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
- 格式:docx
- 大小:37.30 KB
- 文档页数:7
结婚风俗流程结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每个地方的结婚风俗流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介绍一下中国传统结婚的风俗流程。
中国传统结婚的风俗流程可分为提亲、过门、婚礼、巡礼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提亲。
在这一阶段,通常是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提亲。
男方先由一位长者带队,然后由一位亲信的代表与女方家长商量以及交流,重点说清楚男方的情况,如果女方家庭认可,双方就会展开一系列的谈判,商量婚期和其他细节。
第二阶段是过门。
过门是指女方离开娘家,进入男方家庭的仪式。
在这个阶段,女方会回到男方家,同时轻拜男方的祖先,并将一个大红花花环挂在大门上,表示女方已经过门成为男方的家庭成员。
第三阶段是婚礼。
婚礼是结婚当天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通常这一天会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全家人都会参与到婚礼的筹备和组织中。
婚礼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迎亲。
男方家庭会派出一队人马去接新娘,新娘则由伴娘和闺蜜陪同,新娘会乘坐精美的花轿,穿上华丽的婚纱。
迎亲队伍会有乐队和鞭炮,热闹非凡。
其次是交杯酒。
在结婚宴会上,新郎和新娘会相互敬酒,并将两杯酒合并成一杯,然后喝下,象征着新婚夫妇将共同度过一生。
最后是散帖。
散帖是送客的仪式,新娘在亲友的陪同下走出婚车,与亲友告别。
男方家庭在门口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如挥手鞭炮、飞纸等,来寓意送行。
第四阶段是巡礼。
巡礼是新婚夫妇到亲友家中拜访,接受祝福的过程。
亲友会准备一些贺礼,并赠送新婚夫妇一些红包作为祝福。
这是中国传统结婚的风俗流程,其中融入了祖先崇拜、红色象征、吉祥元素等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婚礼的形式也在逐渐改变,但是这些传统的婚礼风俗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无论如何,结婚仪式对于人们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重要且难忘的一天。
中国古代结婚的六个礼仪
中国古代结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在古代,结婚有着非常严格的礼仪,其中包括六个礼仪,分别是聘礼、问名、纳吉、纳采、定礼和迎亲。
聘礼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的礼物,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绸缎、茶叶、糖果等。
聘礼的多少和质量代表了男方家庭的实力和诚意,也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问名是指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了解女方的姓名、年龄、家庭背景等情况。
这是为了确定女方是否符合男方家庭的要求,也是为了避免婚姻中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
纳吉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的吉祥物,通常是一些象征幸福和美好的物品,如龙凤灯、糖葫芦、红枣等。
这些吉祥物代表了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纳采是指男方家庭正式向女方家庭提出结婚的请求,并送去一些礼物表示诚意。
女方家庭如果同意,就会回送一些礼物表示接受男方家庭的请求。
定礼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的一些礼品,如金银器皿、绸缎、茶叶等,表示男方家庭已经确定了婚姻关系,并向女方家庭表示感谢和尊重。
迎亲是指男方家庭派人去女方家庭接新娘回家,这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迎亲的过程中,男方家庭要准备一些礼品和红包,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古代结婚的六个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代表了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也代表了两个家庭的联姻和美好的祝福。
虽然现代社会的结婚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古老的礼仪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让我们更加珍惜婚姻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婚礼礼仪基本流程: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订婚礼仪对象处到一定程度,男女双方都同意选对方做终身伴侣,一般都要“订婚”。
这时,介绍人沟通双方情况,商定好给女方的聘礼(主要是衣物和钱)。
订婚时往往是男方在长辈陪同下,携带双方事先商定好的聘礼到女方家去,这种情况也叫“串门儿”。
“串门儿”也叫“过彩礼”或“过财礼”。
民间普遍都比较看重“串门儿”。
“串门儿”时,女方亲友长辈都到场,还摆上几桌酒席。
“过彩礼”后,男方对这顿酒席要赏“厨钱”。
解放后,订婚仪式一度从简。
有的男女双方同意终身为伴,照张订婚像,相互交换一下纪念品。
有的男方将女方及家长和介绍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饭后向女方赠送礼品及钱物。
现在,订婚过程又渐被看重,而且,有的是男女两家分别举办订婚仪式。
串门儿时主要是男方给女方过彩礼,此外,双方一般还要给对方买套高档衣服和高档鞋,男方给女方“三金”,即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男方老人根据自己的条件,还要给未来的“儿媳”“99”元或“999”元作为“见面礼”,意在未来的“儿媳”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又取其谐音九九十成,表达老人的美好愿望。
现在又兴给“101”元或“1001”元的,也是寓意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的。
女方也有给男方金戒子的。
订婚时往往介绍人在场,彩礼由介绍人经手。
(除聘礼外,赠送首饰和钱,也有的在结婚仪式上进行。
