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物检疫除害处理 第十节 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程序 5
- 格式:pdf
- 大小:128.20 KB
- 文档页数:2
进出境动植物产品和货物木质包装的集装箱检疫熏蒸操作流程进出境动植物产品和货物木质包装的集装箱检疫熏蒸操作流程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在集装箱内,对进出境动植物产品和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熏蒸处理。
2 药剂溴甲烷、磷化铝熏蒸剂的生产厂家须具备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产品具有产品合格证;溴甲烷纯度超过99.8%,磷化铝有效含量大于56%。
3设备及器材集装箱低温熏蒸升温器,熏蒸气体浓度检测仪,磷化氢气体检测管、投药管,测毒管,温度仪,计算器,衡器,胶粘带,防毒面具,警戒标志等。
4集装箱和场地要求4.1设有固定的熏蒸区域,并与办公和居民区远离50米以上;4.2集装箱场地平整;4.3集装箱门开启方便,具有气密胶垫;4.4货物装载量不超过集装箱体积的80%。
4.5集装箱管理有序,由专人负责协调熏蒸事宜,并能够积极配合检疫熏蒸工作;5.熏蒸准备5.1货主或其代理事先提出熏蒸申请,并填写《检疫除害处理联系单》(见附页)交熏蒸单位;5.2熏蒸单位到集装箱场站核对待熏蒸货物名称、数量、集装箱号码和位置等,并送递《熏蒸通知书》(见附页),通知场站有关人员熏蒸安排和注意事项;5.3熏蒸单位检查集装箱是否适合熏蒸,对可能漏毒部位进行糊封,如通气孔、裂缝、箱门四周的糊封等;5.4确定熏蒸温度。
用温度仪分别测定货物内部和集装箱内空间温度,如果集装箱内空间温度低于货物内部温度5℃以内或高于货物内部温度,以货物内部温度作为熏蒸温度;如果集装箱内空间温度低于货物内部温度5 ℃以上,则以货物内部温度和集装箱空间温度的平均值为熏蒸温度;5.5检验检疫人员会同熏蒸人员,根据不同货物和熏蒸温度等情况,并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检疫规定或合同(信用证)要求,确定使用药剂、投药剂量和密闭时间等;6熏蒸操作6.1集装箱气密性检查。
关闭箱门,采用风机向集装箱内加压到1500帕,当箱内压力降到750帕时所用的时间为集装箱气密性半衰期;如果半衰期低于1.5分钟,则不易在集装箱内熏蒸;6.2使用溴甲烷的,投药管安放在集装箱内中上部;6.3测毒管安放标准集装箱内上部和门口处中部各放一根测毒管,40英尺集装箱在中心加放一根;6.4投药6.4.1溴甲烷投药当熏蒸温度低于5℃时,使用投药气化器,箱内使用升温器;先启动集装箱熏蒸升温器,将集装箱内温度升至15℃以上,然后开始投药,并控制药剂流速在每分钟1公斤以内,并使药剂达到100%气化;6.4.2 磷化铝投药使用磷化铝袋装粉剂,药袋平铺或悬挂在箱内即可,但必须注意防止箱内顶部凝结水和药袋接触;6.4.3投药后,在箱门接口处粘贴警戒标志,表明药剂名称、熏蒸起止时间等;7.浓度检测及补充投药7.1溴甲烷投药后4h、24h,使用熏蒸气体检测仪检测箱内气体浓度;检测浓度达不到规定的浓度的,按照以下公式补投药剂:补充投药克数=1.6(木质包装为2.0)×低于要求的浓度数(g/m3)×体积(m3)7.2磷化铝投药后24h、48 h、72 h、96 h和散气前,使用磷化氢检测管检测箱内气体浓度;检测浓度达不到规定的浓度的,延长熏蒸时间24-72 h。
出境货物木制包装除害处理方法
一、热处理(HT)
(一)必须保证木材中心温度至少达到56℃,持续4H以上,其中超过71℃,持续30分钟以上.
