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83.78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艰难的转型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和国际地位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首先,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苏联时期,俄罗斯经济主要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国家掌控着大部分的经济活动,企业由国家所有和管理。
然而,解体后,俄罗斯迅速进行了私有化,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
这一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机制和竞争,但也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解体对俄罗斯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联时期,俄罗斯是军工和重工业大国,许多重要的产业和资源都集中在西部地区。
解体后,这些重工业和军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许多企业倒闭或者停产。
同时,俄罗斯还面临着西伯利亚等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地区发展和吸引外资。
最后,解体对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时期,苏联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对国际事务拥有重要影响力。
然而,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国际影响力有所削弱。
与此同时,俄罗斯面临着周边国家的民族冲突和领土争端等问题,这使得俄罗斯在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的维护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政治力量的增强,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总体来说,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经济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开始走上了复苏和发展的道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资源开发、经济转型、贫富差距等问题。
因此,俄罗斯需要继续进行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多样化。
同时,俄罗斯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
只有这样,俄罗斯才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 陆南泉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25-2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俄罗斯 转型 彼得大帝改革 俄国现代化 中央集权体制 亚历山大二世 理论与现实现代化运动
摘要:笔者认为,当今与今后一个时期,从转型视角研究俄罗斯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俄罗斯现代化经历几度兴衰翻开俄国近现代几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它经历了几度败落与几度崛起。
18世纪初彼得大帝的改革,可视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
他的改革涉及领域极为广泛,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军工实力的增强及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改革也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作为彼得大帝改革的延续,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以1861年废除农奴制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
从经济制度层面讲。
俄罗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经济发展一直面临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俄罗斯一直在努力开展国际服务贸易,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从俄罗斯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俄罗斯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俄罗斯在2024年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出口额为3580亿美元,进口额为2910亿美元。
俄罗斯主要出口金融、保险、运输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产品,其中以能源出口为主导。
而进口方面,俄罗斯主要进口运输、旅游和建筑等服务。
其次,俄罗斯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俄罗斯服务业的竞争力相对较低。
由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俄罗斯在金融、IT、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服务贸易规模较小。
同时,在服务贸易过程中,由于俄罗斯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导致了投资环境不稳定,降低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此外,俄罗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俄罗斯服务贸易主要以能源出口为主,这种依赖性导致了俄罗斯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稳。
尤其是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动加剧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服务贸易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然而,尽管面临着挑战,俄罗斯国际服务贸易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俄罗斯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也将有利于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此外,俄罗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旅游业潜力巨大。
随着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将成为俄罗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俄罗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虽然仍存在挑战,但仍然具有潜力。
俄罗斯政府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俄罗斯也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旅游等服务领域,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着俄罗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俄罗斯国际服务贸易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庄晓惠【内容提要】俄罗斯转型期间形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问题一直引人注目。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贫富差距的基本状况,以舆情研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俄罗斯在贫富阶层间的矛盾位于诸矛盾之首的情况下社会得以平稳过渡的原因。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一方面是俄罗斯在转型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保障政策和措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与俄罗斯社会阶层分化的性质密切相关。
【关键词】俄罗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作者简介】庄晓惠,1968年生,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天津300387)所有俄罗斯问题的研究者对俄罗斯转型初期疾风暴雨般的改革应该还记忆犹新,但是转型期间产生的经济大幅衰落几近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衍生出大量贫困人口、国有资产被大量掠夺而造成贫富悬殊等问题近些年都得到了相应的治理。
