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 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临床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己婚未育者。
继发性痛经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盆腔炎、了宫内膜异位症等,多见于育龄妇女。
在临床上采用少腹逐瘀汤为主要方药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 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观察患者4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21.5岁。
病程最长着为12年,最短者3个月。
其中原发性痛经25例,继发性痛经15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痛经的诊断标准,以及《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变化,原方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写、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加减变化: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血瘀甚加桃仁、红花;有气滞者加香附、柴胡;有气虚者加黄芷、党参;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煎服方法:每口一剂,早晚分两次温服,通常是饭前服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继续服原方三天,按此法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3. 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停药后连续3个月未复发。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好转,有复发,不能维持三个月以上。
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 2治疗结果痊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 5%o4典型病案举例张某,女,20岁,学生,自述13岁初潮,周期5-6天,月经28-30 天一行,每逢月经来潮前3天即小腹刺痛难忍,月经第1天痛剧,痛引腰龈,伴经前乳胀,四肢不温,畏寒,月经量中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经行不畅,块下痛减,得热则舒,舌暗苔白脉沉涩。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中医在痛经治疗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而少腹逐瘀汤作为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45岁之间,均无其他严重疾病。
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剂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痛经症状(如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中医证候(如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的变化。
三、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且在经期前后的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中医证候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整体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
3. 实验室指标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也有所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
此外,该方剂还能够调节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配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仅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尤为常见。
治疗该病症时,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和现代的光疗技术各有其独特优势。
本篇研究即针对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共计120例,年龄在15至45岁之间。
2. 治疗方法采用碳素光治疗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方案。
其中,碳素光治疗以局部照射为主,疗程为一个月;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病情进行加减,并持续服用一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疼痛程度、月经情况、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三、实验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碳素光治疗在缓解局部疼痛方面效果显著,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从根本上改善痛经症状。
2. 月经情况改善治疗后,受试者的月经量、色、质等均有明显改善。
碳素光治疗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月经量过多方面有一定作用,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不规律的现象。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少数受试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皮肤轻微红肿、胃部不适等,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碳素光治疗通过局部照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从整体上调节气血,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状。
二者联合使用,既能快速缓解疼痛,又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五、结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月经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篇一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大。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的小腹疼痛、腰骶部疼痛、经血量少且色暗等。
对于此类痛经的治疗,中医常采用少腹逐瘀汤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资料。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则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等指标。
三、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理少腹逐瘀汤是中医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通过加减药物,可达到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目的。
加减药物主要包括温经散寒的中药如肉桂、吴茱萸等,以及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等。
四、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经过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后,小腹疼痛、腰骶部疼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血量增多且颜色鲜红。
而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2. 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仅有少数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均能耐受。
3. 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复发。
五、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通过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说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此外,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六、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通过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要:目标: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探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5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探究对象,接受随机比较试验的方法,将探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比较组,每组各25例。
比较组赐予促排卵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比较组基础上加缩减腹逐瘀汤,再进行热敏灸治疗。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痛苦评分、月经量评估和血液学指标监测,以评估两组治疗的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均获得了明显的疗效,但观察组治疗后的痛苦评分较比较组更低(P<0.05),月经量评估也更为抱负,血液学指标监测结果符合治愈标准的患者比例亦较高(P<0.05)。