(二)窑内烘干(KD)、化学加压浸透(CPI)或其他处理方法只要能达到热处理要求,可视为热处理。
如化学加压浸透可通过蒸汽、热水或干热等方法达到热处理的技术指标要求。
二、溴甲烷熏蒸处理(MB)
小时)
三、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或输入国家/地区认可的其他除害处理方法。
出境货物木制包装除害处理标识要求
一、标识式样:
其中:
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英文缩写;
CN——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的中国国家编码;
000——出境货物木制包装标识加施企业的三位数登记号,直接属检验检疫局分别号YY——除害处理方法,MB——溴甲烷熏蒸,HT——热处理
ZZ——各直属检验检疫局2位数代码(如江苏局为32)
二、除上述信息外,标识加施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必要信息。
三、标识颜色应为黑色,采用喷刷或电烙方式加施于每件木制包装两个向对面的显著位置,保证其永久性且清晰易辩。
四、标识为长方形,规格有三种:3*5.5cm、5*9cm、10*20cm,标识加施企业可根据木制包装大小任选一种,特殊木制包装经检验检疫机构同意可参照标记式样比例确定。
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程序1. 引言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程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针对国际贸易中使用木材包装的货物进行热处理,以达到国际进出口贸易法规的要求。
本文档旨在说明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的程序和流程,包括准备工作、具体操作和管理措施等,以确保木材包装的合规和安全。
2. 准备工作在进行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确定处理设备:根据所需处理的货物量和种类,选择适当的热处理设备,确保设备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配置必要的工具和设备:确保工作场地配备有必要的工具和设备,如温度计、计时器、燃料和防护装备等。
•确定操作人员:选派经过专业培训和熟悉热处理工作程序的操作人员,确保其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工作。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货物的运输安排和处理需求,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工作时间、操作顺序和处理参数等。
3. 具体操作3.1 货物准备在进行热处理之前,需要对货物进行准备和检查:•检查货物:对每批货物进行检查,确保其没有昆虫、真菌或其他害虫。
•准备货物:将货物整理并打包好,确保包装完好,没有松动的部分。
3.2 热处理操作热处理操作是整个工作程序的核心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加热设备准备:启动热处理设备并进行预热,设置适当的处理温度和时间。
2.货物入炉:将准备好的货物放入加热设备中,确保货物的分布均匀,避免堆积。
3.热处理过程:根据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要求,对货物进行热处理。
同时,监测温度和时间,确保其稳定在设定的范围内。
4.冷却处理:热处理结束后,将货物从加热设备中取出,并放置在冷却区域进行冷却,确保货物达到安全温度。
5.检查和包装:对热处理后的货物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然后进行包装。
3.3 质量管理为确保热处理工作的质量和符合国际进出口贸易法规的要求,需要进行质量管理:•定期维护设备:定期对热处理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记录和文档管理:对热处理工作的每一批次进行详细记录,并妥善管理相关的文档和证明材料。
第69号《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2005-01-10)第69号《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经2004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二五年一月十日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木质包装检疫监督管理,确保出境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符合输入国家或者地区检疫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参照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第15号《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简称第15号国际标准)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木质包装是指用于承载、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木质材料,如木板箱、木条箱、木托盘、木框、木桶、木轴、木楔、垫木、枕木、衬木等。
经人工合成或者经加热、加压等深度加工的包装用木质材料(如胶合板、纤维板等)除外。
薄板旋切芯、锯屑、木丝、刨花等以及厚度等于或者小于6mm的木质材料除外。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出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出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
第四条出境货物木质包装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列明的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实施处理,并按照附件2的要求加施专用标识。
