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油用胡麻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工作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344.42 KB
- 文档页数:1
不同品种亚麻籽组成及抗氧化特性分析禹晓;黄沙沙;程晨;黄凤洪;邓乾春;黄庆德【摘要】分析了我国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亚麻籽的组成及体外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除基本组成成分外,不同品种亚麻籽主要活性组分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差异.α-亚麻酸、木酚素、总酚酸、黄酮、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范围分别为33.42%~59.74%,120~918mg/100g,209~491mg/100g,33.04~75.63mg/100g,8.68~20.75mg/100g,340~596mg/100g.亚麻籽提取物DPPH 值和FRAP值分别为4 357~8 146μmol Trolox/100g,8 289~15 058μmol Trolox/100g.此外,不同品种亚麻籽抗营养因子生氰糖苷含量差异较为显著(5.57~11.34mg HCN/100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木酚素、总酚酸和黄酮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主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主要依赖于亚麻籽品种特性,而非种植区域.%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composition and in vitro antioxidant capacities of flaxseed cultivars grow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wide range of α-linolenic acid (33.42%-59.74%), lignans (120-918 mg/100 g), total phenolic acids (\\209-491 mg/100 g), flavonoids (\\33.04-75.63 mg/100 g), tocopherols (8.68-20.75 mg/100 g) and phytosterols (340-596 mg/100 g) contents was obtained among the studied flaxseed cultivars except the basic components. The in vitro antioxidant capacities of flaxseed extracts evaluated by DPPH and FRAP methods varied from 4 357 to 8 146 μmol Trolox/100 g, and 8 289 to 1 5058 μmol Trolox/100 g,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cyanogenic glucoside, the main antinutritional factor in flaxseed, ranged between 5.57 and 11.34 mg HCN/100 g.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in vitro antioxidant capacities and contents of lignans, total phenolic acids and flavonoids (\\p < 0.05).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in vitro antioxidant capacities mainly depended on the flaxseed cultivar specificity.【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10页(P879-888)【关键词】亚麻籽;活性组分;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作者】禹晓;黄沙沙;程晨;黄凤洪;邓乾春;黄庆德【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3.2亚麻籽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原料正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提高熟压榨法制取亚麻籽油中亚麻酸含量的技术研究工作报告会宁县创佳粮油工贸有限公司二〇〇九年五月一、项目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一)项目来源项目来源:自选项目起止时间: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承担单位:会宁县创佳粮油工贸有限公司项目主持人:党琳(二)主要研究内容1、目的和意义胡麻是甘肃省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全省胡麻常年播种面积近280万亩,约占全国胡麻播种总面积的30%,年总产量约17万吨,占全国总总产量的33%。
胡麻是甘肃的一大优势经济作物,更是我国工业用干性植物油和甘肃贫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胡麻生产不仅关系到种植业的发展,同时影响着相关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对胡麻的许多重要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胡麻有望成为影响我国北方农业新产品结构的优势品种,因此,研究胡麻技术开发对促进甘肃旱作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扶贫开发,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研发内容本项目围绕提高食用亚麻籽油中亚麻酸含量的工艺技术研究,改进了传统的亚麻籽油的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了亚麻籽熟压榨法制取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的含量,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胡麻种植和深加工协调发展,加快了亚麻籽的转化效率;改善了亚麻籽油产品的质量,促进亚麻籽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升了亚麻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我省发展胡麻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通过生产工艺研发、工艺流程研发、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建立一条集高、精、尖于一体的年产5000吨精炼亚麻籽油生产线,创建1000亩生产基地,发展胡麻种植户2万户,开发出高质量、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用亚麻籽油。
(三)经费来源会宁县创佳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自筹资金。
二、项目组织实施(一)组织体系建设自选该项目以后,在公司内部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组和项目运行监管办公室,负责项目总体协调、计划落实、经费筹措、督促检查和管理等工作。
白银市胡麻新品种多点区域试验初报作者:杨继忠俞华林李雨阳赵宝勰师学豪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1年第02期摘要:2019年在白银市旱作农业区、黄河灌区和井泉砂田灌区选择4个试点,进行了胡麻新品种多点试验研究。
通过对6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主要经济性状分析,初步确定白银市不同生态区域的主栽胡麻品种和搭配品种,即旱作区胡麻主栽品种为定亚22号,搭配品种为陇亚13号、陇亚14号;沿黄河灌区和井泉砂田灌区主栽品种为陇亚13号和陇亚14号,水肥條件较好的沿黄河灌区和井泉砂田灌区首选搭配品种为陇亚10号,水肥条件不充足的高扬程黄河灌区首选搭配品种为定亚22号。
关键词:旱作区;沿黄河灌区;高扬程黄河灌区;井泉砂田灌区;胡麻;主栽品种;搭配品种中图分类号:S5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2-0019-06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2.006Regional Test of New Flax Cultivars in Baiyin CityYANG Jizhong, YU Hualin, LIYuyang, ZHAO Baoxie, SHI Xuehao(Baiy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iyin Gansu 730900, China)Abstract:Four pilot areas were selected in Dry Farming Area,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and Jingquan Sand Field Irrigation Area of Baiyin City to carry out multi-point test research on new flax cultivars in 2019.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and main economy characters of the tested cultivars, the main cultivars and matching cultivars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of flax in Baiyin City were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hat is, the main cultivar of flax in dry farming area is Dingya 22, collocation cultivar Longya 13 andLongya 14; the main cultivars s of the Irrigation Are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nd well spring sand field irrigation area are Longya 13 and Longya 14. Longya 10 is the preferred collocation cultivar in the Irrigated Are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with better water and fertilizer conditions and Jingquan Shatian Irrigated Area,while Dingya 22 is the preferred collocation cultivar in High lift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with less water and fertilizer conditions.Key words:Dry farming area;Irrigation Area along the Yellow River;High Lift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Jingquan Sand Field Irrigation Area;Flax;Main cultivar;Compatible cultivar胡麻因其具有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等特性[1 - 2 ],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3 - 6 ],已逐步成为西北地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作物[7 ]。
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安全预警研究白贺兰;王恒炜;马丽荣【摘要】根据1990-2011年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相关数据,建立了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安全预警系统,评估了1991-2011年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安全状况,预测了2012-2017年的警情状态.结果表明,1991-2011年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处于轻警状态;2012-2017年也将处于轻警状态.【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安全;评估;预警【作者】白贺兰;王恒炜;马丽荣【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工程咨询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7油料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和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
油料生产波动幅度较大,生产增长过慢时供不应求的局面加剧,油料相关产业萎靡;生产增长过快时对油料的需求虽然会缓解,但会使油料相关产业迅速膨胀,其他产业萎缩,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损失[2~3]。
经济预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主要是西方经济统计学界对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的监测研究。
所谓警,就是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发展严重偏离正常运行的轨道[4~5]。
预警就是通过外部指标的现象,反应系统的内在机理,从而找出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动因,并对未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6]。
因此,掌握经济波动信息,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捕捉生产中出现的市场先兆,进行信息反馈,可保证生产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为生产提供一个具有量化指标的参照系,实现对生产的监测管理科学化,为决策者、生产者、经营者实施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我们采用指标预警法,对甘肃省1990—2011年的食用植物油生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安全提供预警参考。
陇亚10号胡麻品种引种与示范试验研究摘要为促进陇亚10号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推广种植,开展4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陇亚10号胡麻产量较对照晋亚7号增产4.30%~15.64%,含油量高1~2个百分点,是一个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胡麻品种,适宜在内蒙古西部的沿黄河平原灌溉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胡麻;陇亚10号;引种;示范;内蒙古西部中图分类号 s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48-01陇亚10号胡麻品种,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采用(81a350 ×red wood65)×陇亚9号的复交方式育成,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3]。
