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主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在未受教育之前的本性,这种本性通过学习与教育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个性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1913)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通常被定义未主要涉及学校情境的学生的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1970)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的规律——彼得罗夫斯基(197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潘菽《教育心理学》(1963)有关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2.学习与教学因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体现在:第一,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兴趣、需要等)●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教师——关键作用(协调学与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特点的教学目标最有效地组织教学,熟练地掌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
●五种要素都由教师来协调。
●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决策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从宏观上看,教学内容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创新等的能力)---不断变化●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自考本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一章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概论第一节小学教师专业的历史演进一、小学教师专业的历史演进阶段(识记)纵观中西方教育史,小学教师经历了古代时期的非专业化阶段、近代时期的初期专业化阶段和现代的专业化阶段。
二、结合史料,能够解释说明小学教师专业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应用)(一)小学教师的非专业化发展阶段1.西方小学教师的非专业化阶段(1)政治性;(2)宗教性。
2.我国小学教师的非专业化阶段(1)原始社会:“教育”并没有从劳动生产当中分离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也没有专业的教育人员,更没有教师这个职业。
(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垄断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因此“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和“官师合一”是当时教育的主要特征。
(3)封建社会:私学教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逐渐兴起。
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是兴办私学的代表人物。
到了宋元、明清,书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
但我国古代的小学教师始终处于非专业化阶段,尚未发展成独立的职业。
(二)小学教师的初期专业化阶段1.西方小学教师的初期专业化阶段西方国家通过教育立法、教育拨款和师资培训等措施逐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随着师范教育的不断完善和相关教育法规的颁布,西方小学教师的培养逐步制度化和系统化。
2.我国小学教师的初期专业化阶段清朝末年,政府内外交困,一批开明知识分子主张“废科举,兴学校”,讲求实学。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诞生。
1904年,随着我国《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第一批旨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堂诞生。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已陆续成立多所师范学校并制定颁布了师范教育法规,师范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的发展阶段。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阶段1.西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阶段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
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了广大小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
一个具备专业成长能力的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当教师在专业上不断取得进步,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感受到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态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2、学习进修学习进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阅读教育专业书籍和期刊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
3、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探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规律。
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章教育⼼理学概述必须全部掌握熟记第⼀章教育⼼理学概述B、C 教育⼼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的⼼理现象及其⼼理规律的科学。
B 学⽣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B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纲)、(教材)和(课程)等。
B 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D1 教育⼼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和研究的理论和⽅法基础。
★教育⼼理学研究的⽅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动研究法)。
D2展开教育⼼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对⼼理学现象的研究必须按他们的本来⾯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2、发展性原则:教育⼼理学的研究中要把⼼理现象看做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性原则是⼀个强调在发展中研究教育⼼理现象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在⼼理学的研究中,要密切关注在教育教育实际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研究。
4、教育性原则: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发展产⽣伤害。
B 调查法的种类是(谈话法)和(问卷法)。
B ⾏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动)、(观察)、(反思)。
★教育⼼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与教的要素:学⽣、教师、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现象。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章中⼩学⽣⼼⾥发展与教育B ⼼理发展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C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成熟是指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的增长;学习,即学校条件下的学习是另外⼀个重要因素。
★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即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第一至第三章) 教学辅导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9.15)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
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开发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
在这众多的看法中,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确立这一对象的主要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反映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它的实质。
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同时,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系统和经验系统。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9.16)根据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以及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观点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3)教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是教学心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环境的设置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如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教育心理学的形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二)西方: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近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内容趋于集中(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第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内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性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如何揭密专长?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1.新教师新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教学≠传授知识现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原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
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
对“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学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学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教师必备的知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教育心理学的形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二)西方: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近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内容趋于集中(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第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内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性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如何揭密专长?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1.新教师新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教学≠传授知识现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原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
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
对“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学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学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教师必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