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13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002班王安然2010334010214摘要: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且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
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古往今来,丰富的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读者个人,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1.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是: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意识形态概述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依赖于社会而产生,同时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文学来源于生活,因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阐述和揭示;文学高于生活,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虽然并不是指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但是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自社会生活,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2)文学素材的本质是揭示生活现实由于文学素材总是要通过作家的分析、选择、加工改造,因此对作品题材的筛选和对主题的阐述都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比较。
这些分析和比较的结果都来自作家主观意识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做出的判断。
之所以选择这些现象为素材,是因为作家认为这些现象比其他现象更有意义,更能充分的反应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质。
(3)文学以典型形象反应生活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作家的成功之处是在于能够在作品中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即文学的典型形象,来诠释作家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典型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特殊的领域里的人们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的体现,具有独特性和概括性的典型人物,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4)文学对生活的作用文学对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文学本身的特有规律决定了它具有影响政治的功能,并且具有很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广泛的社会作用的实现,来自文学对人精神面貌的艺术感染。
通过文学的教育手段,来发展人们的德育、智育和美育,这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职责的体现。
此外,文学可以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认识现实的是非问题。
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
第三章1.文学的(),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认识性)2.文学的(),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道德的、()、宗教的等倾向。
(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和()。
(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4.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超越性)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和()。
(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6.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精神性)7.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和()的特性。
(节奏美、声律美)二、解释下名词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艺术就是文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
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1.“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 4、文学的情感性 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 列宁D. 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 审美性D. 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 马克思D. 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四.简答题1. 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些启示?
3.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2.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3.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4.加强文学队伍建设,要求文艺工作者具有哪些方面的思想艺术修养?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5.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1.何谓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3.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4. 试说明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5.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过程有哪些作用?
6.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7.怎样理解创作个性?
8.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1.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界定文学的性质?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作家的审美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作用。
不同的意识形式在呈现方式上也互有不同,而文学艺术往往以感性审美的方式呈示于人。
这表明文学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通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①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话。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②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显现。
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其中,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③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表现在文学对政治实践、对经济与社会变革、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的影响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①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②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③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4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
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
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
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6.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