当前的俄罗斯政治稳定,社会并没有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而暴发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明显的阶层对抗。
俄罗斯社会得以平稳过渡,其深层原因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广大民众利益的政策及惠民措施,使俄罗斯社会在曲折中完成了以良性因素为主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形成了有利于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俄罗斯转型后社会结构与贫富差距问题的基本状况原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化缓慢、不明显、甚至难以为人察觉。
经历了十几年巨变的俄罗斯社会与苏联社会的结构单一性、分化缓慢性相比,表现出了社会分化进程加快、社会流动性加强的特征。
俄罗斯经过将近20年的改革,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产生了原苏联社会根本不存在的新阶层和群体。
在市场化条件下,与财富、收入相关的经济因素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居民意识中,日益成为阶层定位和自我认同的主要标志。
俄罗斯在阶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贫困人口的增加与少部分人的“暴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资本效益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工薪收入只按算术级数增长,使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分化程度日趋明显,两极分化不断加剧[1]。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引言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普遍的经济模式之一,也是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
然而,尽管两国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由于历史、文化、制度和政策的差异,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存在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特点、优劣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供需关系和价格机制的经济模式,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个体和企业自由决定生产和消费,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政府主要通过监管和调控市场来保障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转向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的特点为基础,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特点有:国家干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市场竞争、引导外资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和引导。
政府的干预目的是促进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公平竞争。
动态调控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整能力。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引导来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
这种动态调控可以避免市场失灵和经济波动,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优势和区域差异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中,不同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滞后。
中国政府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和措施,促进不同地区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俄罗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模式,但与中国不同,俄罗斯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主要特点有:私有化进程俄罗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然而,由于私有化进程中存在不公平和腐败问题,导致了一些寡头垄断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俄罗斯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该国的经济以石油、天然气、金属和农产品等资源为支柱,具有较高的自给自足能力。
然而,由于国内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和外部制裁等因素,俄罗斯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二、宏观经济环境1. GDP和人口:根据最新数据,俄罗斯的GDP总量约为X万亿美元,人口约为X亿人。
2. 经济增长: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X%摆布,但受制裁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
3. 货币政策:俄罗斯的货币单位为卢布,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货币汇率,并保持通胀率在目标范围内。
三、市场规模和潜在机会1. 主要行业:俄罗斯市场涵盖了多个行业,包括能源、创造业、金融服务、零售业等。
其中,能源行业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
2. 消费者需求:俄罗斯消费者对高品质、可持续、环保和创新的产品有较高的需求。
中产阶级的崛起也为高端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机会。
3. 电子商务:俄罗斯的电子商务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线购物和挪移支付等趋势已经成为俄罗斯消费者的主要选择。
四、市场竞争和风险1. 主要竞争对手:俄罗斯市场存在一些本土和国际竞争对手。
在各个行业中,本土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更了解本地市场和文化。
2. 政治和法律环境:俄罗斯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相对复杂,对外商投资和贸易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风险。
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对于进入俄罗斯市场至关重要。
3. 汇率波动:由于俄罗斯的货币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外商在进行贸易和投资时需要注意汇率风险。
五、市场进入策略1. 市场调研:在进入俄罗斯市场之前,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消费者行为等信息,以制定合适的市场战略。
2. 选择合适的合作火伴:在俄罗斯市场,与本地企业建立合作火伴关系是一个有效的市场进入策略。
本土企业可以提供更好的市场洞察力和资源支持。
3. 市场营销:制定针对俄罗斯市场的营销策略非常重要。
现代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与变革俄罗斯,这个曾经是苏联帝国的国家,如今的社会问题和变革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经历了多年的社会转型后,俄罗斯面临着多种社会问题,例如贫困、腐败、失业、教育、人权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俄罗斯的未来走向。
一、社会问题1、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在国内经济方面步入了强劲的增长期,但是贫富差距却日益扩大,社会上出现贫富分化趋势。
就像摩根士丹利国际证券公司分析师Maurice Obstfeld所说:“在这个国家,穷人越来越穷,而富人越来越富。
”不平等现象可以涵盖很多方面,例如地域、性别和年龄等方面。
这种不平等在俄罗斯已经存在了很久。
政府尝试通过发放社会救助金,建立福利机构等方式缓解这一问题,但取得的成效有限。
2、腐败俄罗斯腐败问题严重。
在民主建设、政府治理和市场经济过程中,腐败已经成为了俄罗斯不容忽视的问题。
腐败现象几乎渗透了整个俄罗斯的社会而且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影响了各个领域,也使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不公平。
3、教育问题俄罗斯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教育体制陈旧、僵化、缺乏针对性,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机会不足,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利用率不高。
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政府不断降低公共教育投入,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也受到了抑制。