2009—2012年,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在内蒙古中西部的清水河县、土默特右旗和达拉特旗进行引进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
1 品种引种试验2009—2010年在国家胡麻产业技术体系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达拉特旗试验基地进行陇亚10号胡麻品种引种,设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2 m2(6 m×2 m),4月下旬播种,10行区种植,密度675万株/hm2。
试验结果表明,陇亚10号完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生育期88 d,平均产量2 604.15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15.64%(表1)。
2 多点试验示范2011—2012年,在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和清水河县进行多点试验示范,每个县设5个点,每点种植0.2 hm2,以当地主栽品种晋亚7号为对照,播种量60.0~75.0 kg/hm2,施农家肥37.5 t/hm2、重过磷酸钙210 kg/hm2、尿素37.5 kg/hm2。
试验结果表明,陇亚10号生长势强,丰产稳产,多点平均产量1 597.0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8.9%,含油率提高近2个百分点,生育期90 d,株高45~75 cm,工艺长度35~45 cm,生长整齐,成熟一致,落黄好,不贪青(表2)。
胡麻品种陇亚13号的选育张建平 王利民 党 照(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兰州 730070)摘要:陇亚13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CI3131为母本、天亚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胡麻新品种。
于201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油2014004,于2016年通过全国胡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胡麻2016003。
该品种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好,适宜在甘肃、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全国胡麻主产区种植。
关键词:胡麻;新品种;陇亚13号;选育胡麻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干旱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1],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山西、宁夏、河北、新疆等省(区)。
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加速胡麻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2]。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相应地对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胡麻品种已不能满足生产和加工需求,因此,不断改良和利用新品种是保证胡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选育高产、高含油率、抗病、抗倒伏胡麻品种为目的,经过多年试验,成功选育出了胡麻品种陇亚13号。
2016年通过全国胡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命名。
适宜在甘肃兰州、天水、平凉、庆阳,以及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全国胡麻主产区种植。
1 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1998年以国外品种CI3131为母本、天亚2号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1999-2005年连续进行单株选择,2006年根据株行综合表现,决选参加2007年株系试验,田间产量及抗性等表现较好;2008年、2009年分别进行品系鉴定和比较试验,2年产量及基金项目: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CARS-14-1-05);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17ZD2NA016);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2017GAAS22)抗病性等表现均较为突出,推荐参加2010-2012年甘肃省区域试验,2013年进一步进行了生产试验评价。
201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油2014004;2016年通过全国胡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胡麻2016003。
5个油桃品种在兰州的引种表现及适应性评价作者:牛茹萱赵秀梅陈建军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17年第09期摘要:2009 — 2012年,对引进的多个油桃品种在甘肃兰州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南方金蜜、瑞光33号、瑞光39号、瑞光40号、瑞光41号5个油桃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未发现特殊病虫害,未发生抽条、冻害等现象,适合在甘肃兰州地区栽培。
关键词:油桃;引种;兰州中图分类号:S6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463(2017)09-0084-02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9.026油桃是普通桃的变种,因其果皮光滑无毛、果实颜色艳丽并且食用方便而受到市场的欢迎。
20世纪70年代,我国从欧美引进了部分油桃栽培品种试栽与推广,但引入的油桃品种风味偏酸,不符合我国民众的消费习惯,且部分品种存在裂果流胶等适应性问题,因此油桃的推广发展缓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教学单位选育了一批综合品质优良的油桃新品种。
甘肃兰州地处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油桃的地理气候条件。
为丰富兰州地区的油桃品种,结合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桃优良新品种(系)区域试验示范工作,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于2009 — 2012年分三批引进多个油桃新品种开展试验,以筛选适宜甘肃地区栽植的油桃新品种[1 - 5 ]。
经过5~7 a对各品种的植物学特性、果实经济性状和病虫害调查,筛选出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的5个油桃品种。
这5个新品种在兰州地区产量高,结果早,风味好,抗病性强,果实经济性状优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以上,符合优良品种引种栽培要求,适宜在兰州及周边地区发展。
1 引种概况试验点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桃品种园(东经103° 41′、北纬36° 6′),海拔1 530 m。
天水旱作区胡麻品种引种比较试验初报作者:***来源:《寒旱农业科学》2024年第02期摘要:為了筛选出适合天水旱作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胡麻品种,以当地主栽胡麻品种陇亚13号为对照,对17个参试品种进行了引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各供试胡麻品种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差异不明显。
陇亚14号、晋亚12号、0559、0523-2-13、09162、0354田间未发生白粉病,内亚9号、陇亚10号、陇亚杂1号、0818-6-13、0559和0354生长后期田间无倒伏现象。
折合产量以晋亚12号最高,达2 035.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3号增产63.36%;天亚9号次之,为1 653.5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3号增产32.73%;天亚11号、陇亚10号、0559、陇亚杂2号、陇亚14号较高,分别为1 466.50、1 450.33、1 433.83 、1 402.92、1 352.08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3号分别增产17.72%、16.42%、15.10%、12.62%、8.54%。
综合考虑认为,晋亚12号、陇亚14号、陇亚杂1号、天亚9号主要农艺性状优良、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可作为天水旱作区胡麻种植的主推品种;0559折合产量较高,籽粒饱满且千粒重高,建议适当推广;09162、0523-2-13、0354、陇亚14号的株高均高于75 cm且工艺长度好,可在油纤兼用品种种植区优先选用。
关键词:胡麻;品种;引种比较试验;天水旱作区中图分类号:S5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4)02-0152-05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4.02.010Screening Experiment of New Flax Varieties in Tianshui Dry Farming AreaZHENG Shangyi(Agricultural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re of Longshan Township,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Zhangjiachuan Gansu 741506,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flax varieties suitable for Tianshui dry farming area with characters of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and good resistance, 17 flax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with Longya 13, the main local flax variety, as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varieties in terms of the growth period and the growth stages. No powdery mildew was detected in the fields of Longya 14, Jinya 12, 0559, 0523-2-13, 09162 and 0354, whereas no lodging was found at the late growth stage of Neiya 9, Longya 10, Longyaza 1, 0818-6-13, 0559 and 0354. The yield of Jinya 12 was the highest, reaching 2 035.00 kg/ha, which was 63.36 %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variety Longya 13. The yield of Tianya 9 was 1 653.50 kg/ha, which was 32.73 %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yield of Longya 11, Longya 10, 0559, Longyaza 2 and Longya 14 were 1 466.50, 1 450.33, 1 433.83, 1 402.92 and 1 352.08 kg/ha,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17.72 %, 16.42 %, 15.10 %,12.62 % and 8.54 % higher than that of Longya 13, respectively. Overall, it is believed that Jinya 12, Longya 14, Longyaza 1, and Tianya 9 have excellent agronomic traits,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and strong stress resistance, and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varieties for cultivation in the Tianshui dryland area. 0559 is avariety with high yield, full grains and high thousand-grain weight which is also recommended to promote. The plant heights of 09162, 0523-2-13, 0354, and Longya 14 are all higher than 75 cm and have good processing length, which can be prioritized for use in areas where both oil and fiber varieties are needed.Key words: Flax; Variety; Screening of introduced variety; Tianshui dry farming area胡麻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1 - 2 ],是华北、西北高寒干旱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油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促进油料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的方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我市油料作物主要是胡麻,总播面积120万亩左右,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胡麻主产市之一,近年来,由于油料作物在农民增收方面贡献逐年减少,导致油料生产面积逐年下滑,加之油料生产水平落后,产量偏低,油脂加工业相对滞后,严重影响油料产业发展。
因此,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油料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制约产业发展解决途径,对确保食用油供求总体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植现状。
我市油料作物主要是胡麻。
2021年,全市胡麻植面积为160万亩,胡麻价格为3.2元/公斤。
向日葵种植面积在25万亩,其中:食葵约占1/3,平均亩产180公斤;油葵约占2/3,平均亩产220公斤。
油菜种植面积0.5万亩左右。
(二)生产水平。
油料作物产地是生态、气候、土壤条件都比较差的市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产量水平相差较大,绝大部分胡麻亩产65-75公斤,如果采取抗旱节水技术种植亩产可达到100公斤左右,水浇地一般亩产125-1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到180公斤左右。
向日葵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冬油菜亩产180-100公斤。
(三)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
