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供求与价格市场机制
- 格式:pptx
- 大小:702.30 KB
- 文档页数:75
供求与价格市场机制供给是指市场中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数量取决于生产者的成本、技术条件和利润等因素。
在市场中,生产者会根据价格信号决定提供的数量。
当价格上升时,生产者有动力提供更多的商品或服务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相反,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可能减少供给的数量以避免亏损。
需求是指市场中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水平和价格等因素。
在市场中,消费者会根据价格信号决定购买的数量。
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有更多的动力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而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可能减少购买的数量以适应自己的预算限制。
价格是供给与需求之间达成平衡时的结果。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就处于平衡状态。
在平衡状态下,价格能够反映商品或服务的稀缺程度和价值。
如果供给过多而需求不足,价格就会下降,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
相反,如果供给不足而需求过多,价格就会上升,以减少消费者的需求量。
供求与价格的机制具有自我调节的特点。
当供给多于需求时,价格下降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减少生产者的供给意愿。
随着价格的下降,供给与需求逐渐趋于平衡,市场重新实现了平衡。
反之,当供给不足时,价格上升会限制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激发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通过价格的上升,供给与需求逐渐趋于平衡,市场再次实现平衡。
供求与价格机制还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通过价格的变动,供求与价格机制能够引导资源向需求较大的领域转移,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上升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者进入该市场,从而扩大供给。
相反,当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时,其价格下降会迫使生产者减少供给或退出该市场,从而调整资源配置。
总之,供求与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机制,通过调节价格来平衡供给与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它能够自我调节,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使市场达到均衡。
供求与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资源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原理-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应用-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第二章: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计算和意义-市场福利和市场效率-市场结构和垄断的产生及其对市场机制的影响-价格歧视和公平性的讨论第三章:个体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和效用最大化原则-预算约束和货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和计算-混合品和边际替代率的应用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出递减-边际成本的概念和计算-长期和短期成本的比较-规模经济和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第五章:市场结构和垄断-垄断的特点和存在原因-垄断定价和利润最大化-垄断的福利损失和政府干预-自然垄断和垄断竞争的比较第六章:企业策略和市场均衡-市场竞争和均衡价格-不完全竞争的特点和存在原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 Oligopoly和游戏理论的应用第七章:财政与政府干预-公共产品和原则代理的概念和分类-税收和供给侧政策的效果-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的考量-政府干预的成本和效果评估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正面和负面外部性的影响和后果- Pigouvian税和补贴的应用-公共物品和市场处置的问题第九章: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性质-隐性行动和道德风险-信号模型和屏蔽效应的应用-信用市场和逆向选择的问题第十章:劳动经济学-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工资决定-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分化-最低工资和劳动合同的效果第十一章:地租与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土地和城市规划的问题-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冲突以上只是对微观经济学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具体内容可能因不同教材和教授的教学方式而有所差异。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还应注重理论的应用和例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供求关系及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是相互关联且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
供求关系指的是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而价格机制则是通过价格的浮动来协调供求关系。
本文将探讨供求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以及价格机制的作用,旨在深入理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机制。
1. 供求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供求关系是由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行为所决定的。
供给方是指企业、生产者等通过生产、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而需求方则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当供需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当供大于需时,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降;当需大于供时,市场供应不足,价格上升。
供应的变动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成本、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例如,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导致供给减少,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而技术进步则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给,导致价格下降。
需求的变化则可能受到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人口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2. 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价格的浮动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消费者行为的调整。
价格的上升可以提供供给者更大的利润空间,激励他们增加供给;反之,价格的下降则可能促使供给者减少供给。
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上涨可能导致需求下降,而价格下降则可能促使需求增加。
价格机制还能够反映市场信息,引导资源向需求更旺盛的领域流动。
当价格上涨时,这表明该领域的需求旺盛,供给者会受到利润的吸引增加供给;相反,价格下降则可能表明市场需求不旺,供给者则会相应减少供给。
3. 政府的作用与干预尽管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市场供求关系的良性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来刺激供给,从而增加市场供应量。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实施价格管制等手段来影响需求,以保持市场稳定。
政府还可以通过扶持产业、引导投资等方式来调整市场供求关系,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与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形成和调节。
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与供求关系展开论述。
一、价格机制的基本原理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就会下降,以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数量,而供应商减少供给量。
相反,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时,价格将上升,以鼓励供应商增加供给量,同时限制消费者购买需求。
通过这种逐步调整的方式,市场上的价格逐渐趋于均衡。
二、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供求关系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特定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和供给量。
例如,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食物和住房等基本需求的增加,从而使价格上升。
2.收入水平:人民的收入水平是购买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他们对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价格。
3.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上升会使供应方面受到限制,导致供给量减少,从而推高价格。
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等。
4.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影响供求关系。
例如,对某些商品征收高额税收可能会使供给量减少,从而导致价格上升;而通过激励政策鼓励供应商增加供给量,则可能使价格下降。
三、供需关系的调节作用供求关系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市场出现供需失衡时,价格机制通过自动调节来实现均衡。
具体表现为:1.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下降,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激励供应商减少供给。
这种调节方式可以使市场回到均衡状态。
2.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鼓励供应商增加供给。
这种方式也能够促使市场恢复均衡。
