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与《浪淘沙》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1
诗词赏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潺潺》《虞美⼈·春怨》《破阵⼦·四⼗年来家国》16⾸绝代词,写尽“千古词帝”李煜⼀⽣的绝世悲情李煜,五代⼗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于宋建隆⼆年(961年)李后主。
开宝⼋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汴京,封为右继位,史称李后主千⽜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律,诗和⽂均有⼀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
千古杰作《虞美⼈》、《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渔⽗·⼀棹春风⼀叶⾈》⼀棹春风⼀叶⾈,⼀纶茧缕⼀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由。
⽣在帝王家,⼈⼈觊觎帝王之位,他却⽆意争位,给⾃⼰取号钟⼭隐者、莲峰居⼠,期盼着晨钟暮⿎,书墨相伴的闲散⽇⼦。
与其当⼀国之主,他宁愿当⼀渔翁,⼀叶轻⾈,⼀壶酒,乐得万顷烟波之中潇洒⾃由。
只求远离纷乱,这国主谁愿当便当去罢。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声风约住,朦胧澹⽉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轻轻语。
⼀⽚芳⼼千万绪,⼈间没个安排处。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坠。
紫菊⽓,飘庭户,晚烟笼细⾬。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活在奢华的宫廷之中,⼼性坦然,⼜⽆⼼政事,⼜哪⾥想得起关⼼民间疾苦。
春有百花秋有⽉,夏有凉风冬有雪他只关⼼留不住的暮春悲秋。
⼀⽚春⼼涌起闲愁千万绪,⼀幅晚秋泛起悲凉咽寒声。
《梅花》殷勤移植地,曲槛⼩栏边。
共约重芳⽇,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不知。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原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娱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五代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他前期词写宫廷生活为主,后期词抒写被赵宋王朝所俘后的遭遇,虽然内容充满着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留念和亡国的哀伤,但毕竟已从狭窄、虚浮的小天地中突破出来,提高了词的抒情艺术表现力,在词史的发展上,自有着一定的地位。
作品鉴赏一: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赏析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的情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是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6、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这些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李煜《虞美人》赏析中国历从来不缺乏不务正业的皇帝,有些喜爱女色,有些喜爱男色,有些喜爱花鸟虫鱼,有些喜爱书法,有些喜爱木匠,还有些喜爱诗词歌赋。
李煜就是最后一种。
作为一个皇帝,李煜是不称职的,终日忙于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对国家政治基本上一窍不通。
而作为词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用词别致,意境长远,在文学有极的高地位。
虞美人是李煜的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词。
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人,假如李煜不亡国,假如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
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个问句又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人,李煜也没有福气享受了。
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日美好事情的追忆是每个人都有的。
“雕阑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不禁让人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那首诗。
时间荏苒,无论你贵为天子还是一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
于是李煜最后无奈的自问自答。
这句自问自答,是句千古名句。
把愁思比作江水,而且是春水。
春天之水意味着勃勃生机,可是李煜的生命就要结束,这样强烈的反差给读者造成剧烈的冲击。
李煜《浪淘沙》赏析熟悉李煜的人应该能知道,李煜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还是南唐君主,享受着软玉温香的时候,第二个就是南唐灭国,他被宋朝囚禁,整日神伤的时期。
而《浪淘沙》,就是他作于后半生的作品。
要赏析《浪淘沙》这首词,我们要从词上下阙慢分析它。
我们可以看出词的上阕用了倒叙。
在这里,李煜忘记了他现在的困境,也忘记了他俘虏的身份,享受着只属于他的安静的时间。
但这毕竟是梦境,而梦,总是会醒的。
窗外开始下雨,散进来的丝丝寒气惊醒了他的美梦。
李煜浪淘沙和虞美人对比赏析
李煜《虞美人》《浪淘沙》抒情之比较
这两首词都是词人一时感怀之作,或者由于“帘外雨潺潺”引起,或者由于“小楼昨夜又东风”触发,因物感兴,表现了作者的幽怨忧思
在《虞美人》中,由于“小楼昨夜又东风”的触发,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感情极其哀痛。
昨夜里,春风又刮起了,又是明月当空,时间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可自己依然以泪洗面的生活,回首往事是多么的难堪啊!因为此时词人被囚,度日如年,对过往的岁月和被俘后节令的变换,极为敏感,所以很容易借反映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景物,来寄托自己的幽怨忧思。
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是触景伤情,是幽怨忧思的发展和深化。
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这种情绪以直抒胸臆的形式的强烈表现。
在《浪淘沙》中,由于“帘外雨潺潺”的引起,抒写了自己凄凉的心境。
“帘外雨潺潺”是一种凄清音响,“春意阑珊”是一种凄苦的意识,“罗衾不耐五更寒”是一种寒冷的感觉。
因“帘外雨潺潺”引起的这种种感触,构成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情调。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写梦中的片刻欢乐,是现实中哀痛心怀的一种有力反衬。
下阕,感伤情绪进一步发展。
最后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把其幽怨忧思更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这两首词,主旨和情调相同,表现方式都是因物感兴,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的基本手段也类似。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继位时南唐已对宋称臣,处于属国地位。