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给油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和良种基地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品种更新和新技术配套应用步伐,使油料作物产量水平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在胡麻新品种选育上,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亚系列品种,该系列已有亚11-22号等多种类型,更新换代较快,目前生产上主要以亚20号、亚21号等胡麻品种为主,栽培技术重点示范推广胡麻轻简栽培、“一膜两年用”和黄萎绿色综合防控等。
向日葵重点推广抗高产品种,示范推广向日葵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麦后油葵免耕复播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二比空沟种垄植精量播种技术。
㊀㊀㊀2023年第45卷第1期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PLANTFIBERSCIENCESINCHIN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3532(2023)01-0001-12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胡麻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王同鑫1ꎬ2ꎬ高玉红2ꎬ3ꎬ李喜强1ꎬ2ꎬ李政升1ꎬ4ꎬ贾玲玲1ꎬ2ꎬ王一帆2ꎬ剡斌2ꎬ3ꎬ崔政军2ꎬ3ꎬ吴兵1ꎬ2∗(1.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ꎬ甘肃兰州730070ꎻ2.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ꎬ甘肃兰州730070ꎻ3.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ꎬ甘肃兰州730070ꎻ4.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ꎬ青海西宁810016)摘㊀要:为探究不同梯度钾肥与氮磷肥配合下胡麻抗倒伏特性与产量的关系ꎬ在黄土高原胡麻主产区大田环境下ꎬ设置钾肥(0㊁30㊁60㊁90kg/hm2)与氮磷肥(0kg/hm2+0kg/hm2㊁120kg/hm2+75kg/hm2)2因素共8个处理(NP0K0㊁NP0K1㊁NP0K2㊁NP0K3㊁NP1K0㊁NP1K1㊁NP1K2㊁NP1K3)的随机区组试验ꎬ研究不同钾肥施量与氮磷肥组合对旱地胡麻植株主要农艺性状㊁抗倒伏特性㊁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ꎮ结果表明:施氮㊁磷肥和钾肥增施及配施后显著促进胡麻的生长发育ꎬ增强了植株茎秆抗折力ꎬ抗倒伏指数上升ꎬ产量提升效应显著ꎮ同一钾肥水平ꎬ施氮磷肥(NP1)后胡麻抗折力㊁抗倒伏系数和产量较不施氮磷肥(NP0)分别显著高出16.88%㊁21.52%和17.80%ꎮ在NP0水平ꎬ施钾较不施钾(K0)处理胡麻抗折力㊁抗倒伏系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26.00%㊁19.92%和5.09%ꎮ在NP1水平ꎬ施钾较不施钾(K0)处理ꎬ胡麻抗折力㊁抗倒伏系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41%㊁18.34%和22.41%ꎮ在试验中施氮磷肥(NP1)中钾(K2)处理下胡麻株高㊁重心高度㊁茎粗分别较不施肥(NP0K0)高出6.09%㊁7.95%和15.32%ꎬ胡麻茎秆伤流量㊁抗折力㊁抗倒伏指数分别上升27.59%㊁47.43%㊁41.22%ꎬ田间实际倒伏率降低62.67%ꎬ且分枝数㊁千粒重显著增加ꎬ无效蒴果数显著降低ꎬ籽粒产量提高29.49%ꎮ综上分析ꎬNP1(氮120kg/hm2+P2O575kg/hm2)K2(K2O60kg/hm2)处理ꎬ可作为当地胡麻种植较为适宜的钾肥与氮磷肥配比参考ꎮ关键词:胡麻ꎻ生长发育ꎻ倒伏特性ꎻ产量中图分类号:S563.2㊀文献标识码:A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㊀收稿日期:2022-09-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0363ꎻ32260551)ꎻ甘肃省教育科技创新产业支撑计划项目(2021-CYZC-38)ꎻ特色油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4-1-16)ꎻ甘肃农业大学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GSCS-2020-Z6)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基金ꎻ甘肃农业大学伏羲杰出人才项目(Gaufx-02J05)作者简介:王同鑫(1997-)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作物分子生理与营养调控ꎮE-mail:2987511467@qq.com∗通信作者:吴兵(1981-)男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作物生长调控与生理生态研究ꎮE-mail:wub@gsau.edu.cnEffectsofDifferentPotassiumApplicationLevelsCombinedwithNitrogenandPhosphorusonLodgingResistanceandYieldofFlaxWANGTongxin1ꎬ2ꎬGAOYuhong2ꎬ3ꎬLIXiqiang1ꎬ2ꎬLIZhengsheng1ꎬ4ꎬJIALingling1ꎬ2ꎬWANGYifan2ꎬYANBin2ꎬ3ꎬCUIZhengjun2ꎬ3ꎬWUBing1ꎬ2∗1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5卷(1.CollegeofLifeScienceandTechnologyꎬ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Lanzhou730070ꎬGansuꎬChinaꎻ2.StateKeyLaboratoryofCropsinAridHabitatofGansuProvinceꎬLanzhou730070ꎬGansuꎬChinaꎻ3.CollegeofAgronomyꎬ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Lanzhou730070ꎬGansuꎬChinaꎻ4.Academyof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SciencesꎬQinghaiUniversityꎬXining810016ꎬQinghai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yieldandlodgingresistanceofflaxunderdif ̄ferentgradientsofpotassiumfertilizerandnitrogenandphosphorusfertilizerꎬarandomizedblocktrialwasconductedwith8treatments(NP0K0ꎬNP0K1ꎬNP0K2ꎬNP0K3ꎬNP1K0ꎬNP1K1ꎬNP1K2ꎬNP1K3)in ̄cludingpotassiumfertilizer(0ꎬ30ꎬ60ꎬ90kg/hm2)andnitrogenandphosphorusfertilizer(0kg/hm2+0kg/hm2ꎬ120kg/hm2+75kg/hm2)ꎬtheeffectsonmainagronomiccharactersꎬlodgingresistanceꎬyieldanditscomponentsofoilflaxwereanalyzedunderdifferentcombinationsofKandNandPfertiliz ̄ersindryland.Theresultsshowedthat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flax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af ̄tertheapplicationofNꎬPandKfertilizerꎬwhichenhancedthestembendingresistanceꎬincreasedthelodgingresistanceindexꎬandincreasedtheyieldofflax.Atthesamepotassiumfertilizerlevelꎬtheben ̄dingstrengthꎬlodgingresistancecoefficientandyieldofflaxtreatedwithNandPfertilizerweresignifi ̄cantlyhigherthanthosewithoutNandPfertilizer(NP0)by16.88%ꎬ21.52%and17.80%ꎬrespective ̄ly.AttheNP0levelꎬcomparedwithnoK(K0)treatmentꎬflaxbendingresistanceꎬlodgingresistancecoefficientandyield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by26.00%ꎬ19.92%and5.09%ꎬrespectively.AttheNP1levelꎬcomparedwithnoK(K0)treatmentꎬflaxbendingresistanceꎬlodgingresistancecoefficientandyield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by18.41%ꎬ18.34%and22.41%ꎬrespectively.Intheexperimentꎬtheplantheightꎬcenterofgravityheightandstemdiameterofflaxtreatedwithnitrogenandphosphorusfertilizer(NP1)andpotassium(K2)were6.09%ꎬ7.95%and15.32%higherthanthosewithoutfertiliz ̄er(NP0K0)ꎬrespectively.Thestemwoundflowrateꎬbendingresistanceandlodgingresistanceindexofflaxincreasedby27.59%ꎬ47.43%and41.22%ꎬrespectively.Theactuallodgingrateinthefieldwasdecreasedby62.67%ꎬthenumberofbranchesand1000-grainweight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ꎬthenumberofinvalidcapsuleswassignificantlydecreasedꎬandthegrainyieldwasincreasedby29.49%.UnderthecomprehensiveanalysisꎬNP1(N120kg/hm2+P2O575kg/hm2)K2(K2O60kg/hm2)treat ̄mentcanbeusedasareferenceforthesuitableratioofNꎬPandKfertilizerforlocalflaxproduction.Keywords:flaxꎻgrowthanddevelopmentꎻlodgingcharacteristicsꎻyield胡麻(LinumusitatissimumL.)又称油用亚麻ꎬ为亚麻科亚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ꎮ具有较强的耐寒㊁耐旱和耐瘠薄能力ꎬ是一种有较高农业和经济价值的传统特色油料作物[1]ꎮ胡麻籽粒中含有丰富的油脂㊁蛋白质和多糖等营养物质ꎬ含油率高达35%~45%ꎬ其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可达53%[2-3]ꎮ近年来ꎬ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以及胡麻副产物产品在轻工业㊁食品和公共健康领域的深入应用[4-5]ꎬ对胡麻产量的需求不断上升ꎬ近十年ꎬ胡麻消费量保持了年均11.8%的增长率ꎬ我国胡麻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0.7%(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ꎮ2001 2017年ꎬ胡麻籽消费量从25.3万吨增至63.7万吨ꎬ增幅151.9%ꎬ年均增长5.9%ꎬ进口依存度从0.1%提高到52.7%ꎬ产量已成为制约中国胡麻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6]ꎮ肥料作为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ꎬ在支撑我国粮食产量㊁农产品品质㊁人类营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ꎮ但是盲目施用肥料常常引发作物倒伏减产ꎬ在土壤含氮或磷较低的情况下ꎬ作物产量随施氮量或施磷量的增加逐渐增加ꎬ反之过量施肥或配比失当常导致减产ꎬ并伴随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8]ꎮ施肥是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常用手段ꎬ在增强植物抗逆性及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ꎬ合理的施肥体系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㊁增强茎秆抗倒性㊁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增加作物产量[9-12]ꎮ玉米在氮肥施用量为200kg/hm2时ꎬ干物质积累量增加ꎬ倒伏率降低ꎬ实现高产[13]ꎮ吴海兵等[14]研究表明ꎬ通过干湿交替水分管理配合合理的钾肥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并降低植株倒伏风险ꎮ周洁等[15]研究表明ꎬ施氮肥180~225kg/hm2㊁基追比5ʒ5施氮模式是有利于兼顾小麦群体结构优化㊁综合抗倒性提升和高产稳产的适宜运筹模式ꎮ胡麻为密植作物ꎬ生育中后期茎秆纤细且冠层较大ꎬ易受不利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倒伏[16]ꎮ目前ꎬ就亚麻属作物倒伏特性的研究仅见于单一肥料效应[17]㊁水肥互作[18]㊁品种选择[19]等方面ꎬ而在干旱半干旱农业生境下ꎬ关于综合氮㊁磷肥与钾肥的配比进而探讨胡麻抗倒伏特性与产量形成间关系的研究未见报道ꎮ对施肥体系进行优化管理ꎬ协调氮㊁磷㊁钾各养分间的合理流动和循环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㊁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ꎮ本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ꎬ于2019年通过田间试验ꎬ研究了不同钾肥水平配合氮磷对胡麻植株生长发育㊁抗倒伏特性㊁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ꎬ以期为胡麻生产精准施肥㊁养分高效利用和促进胡麻抗倒增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寨油料研究所进行ꎬ该地处东经104ʎ12ᶄ~105ʎ01ᶄ㊁北纬35ʎ17ᶄ~36ʎ02ᶄꎬ海拔2050mꎬ无霜期213.3dꎬ年降水量390mmꎬ蒸发量高达1500mmꎬ年平均气温6.3ħꎬ极端高温34.3ħꎬ极端最低温度-27.1ħꎬ平均日照时数2453hꎮ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ꎬ为典型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ꎮ试验地为梯田ꎬ0~40cm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如表1所示ꎬ试验区2019年4 8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如图1所示ꎮ表1㊀试验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Table1㊀Basic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soil土壤类型全氮/(g kg-1)全磷/(g kg-1)碱解氮/(mg kg-1)速效磷/(mg kg-1)速效钾/(mg