第五条对木质包装实施除害处理并加施标识的企业(以下简称标识加施企业),应当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提出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一)《出境货物木质包装除害处理标识加施申请考核表》(附件3);(二)工商营业执照及相关部门批准证书复印件;(三)厂区平面图,包括原料库(场)、生产车间、除害处理场所、成品库平面图;(四)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等除害设施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资料;(五)木质包装生产防疫、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六)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对标识加施企业的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设施、人员及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等进行考核,符合要求的(附件4),颁发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证书(附件5),并公布标识加施企业名单,同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标识加施资格有效期为三年;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颁发资格证书,并连同不予颁发的理由一并书面告知申请企业(附件6)。
第69号《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2005-01-10)第69号《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经2004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二??五年一月十日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木质包装检疫监督管理,确保出境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符合输入国家或者地区检疫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参照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第15号《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简称第15号国际标准)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木质包装是指用于承载、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木质材料,如木板箱、木条箱、木托盘、木框、木桶、木轴、木楔、垫木、枕木、衬木等。
经人工合成或者经加热、加压等深度加工的包装用木质材料(如胶合板、纤维板等)除外。
薄板旋切芯、锯屑、木丝、刨花等以及厚度等于或者小于6mm的木质材料除外。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出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出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
第四条出境货物木质包装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列明的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实施处理,并按照附件2的要求加施专用标识。
第五条对木质包装实施除害处理并加施标识的企业(以下简称标识加施企业),应当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提出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一)《出境货物木质包装除害处理标识加施申请考核表》(附件3);(二)工商营业执照及相关部门批准证书复印件;(三)厂区平面图,包括原料库(场)、生产车间、除害处理场所、成品库平面图;(四)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等除害设施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资料;(五)木质包装生产防疫、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六)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对标识加施企业的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设施、人员及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等进行考核,符合要求的(附件4),颁发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证书(附件5),并公布标识加施企业名单,同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标识加施资格有效期为三年;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颁发资格证书,并连同不予颁发的理由一并书面告知申请企业(附件6)。
木质包装除害处理熏蒸操作流程一、前期准备。
咱要是要做木质包装除害处理的熏蒸呀,那前期准备可不能马虎。
这就好比出门旅行,得把东西都收拾好一样。
熏蒸场地得选好,要通风良好的地方哦。
为啥呢?要是不通风,那熏蒸的药剂味道散不出去,可就危险啦。
而且场地还得相对封闭一些,不然熏蒸的气体都跑光了,那还咋除害呀。
还有熏蒸剂得准备好,这可是关键的东西。
就像做菜的调料,少了它可不行。
要根据木质包装的量和要处理的害虫种类来选择合适的熏蒸剂。
同时呢,检测设备也不能忘,熏蒸前得先检测一下环境,确保安全。
防护用品也得备齐,像防毒面具啦,防护手套之类的,这可是保护自己的重要装备呢。
咱可不能为了除害把自己给害了呀。
二、木质包装的放置。
木质包装放到熏蒸场地也有讲究哦。
要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就像小朋友排队一样。
不能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得保证熏蒸剂能够均匀地接触到每一个角落。
要是有大的木质包装,还得考虑留出一定的通道,方便熏蒸剂在里面流动。
这就像是给熏蒸剂修了一条条小路,让它们可以顺利地到达木质包装的各个部位。
而且呀,在放置木质包装的时候,还得检查一下木质包装本身。
看看有没有破损的地方,如果有破损,可能会影响熏蒸效果的。
就像一件衣服破了个洞,风就会从洞里钻进去一样,熏蒸剂可能就会从破损的地方跑掉,达不到除害的目的了。
三、熏蒸操作。
开始熏蒸啦。
这时候要按照规定的剂量来投放熏蒸剂哦。
剂量多了不行,就像盐放多了菜会咸得没法吃一样,熏蒸剂多了可能会对木质包装有损害,还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剂量少了也不行,那就达不到除害的效果啦,害虫还在里面逍遥自在呢。
投放熏蒸剂的时候要小心谨慎,要均匀地投放。
可以想象成给木质包装洒魔法药水一样,每个地方都要洒到。
然后要把熏蒸场地密封好,就像把宝藏藏在一个密封的盒子里一样。
这样熏蒸剂就不会跑掉,能在里面好好地发挥作用啦。
在熏蒸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
比如说温度和湿度,这两个家伙可会影响熏蒸效果的。
如果温度太低或者湿度太大,熏蒸的效果可能就不好了。