)以后,如果一方不同意了,要“退亲”(即“退婚”),那么有关彩礼问题就要按“退亲”习俗办:如果是男方提出“退亲”,“串门儿”时给女方的聘礼及财物不得索要;若为女方提出,“串门儿”时男方所下的聘礼及财物必须如数退回。
汉族结婚风俗
汉族结婚风俗主要由三诸,乃是“请宾、斗转星移、拜堂”等礼仪内容组成。
一、请宾:汉族结婚礼中的头等重仪,是双方家长交换礼物,正式宣布此次婚礼的重要节点,同时邀请宾客赴礼,以表对这次喜事的尊重与祝贺。
二、斗转星移:汉族婚礼礼仪中,斗转星移礼仪是汉族社会上最常见的习俗,即新娘被抬向新郎家,两家人一起互见进餐、头绳交换、斗转式及新郎和新娘的共同进餐等传统的斗转星移活动。
三、拜堂:拜堂是汉族婚礼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新娘都要双方家长的仪式上阶梯台上,仰头拜父母,以表示孝顺的态度,双方家父在阶梯台上,以表示新郎新娘的尊重之情,向双方长辈表达致敬之情,充分表达婚姻是正大光明,是准备由双方家庭共同维护团结家庭感情的重要环节。
汉族婚礼礼仪执行完毕,新郎新娘于场上现身,双方家长祝上缔结了大婚,新人也殷殷期盼自己婚礼日子能够好好过!新郎新娘先后背着大红花花篮走三圈,受宾客祝福,最后新娘倒拿子潘,表达双方的心意,期待父母的长寿。
汉族婚礼礼仪弥足珍贵,体现了古老的风俗,充分体现了汉族民族的传统风俗,希望今后的婚礼能够传承并完整的诠释汉族婚礼礼仪的风貌,守护着我们古老的文化!。
结婚风俗礼仪(最新6篇)结婚风俗流程篇一订婚:首先男方需要准备如下:1、聘金:根据地域差异1万、6万6、8万8、十万零一(寓意十万里挑一)、百万不等。
(据了解,唐山聘金一般为3万—8万,山西聘金一般为6万—10万,河北聘金一般为1万—3万,天津聘金一般为5万—10万)2、金饰(戒指、手镯、项链等),俗称“三金”3、订婚戒指(钻戒一只)3、礼饼4、十全十美,双份。
(囍盆、牙膏、牙刷、牙杯、针线、顶针、镜子、皂盒、梳子、手绢)5、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
女方需要准备如下:1、抬礼品礼:给帮女方抬男方行聘礼品者的红包礼。
2、甜茶。
3、甜汤圆、点心。
4、招待男方宾客的酒席。
5、回赠男方的礼品。
订婚程序:通常来说,订婚着重女方的礼俗,结婚着重男方的礼俗,不过现代大多由男女双方协商合意即可。
以下为一般礼俗,可视实际需要或地方习俗,酌情增加或省略。
1、订婚当天,男方将「行聘礼品」以二、六或十二个红大盒装盛。
2、男方亲友将甜茶喝完,并将红包置入杯中。
3、准新娘出堂收茶杯(过程和敬茶同)。
4、奉茶完毕,接着进行「戴订婚戒指」(或手指);将金、铜戒指以红线相系,取夫妇同体同心之意或以钻戒代替。
5、女方准备高椅、矮椅各一张6、准新娘入座,脸朝客厅大门,向外而坐,两脚踏在矮椅上。
7、准新郎站在在准新娘在右边,面对准新娘。
8、准新娘伸出右手,准新郎右手拿戒指。
宴请注意事项:举行完以上订婚流程后,女方家亲男方家以及女方诸位亲戚吃宴席,准新郎挨个拜见女方亲人,并接纳亲人给准新郎准备的见面礼金。
转天,准新娘要由伯母或者姑姑陪同,拜见男方亲友,吃宴席,并收见面礼。
(此时,男方注意要准备红包给女方的陪同每人一个。
)结婚风俗流程篇二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简述婚礼六礼的程序1.引言1.1 概述婚礼六礼是中国传统婚礼中非常重要且严谨的仪式,它是在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程序。
婚礼六礼包括了六个环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
这些环节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代表了婚姻从确定到最终成就的过程。
婚礼六礼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婚礼,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通过六个环节的程序,新郎和新娘向亲友宣告了他们的婚事,也向祖先和先贤们缅怀感恩之情。
同时,婚礼六礼也是对婚姻制度的尊重和维护,它体现了对古代礼制、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在婚礼六礼的程序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步骤。
从纳采开始,双方家庭确定了婚事并进行了宴请,表达了彼此的喜悦之情。
问名是为了确认双方家庭的身份,并取得了双方亲友的祝福与认可。
纳吉是为了表达男方对女方的诚意与喜欢,并进行了一些小的仪式,象征着双方家庭的和谐和善意。
纳征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送上聘礼,表示男方对女方的承诺和责任。
请期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出结婚的请求,并确定了婚礼的日期。
最后,迎亲是新郎一行人乘车前往新娘家庭,将新娘接回新郎家,正式成为一家人。
总之,婚礼六礼作为中国传统婚礼的核心程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结婚仪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体现了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尊重和重视。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了解和传承婚礼六礼,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方式,它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的重要元素。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功能。
引言部分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概述文章的主题和重要性,并提供文章的框架。
在这部分中,我们将简单介绍婚礼六礼的概念和相关意义,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期望。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它详细描述了婚礼六礼的程序。
传统婚俗文化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八礼四仪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八礼四仪是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由八大环节组成,并遵循一定的规定要求。
下面将具体介绍八礼四仪的内容及相关要求。
重阳上堂:重阳上堂是婚礼的第一环节,通常在结婚前一天举行。
婚姻介绍人在此场合为新郎新娘宣读两家的姻缘,表示双方家庭的祝福。
亲迎:亲迎是婚礼的第二环节,即新郎的家人去新娘家接亲。
新郎的兄弟姐妹或密友组成队伍,带领乐队,架起红头绳,将新郎接到新娘家。
纳彩:纳彩是婚礼的第三环节,新郎新娘通过给朋友、亲戚赠送彩礼来表达他们意愿的一种方式。
彩礼一般为金银、首饰、布匹等礼品,用以表示新娘的尊贵和新娘家庭的财富。
请客:请客是婚礼的第四环节,新郎新娘在这一环节中向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并邀请他们参加婚宴。