kg-1)pH黄绵土0.810.6948.9127.43108.308.14注:E代表上旬ꎬM代表中旬ꎬL代表下旬ꎮ图1㊀2019年4—8月试验区降雨量Fig.1㊀PrecipitationsintheexperimentalareafromApriltoAugustin20191.2㊀试验设计试验选用定亚23号胡麻品种为供试材料(由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室提供)ꎬ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ꎬ设氮㊁磷肥和钾肥施量2个因素ꎮ氮㊁磷肥设2个水平:不施氮㊁3第1期㊀王同鑫等: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胡麻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磷肥(NP0ꎬ氮0kg/hm2+P2O50kg/hm2)㊁施适量氮㊁磷肥(NP1ꎬ氮120kg/hm2+P2O575kg/hm2)ꎻ钾肥设4个水平:不施钾(K0ꎬK2O0kg/hm2)㊁低钾(K1ꎬK2O30kg/hm2)㊁中钾(K2ꎬK2O60kg/hm2)与高钾(K3ꎬK2O90kg/hm2)ꎮ共8个处理ꎬ每处理3次重复ꎬ共24个小区ꎬ小区面积10m2(2mˑ5m)ꎬ区组及小区间过道分别为50㊁30cmꎬ四周设1m的保护行ꎮ种植密度为7.5ˑ106株/hm2ꎬ人工条播ꎬ播深3cmꎮ前茬种植春小麦均匀地力ꎬ于2019年4月10日播种ꎬ8月20日收获ꎬ生育期132dꎮ钾肥为农用硫酸钾(K2O含量52%)ꎬ氮肥为尿素(含N46.4%)ꎬ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12%)ꎬ钾肥和磷肥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ꎬ氮肥基追比2ʒ1(现蕾前追施)ꎬ其他管理方式同一般大田ꎮ1.3㊀测定项目和方法分别于胡麻苗期(60d)㊁现蕾期(75d)㊁盛花期(85d)㊁青果期(110d)㊁成熟期(130d)5个生育时期ꎬ在每小区随机选取30株长势一致的植株ꎬ挂牌标记ꎬ用以测定相关指标ꎮ1.3.1㊀植株农艺性状测定子叶痕到顶端的距离即为株高ꎻ将植株从茎秆基部齐地面处剪断ꎬ以茎秆基部至茎秆平衡点距离为重心高度ꎻ用电子游标卡尺(日产三丰527型)测定茎秆子叶节以上5cm处的直径ꎬ即为茎粗ꎮ分别按处理分器官(茎㊁叶㊁蒴果㊁籽粒等)称鲜重ꎬ再于105ħ恒温箱中杀青30minꎬ后将温度降至80ħ烘干至恒重ꎬ以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即得地上部各器官干重ꎮ1.3.2㊀倒伏指标伤流量:于胡麻青果期ꎬ每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且长势一致的植株3株ꎬ将植株从茎秆基部齐地面以上2cm处剪断ꎬ套上已称重的装有脱脂棉的密封塑料套(15cmˑ10cm)ꎬ再用大塑料袋将整个胡麻植株密封ꎮ放置12h后ꎬ用万分之一天平再次称量脱脂棉和密封塑料套的重量ꎮ两次所得质量相减即为胡麻茎秆伤流量ꎮ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分别于胡麻上述各生育时期ꎬ每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且长势相近的植株3株ꎬ剪取植株茎基部以上10cmꎬ使用CMT2502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深圳市SANS公司)测量茎秆抗折力ꎬ力矩为2cmꎬ该机最大试验力500Nꎮ测定时ꎬ将样品水平放置在下端夹具中央ꎬ在试验机上端夹具中水平夹持一个硬塑料制量角器作弯曲加载工具ꎬ使之可以垂直穿过下端夹具间隙ꎬ设定试验机上端夹具以20mm/min的速度向下移动进行弯曲试验ꎬ直至样品达到最大形变量以后ꎬ记录显示器所记录峰值ꎬ即为茎秆抗折力[20]ꎮ抗倒伏指数参照王勇等[21]方法计算ꎬ如式(1)ꎮ抗倒伏指数=Nsˑ1000/9.8HˑG(1)式中:Ns 抗折力ꎬNꎻH 重心高度ꎬcmꎻG 地上部鲜重ꎬgꎮ田间实际倒伏率:在胡麻生育后期(青果期至成熟期)发生倒伏后ꎬ统计各小区实际倒伏面积并计算倒伏率ꎬ将各时期所得值平均后即为本试验小区实际倒伏率ꎬ计算公式如式(2)ꎮ倒伏率=SLSˑ100%(2)式中:SL 小区倒伏面积ꎬm2ꎻS 小区面积ꎬm21.3.3㊀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各小区植株下部1/3叶片脱落ꎬ籽粒50%变褐色后ꎬ随机选取10株ꎬ按株高㊁茎粗㊁分枝数㊁分茎数㊁有效蒴果数㊁无效蒴果数㊁蒴果籽粒数㊁千粒重等进行考种ꎮ收获时产量按小区单打单收ꎬ自然晾干后以实际产量计产ꎬ试验中用于指标测定采样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忽略不计ꎮ1.4㊀数据分析利用Microsoft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ꎬ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ꎮ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5卷2㊀结果与分析2.1㊀钾肥和氮磷肥配施对胡麻农艺性状的影响2.1.1㊀肥料配施对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的影响由表2可知ꎬ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现 先升后降 的趋势ꎮ相同生育时期内ꎬ氮㊁磷肥的施用与钾肥的增施均能显著提高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ꎮ同一施钾条件下ꎬ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在NP1水平较NP0平均高出0.81%~12.24%和1.75%~11.75%ꎮ同一氮㊁磷肥施量条件下ꎬ胡麻株高在各时期施钾后较不施钾(K0)分别高出9.17%㊁5.18%㊁3.85%㊁2.67%和2.85%ꎬ重心高度分别高出12.02%㊁7.43%㊁4.02%㊁3.69%和5.40%ꎮ可见ꎬ单施氮㊁磷或钾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胡麻生长ꎬ但过量后反而效果不明显ꎮ氮㊁磷肥与钾肥交互作用下均显著提高了胡麻的株高和重心高度ꎬ主要体现在胡麻苗期至现蕾期阶段ꎮ其中ꎬNP1K2处理下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同步达到最高ꎬ在各时期较不施肥(NP0K0)处理分别高出6.30%~24.18%和7.95%~24.24%ꎮ由此说明ꎬ适量氮㊁磷肥与钾肥配施能显著促进胡麻的生长发育ꎬ提高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ꎮ表2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的影响Table2㊀Effectofdifferentfertilizationonoilflaxplantheightandcenterofgravityheight处理株高/cm重心高度/cm苗期现蕾期盛花期青果期成熟期苗期现蕾期盛花期青果期成熟期NP0NP1K017.94d47.07d60.47e65.57d63.32b8.55d20.38e24.35c38.21c36.02bK120.03c48.63c61.87d66.74cd63.33b8.99cd21.48d24.63bc39.57abc36.36bK220.87bc48.88c63.5bc69.13ab66.24ab9.65abcd21.86cd25.43abc39.64abc38.30abK322.42ab50.46b64.06b68.03abc66.92a10.44abc22.47bc25.35abc38.86bc39.24abK022.11ab48.61c62.02cd67.39bcd63.57b9.53bcd21.23d24.92abc38.96bc37.96abK122.42ab49.58bc62.72bcd67.66abcd64.35ab10.85ab22.26bc25.75abc40.15abc40.31abK223.66a50.56b66.48a69.83a67.58a11.28a22.98ab26.46a41.51a41.44aK322.53ab54.67a64.50bc68.76abc67.06ab10.81abc23.68a26.38ab40.71ab39.82abNP(F值)28.10∗∗68.94∗∗12.11∗∗4.79∗0.279.19∗∗32.23∗∗6.34∗6.58∗5.39∗K(F值)6.36∗∗62.81∗∗22.64∗∗7.66∗∗6.07∗∗3.30∗30.49∗∗2.752.811.68NP∗K(F值)3.56∗∗8.21∗∗4.58∗0.310.591.340.360.110.490.91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ꎬ ∗ 与 ∗∗ 分别表示在0.05与0.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2.1.2㊀肥料配施对胡麻茎粗的影响胡麻茎粗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 先增加后减小 的趋势ꎬ且在相同生育时期内ꎬ氮㊁磷与钾肥配施后ꎬ胡麻茎粗处理间差异明显(图2)ꎮ同一施钾条件下ꎬ施氮㊁磷(NP1)肥后各生育时期胡麻茎粗较不施氮㊁磷肥(NP0)分别高出10.72%㊁6.98%㊁5.47%㊁5.63%和5.72%ꎮ在同一氮㊁磷肥施量条件下ꎬNP0水平ꎬ胡麻茎粗在施钾后较不施钾(K0)处理在各时期分别显著高出8.63%㊁14.36%㊁11.61%㊁7.99%和7.09%ꎬ在NP1水平下ꎬ分别高出15.23%㊁16.49%㊁9.59%㊁9.23%和6.76%ꎮ可见ꎬ氮磷肥与钾肥的增施均能提高胡麻的茎粗值ꎬ且随着生育期的后移ꎬ二者的影响力均逐渐降低ꎮ氮㊁磷肥与钾肥互作后ꎬNP1K3处理下胡麻茎粗值在现蕾期至盛花期阶段达到最高值ꎬ较NP0K0分别高出17.01%㊁24.23%和18.62%ꎮ现蕾期与盛花期差异明显ꎬ而在青果期至成熟期阶段ꎬNP1K2则是促进胡麻茎粗值提升的最优施肥处理ꎬ较NP0K0分别高出15.32%和15.76%ꎮ由此说明ꎬ适量氮㊁磷肥与钾肥配施能显著促进茎粗值增加ꎬ有利于提升胡麻的抗倒伏能力ꎮ2.2㊀钾肥与氮磷肥配施对胡麻抗倒伏特性的影响2.2.1㊀肥料配施对胡麻茎秆伤流量的影响植物茎秆伤流量作为茎秆生理特性的重要参数ꎬ能间接地反映植株整体活性的变化和抗逆特5第1期㊀王同鑫等: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胡麻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性的强弱ꎮ图3表明ꎬ胡麻茎秆伤流量因施肥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ꎮ相同施钾条件下ꎬ胡麻茎秆伤流量在NP1水平下较NP0平均高出9.52%ꎮ在同一氮磷肥水平下ꎬNP0水平ꎬ茎秆伤流量在施钾后较不施钾(K0)处理显著高出20.00%ꎬNP1水平下则显著高出22.73%ꎮ可见ꎬ氮磷肥与钾肥的施用均能显著提高胡麻茎秆伤流量ꎬ促进其生理代谢反应ꎮ氮磷肥与钾肥互作后ꎬ胡麻茎秆伤流量在不同施肥组合下由低到高依次表现为:NP0K0<NP1K0<NP0K1<NP0K2<NP0K3<NP1K1<NP1K2<NP1K3ꎮ其中NP1K3处理茎秆伤流量较其他处理平均上升了20.83%ꎬ有利于胡麻生理活性和抗逆特性的增强ꎮ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图2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茎粗的影响Fig.2㊀Effect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thethicknessofoilflaxstem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图3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茎秆伤流量的影响Fig.3㊀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theinjuryflowofoilflaxstem2.2.2㊀肥料配施对胡麻抗折力的影响由表3与图4可知ꎬ胡麻茎秆抗折力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 先上升后降低 趋势ꎬ且相同生育时期内ꎬ氮㊁磷肥的施用与钾肥的增施对茎秆抗折力的提升作用显著ꎮ同一施钾条件下ꎬ胡麻茎秆抗折力在施氮磷肥(NP1)后较不施氮磷肥(NP0)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平均高出13.89%㊁17.40%㊁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5卷5.04%㊁28.58%和19.48%ꎮ在NP0水平下ꎬ胡麻茎秆抗折力在施钾后较不施钾(K0)处理在各时期平均高出16.61%㊁44.25%㊁9.32%㊁30.12%和29.71%ꎬ在NP1水平下则分别高出16.59%㊁12.96%㊁13.09%㊁12.97%和36.46%ꎮ可见ꎬ氮磷肥和钾肥的施用均提高了胡麻茎秆抗折力ꎬ但二者的效应时期存在差异ꎬ氮磷肥是在青果期至成熟期ꎬ而钾肥为现蕾期至成熟期ꎮ钾肥和氮磷肥交互处理后均能显著提高胡麻茎秆抗折力ꎬ其中NP1K3处理下胡麻茎秆抗折力较其他处理提升15.19%~37.30%(青果期)ꎬ说明氮㊁磷肥与钾肥配施后ꎬ胡麻茎秆力学特性得到提升ꎬ有利于增强其抗倒伏特性ꎮ2.2.3㊀肥料配施对胡麻抗倒伏指数的影响胡麻抗倒伏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 总体下降 趋势ꎬ且在相同生育时期内ꎬ不同施肥组合处理下胡麻抗倒伏指数差异明显(表3ꎬ图5)ꎮ相同施钾条件下ꎬ胡麻抗倒伏指数在施氮磷肥(NP1)后较不施氮磷肥(NP0)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平均高出15.13%㊁17.35%㊁26.56%㊁20.12%和28.45%ꎮ在NP0水平下ꎬ胡麻抗倒伏指数在施钾后较不施钾(K0)处理在各时期平均高出18.59%㊁13.20%㊁14.36%㊁25.01%和28.51%ꎬ在NP1水平下则分别高出8.41%㊁23.51%㊁12.15%㊁23.01%和24.62%ꎮ可见ꎬ氮磷肥与钾肥的施用对胡麻抗倒伏指数提升显著ꎬ且主要体现在生育中后期(盛花期至成熟期)ꎮ氮磷肥与钾肥交互处理后ꎬ胡麻抗倒伏指数在NP1K2处理下达到最高ꎬ较其他处理高出1.14%~41.22%ꎬ有利于胡麻抗倒伏特性的提升ꎮ表3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的影响Table3㊀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oilflaxᶄsflexuralstrengthandlodgingresistanceindex茎秆抗折力/N抗倒伏指数苗期现蕾期盛花期青果期成熟期苗期现蕾期盛花期青果期成熟期NP(F值)0.651.731.7667.54∗∗24.69∗∗4.71∗4.1917.73∗∗26.27∗∗43.16∗∗K(F值)1.376.23∗∗3.43∗9.38∗∗29.19∗∗0.921.230.929.55∗∗10.38∗∗NP∗K(F值)0.262.58∗0.370.728.81∗∗0.100.230.040.322.71∗注: ∗ 与 ∗∗ 分别表示在0.05与0.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图4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茎秆抗折力的影响Fig.4㊀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theflexuralstrengthofflaxstem2.2.4㊀肥料配施对胡麻生育后期田间倒伏率的影响由图6可知ꎬ胡麻田间倒伏率因施肥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ꎮ相同施钾条件下ꎬ田间倒伏率7第1期㊀王同鑫等: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胡麻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NP1处理较NP0平均降低14.43%ꎮ在同一氮磷肥水平下ꎬNP0水平ꎬ田间倒伏率在施钾后较不施钾(K0)处理显著降低46.33%ꎬNP1水平下则显著降低50.45%ꎮ可见ꎬ氮磷肥的施用与钾肥的增施均能提高胡麻抗倒伏能力ꎬ降低田间倒伏率ꎮ氮㊁磷肥与钾肥互作后显著降低了胡麻的田间实际倒伏率ꎬ其中NP1K2处理胡麻实际倒伏率较其他处理分别降低了62.67%㊁36.67%㊁15.67%㊁18.00%㊁50.44%㊁22.83%和1.67%ꎮ可见ꎬ随施钾量上升ꎬ倒伏率逐步下降ꎬ且在相同施钾水平ꎬ氮磷钾肥配施较单施钾处理均具有较好的降低倒伏效应ꎮ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图5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抗倒伏指数的影响Fig.5㊀Effect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lodgingresistanceindexofflax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图6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田间倒伏率的影响Fig.6㊀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thelodgingrateofoilflaxinthefield2.3㊀钾肥与氮磷肥配施对胡麻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特性间的相关分析2.3.1㊀肥料配施对胡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胡麻产量及其构成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差异显著(表4ꎬ图7)ꎮ同一钾肥水平ꎬ施氮磷肥(NP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5卷后胡麻分茎数㊁分枝数㊁籽粒数和产量较不施氮磷肥(NP0)分别显著高出8.42%㊁4.57%㊁5.29%和17.80%ꎬ无效蒴果数显著降低95.79%ꎮ在NP0水平ꎬ施钾较不施钾(K0)处理ꎬ胡麻分茎数㊁分枝数㊁单株蒴果数㊁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7.41%㊁22.51%㊁18.32%㊁7.58%和5.09%ꎬ无效蒴果数显著降低27.84%ꎮ在NP1水平ꎬ施钾较不施钾(K0)处理ꎬ胡麻分茎数㊁分枝数㊁单株蒴果数㊁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3.09%㊁17.56%㊁8.09%㊁10.52%和22.41%ꎬ无效蒴果数显著降低42.46%ꎮ可见ꎬ钾肥与氮磷肥的施用均能显著提高胡麻分茎数㊁分枝数ꎬ降低无效蒴果数量ꎬ提高最终产量ꎮ钾肥与氮磷肥交互处理后均能影响胡麻产量及其构成ꎬ且对分茎数㊁分枝数和千粒重的提升达显著㊁极显著水平ꎮ其中ꎬNP1K2处理下胡麻增产率最高ꎬ达29.49%ꎬ各产量构成因子在此处理下也同步得到优化ꎬ说明合理的钾肥与氮磷肥配施能显著优化胡麻的产量构成ꎬ促进胡麻增产ꎮ表4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Table4㊀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theyieldandyieldcomponentsofoilflax处理分茎数分枝数单株蒴果数无效蒴果数籽粒数千粒重/g产量/(kg hm-2)增产率/%NP0NP1K01.67b7.30e37.89c4.63a8.01a6.50c1283.33dK11.73b8.52cde44.9ab4.76a8.09a7.15abc1286.67d0.26%K21.85b9.41abc48.70a2.21c8.49a7.20abc1416.67c9.41%K31.81b10.33ab45.57ab3.90ab8.07a6.75bc1353.33cd5.17%K01.73b8.03de38.17c2.55bc8.32a6.55c1335.00cd3.87%K11.83b9.50abc40.65bc2.13c8.65a6.88bc1605.00b20.04%K21.83b10.67a42.77bc1.60c8.81a7.43ab1820.00a29.49%K32.32a9.07bcd41.16bc1.64c8.70a7.65a1736.67a26.10%NP(F值)11.68∗∗2.21∗9.7031.36∗∗6.26∗1.92175.91∗∗K(F值)10.93∗∗13.42∗∗7.89∗∗5.17∗1.174.49∗37.66∗∗NP∗K(F值)6.09∗4.02∗1.361.710.212.25∗13.88∗∗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ꎬ ∗ 与 ∗∗ 分别表示在0.05与0.