第69号《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2005-01-10)第69号《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经2004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二??五年一月十日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木质包装检疫监督管理,确保出境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符合输入国家或者地区检疫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参照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第15号《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简称第15号国际标准)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木质包装是指用于承载、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木质材料,如木板箱、木条箱、木托盘、木框、木桶、木轴、木楔、垫木、枕木、衬木等。
经人工合成或者经加热、加压等深度加工的包装用木质材料(如胶合板、纤维板等)除外。
薄板旋切芯、锯屑、木丝、刨花等以及厚度等于或者小于6mm的木质材料除外。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出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出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
第四条出境货物木质包装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列明的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实施处理,并按照附件2的要求加施专用标识。
第五条对木质包装实施除害处理并加施标识的企业(以下简称标识加施企业),应当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提出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一)《出境货物木质包装除害处理标识加施申请考核表》(附件3);(二)工商营业执照及相关部门批准证书复印件;(三)厂区平面图,包括原料库(场)、生产车间、除害处理场所、成品库平面图;(四)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等除害设施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资料;(五)木质包装生产防疫、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六)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对标识加施企业的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设施、人员及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等进行考核,符合要求的(附件4),颁发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证书(附件5),并公布标识加施企业名单,同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标识加施资格有效期为三年;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颁发资格证书,并连同不予颁发的理由一并书面告知申请企业(附件6)。
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检验检疫一般工作程序一. 适用范围:进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验检疫。
二. 受理报检1 进境货物使用木质包装且货物属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名录》内的,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并在报检单上注明木质包装有关信息,同时按规定附货物有关单证,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2 进境货物使用木质包装,但货物不属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名录》内的,针对木质包装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三、现场检疫1、抽查比例集装箱装载货物木质包装的抽查比例1) 以海运方式进境的集装箱,按每批报检的集装箱数作为一个抽查单位,每个抽查单位内随机抽查集装箱的比例不低于20%。
2) 以陆运方式进境的集装箱,按同一个收货人、同一发货人及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集装箱数为一个抽查单位,每个抽查单位内抽查集装箱的比例不低于20%。
散件货物木质包装件数抽查比例见下表。
木质包装件数抽查件数比例5≦100%6-20 50%(不少于5 件)21-50 30%≧51 20%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对申报进境货物无木质包装的,但经评估认为很有可能使用了木质包装的货物实施抽查和检疫。
2 现场检疫需实施检疫的,根据检验检疫机构的要求,将货物运往指定地点(包括码头、机场、口岸查验场、仓库等)接受检疫。
装载于集装箱的货物木质包装,在检验检疫人员到达现场后方可开启箱门,以防有害昆虫传播、扩散。
核对货物的产地、包装物类型、数量、唛头等内容。
集装箱开箱时,先检查箱门内壁、门口四周有无活虫,用射灯或强光照射木质包装缝隙和集装箱底板,重点检查木质包装上是否有松材线虫的为害状,是否有天牛、白蚁、蠹虫等钻蛀性害虫,必要时可以实施掏箱检疫;装载货物的木箱应拆开实施检疫。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加大抽查和查验比例1) 出口商信誉不良的(多次发现违反检疫规定)。
2) 出具有关检疫证书的机构出具证书信誉不良的。
3) 现场检疫过程中,发现有害生物为害严重的。
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程序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ISPM 15)是一种国际标准的木制包装防止疾病和害虫入侵的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木材包装材料的热处理程序,以确保其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和法规。
这篇文档将介绍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程序。
1. 了解货物木质包装标准在开始热处理程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ISPM 15标准中规定的木材包装材料的处理要求和程序。