婚宴通常以丰盛的酒席、精美的菜肴和热情的招待来庆祝婚礼。
正式婚礼:正式婚礼是婚礼的第五环节,通常在婚宴之后举行。
在仪式中,新郎新娘在神庙或庙宇前献上奠酒、燃香、叩拜,祈求神灵的保佑,并向神灵宣誓他们的婚约。
洞房花烛:洞房花烛是婚礼的第六环节,指新郎新娘进入新房,完成结婚之事。
此时,新娘要低头牵着新郎进入房间,同时由朋友、亲戚等敲锣打鼓、撒喜糖以示庆祝。
拜堂:拜堂是婚礼的第七环节,也是正式婚礼仪式的一部分。
在这一环节中,新人向双方父母上香及叩拜,表示对双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由主婚人(通常是长辈)主持拜堂仪式。
敬茶:敬茶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敬亲、敬长辈、敬堂吏等。
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祖父母、长辈等进献茶汤,然后接受长辈的祝福和贺礼。
在八礼四仪中,有一些共同的要求:1.服饰:新郎新娘在婚礼中要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
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的婚纱,并佩戴喜饰;新郎则穿着中式的礼服。
2.行进顺序:新娘在婚礼中通常要在新郎前面行进,表示新娘是进入新家的第一人。
3.低头:在洞房花烛环节中,新娘要低头牵着新郎进入新房,象征着对新家的谦恭与尊重。
4.尊重长辈:在敬茶等环节中,新郎新娘要表达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中国传统婚俗的禁忌有什么中国传统婚俗的禁忌有什么结婚,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
中国传统的婚俗主要是指中国汉族长期以来的婚俗习惯,有诸多讲究。
那么,中国传统婚俗的禁忌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传统婚俗的禁忌1、出嫁时间的禁忌: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这三个月份:六月、三月和七月。
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
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
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
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
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
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
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2、出嫁仪式的禁忌: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如若在迎亲途中遇上另一队迎娶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
3、出嫁时细节要注意: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新娘进男方家门时,如有门槛,要跨过去,还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
中国传统嫁娶“六礼”
婚嫁“六礼”是指中国传统嫁娶的礼仪,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
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时,通常以活雁作礼,象征忠贞不二。
“问名”,俗称“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写着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查几天,如果家中这几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
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烧香拜拜。
在这几日内,男女双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
“纳吉”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
问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给新娘枚金戒子。
“纳徵”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纳
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
“请期”俗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亲迎”正式举行婚礼。
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黄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老祖宗留下的娶妻规矩
娶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古时候,人们娶妻必须遵守以下规矩:
1. 门当户对:意思是门第相当,社交地位相当。
以避免婚姻不幸,世代相传。
2. 男方要“纳彩”:也就是向女方赠礼,表达男方的诚意和诚恳,常常是红绸盖头、进口糖、手绣锦囊等。
但不可出现金钱数目,以及有贿赂嫁妆之嫌。
3. 定亲之后,要摆酒:摆酒是婚礼的最重要部分,是男方应尽的义务,酒宴上要尽情地庆贺喜慶之事。
4. 迎亲:指男方迎接新娘和新娘的亲友,然后把新娘按规矩带回男方家。
5. 还要过“门槛”:意思是新娘下轿后,要踏过门槛入新房,预示在男方家里开始新的生活,希望家门一脚深,福运挡锁在门。
以上是古时候的风俗习惯,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传统的家族中,这些习俗仍然存在,并且受到重视。
中式婚礼习俗礼仪新人结婚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因此每个环节都应当做好。
接亲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清晰相关的习俗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中式婚礼习俗,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传统礼仪【三书】根据中国传统的礼法,“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具体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是:“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诞生年月日和姓名,预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进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选六是由于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结婚接亲留意事项一、接亲时间不是越早越好当过伴娘的人肯定知道,婚礼当天要很早就起来预备,等着新郎率队来接亲。