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图7㊀不同施肥水平对胡麻产量的影响Fig.7㊀Theeffectofdifferentfertilizationlevelsontheyieldofoilflax9第1期㊀王同鑫等: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胡麻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3.2㊀肥料配施后胡麻主要农艺性状与倒伏的相关性分析如表5所示ꎬ本试验中胡麻各时期茎秆主要农艺性状与胡麻倒伏特性间关系密切ꎮ株高和茎粗与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均呈正相关ꎬ重心高度与胡麻抗折力呈正相关ꎬ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㊁极显著负相关ꎮ茎秆伤流量与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呈正相关ꎬ产量与茎秆抗折力在生长前期(苗期至盛花期)呈正相关ꎬ在生长后期呈极显著正相关ꎬ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ꎮ表5㊀胡麻抗倒伏特性与茎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Table5㊀Correlationanalysisofflaxlodgingresistanceandmainbiologicaltraitsandyield生育时期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苗期现蕾期盛花期青果期成熟期苗期现蕾期盛花期青果期成熟期株高0.270.310.380.61∗∗0.44∗0.300.330.370.640.47重心高度0.160.51∗0.50∗0.63∗∗0.290.48∗-0.45∗-0.65∗∗-0.62∗∗-0.59∗∗茎粗0.390.56∗∗0.43∗0.66∗∗0.400.47∗0.68∗∗0.57∗∗0.75∗∗0.45∗茎秆伤流量------0.66∗∗--------0.55∗∗--产量0.47∗0.360.390.75∗∗0.74∗∗0.50∗0.47∗0.68∗∗0.76∗∗0.78∗∗注: ∗ 与 ∗∗ 分别表示在0.05与0.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3㊀讨论3.1㊀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作物生长和抗倒特性的影响施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ꎬ是作物高产的前提保障ꎬ而肥料的种类及其施用量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倒性有着密切的关系ꎬ不同肥料间的互作效应通过影响作物植株的农艺性状进而影响作物的抗倒特性ꎮ在本试验中ꎬ胡麻在青果期极易发生倒伏ꎬ这既与青果期恶劣的风㊁雨天气的频繁发生有关ꎬ也与青果期较高的重心高度和冠层鲜重导致的胡麻抗倒伏指数降低有关ꎮ幸柳等[22]指出ꎬ株高是影响倒伏的重要因素ꎬ适度降低株高能显著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ꎬ而施钾则使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都有显著提高ꎮ也有研究表明ꎬ氮磷钾三种肥料均能影响作物的株高[23]ꎬ且氮㊁钾互作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随株高与重心高度的提高发生变化[24]ꎮ在本试验中ꎬ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既受钾肥施量和氮磷肥的影响ꎬ也和氮磷肥与钾肥间的互作效应有关ꎬ其中株高和重心高度在施氮磷肥(NP1)中钾(K2)处理下较不施肥(NP0K0)高出24.18%和13.07%ꎮ刘佳敏等[25]指出ꎬ单纯的株高不能作为玉米抗倒伏性能的标准ꎬ施氮后ꎬ一定范围内株高的提升与植株茎粗系数和茎秆抗折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ꎬ这与本试验中的结果一致ꎮ在本试验中ꎬ茎粗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ꎬ且胡麻茎粗值在氮磷与钾肥互作后最大可提高15.32%ꎮ王成雨等[26]也认为ꎬ茎粗是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形态指标ꎬ茎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显降低倒伏率ꎮ在本试验中ꎬ钾肥与氮磷肥配施ꎬ株高与重心高度增高ꎬ但茎粗的显著上升使得胡麻抗倒伏特性显著提升ꎮ植物茎秆伤流量作为植株茎秆生理特性的重要参数ꎬ能间接地反映植株整体活性的变化和抗逆能力的强弱[27]ꎮ在本试验中ꎬ氮㊁磷与钾配施产生交互影响ꎬ茎秆伤流量平均上升了20.83%ꎬ有利于胡麻的生理代谢和抗逆特性提高ꎬ这与李波等[28]研究结果相符ꎮ茎秆抗折力作为研究作物抗倒伏性能的力学指标ꎬ反映植株个体茎秆弹性和硬度ꎬ而抗倒伏指数则是作物抗倒伏能力强弱的综合体现[29]ꎮ张翼飞等[30]认为ꎬ合理的氮钾肥通过缩短玉米基部节间长度ꎬ增加节间鲜重㊁茎粗ꎬ调优节间体积ꎬ提高茎秆抗折力和穿刺强度ꎬ改善断面模数㊁弯曲力矩㊁抗断弯矩㊁弯曲应力ꎬ从而增强玉米茎秆机械强度ꎬ提升玉米抗倒伏指数ꎬ有效降低田间群体倒伏发生风险ꎮ张培培[31]指出ꎬ增加氮㊁磷肥和钾肥用量ꎬ油菜株高㊁干物质积累量和重心高度等都呈现增加趋势ꎬ进而使倒伏指数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ꎬ增加了植株倒伏风险ꎻ增加钾肥用量ꎬ油菜株高㊁地上部分鲜重㊁抗折力均呈增加趋势ꎮ在本试验中胡麻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不仅受钾肥施用量的影响ꎬ还和氮㊁磷肥的施用有关ꎮ氮㊁磷肥与钾肥互作后ꎬ提高了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ꎬ有利于增强胡麻的抗倒特性ꎮ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麻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5卷3.2㊀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现如今ꎬ在农业生产中ꎬ生物产量的提高是作物高产的基础ꎬ而施肥是调控生物产量及其组分动态转化的重要手段ꎮ合理的肥料管理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发育ꎬ获得高产ꎮ前人研究[32]指出ꎬ水稻产量受限于产量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ꎬ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构成要素有着显著影响ꎮ魏廷邦等[33]认为ꎬ氮肥的施用对玉米生物产量㊁籽粒产量㊁收获指数㊁有效穗数㊁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ꎬ玉米最终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ꎬ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ꎮ付蓉等[34]研究表明ꎬ磷肥的施用量在0~60kg/hm2对产量表现为促进作用ꎬ但千粒重和角果数在此施磷范围内无显著变化ꎮ也有学者[35]指出ꎬ磷肥是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ꎬ长期不施磷肥可导致花生㊁油菜等作物绝产ꎮ在本试验中ꎬ氮磷肥施用后ꎬ胡麻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增加ꎬ无效蒴果数显著降低ꎬ产量提高明显ꎮ岳俊芹等[36]研究发现ꎬ施钾与否ꎬ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穗数㊁穗粒数和千粒重ꎬ从而使籽粒产量显著变化ꎮ而在本试验中ꎬ施钾能显著提高胡麻分茎数㊁分枝数ꎬ增加单株蒴果数ꎬ降低无效蒴果数ꎬ提高千粒重ꎬ最终表现为产量的提高ꎮ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ꎬ胡麻产量的提高与其抗倒特性的增强有关ꎮ肥料配施后ꎬ作物的产量与产量构成会发生显著变化ꎮ高小丽等[37]认为ꎬ施肥后胡麻的有效蒴果数㊁籽粒数和千粒质量均高于不施肥处理ꎬ而科学合理的氮㊁磷㊁钾配施能提高胡麻产量ꎬ增加单株果数ꎬ使着粒数㊁千粒质量保持较高水平ꎮ在小麦中也有研究发现ꎬ施肥后其籽粒产量显著提升ꎬ主要得益于小麦单位面积穗数㊁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化[38]ꎬ且在各种供氮水平下ꎬ适当增加磷钾用量能有效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39]ꎮ在本试验中ꎬ适量钾肥配施氮㊁磷肥后ꎬ对优化胡麻的产量构成ꎬ提高胡麻产量效果显著ꎮ其中ꎬNP1K2处理下的胡麻籽粒产量最高ꎬ较其他处理提高了4.58%~29.49%ꎬ各产量构成因子均表现为最优ꎬ具体表现为分枝数㊁单株蒴果数㊁千粒重显著增加ꎬ无效蒴果数显著降低ꎮ因此ꎬ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水热和土壤肥力条件ꎬ在确保作物一定的抗倒伏特性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前提下ꎬ合理制定氮㊁磷㊁钾肥的最佳配施方案ꎬ以期获得最高目标产量ꎮ4㊀结论不同梯度钾肥和氮磷肥配施促进了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的提升ꎬ茎伤流量㊁茎粗增大ꎬ保证了生理代谢与植株生物量累积ꎮ施氮磷肥与不施氮磷肥在K2O0~60kg/hm2时ꎬ均呈现植株抗折力㊁抗倒伏指数随钾肥梯度上升而增大的趋势ꎬ而田间倒伏率则均在K2O60~90kg/hm2时低于其他处理组合ꎮ钾肥与氮磷肥配施优化了分枝数㊁千粒重ꎬ显著降低了无效蒴果数ꎬ籽粒产量施肥较不施肥提高4.58%~29.49%ꎬ且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ꎮ本年度试验条件下ꎬK2O60kg/hm2配合N120kg/hm2㊁P2O575kg/hm2施肥组合兼顾了胡麻抗倒伏特性和增产效应ꎬ可作为当地胡麻种植较适宜的肥料施用配比参考ꎮ参考文献:[1]ZHANGQXꎬGAOYHꎬYANBꎬetal.Perspectiveonoilflaxyieldanddrybiomasswithreducednitrogensupply[J].OilCropSci ̄enceꎬ2020ꎬ5(2):42-46.[2]崔红艳ꎬ方子森ꎬ牛俊义.胡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ꎬ2014ꎬ30(18):8-13.[3]MohammadiAꎬSaeidiGꎬArzaniA.Geneticanalysisofsomeagronomictraitsinflax(LinumusitatissimumL.)[J].AustralianJournalofCropScienceꎬ2010ꎬ4(5):343-352.[4]FofanaBꎬCloutierSꎬKirbyCWꎬetal.Awellbalancedomega-6/omega-3ratioindevelopingflaxbollsafterheatinganditsimplica ̄tionsforuseasafreshvegetablebyhumans[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ꎬ2011ꎬ44(8):2459-2464.[5]JiaoYꎬGrantCAꎬBaileyLD.Growthandnutrientresponseofflaxanddurumwheattophosphorusandzincfertilizers[J].CanadianJournalofPlantScienceꎬ2007ꎬ87(3):461-470.[6]张雯丽.中国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ꎬ2020ꎬ42(2):167-174.[7]张福锁ꎬ申建波ꎬ危常州ꎬ等.绿色智能肥料:从原理创新到产业化实现[J/OL].土壤学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119.P.20220426.1756.005.htm.11第1期㊀王同鑫等:不同施钾水平配合氮磷对胡麻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中部地区胡麻栽培技术李进京;王云涛;叶春雷;陈军【摘要】根据甘肃中部地区当地条件、多年试验研究,从选用良种、轮作倒茬、选地整地、配方施肥、适时早播、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甘肃中部地区胡麻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95-96)【关键词】胡麻;栽培技术;甘肃中部地区【作者】李进京;王云涛;叶春雷;陈军【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华池分校,甘肃华池 74560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9胡麻又称亚麻,亚麻科亚麻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胡麻油具有抗衰老、美容、健体的功效,是营养极其丰富的高级食用油[1]。
胡麻为喜凉爽和气候干燥的长日照作物,具有很强的耐寒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
中国是胡麻的主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01—2007年,中国胡麻年均种植面积40.12万hm2,占同期世界胡麻平均总面积的15.57%,位居世界第3位(低于加拿大和印度)。
甘肃省总产量居全国首位,2001—2007年的年均总产量15.48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42.72%。
中国西北部地区具有生产胡麻的适宜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在长期生产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胡麻栽培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领域开始关注胡麻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包括食品、医疗、农业等领域,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价格也逐年上升[2]。
但由于种植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病虫草害严重,使胡麻整体效益不高[3]。