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少腹逐瘀汤加减,热敏灸,疗效随着社会的不息进步,经痛已成为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原发性痛经更为常见。
痛经严峻影响了病人的平时生活和工作,同时其痛苦程度也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
本探究对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进行了观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经过系统的分析和评估,探究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方法。
本探究对象均为在我院就诊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5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和怀孕患者不在本次探究范围之内。
病例归入后,比较组25例,治疗组25例。
治疗组在比较组基础上加缩减腹逐瘀汤,再进行热敏灸治疗,比较组赐予促排卵药物治疗。
本探究的结果表明,两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治疗组痛苦评分明显低于比较组,治疗组月经量也更抱负,血液学指标监测结果符合治愈标准的患者比例亦较高(P<0.05)。
探究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显著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满足度。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和机理,并探讨其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寒凝和血瘀引起的。
针灸、草药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其中少腹逐瘀汤和四逆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寒凝和血瘀。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50名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案,每日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
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缓解情况和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估。
三、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30名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5名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剩余15名患者疗效不显著。
治疗组的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少腹逐瘀汤中的生姜、红花、当归等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痛经引起的血瘀现象;温针灸能够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减轻寒凝现象;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等草药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凝引起的疼痛。
五、结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该治疗方案可能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方式发挥作用。
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没有对照组,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
六、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治疗机制,并探索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为原发性痛经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七、结语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气血运行不畅、寒邪内侵等有关。
当前,针对此类型痛经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等方法。
近年来,碳素光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进行分组。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采用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其中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药味加减。
碳素光治疗采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腹部疼痛区域。
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等。
三、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在经过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后,痛经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且持续时间缩短。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尤其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工作或学习效率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经调整药物后症状缓解。
四、讨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显示,该治疗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碳素光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疗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则从内部调理气血,温经散寒。
二者结合使用,不仅能够迅速缓解疼痛,还能够从根本上调整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药味加减的少腹逐瘀汤更能贴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了治疗效果。
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
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引言: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被定义为月经周期经前和/或经期出现的腹部疼痛。
虽然痛经不是生命威胁,但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造成女性上班工作效率下降和错过学校课程的常见原因之一。
少腹逐瘀汤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的中药汤剂之一,主要成份是桃仁、红花、小茴香、延胡索等。
其主治寒症和瘀症,被广泛用于治疗痛经和月经不调的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对于痛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不同类型,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治疗,而不是平铺直叙地使用同种方剂。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肝郁、脾虚、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患者进行少腹逐瘀汤的加味临床试验。
研究目的:
探讨在少腹逐瘀汤治疗中,加味少腹逐瘀汤是否能够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月经异常等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组前后观察设计,招募30例来自中医诊所的女性痛经患者。
所有患者都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和寒凝血瘀型证候标准,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因及重度心理障碍。
所有患者将接受为期3个月的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内环境指标、生活质量等,以评估疗效。
研究结果:
在治疗前2个月,患者的月经以及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个月的治疗结束后,患者的月经周期、经量、疼痛程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有所改善。
结论:
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的痛经和月经不调可能是有效的,且可能对其他症状和体征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始的临床实验,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作者:刘露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
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临床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继发性痛经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见于育龄妇女。
在临床上采用少腹逐瘀汤为主要方药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患者4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21.5岁。
病程最长着为12年,最短者3个月。