那么接亲时间是越早越好吗?其实不是的。
1、依据婚礼吉时推算婚礼时间通常都是经过测算的吉时,依据婚礼当天的流程,接亲时间也就可以一步步推算出来了。
比方说,婚礼时间是17:28,接亲单程需要2个半小时,加上堵门、嬉戏、敬茶等时间,始终往前推算就可以知道几点必需动身了。
2、找人算出门进门吉时有些比较讲究的地方,会请人一并把女方出门和进男方家门的时间都算出来,依据算好的吉时来支配一天中的流程。
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尽量留足时间,避开特别状况。
二、哪些人不能接亲婚礼当天,新郎会带着一大帮人一起去接新娘。
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对接亲人员的讲究也不完全一样,有的要求是婚姻美满的夫妻,但也有地方说要未婚人士。
中国现代婚礼礼仪十大习俗中国现代的婚礼礼仪与古代而言,还是有了相对性的改变的,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婚礼礼仪的是习俗是什么吗?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中国现代婚礼礼仪十大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现代婚礼礼仪十大习俗一、礼金细细想来,从古至今,中国都秉承着送礼的习俗,一般宴请了宾客,朋友送礼也是必不可少的啦。
现如今,一般来参加婚宴的宾客都会用红包,里面放礼金,当然,一般礼金数目是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新郎新娘的远近亲疏关系而定,关系好的肯定想多包点。
不过礼金最好是双数的,一般都是整百,象征白头偕老,也有的地方喜欢包含有六、八、九的,也就是“禄”“发”“长长久久”的意思。
新娘在接受宾客礼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节哦,一般由新娘双手接收,道谢之后交由身旁的伴娘保管,再和来宾来个礼貌的合影作纪念,千万不要出现手拿红包和来宾入镜头的尴尬画面,伴娘用来装红包的手袋也要大方得体才行。
当然有的是有另外设置收取礼金的地方,这个就要看情况而定啦,总之一句话,新人一定要记得时刻注意礼节,礼貌待人。
二、迎亲婚礼当天上午,新郎要带着伴郎们一起到新娘家中接新娘,俗称迎亲。
新郎可要提前做好准备啦,这时候脸皮一定要厚点哦,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你肯定会被新娘的姐妹们“拷问刁难”的,灵活应对哦,但最重要的还是开门礼啦,发红包是免不了的,当然新郎还可能被各种整蛊哦,千万记得被整蛊一定不能烦躁哦,时刻保持结婚的愉快心情。
三、敬茶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迎亲,得向新娘父母行拜谢之礼,俗称敬茶;而后新人一起到新郎家中,同样要向新郎父母行拜谢之礼。
一般流程为,新人向父母奉茶、鞠躬道谢,其后新人要吃一些加入花生、莲子、蜜枣等带有好寓意食品的甜羹等。
四、出门不同地方的出门礼一般有所不同,有的是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有的则是一名辈分高的女性长辈拿着竹匾或者是黑伞一路护送到婚车前,预示着新娘像这位长辈一样婚姻幸福。
还有一些地方新娘在出发前要和闺中好友还有父母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
古代结婚的六种礼仪古代结婚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充满了独特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古代结婚的六种主要礼仪:1.求婚礼仪:在古代,男方一般会先派代表到女方家中提出求婚请求。
代表会带着特别设计的礼品,如首饰、美酒和珍贵的宝物,以示诚意。
如果女方家庭接受求婚,他们会重新坐下来商议婚姻的事宜,包括聘礼和婚礼日期等。
2.问名礼仪:在古代,结婚后,新郎必须前往新娘家庭,向长辈们行“问名礼”;新娘也要回家拜见新郎家的长辈。
这一礼仪是用来表达尊敬和感谢,以及表示双方已经正式结成亲家。
3.出嫁礼仪:这是女方离开家庭,嫁到新家的重要仪式。
女方会穿上十分讲究的嫁衣,戴上盖头,坐上花轿,并由嫁妆陪伴。
在出发前,女方会向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道别,这是一种表达对家庭的告别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4.迎亲礼仪:这是新郎一行人前往新娘家迎娶的重要仪式。
男方会乘坐花轿,带着聘礼和亲友,亲自到女方家庭接新娘。
在新郎到达时,新娘会在门口的门楼下举起红色的被子,新郎则会用红包化解新娘的阻力。
然后,双方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并在家庭成员的见证下开始结婚仪式。
5.进门礼仪:这是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的仪式。
在新郎家门口,新娘会踩过“三岔”,接着会有各种吉利的仪式,例如踩过擂鞠或丢绣球。
然后,新娘会进入新家的堂屋,双方家长会为他们行举行入洞房仪式,并且发送新房夫妻下脚垫。
这些仪式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6.酒席礼仪:结婚之后,男方家会准备一场盛大的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新婚。
酒席有很多仪式,如拜堂、举杯、敬父母和敬长辈等。
在酒席上,除了新郎新娘必须尽责以外,双方父母也要尽心尽责,照顾每位宾客,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以上就是古代结婚的六种主要礼仪。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家族的重视和婚姻的庄重,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
虽然如今的结婚仪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对于这些古老的礼仪仍然有很多人保持着敬重和传承。
中国的传统婚礼仪式中国的传统婚礼仪式基本流程: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必备道具中式婚礼之必备道具1、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
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
