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亦若是则已矣B. 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D. 今夕是何年(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 困于心,衡于虑D. 其人舍然大喜(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2)B(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C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
谓疑虑隔阂顿消。
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
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一、判断句练习题(一)根据要求做题: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形式: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形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形式:。
4、环滁皆山也。
[答案]形式: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形式:二、被动句练习题(一)按要求做题: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使④尧在上,咎繇⑤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3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
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
”(《说苑·政理》)①牸(zì):母牛。
②驹:小马。
③夷吾:管仲之名④使:假如。
⑤咎繇(yáo):即皋陶,唐尧时任法官,主持审判。
[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二.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
(2003年全国高考题)①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三、打捞铁牛【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
②维:系,连结。
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秤锤秤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一牛且.数万斤()(2)募能出.之者()(3)徐.去其土()(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四、勉谕儿辈【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文言文阅读(试题)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败儿司马光为.人母者,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
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
(选自《家范》)注释:患:担心。
不肖(xiào):品行不好。
大恶:大罪过。
刑辟(pì):犯了死罪。
辟,法律,刑法。
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B.慈母/败子C.母/败之D.若是者/多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C.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答案:C解析:略2.解释划线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1)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吾: 之:,(2)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答案:我的不一会儿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也能戳穿它。
”不回答那个人没有话可说了。
解析:略3.古老中国,诗意栖居,从下面文字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季节人们有怎样的活动?长安春时,盛于赏游。
夏五月五日以五彩丝带系于臂上,谓(叫作)之续命缕,令人不病。
中秋积阴不解。
既出门,天色开霁,月色如昼,会饮至月落方归。
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春:夏:秋:冬:答案:游赏续命缕会饮踏雪寻梅解析:此题看似考察不同季节的传统习俗,实则是考察学生对于文言诗句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对题目所考查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1)(2)(3)4.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A.帮助 B.引、拉 C.拿、执②残灯末庙A.毁坏 B.不完整的 C.将尽的③梗概A.正直 B.植物的枝 C.大略④锲而不舍A.雕刻 B.刻刀 C.铁器答案:BCC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文重点词语的解释,首先学生要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是否与上下文相符,所以必须根据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故答案为:B;C;C;A5.东坡画扇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22分)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尊卢沙愈怒,欲辞去。
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
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
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王曰:“然。
”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
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
尊卢沙瞠目视,不对。
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终身不言。
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尊卢沙,亦其一人也。
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师:以……为师B.王趣.见,未至趣:催促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谋取D.或可少售.其妄售:实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顷之.未发,太子迟之B.尚得奠枕而.寝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作《师说》以.贻之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 ( 3分)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5.文言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19—22题。
(12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 (2) 走送之走:__________(3)援疑质理质:__________ (4) 俟其欣悦俟:__________2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先帝不以臣卑鄙C.或遇其叱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益慕圣贤之道孔子曰:“何陋之有?”21.请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吕蒙正不为物累》一文,回答23—25题。
(6分)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宋太宗赵匡义)尤所眷遇。
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唐代贤臣李靖)远矣。
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2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太宗尤所眷遇眷遇:器重,宠信 B.有一朝士家藏古鉴鉴:镜子C.欲因公弟献以求知知:了解,重视 D.其弟伺间从容言之间:时间24.请将文中“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下文的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选D。
D项和题干句都解释为在;A.对;B.比;C.与同。
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
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
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
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
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善,陈孺子之.为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A. B. C. D.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顶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够,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
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涣闻唯德可以.辱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吕布击术于.阜陵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使彼固.君子邪
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
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
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
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辟公府,举高第.. 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 B.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和亲:和睦亲近。 C.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中获得认识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译文: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译文: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
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
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选自《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 注: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 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辄罗.告其主 罗:罗织。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推:审问。 C.停决以闻. 闻:听闻 D.有功居.司刑 居:担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 B.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C.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D.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 )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 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 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 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为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为.其奴所告夜醮。 吾属今为.之虏矣! 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则天默然久之.。 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