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可以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微观经济学的特点1.1.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1.11考察方向:a.层次一: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b.层次二: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C.层次三: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1.2.分析前提:“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
1.2.1.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无资源闲置。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
2)经纪人假设:即合乎合理性人的假定,以利己为动机,最小代价追逐最大利益。
(完全理性:个体的最优化行为,有限度的理性)3)完全信息:能迅速获得各种信息。
1.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3.1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
1.3.1.1从居民方面看: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消费者首先要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已取得收入,然后再从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
从企业方面看: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厂商首先要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通过商品出售获得利润。
1.3.1.2结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产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供求相对的均衡状态。
1.3.1.3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实现了有效的资源配置。
1.4.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书章节安排第二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第三章.消费者选择,介绍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函数第五六七章. 市场论介绍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第八章.生产要素市场的分析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2.需求曲线2.1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1.1表达式:2.1.21)变量:指没有固定的值,是可以改变的数;2)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且自变量取唯一值时,因变量有且只有一个值与其相对应;3)自变量:函数一个与他量有关联的变量,这一量中的任何一值都能在他量中找到对应的固定值。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微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原理——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
近几年来,在各方面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逐年攀升的态势。
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3.7%。
2003年上涨幅度达到5.0%。
到2004年,全国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4.4%和15.2%,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05年1~4月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高达12.5%,为近年来罕见。
房价的快速上涨制约了普通居民居住权益的实现,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波及到社会的稳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房价快速上涨是房地产市场需求过度旺盛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房价的上涨或下跌,其根本的动因都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在当前,又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过度旺盛上。
(二)房价上涨又受成本上升的推动。
从土地的角度看,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利益驱动。
自从银行管辖权上划以后,来自土地的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柱。
房价、地价的上涨,有助于地方政府获取更多的收入,房地产膨胀得越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就越大。
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成本却是零。
正是这种成本和收益的极端不对称性,使地方政府成为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尤其是在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政策后,土地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城市土地价格成数倍增长。
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自然增加了房屋开发成本,推动房屋销售价格上涨。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包括: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均衡价格的含义供求定理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需求理论第二节供给理论第三节价格的决定第四节价格对经济的调节第五节价格政策第一节需求理论一、什么是需求二、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三、需求的表示四、需求定理五、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定义: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第二章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1.已知某一时期内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根据均衡价格模型Q d=50-5PQs=-10+5PQ d=Q s解之得:P e=6,Q e=20(2) Q d=60-5PQ s=-10+5PQ d=Q s解之得:Pe=7,Qe=25(3) Q d=50-5PQ s=-5+5PQ d=Q s解之得:P e=5.5,Q e=22.5(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
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给定的外生变量求解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以(1)为例,均衡点E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
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 S=一10+5P和需求函数Q d=50-5P表示,均衡点 E所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为 P e=6时,有 Q s=Q d=Qe=20;当均衡数量Q e= 20时,有 P S=P d=P e=6。
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函数中的参数(50,一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一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P e=6和Q e=20。
类似地,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和(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都得到了体现。
解析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调节机制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调节机制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和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买卖双方的关系,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价格调节机制则是指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供求关系,使市场达到平衡状态。
本文将围绕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调节机制展开讨论。
一、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市场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需求与价格的反向关系:价格上涨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下降;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需求量增加。
这是因为高价格意味着购买成本增加,消费者会减少购买量;低价格则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购买量。
2.供给与价格的正向关系:价格上涨时,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价格下跌时,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
这是因为高价格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激励生产者增加供给量;低价格则会导致利润减少,生产者减少供给量。
3.供需平衡决定市场价格:当市场上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市场达到了供需平衡状态,价格稳定。
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价格会下降;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市场价格会上涨。
价格的变动会引导供需量的变化,最终使市场回归到供需平衡状态。
二、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和方式价格调节机制是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重要调节方式。
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引导供需量的调整,使市场逐渐回归到供需平衡状态。
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价格信息:价格是市场上货物和服务价值的体现,通过价格的变动可以传递供求信息,使市场参与者了解市场变化情况。
供给者可以根据价格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策略,需求者可以根据价格信息做出购买决策。
2.激励供需调整:价格的变动会激励供给者和需求者调整供给量和需求量,以适应市场变化。
当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增加供给量,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消费者会减少需求量,以避免过高的购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