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
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5、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6、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
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7、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8、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
纳采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婚姻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个重要的人生事件,而婚礼则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纳采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
本文将介绍纳采在中国传统婚姻仪式中的意义、流程和相关习俗。
一、纳采的意义纳采是指男方一家正式向女方一家提亲,表示他们对女方的喜欢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联姻,纳采作为婚姻仪式的重要一环,代表着男方家族对女方家族的认可和接纳。
纳采不仅仅是婚姻的开始,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象征。
二、纳采的流程1. 约定纳采日期:在纳采之前,男方家长会与女方家长商定好纳采的日期和时间。
2. 准备纳采礼品:男方会带着一些礼品前往女方家中,以表达对女方家族的尊重和诚意。
3. 到达女方家中:在约定好的日期和时间,男方一家会到达女方家里,男方会带着红包和其他纳采礼品,如酒、茶、糖果等。
4. 向女方家长表达心意:男方家长会向女方家长表达对女方的喜欢和尊重,希望能够将两个家庭联姻的美好愿望。
5. 交换礼品:男方会把准备好的红包和其他纳采礼品送给女方家长,女方家长会接受这些礼品并表示欢迎和祝福。
6. 举行纳采宴席:在纳采仪式结束后,双方家庭会一起进行纳采宴席,以庆祝这一重要的婚姻仪式。
三、纳采的相关习俗1. 传统礼品的选择:在纳采中,男方家庭会准备一些礼品送给女方家庭。
传统上,红包是必不可少的一件礼物,象征着男方的诚意和喜欢。
同时,酒、茶和糖果等礼品也常常出现在纳采的礼品清单中。
2. 宴席的准备:在纳采宴席上,女方家庭会准备一些美食来款待男方家庭,以示欢迎和尊重。
在中国文化中,宴席是展示家庭实力和人情待客的重要场合,因此女方家庭会精心准备这场宴席,表达他们的热情和友好。
3. 红包的接受方式:在纳采仪式中,女方家长会接受男方家长的红包,并表示接受和祝福。
接红包的方式有讲究,一般是由女方家长用红绳挂在门上,由男方家长根据红包的数目进行拆解。
接红包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礼仪和规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尚往来的重视。
1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
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以下是干货资源社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供大家参考!
一、迎娶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
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
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
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
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
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
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
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1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
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
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
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
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
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
二、回门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
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
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
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
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
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
1
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回门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
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
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
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三、梳头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
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
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
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
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
人都希望的效果。