该标准要求木材包装材料必须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处理来防止疾病和害虫入侵。
热处理程序需要使木材包装材料的中心温度达到56°C以上,持续时间为至少30分钟,以确保杀灭潜藏在木材中的虫卵。
2. 收集木材包装材料信息在进行热处理程序之前,我们需要收集有关木材包装材料的信息,包括原材料的来源、木材种类和尺寸、制造商和批次等信息。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进行标准化记录和控制。
3. 热处理计划在准备进行热处理程序之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份热处理计划。
该计划需要考虑到木材包装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热处理设备的容量、温控设备的精确性和定时等因素。
热处理计划应包括起始时间、终止时间、温度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4. 热处理设备准备热处理设备需要提前准备。
该设备应具备符合ISPM 15标准的温控装置和温度记录装置。
在进行热处理程序之前,需要先对热处理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为正常工作状态。
5. 热处理程序在进行热处理程序之前,应将木材包装材料进行分类,根据其性质进行分批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开启温控设备和温度记录装置,并调整温度和持续时间。
热处理程序完成后,需要记录所使用的温度、持续时间以及包装材料的相关信息。
6. 热处理材料包装和运输经过热处理的木材包装材料需要按照ISPM 15标准进行标记和包装。
这样可以在运输过程中被易于识别,并减少可能的污染和害虫入侵。
发货前应进行最后检查,确保木材包装材料符合标准,并准备好相关文件和证明文件,以证明其已经符合ISPM 15标准。
总结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程序是一个复杂的程序,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
第十节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工作程序
1.适用范围:货物木质包装热处理。
2.设施及器材
2.1干燥窑:干燥窑必须保证保温和密闭性能。
根据干燥窑内容积的大小、安装若干供热设备、调湿设备和强制循环设备(循环风机应由耐热防潮电机驱动,通过木堆的循环气流速度达到1米/秒),以保证窑内温度、湿度的均匀分布。
如果热源不是蒸汽,那么干燥窑内应设计安装加湿装置,以保证热处理效果和木材干燥质量;干燥窑附属燃烧装置的选址与建造应符合环保、劳动和消防等部门的要求。
2.2温度检测记录仪
2.2.1温度检测记录仪用于检测记录热处理全过程窑内干、湿球温度变化情况。
温度检测记录仪应具自动多点检测、打印检测数据和不可人为修改的功能。
2.2.2干、湿球温度感温头须安装于窑内一侧墙壁的中部距地面1.3米的地方,干、湿球温度感温头相距8-10厘米,湿球感温头距水面3-5厘米。
每次热处理前,还须在堆材中安放另外一个感温头。
2.3木材水分检测仪器。
2.4所采用的各种检测仪表应有国家标准计量检定合格标志或符合有关行业标准。
3.准备工作
3.1确定热处理方案:根据目标有害生物制定处理指标。
先用木材水分检测仪器测定木材含水率,核实木板的最大厚度。
根据木质包装材料的种类,规格,数量,材质,含水率,板材厚度等情况,查阅相关技术要求或进口国家或地区的热处理要求,确定热处理时所需要窑内干湿球温度和持续时间。
3.1.1以木材中心温度为热处理技术要求的。
1)根据窑内温、湿度确定达到所需木材中心温度的加热时间:应用木材对流加热有关公式,通过设定干燥窑内干、湿球温度,推算达到所需木材中心温度的加热时间。
木材中心达到所需温度的加热时间根据所设定的窑内干、湿球温度和木材厚度不同而异。
2)采用埋入法直接测定木材中心温度:在无疵检验板的一侧埋植热电偶,测点的部位距端头应不小于30厘米。
沿木料宽度方向钻孔,孔径为0.2厘米,空深应大于板的厚度,并与板面保持平行。
然后,将直径不大于0.15厘米的热电偶插入孔内,其末端应与孔底紧贴,并用同一树种的细木粉填塞压紧,确保热电偶埋植牢固,接触良好,再用硅橡胶封牢,将热电偶的引线与窑外的测量仪表连接。
通过测量仪表显示木材中心温度。
3.1.2以木材含水率为热处理技术要求的:用木材水分检测仪直接检测窑内木质包装的含水率。
3.2堆置木材:根据循环气流方向,合理堆放木质包装,确保留有适度的通风道。
木板与地面之间应用个隔条架起,使热风在窑内循环通畅。
板材之间交叉堆叠,并留有适当间距,以确保循环气流能穿过每个部位。
3.3检查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转。
4.热处理
4.1升温
4.1.1关闭干燥窑门,确保密封严密。
启动引风机或开启蒸汽阀门,向窑内通入热风或喷射蒸汽,开始升温。
若是通入热风的,应用时,启动窑内的加湿装置。
与此同时,开启窑内的通风设备,保证窑内温度、湿度分布均匀。
在加热升温阶段,为提高木材热透速率和防止木材开裂,应尽量维持窑内接近饱和的空气湿度。
4.1.2木质包装材料本身含水率很低,则进行热处理时升温速度可以快些。
4.1.3湿材应部分考虑到木材的干燥特性,根据不同树种和木材含水量,采用不同升温速度和处理速度,以达到热处理除害的目的,又保证烘干后的木材不变形,不开裂。
4.2保温保湿:当干燥窑内干湿球温度达到技术标准要求规定的温、湿度后进行保湿保温处理。
此时即为热处理除害起始时间,开启温、湿度检测记录装置。
4.2.1若采用埋入法直接测定木材中心温度的,当温度检测记录装置显示的温度达到规定的木材中心温度时,即为热处理除害起始时间并开启温度检测记录装置。
4.2.2若根据窑内温、湿度确定达到所需木材中心温度的加热时间的,当干燥窑内干、湿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并维持该温、湿度达到要求的加热时间后,即为热处理除害起始时间。
当干燥窑内干、湿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开启温度检测记录装置。
4.3杀虫灭菌阶段:根据热处理技术标准要求,使热处理除害达到规定的持续处理时间。
4.4烘干:完成杀虫灭菌处理程序后,根据需要对木材进行干燥处理。
此时应打开湿气排放口,继续加热,直至木材含水量回落至20%以下,关闭加热装置完成整个处理过程。
当窑内外温差小于30℃时,木质包装即可出窑。
5.记录和标志
5.1做好热处理各程序现场操作记录,应由技术操作人员签字。
现场记录保存半年。
5.2对出窑的木质包装加上易于识别和不可更改的热处理标志。
5.3填写热处理报告单,与温度检测记录仪的记录单一并送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6.结果认定和出证
热处理达到技术要求规定的干湿球温度或木材中心温度和持续处理时间后,即可认定热处理合格,对出境的木质包装出具《熏蒸/消毒证书》;对进境的木质包装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
如果处理过程中干、湿球温度出现低于规定温度标准的,需重新处理。
7.依据
国家检验检疫局《木质包装热处理操作规程(试行)》(国检动[1999]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