4、失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和俄罗斯腐败加重,导致了国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年轻人失业率比例更高。
大量失业的青年一方面存在挫败感,另一方面面临严峻的生计压力,这种情况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5、人权问题俄罗斯的人权问题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关注度,特别是在表达自由和反对异见者方面。
政治恶化、维权意识不足、限制媒体自由、打压异见人士等问题在俄罗斯社会中屡见不鲜。
二、社会变革与发展1、经济转型俄罗斯在90年代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改革措施不力,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一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但是,随着政府不断改革经济政策,增加经济开放,俄罗斯经济逐渐摆脱了危机。
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 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并对经济体制立即进行激进式 休克疗法”转型㊂一 俄罗斯作为苏联继承国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在苏联剧变前(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用经济体制 改革”一词,但从叶利钦时期开始,用经济体制 转型”一词㊂为何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需要作出解释㊂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目标是,通过一些对原体制的改进㊁改良来对现有经济体制加以完善,而不以根本改变制度为目标㊂与此相反,转型则意味着发生实质性的㊁制度性的变化,将引入全新的制度尝试, 其目的在于对旧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引入新制度”㊂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旧制度,这一制度已经不能应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的挑战㊂与此同时,它们已经选择了转向市场经济㊂” 在当时政局许可的情况下,从社会主义转轨已经不可避免㊂”他进一步解释说: 应当将市场化改革与向市场经济转轨区别开来㊂改革的焦点是调整与完善现有制度,而转轨是改变制度基础的过程㊂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只要目的在于现有制度的完善并通过使之完善而得以维系而不是完全抛弃该制度,那就是在对它进行改革㊂而转轨则是要通过完全的制度替换和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来废除143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 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 243 论苏联、俄罗斯经济以前的制度㊂”①鉴于 改革”与 转型”上述内涵的划分,十分明显,叶利钦执政后所推行的是转型㊂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谈到具体体制变革时,还是用 改革”一词㊂俄罗斯是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大的一个共和国,成为苏联继承国,它的继承国地位以经济情况看,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㊂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4%,是苏联总面积的76.3%㊂1989年1月俄罗斯人口为1.47亿(据2002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俄有人口1.452亿),占苏联人口的一半㊂它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境内大小民族多达160个,其中超过40万人口的民族有23个㊂据苏联1989年第5次人口统计资料,俄罗斯族是最大的民族,占全俄总人口的81.5%㊂苏联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俄境内, 1990年俄罗斯在苏联国民财富(不包括土地㊁森林和矿藏)总量中占64%㊂1989年俄拥有的生产固定基金约占全苏的63%,社会总产值与工业产值均占60%㊂苏联解体时,拥有科技人员约150万人,而留在俄罗斯境内的为96万人,占苏联科技人员总数的64%,特别要指出的是,为军工服务的高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㊂俄拥有的军事力量约占苏联的2/3㊂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占全苏的比重,详见以下两表㊂①[波]格译戈尔兹㊃W.科勒德克著㊁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 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4㊁30㊁34页㊂续表343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 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 。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徐浩神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俄罗斯进行“休克疗法”这一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转型事件的回
顾和探讨,从而探寻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简略的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变
两个因素来看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
一、 引言
“休克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谓“休克疗法”,
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以“休克疗法”又被称为“大爆炸”的改革理论,或“一揽子过渡”
的政策主张。萨克斯于1985年在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担任经济顾问时,针对这些国家存在
的恶性通货膨胀,提出了反危机的激进纲领并取得积极效果。如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从
1985年的24 000%下降到1986年的21.5%,1989年又降为16.6%。80年代末90年代初,
萨克斯担任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经济顾问,在萨克斯的建议下,波兰等国采用他在玻利维亚成
功使用过的“休克疗法”。后来,萨克斯认为,俄罗斯也面临反危机(通货膨胀、财政危机
等)和经济转轨(如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等)的双重任务,这与波兰等国的情况相同,因此
俄罗斯有采取“休克疗法”的充足理由[1]。
前苏联和东欧在1990年前后推行“休克疗法”改革,一般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
价格和管制的自由化改革,快速的私有化以及严厉的财政紧缩和预算平衡政策。当时学术界
曾普遍认为“休克疗法”是这些国家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尽快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重新
步入增长之路的捷径。
然而事与愿违,休克疗法的实施之初,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经济下滑。根据俄罗斯官方公
布的1993年统计公报的一些主要数据,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几乎是全面连续下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比
1991年共下降29%;工业生产在同期内下降31.3%;农业生产降11.7%;基本建设降49%;
交通运输降43%;外贸总额降32.2%。
二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继1992年财政赤字占GDP5%后,1993
年全联邦财政赤字达11万亿卢布,占GDP的7%,比1992年扩大17倍。现金发行量从1992
年的1.5万亿卢布增加到1993年的10.1万亿卢布,增长5.7倍。通货膨胀率1992年为2500%,
1993年为900%。
三是,消费物价飞涨,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富差距扩大。1993年12月与上年同
期相比,消费品和服务费总价格指数增长8.4倍(1992年上升25倍),两年累计上涨244
倍。居民实际收人两年共下降43%。
四是,失业人数增加,人口绝对下降,犯罪问题严重。1993年底,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
780万人,占经济积极人口的10.4%[2]。
二、经验与分析
俄罗斯在二十世纪的90年代陷入了长久的经济泥潭而不可自拔,“休克疗法”的初衷是
尽快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势学术界并无异议,那“休
克疗法”究竟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错,是什么因素导致它出现失灵呢?