下一步就是梳头了。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
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
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
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
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
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四、哭嫁
在中国,不少传统婚俗随着年青一辈简化婚礼而渐渐被人遗忘,
1
但其中亦不乏充满趣味而且背后隐藏着深深祝福。
古时候,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连母亲,亲属都陪着一
起哭,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原来背后有一段故事:从前有一个后
母,对丈夫前妻的女儿很刻薄,待亲生女儿却如珠如宝。为了除去
眼中钉,她草草找来一个穷家小伙子把前妻的女儿嫁出去,还在出
嫁当天故意哭哭啼啼,叫女儿即使生活不顺也不可回娘家。结果这
个女儿与夫家和睦相处,生了儿子也发了财。
相反她为亲生女儿千挑万选了个富家子做女婿,送了嫁妆,喜
笑颜开地说尽吉利话把女儿嫁出。但亲生女儿却终日和婆婆吵嘴,
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丈夫便把她赶出家门,她一气之下上吊死了。
后来,前妻的女儿见后母孤苦无依,便接她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
年。邻人都说后母在她出嫁时故意哭啼是坏心肠,但她却说后母是
舍不得她走才哭,而且越哭越发。人们看到两种方式得出两个截然
不同的结果,便照着在女儿出嫁时也哭闹一下,希望真的可以越哭
越发,哭嫁的习俗便是这样流传下去。
现在的新娘虽然未必相信这个习俗,但想起要离开娘家,也会
有因为舍不得父母而于大婚日哭起来呢。
五、结发
洞房诸礼中属于结婚正礼范畴内的一道重头戏是“合髻”,也
称作“结发”,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
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
1
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
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
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
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
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
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
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一、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
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
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
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
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为不
同。
二、洞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
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
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
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
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
1
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
灯”。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
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
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
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
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
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
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
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
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
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
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
礼”。
玉雁熊合卺杯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
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
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
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
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
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
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
1
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
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
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
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
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