尽管近几年培育出了很多优良的新品种,然而长期以来传统观念固化,习惯将胡麻在“下茬地”甚至无肥条件下种植,加之种植效益低,一般旱地单产不超过750 kg/hm2。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2.10•【文号】农办科[2011]2号•【施行日期】2011.0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农办科[2011]2号)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精神,经研究,决定成立“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执行专家组。
现将各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
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和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代表共同组成,是各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本体系研发与试验示范任务,围绕我部中心工作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活动;对本体系任务变动、机构和人员调整、经费预算等重大事项提出决策意见等。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日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年)一、水稻组长:程式华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成员:胡培松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彭友良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朱德峰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李革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浙江理工大学)卢淑雯加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万江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陈志强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陈温福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沈阳农业大学)邹应斌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王才林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建龙常德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谢树果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二、玉米组长:张世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郭庆法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王振营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赵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东兴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刘丽萍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徐志刚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立春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董树亭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陈新平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景希强丹东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张学舜新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郑祖平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三、小麦组长:肖世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程顺和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康振生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振文栽培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沈阿林土壤施肥和水分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魏益民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韩一军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郭进考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许为钢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汤永禄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李俊明栾城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荣振徐淮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春保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四、大豆组长:韩天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刘丽君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源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胡国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陈海涛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胡耀辉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何秀荣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孟臣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周新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年海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郭泰佳木斯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付连舜铁岭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李素真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五、大麦青稞组长:张京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杨建明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高希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国平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朱睦元综合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曾亚文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李作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强小林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何庆祥武威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六、高粱组长:邹剑秋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成员:张福耀育种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徐秀德栽培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叶凯综合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丁国祥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马尚耀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杜瑞恒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七、谷子糜子组长:刁现民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程汝宏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冯佰利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二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王慧军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程炳文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喜文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刘金荣安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赵敏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八、燕麦荞麦组长:任长忠首席科学家(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成员:崔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赵桂琴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甘肃农业大学)杨才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胡新中功能特性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斌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景辉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内蒙古农业大学)赵钢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成都大学)常克勤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再清迪庆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刘彦明定西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九、食用豆组长:程须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田静育种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朱振东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述民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康玉凡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亚芝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包世英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陈新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耀文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王斌榆林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郭中校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郭延平临夏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王学军南通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十、马铃薯组长:金黎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盛万民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张若芳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大学)熊兴耀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吕金庆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刘刚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罗其友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谢从华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王蒂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何卫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张雅奎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展康曲靖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郭志乾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一、甘薯组长:马代夫首席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员:刘庆昌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振臣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立明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海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房伯平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谢逸萍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李洪民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永春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木泰华产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林祖军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杨立明龙岩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新笋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十二、木薯组长:李开绵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员:张鹏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军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古碧综合研究室主任(广西大学)黄贵修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田益农