支持“休克疗法”或者自由化改革的主张,其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暗含着完全市
场,完全信息、零交易成本等过于抽象的假设。因此在理论模型中引入各种摩擦因素是一个
正确的选择,不过,现有这些理论模型大部分把转型定义为资产或者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国有
部门向高效率的私有部门转移的过程。
这种角度虽然可以部分地解释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以后面临的产出下降等问题,但
并未抓住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转型的主要任务,从而在解释俄罗
斯转型绩效方面必然面临一些缺陷。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由于政府的作用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样的话在开放
竞争的市场中就必然失去了企业的比较优势,只能依靠政府的扶持才能维持下去国有企业扭
曲的价格体制以及各种政策管制都是内生于该发展战略的[3]。
根据徐朝阳和林毅夫在2010年的研究发现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型前的产业结构扭曲程
度对于转型后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实证研究发现,转型后的增长速度和
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经济转型国家,特别是采用“休克疗法”
的国家往往伴随着剧烈的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3]。
那么是否意味着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就是失败的,而中国的经济转型就一定是成功的呢?
未必如此,激进式的经济转型虽然在其初期因为对转型速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控制造成了经济
的下滑甚至失控,但是它也同时避免了渐进式转型的很多障碍。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转型进
入了所谓改革的深水区,利益集团的阻碍十分的巨大,改革停滞不前,经济发展蒙上一层巨
大阴影,进一步市场化迟迟无法推进。
同时,那些激进式改革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和东欧现在已经摆脱了枷锁,经济发展很多
已经走上了正轨的道路。我们以图1的捷克共和国GDP年增长率为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从1991年短暂的经济负增长之后,捷克的经济迅速的回到了正轨,并且在之后的十几年间
都保持了较高位的经济增长。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渐进式的转型就是好的,激进式的就是不好的。转型失败
与成功的历史绝不是渐进或非渐进的方式简单呈现的,后社会主义转型的主要情况是部分国
家成功保护了有效的制度(从中欧、爱沙尼亚到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与白俄罗斯),而其余
的国家则迅速毁灭了原有的制度。从历史角度看,转型失败实际上是一些国家及其制定的政
策失效的历史(即政府失败),而不是市场没有能力或者市场没有充分取消限制的历史(市
场失败)。
图1.1991年—2006年间捷克共和国GDP年增长率
Popov在他的《休克疗法与渐进主义: 十五年后的反思》中对于转型的经济体用法律指
标(私人立法保证权、契约保证权等)和民主指标(政治权利)作为衡量制度的力量并对转
型国家进行了分类,如图2所示:
图2.转型经济体分类
前共产主义国家逐渐开始保证自由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保证法律的权威性。
事实上,他们用过剩的秩序补偿了法律上的不足,也就是用专制的方法补充了制度真空。这
些国家在民主化进程开始后产生了“不自由”的民主,事实证明它们既不能支持“没有法律
的秩序”(独裁手段),也不能支持法律基础上的秩序(民主制度和保证自由权利的标准模式)。
结果在这些国家里呈现出的是一种特殊形态,权威政体在脆弱的法律程序规定下不能给经济
带来什么好处,但平均来看却要比民主制度更好。
换句话说,民主如果没有法律保证并以标准的法律程序作为依托就会造成生产的大规模
衰退。这是早期为实现政治民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当基本的自由权力在社会尚未
正式确立时为了选择民主路线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拥有孱弱法律和秩序的独裁政体对经济
-15.00%
-10.00%
-5.00%
0.00%
5.00%
10.00%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
系列1
发展也是不利的,但平均来说总比没有法律保障的民主要好一些[4]。
三、结论
转型国家存在的差异其实是由于其转型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多样性决定的,在计划
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比例失调的问题。这些经济部门间的相对比例是初
始条件的重要特征,而这些经济部门注定会在价格关系发生变化时成为缺乏竞争力的部分。
转型初期自由化的速度对生产进程具有负向影响:在新价格体系里缺乏竞争力的部门产
出下降是衰退的本质,这取决于自由化的速度。但在转型衰退期结束后,自由化就开始对经
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部门结构和外贸结构中的大量比例失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逐渐消失。
然而无论是衰退期还是恢复期,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国家的宏观经济政
策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衰退和恢复期都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制度的力量,即国家的力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国家保证契约和私人权
利的能力,从总体上保证法律法规有效的能力。正如我们的估计所证明的,在秩序不是靠基
本法律来维持的国家里,转向民主会带来制度的破坏——导致犯罪与地下经济的增长,导致
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的数量与质量降低。非自由主义民主应运而生,在这些国家里对正常生
产至关重要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而与民主政体相比,独裁政体脆弱的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
上能够预先防止制度的解体[4]。
以上这些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与俄罗斯以及其他东欧国家在转型时期的不
同选择以及带来不同效果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马蔚云.《对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几点看法》
[2]张康琴.《略论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3]徐朝阳,林毅夫.《发展战略、休克疗法与经济转型》
[4]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休克疗法与渐进主义: 十五年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