李煜在位15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逸乐的宫廷生活。
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封违命侯,成了“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阶下囚,相传三年后被宋太宗毒死。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他的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李煜经典诗词赏析5篇_李煜代表作鉴赏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煜经典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牌名:虞美人|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词。
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赵匡义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牌名:浪淘沙令|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词牌名:子夜歌|朝代:五代|作者:李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是五代南唐词人李煜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作于李煜国亡家破,身为囚虏之后。
词的上片,写对故国难回的伤心,下片,写对往事成空的哀叹,表达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无限思怀,对囚居生活的极端哀怨,词意凄惋,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愁恨。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3。
别时容易见时难4。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5。
【注释】1.《草堂诗馀》、《古今诗馀醉》等调下题作《怀旧》。
2.潺潺:本水流貌。
这里形容细雨声。
阑珊:一作“将阑”,凋落、衰残。
3.莫:又作暮(见玄览斋本《花间集》、《全唐诗·附词》)。
俞平伯先生认为“下片从‘凭栏’出生,略点晚景,‘无限江山’以上,转入沉思境界,作‘暮’字自好”(《唐宋词选释》)。
4.别时容易见时难:《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
”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
”5.天上人间:极言相隔遥远,难于相见。
张泌《浣溪沙》:“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
”故有春归何处之意。
【译文】帘外雨声如泉声潺潺春意凋残。
薄薄的被子耐不住五更的严寒。
唉!梦里不知自己已是囚客,尚兀自贪恋那片刻之欢。
独自不要去登高倚栏,哪儿还有故国的万里江山?与故土相别容易,再见时真难。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春天已是如此的遥远,永隔天上与人间。
【赏析】此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均为后主绝笔之作,同写回首故国之哀、感慨人生之痛。
《虞美人》当写于明月当空的夜晚,由看到一轮秋月而悲从心来,诗思驰涌,《浪淘沙》则当吟诵于夜阑清晓。
词人自成为囚徒后,整日以泪洗面,更惧怕夜长无寐的孤独,“夜长人奈何!”此次词人却睡在梦里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故国,又回到了“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的君王生活的氛围里,也许是在与小周后幽会,“一晌偎人颤”,“教君恣意怜”,却被帘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千头万绪,各种酸楚的滋味齐上心头,于是,吟出此词。
上片从惊醒其梦的雨声写起,先之以衰飒悲凉之气,想到高墙外的世界,该已是春意凋残了吧!不知又吹落了几多春花,此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的泛爱;再写“罗衾不耐五更寒”,点明此际之时间,并以其“寒”反比墙外之季候,暗示其囚徒身份。
李煜最出名的10首诗词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有谁知道往事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么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那棵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不断,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三,《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门帘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在迷梦中,才能忘记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容易,再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往事如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走了,今昔对比,一个是天上,一个是人间。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婉转凄苦的哀歌。
四,《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虞美人》和《浪淘沙令》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囚汴京期间。
①阑珊:将尽,衰落。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响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鹏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2.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
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答案】1.A2.①《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
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
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①《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
上阕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理解错误。
“往事”既包括了往昔欢愉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亡国惨象。
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心中悲苦至极。
并没有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的含义。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情与景关系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两首词上阕借写春景来抒情的不同之处,考生就要分别分析两首词的情景不同之处。
《虞美人》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李煜《浪淘沙》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浪淘沙[南唐] 李煜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⑤。