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刘光华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三、油菜组长:王汉中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成员:周永明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刘胜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官春云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吴崇友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黄凤洪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冯中朝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李加纳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南大学)戚存扣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杜德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李根泽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吕孝林巢湖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巢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明海宜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十四、花生组长:禹山林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成员:王传堂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廖伯寿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万勇善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胡志超机械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冯健雄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梁炫强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蒋相国襄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刘立峰保定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崔富华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陈永水泉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洪波阜新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十五、芝麻组长:张海洋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员:郑永战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刘红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汪学德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南工业大学)赵应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汪强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徐桂真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吴涛阜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魏林根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十六、向日葵组长:安玉麟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张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赵君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妥德宝综合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黄绪堂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寅初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农垦科学院)谭丽萍赤峰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孙为民齐齐哈尔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山军建银川试验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十七、胡麻组长:党占海首席科学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成员:张建平育种及种子研究室主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辉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严兴初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米君育种及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安维太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建春大同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俊山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宗胜平凉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八、棉花组长:喻树迅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员:李付广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吴孔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毛树春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周亚立机械研究室主任(新疆农垦科学院)祝水金加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杜珉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天真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李雪源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董合忠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朱朝阳阿拉尔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田绍仁鄱阳湖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高俊山豫东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十九、麻类组长:熊和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成员:李德芳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张德咏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彭定祥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王朝云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正初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陈收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湖南大学)周文钊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杨明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关凤芝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魏刚达州苎麻试验站站长(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黄建平伊犁亚麻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潘兹亮信阳红麻试验站站长(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甘蔗组长:陈如凯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成员:许莉萍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黄诚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李奇伟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刘庆庭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郑传芳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张树珍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跃彬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莫建霖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研究院)李廷化金光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郑学文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湛江农垦局)贾应明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贺贵柏百色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一、甜菜组长:白晨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王华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韩成贵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苏文斌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杨骥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王燕飞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孙佰臣九三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刘焕霞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王清发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二、蚕桑组长:鲁成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成员:向仲怀育种与蚕种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沈中元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张国政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胡祚忠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廖森泰加工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顾国达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计东风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朱方容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沈卫德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苏州大学)廖先谋河池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蚕业指导站)黄平红河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许明芬苏北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二十三、茶叶组长:杨亚军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员:梁月荣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陈宗懋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阮建云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刘仲华深加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姜爱芹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黎星辉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肖宏儒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李尚庆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农业大学)尤志明宁德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王友平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李中林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二十四、食用菌组长:张金霞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员:李玉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边银丙病虫害防控研究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谭琦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王贺祥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俊飚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谢宝贵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申进文栽培与设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宫志远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柳林延吉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延边特产研究所)魏银初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王世恒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安秀荣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二十五、大宗蔬菜组长:杜永臣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方智远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谢丙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喻景权栽培与营养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李天来设施工程研究室主任(沈阳农业大学)高丽朴采后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李崇光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邹学校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侯喜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张振贤栽培与营养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吕中华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王玉海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肖日新海南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六、西甜瓜组长:许勇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员:伊鸿平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赵廷昌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君璞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吴敬学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吴明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孙小武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别之龙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张显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小利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焦自高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王毓洪宁波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农科教发[2011]3号【发布部门】农业部【发布日期】2011.03.08【实施日期】2011.03.