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源污染影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保护农田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导致农田土壤、水质和大气受到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整治目标1.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土壤、水质和大气环境良好;2.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3.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保护人民健康。
三、整治措施1.加强农业生产管理(1)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使用量,提高使用效率;(2)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减少污染排放;(3)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态化、循环化发展。
2.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1)建立农田环境监测网格,定期监测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情况;(2)开展环境评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
3.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修建农田防渗排水系统,减少农业废弃物渗漏;(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用水量。
4.加强畜禽养殖管理(1)推广清洁养殖技术,改善畜禽养殖环境;(2)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制度,鼓励开发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5.加强法律监管和政策支持(1)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处罚措施;(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设施。
四、实施保障1.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专项资金,支持整治工作的开展;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整治工作的落地。
五、预期效果经过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农民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六、总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是保护农田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管理、监测和评估,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畜禽养殖管理,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师宗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发表时间:2018-07-20T11:39:58.87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梁福生[导读] 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田园清洁等目标,县农业局积极做好以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师宗县农业局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师宗 655700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师宗县清洁田园、治理水污染环境,提高清洁田园、水污染防治管理水平,切实有效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推进田园、水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师宗县农业局关于印发师宗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师农发〔2015〕9号)工作要求,以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田园清洁等目标,县农业局积极做好以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关键词:师宗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市场管理一、农资市场管理整治工作为强化师宗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民农耕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农业局、工商局出动执法人员10次70人次,开展全县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经营行为,检查经营门市102个,对农用物资进行检查,地膜、化肥、农药没有假冒、伪劣物资情况。
以辖区所有农资经营户为整治对象,重点查处无证照经营、超经营范围经营农资行为;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和标签残缺不清、含量不足的不合格农资产品以及国家禁用、限用的农资产品的行为;严格落实农资产品质量责任书,引导经营户合法、守法、诚信经营。
通过检查,没有发现地膜、化肥、农药等违法经营行为。
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好转。
二、化肥污染治理情况近年来,化肥等过量使用,导致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氮和磷的污染,人们在施肥过程中,往往施肥过量,使大量的氮和磷的化合物进入土壤和水体中,由于氮素和磷素在土壤和水体中循环和降解缓慢,造成氮素和磷素的富集,产生富营养化,县农业局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到目前为止,配方肥调入1.5万吨,施用720吨,测土配方放肥推广面积1.2万亩,绿肥翻压还田面积1万亩,施肥效应监测点5个,化肥施用量1.1万吨,通过秸秆、绿肥还田等措施,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
农业是我国长期以来重点发展的产业,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肥料、农药,过量的肥料、农药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存在污染风险。
水环境污染是粮食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的粪便及耕地水土流失等造成的污染[1]。
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保护环境、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
1南京市高淳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有化学农药、化肥、农业生产废弃物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排灌和水产养殖污染等,具有分散性、复杂性、隐蔽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
目前,高淳区农业面源污染重点防治区域为石臼湖、固城湖及胥河沿线。
2021年,高淳区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均有所减少,并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面积666.67hm 2以上,全区建立各类生态示范区超过50个,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在70%以上。
但是,高淳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淳东灌区中水稻种植区域的面源污染防治为例进行分析。
淳东灌区位于高淳区东部,属于低山丘陵区,主要灌溉水源为胥河,有效灌溉面积1.92万hm 2,水稻种植面积0.73万hm 2,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过程缓慢等问题,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防治。
2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点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分散性、滞后性及隐蔽性等特点,农作物所需的肥料、农药、水量等受到气象条件、水文特性、墒情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点普遍设立在末端,全过程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成本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
目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主要是从源头开始,因此对该灌区可能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点做如下分析。
2.1肥料施用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22年淳东灌区化肥使用量为4692t 。
淳东灌区水稻种植模式主要为适度规模化经营,因此仍有部分地由散户种植,而散户种植的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在肥料施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施肥意收稿日期:2023-12-19作者简介:吴萍(1990—),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农药残留、农田养分流失等通过农田、河流、湖泊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的过程。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非常严重,不仅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一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一、建立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农业环境监测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基础,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准确的监测体系。
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农业环境监测网络。
在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监测站点,对土壤、水质、大气等进行监测,以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和时空分布特点。
2.完善监测技术手段。
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分享监测数据,提高决策效率。
二、加强农业源减排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核心措施。
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施肥。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浓度,合理施肥,降低养分流失风险。
2.优化农田水利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农田排水能力,减少农田积水,降低养分流失。
3.加强农药管理。
建立完善的农药登记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农药的监管,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
4.开展农田小气候调控。
通过建设风帘、喷雾降温等措施,降低农田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流失。
三、加强河湖水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需要加强对河湖水体的治理,以减少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
可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湿地过滤带。