其中原发性痛经25例,继发性痛经15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痛经的诊断标准,以及《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变化,原方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加减变化: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血瘀甚加桃仁、红花;有气滞者加香附、柴胡;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温服,通常是饭前服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继续服原方三天,按此法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未复发。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好转,有复发,不能维持三个月以上。
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2治疗结果
痊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
4典型病案举例
张某,女,20岁,学生,自述13岁初潮,周期5-6天,月经28-30天一行,每逢月经来潮前3天即小腹刺痛难忍,月经第1天痛剧,痛引腰骶,伴经前乳胀,四肢不温,畏寒,月经量中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经行不畅,块下痛减,得热则舒,舌暗苔白脉沉涩。
B超未见盆腔器质性病变。
证属寒凝血瘀型痛经,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药用:小茴香10g,干姜10g,延胡索10g,杜仲15g,川芎12g,蒲黄12g,五灵脂12g,肉桂5g,红花10g,桃仁
5g,益母草30g,没药10g,当归12g。
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用两个月经周期,疼痛大减,嘱其又服1个月经周期,腹痛消失。
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5.1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机理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受致病因素影响,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导致“不通则痛”,或经血下泻耗气伤血,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则痛”。
临床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或湿热下注等。
多年经验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较多见,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寒凝血瘀型痛经。
寒是促进瘀血形成的重要条件。
寒凝血瘀型痛经,多因素体阳虚,或经期冒雨涉水,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或过于贪凉,或久居湿地,导致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与经血相搏,血为寒凝,以致冲任瘀阻,气血凝滞不畅,发为血瘀。
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冷痛拘急,拒按,得热则痛减,经来量少,血色紫黑,经行不畅,时夹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紫暗,脉弦涩或沉紧。
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表现为冷痛拘急拒按;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血色紫黯,时夹血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质紫黯,脉沉涩或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
5.2少腹逐瘀汤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
少腹逐瘀汤源于《医林改错》,是王清任首创治疗瘀血痛症的有效方剂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少腹逐瘀汤或其加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
张新[3]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水煎服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以三个月为一疗程,用药后治愈45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3%。
张崇华[4]以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100例,其中寒凝血瘀型77例,气滞血瘀型23例,结果:痊愈74例,好转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苟海峰[5]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方,配合温盐灸敷关元、中级、气海穴,对痛经患者月经前、中、后期不同的辨证治疗效果极佳,取气海、关元、中级以热盐灸敷,以达到驱寒邪、调冲任、补精血的目的。
刘艳梅[6]等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水煎服,并配合艾绒隔姜灸神阙穴,治疗4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结果:治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唐媚[7]以加减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在疼痛疗效、起效时间、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善、盆腔血流阻力指数的降低、卵巢激素E的下降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认为加减少腹逐瘀汤可能是通过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动性,调节雌、孕激素效应水平,调节相关致痛、止痛物质,促进机体趋于正常的生理平衡。
通过临证经验总结: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痛经的痛感是由于子宫收缩异常,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因素所致。
少腹逐瘀汤中肉桂有对抗前列腺素缩血管作用,使子宫扩张,微循环改善,而消除痛经症状;小茴香有增强子宫收缩,增强肠蠕动,解痉、镇痛作用,延胡索中含有延胡索乙素有良好镇痛功效;当归能加强子宫收缩、促进瘀血排出,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川芎具有增强免疫、解痉、扩张血管抗缺血缺氧,对子宫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归、川芎等药合用对垂体后叶所致的宫缩有拮抗作用,对减少子宫肌肉所产生的前列腺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灵脂、蒲黄可提高机体疼痛耐受力,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应用广泛,有寒凝血瘀之象的病症,大都适合应用。
痛经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思想压力大,药物治疗同时,需配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6 体会
由于经期的疼痛影响了正常的活动,需要药物的治疗。
目前中医对于治疗痛经有独特的理解,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运用传统中医药理,标本兼治,中药治疗虽然起效较慢,但远期疗效好。
在临床上病人在表现上不尽相同,作为医者要审证求因,见微知著,辨证论治,灵活加减运用方药。
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一般原则,以温经止痛,活血祛瘀为治疗大法,并随症加减。
多年临床经验表明少腹逐瘀汤是一首治疗痛经效果颇佳的方剂。
笔者在典型病例中采用少腹逐瘀汤加桃仁、红花、益母草、杜仲治疗,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阳通经散寒、通达下焦;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止痛要药,延胡索、没药合用理气散瘀定痛;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
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炒用,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益母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功效显著,杜仲能温肾助阳。
诸药配伍,使瘀化气行,气行血畅,冲任、子宫调和,诸证即能自愈。
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此方中含有大量的活血化瘀药物,按照常规,是不能在经期服用的,因为经期应用可能导致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等情况的出现。
但是,这里探讨的是寒凝血瘀型痛经,此药在经期是可以应用的,引起腹痛的主因是寒凝血瘀,活血化瘀药物正好可以活血温经,化瘀止痛,经行期前三天瘀血较多,运用此服用方法瘀滞得以化散,经水恢复流畅,腹痛自然就会消失,加强了少腹逐瘀汤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2).
[2]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3]张新.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5):25.
[4]张崇华.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100例[J].四川中医,2003.21(7):68.
[5]苟海峰.中药内服加盐灸治疗痛经200例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10):76-77.
[6]刘艳梅,姜彩霞,冯秋敏.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40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84.
[7]唐媚.加减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