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基础上,我部组织开展了“十二五”体系建设工作。
根据“十二五”体系岗位设置规范和综合试验站布局规划,按照遴选条件、遴选程序,经公示,确定了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33个功能研究室和1144个综合试验站,聘请了50名首席科学家、1051名岗位科学家和1144名站长。
现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予以印发。
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二〇一一年三月八日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一、水稻(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1、育种与繁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胡培松岗位及聘用人员:种质资源评价: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分子育种: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野生稻利用:颜龙安(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长江流域三系杂交稻育种: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长江中游籼型杂交稻育种:赵炳然(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长江中游红莲籼型杂交稻育种:朱英国(武汉大学)长江中游优质常规稻育种:黎用朝(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上游杂交稻育种:任光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长江下游粳稻育种: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华南稻区两系杂交稻育种:王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稻区三系杂交稻育种: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华南稻区常规稻育种:陈志强(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南部粳稻育种:陈温福(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北部粳稻育种:潘国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中部粳稻育种:张三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彭友良稻纵卷叶螟防控:翟保平(南京农业大学)稻飞虱防控: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瘟病防控: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病毒病防控:周雪平(浙江大学)杂草防控:陆永良(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防治:娄永根(浙江大学)东北区域综合防控:刘志恒(沈阳农业大学)长江流域综合防控:彭云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区域综合防控:朱小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螟虫防控:方继朝(江苏省农业科学院)3、栽培与土肥研究室研究室主任:朱德峰长江中下游区栽培与土肥:廖西元(中国水稻研究所)东北区栽培与土肥:赵国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区栽培与土肥:熊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区栽培与土肥:邹应斌(湖南农业大学)稻田培肥:周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水分管理与节水栽培:朱德峰(中国水稻研究所)4、机械化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室主任:李革育秧与插秧机械:李革(浙江理工大学)生产全程机械化:马旭(华南农业大学)5、加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卢淑雯稻米加工:卢淑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浙江大学研究室主任:杨万江产业经济:杨万江(浙江大学)(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隋国民2、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卢铁钢3、吉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孝甲4、通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基洪5、五常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闫平6、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柴永山7、黑龙江垦区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霍立君8、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凤鸣9、徐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超10、扬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戴正元11、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徐大勇12、南京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才林13、杭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金庆生14、嘉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姚坚15、金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钱秋平16、桐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水稻研究所;站长:汪向东17、宣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曹新国18、合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泽福19、三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许旭明20、南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江文清21、赣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红林22、萍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季能23、南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大洲24、抚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吴强25、济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站长:杨连群26、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宋世枝27、恩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站长:吴双清28、武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游艾青29、荆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站长:周忠清30、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曾良贵31、常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站长:王建龙32、岳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平33、祁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秦道珠34、江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朝东35、肇庆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志中36、柳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覃凯旋37、南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陈仁天38、海口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孟卫东39、三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站长:黄文章40、宜宾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林纲41、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王志42、内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勇43、南充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谢树果44、贵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鹿占黔45、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文强46、永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奎丽梅47、德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董保柱48、汉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冯志峰49、银川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站长:殷延勃二、玉米(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世煌1、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郭庆法国内和温带外来种质评价与改良创新:李明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热带和亚热带种质资源引进与改良创新: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北部区域育种:曹靖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南部及内蒙古区域育种:王绍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南部区域育种:王振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北部区域育种:郭庆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山地育种: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种子扩繁与生产:王建华(中国农业大学)抗逆育种技术与种质创新: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振营虫害防控: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防控: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南部和华北区域防控:董金皋(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区域防控:晋齐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海区域防控:石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西南区域防控:李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陈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室主任:赵明东北北部区域栽培:王立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南部区域栽培: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黄淮南部区域栽培:李潮海(河南农业大学)黄淮北部区域栽培: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山地栽培:刘永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分管理:肖俊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土壤耕作与改良:赵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营养与施肥:陈新平(中国农业大学)西北旱作栽培与综合管理:李少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抗逆栽培:王璞(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张东兴夏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张东兴(中国农业大学)春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孙士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