脉扩张,降低心肌氧耗,高剂量150-500ug/min 扩张小动脉。
持续应用24 小时易产生耐药性。
⑼硝普钠:只用于复苏成功后控制高血压、肺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静脉滴注的浓度为500ml 溶液中加入25-50mg,速度为8滴/分以下,需视血压变化随时调整。
长时间使用应避光。
⑽维拉帕米:仅用于复苏成功后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者,用法:5mg稀释后缓慢静注,15分钟后可重复1次。
该药引起的低血压和传导障碍会严重干扰血流动力学,有可能诱发室颤。
过量可用氯化钙拮抗。
(11)B受体拮抗剂:治疗与心肌缺血、高血压危象、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以及洋地黄中毒有关的室速/ 室颤。
(12)去乙酰毛花苷:只用于复苏成功后控制过速的心室率。
用法:0.2mg-0.4mg 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2 小时后可酌情增加半量。
【注意事项】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 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
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
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
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
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心电图机操作规范目的:描述心电图机的标准操作规程及一般维护。
范围:适用于心电图机的操作。
规程:心电图检查是我科的常规检查。
【准备工作】1、检查心电图机各项工作性能是否正常,各附件是否齐全。
2、检查电源和地线或充电状态。
3、调节走纸速度的电压于标准状态。
【操作方法】1、手动方式操作(1) 将电源开关拨至ON位置,打开电源。
(2) 按下AUTO/MAN键,消灭显示器上的AUTC指示,使本机处于手动方式操作(3) 校正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并打击标准电压,校正后使其10mm=1mV/(4) 按导联旋钮开关顺序,逐个拨动开关,按次序记录I、H、川、aVR aVL、aVF、VI、V2、V3、V4、V5、V6 十二个导联的心电图。
(5) 检查完后再核对一遍有无遗漏、伪差等,并在心电图纸上标好导联名称,受检查姓名及检查时间。
(6) 将导联开关旋回到"OFF"位,关闭电源开关,然后撤除各个导线。
手动方式自动方式的转换,只可在心电图机处于停止状态时(即START/STOI键处于STOP位置时)才能改变。
2、自动方式操作(1) 打开电源,直至显示器上出现AUTO。
(2) 按下START/STOf键,键上的绿灯发亮,这时动作按照自动操作的规则来操作,在完成12 个导联记录后,自动停止工作。
(3) 关电源,在以自动方式作记录时,导联选择键和1mv 键不起作用。
只有当START/STOP键处于STOP位置时,才允许操作方式选择从自动(AUTO换到手动(MAN)常规心电图操作步骤:1.给受检查者讲解检查心电图的意义,告知检查无疼痛,无损害,打消顾虑,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肌肉放松,嘱其仰卧在检查床上。
2.接好地线,并再检查一遍接地是否可靠。
3.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进行机器预热。
4.按规定接好导联线,先将受检者的双侧腕部及两侧内踝上部暴露,并用酒精纱布擦洗脱脂,使皮肤发红。
然后涂上导电液体,保持皮肤与电极良好接触。
1) 肢体导联位置:将电极板按照右上肢—红线、左上肢T黄线、左下肢—绿线、右下肢—黑线(此线与地线相通)。
2) 胸导联监测电极位置:a)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b)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c) V3, V2与V4两点连线中点。
d)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e) V5,左腋前线V4水平。
f) V6,左腋中线V4水平。
g) V7,左腋后线V4水平。
h) V8,左肩胛线V4水平。
i) V9,左脊旁线V4水平。
j)V3R〜V6R右胸部与V3~V6对称处。
5.校正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并打击标准电压,校正后使其10mm=1mV记录纸速度一般为25mm/s.6.按导联旋钮开关顺序,逐个拨动开关,按次序记录I、H、川、aVR aVL、aVF、VI、V2、V3、V4、V5、V6 十二个导联的心电图。
7.检查完后再核对一遍有无遗漏、伪差等,并在心电图纸上标好导联名称,受检查姓名及检查时间。
&将导联开关旋回到"OFF"位,关闭电源开关,然后撤除各个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