独自莫凭栏⑥。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本篇选自《南唐二主词》。
与《虞美人》同一时期所作。
②潺潺(chanchan蝉蝉),雨水声。
③阑珊,衰落、残尽。
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与此意同。
④衾(qin亲),被子。
罗衾,丝绸被子。
⑤一饷,一食之顷;即“片时”之意。
⑥莫,一作“暮”。
⑦《颜氏家训》:“别易会难,古今所重。
”此用其语意。
〔解析〕这首词,一般编集的人也都认为是李煜的绝笔之作,这大致是不错的。
李煜不堪被俘之后囚徒生活的一腔悲怨之情,在这首小令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全词分上下两片,文字也较浅显,没有太难懂的辞语,而意义却很深厚。
在写作手法上也有特色。
首句起笔“帘外雨潺潺”是实写,虽并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来,但不能让你不想:这帘外的雨声是谁感觉到的呢? 紧接着是交代了感觉到这一现象的人,谁呢?是“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人。
这个人在睡梦中,由于感到寒冷,冻醒了,梦破了。
于是听见“帘外雨潺潺”,从雨声想到春天将过,“春意阑珊”。
先点出景,再交代观景的人,并把这个人铺叙一番,这是倒叙法,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
其次,这首词全篇只有一句“帘外雨潺潺”是写景,其余各句都是抒情,而在抒情中,景也自寓其中,无处不是情,也无处不是景,情景交融,自然妙合。
这首词,上下片的句数是一致的。
上片我们已经谈到它是以倒叙法写的。
这一具有特殊身份的作为亡国之君的人,感到夜深身寒被冻醒了,连甜梦也做不成了。
他多么留恋那梦里的一刹那的欢乐啊! 李煜这个荒乐的帝王,在江南小朝廷里,歌筵舞宴,软语偷情,多少荒唐事,在他认为是欢乐的。
然而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了,只有在虚幻的梦里能求得再现,而梦又被冻醒了。
对他来说,真是“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
浪淘沙李煜原文浪淘沙赏析作者:[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科合,壮气蒿莱。
晚肥天净月华上开。
想要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金剑:寓意南唐政权。
<韵译>可悲的追忆真的难以排解。
苔藓布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去。
已就是国被家亡了,从前搞皇帝的一切都磨灭在蒿莱之中。
晚凉天静,满天月色,记起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曝光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回去殿空!<评析>此词下堂宋后抒发自闭时心情。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
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
《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
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
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
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
室内也是死气沉沉。
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
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
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
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
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
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
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
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在极度寂寞中度日的李煜,消磨时光、排解迷茫的最出色方式就是回忆往事。
金剑沉埋入废墟,壮气疲惫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将就是一点儿也没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
【导语】李煜南唐李后主,可谓⽣不逢时,他的诗词书画均有极⾼的⽔平,其中他的词的造诣,被称为“千古词帝“。
其作品《虞美⼈》《浪淘沙》《乌夜啼》均在历史⽂坛上占有很⾼的地位。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李煜的《虞美⼈》及《浪淘沙》,欢迎阅读! 李煜《虞美⼈》赏析 中国历从来不缺乏不务正业的皇帝,有些喜欢⼥⾊,有些喜欢男⾊,有些喜欢花鸟⾍鱼,有些喜欢书法,有些喜欢⽊匠,还有些喜欢诗词歌赋。
李煜就是最后⼀种。
作为⼀个皇帝,李煜是不称职的,终⽇忙于诗词歌赋,风花雪⽉,对国家政治基本上⼀窍不通。
⽽作为词⼈,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词别致,意境深远,在⽂学有极的⾼地位。
虞美⼈是李煜的流传最⼴的⼀⾸词,也是李煜最后⼀⾸词。
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分能引起⼈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如果李煜不亡国,如果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
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往⽇美好⽣活的怀念,⼀个问句⼜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可奈何。
接下来的⼀句“故国不堪回⾸⽉明中”仍是对往⽇⽣活的怀念,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可惜⼤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李煜也没有福⽓享受了。
这句⼗分能引起⼈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美好事情的追忆是每个⼈都有的。
“雕阑⽟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读到这⾥,不禁让⼈潸然泪下。
不禁让⼈想起叶芝的当你⽼了那⾸诗。
时光荏苒,⽆论你贵为天⼦还是⼀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
于是李煜最后⽆奈的⾃问⾃答。
这句⾃问⾃答,是句千古名句。
把愁思⽐作江⽔,⽽且是春⽔。
春天之⽔意味着勃勃⽣机,可是李煜的⽣命就要结束,这样强烈的反差给读者造成剧烈的冲击。
李煜《浪淘沙》赏析 熟悉李煜的⼈应该能知道,李煜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第⼀个时期是他还是南唐君主,享受着软⽟温⾹的时候,第⼆个就是南唐灭国,他被宋朝囚禁,整⽇神伤的时期。
⽽《浪淘沙》,就是他作于后半⽣的作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作者】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末代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主题思想】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以此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