在农田、河流和湖泊之间设置湿地过滤带,通过湿地植物吸附和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2.开展河湖的生态修复。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域,限制开发,恢复湿地、河岸带等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鼓励农村居民建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减少农村生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简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广义上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废弃物、家禽家畜粪便,以及化学加工剂的滥用导致的周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狭义上来说就是上述污染物对于周边水体的污染。
污染物没有经过处理的随意排放,影响农田生态环境的固体污染或液体污染物,通过降雨、降雪等形式以地表径流、农田排水或地下淋溶等方式排入到各水域,直接导致周边水体受到污染。
污染物是以氮磷为主的化合物。
不同于工业污染等其他方面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分布广泛性、隐蔽性与潜伏性等特点,监测与治理难度很大。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如何进行合理管理和有效控制,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1.化肥污染我国的化肥生产与化肥使用量都居世界第一。
2012 年,全年氮肥与磷肥使用量分别为6383.7万吨和1980.5 万吨,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作物化肥的用量规定上限为255kg/hm2,而我国目前的化肥用量已经达到400kg/hm2。
农药中钾肥利用率40%~60%,氮肥利用率30%~40%,磷肥利用率为10%~15%,其中氮肥施用量的60%~70%是不能被作物吸收的,大多数以气态扩散到了大气里,或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等作用进入到水环境中,引发从水体到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污染,造成湖泊、水库等水域的富营养化、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土壤板结、盐碱化、酸化、有机质含量偏低等)、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
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作物的生产成本。
2.农药污染目前我国每年的农药生产总量已达110万吨,平均施用量2.33kg/hm2,且用量水平与区域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成正相关。
其中,浙江省最高为9.96kg/hm2,内蒙古最低为0.36kg/hm。
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消耗的超过30万吨农药中,只有不到1%被有效利用,剩余的则流失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向植物喷洒农药时,作用到植物体上的不足20%,而直接排入环境的比例高达80%以上。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态势【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最终进入水体,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本文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研究意义和目的进行介绍,分析了该污染的来源、研究方法、进展、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态势。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策略,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和影响,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发展态势、来源、研究方法、影响因素、防治策略、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活动引起的土地和水体污染问题。
农业活动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等,这些活动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到土壤、地下水和表面水体中,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质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且难以准确监测和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传统意义上看,即农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综合两者,农业面源污染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土地和水体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在当前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2 研究意义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农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周围的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水资源受到污染等问题,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影响及防治措施,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从传统方式向清洁、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源污染影响分析
作者:门云云田雪峰夏立江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35期
摘要;[目的]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源污染的影响。
[方法]通过调研与资料收集,并基于文献综述获取相应参数,核算了现状化肥农药施用量、流失量以及项目实施后的氮、磷流失量等。
[结果]测土配方施肥可减少23.2%的总氮和18.8%的总磷流失量;病虫害综合防治可减少30%的农药施用量;秸秆还田可减少27.4%的总氮与32.3%的总磷流失量;节水灌溉可减少9.3%和6.2%的总氮与总磷流失量;生态沟渠可减少径流中74.1%与68.6%的总氮与总磷;人工湿地可减少径流中60.0%与50.0%的总氮与总磷。
[结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有效控制项目区面源污染。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生态沟渠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35-0072-03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养殖场污染等[1]。
据统计[2],我国2016年农用化肥施用量5 984.1 万t(折纯),农作物单位面积化肥用量358.5 kg/hm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0 kg/hm2)[3],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3%、24%和42%[3],大量流失的化肥随水流进入沟渠,再汇集江、河、湖、水库及近海域,使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导致水质的恶化。
我国2016年农药使用量174.0 万t[2],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3],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农业面源污染是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污染源,根据相关资料,农业面源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量分别为1 324.09万、270.46万、28.47万t,分别占全国水污染排放总量的43.7%、57.2%、67.3%[4]。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做出专门部署,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吴永红等[5]从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发展和发生的特征上,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策略性理论——“减源-拦截-修复”理论。
湖北省洪湖市位于长江经济带,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洪湖市拟从污染源头控制、迁移途径拦截、生态修复3个方面对项目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笔者以洪湖市为例,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前后化肥流失量、农田径流污染物浓度等进行核算,从而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源污染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项目概况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位于长江经济带,地处洪湖流域,东南濒长江,与嘉鱼县、赤壁市及湖南省临湘市隔江相望;西傍洪湖与监利县接壤;北依东荆河与汉南区、仙桃市相邻,总面积2 519 km2。
项目区位于洪湖市燕窝镇,紧邻长江。
项目的主要目标为:以加强面源污染物控制为重点,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以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强度为重点,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拟从减源、拦截、修复3个方面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控制,主要实施内容包括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还田、节水灌溉以及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建设等。
1.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该研究在2017年对项目区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作物面积、各种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推荐量、灌溉方式进行了调研与资料收集,并基于文献综述获取相应参数,核算了现状化肥农药施用量、流失量以及项目实施后的氮磷流失量等。
2;结果与分析
2.1;项目区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项目区是典型的农业集约化生产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大。
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区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秸秆的不合理处置以及灌溉方式不合理。
其中,项目区平均化肥用量373 kg/hm2(折纯),其中氮肥用量达195 kg/hm2(折纯),磷肥用量84 kg/hm2(折纯),钾肥用量达95 kg/hm2(折纯);农药用量1.36 kg/hm2(折纯)。
化肥浅施表施普遍,农药施用也多采用粗放喷雾的方式,这使得化肥农药利用率低。
化肥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对区域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产生了极大威胁。
项目区一部分秸秆被随意丢弃,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项目区目前为土渠漫灌,农田排水不经过任何有效处理直接由各地块农渠集中到主排水渠后排放至周边河流,氮、磷通过径流流失量大,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2;农业开发项目实施前后面源污染影响对比分析
2.2.1;测土配方施肥。
项目区围绕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来达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为299 kg/hm2,较实施前减少20%,其中氮肥用量158 kg/hm2,较实施前减少19%;磷肥用量67 kg/hm2,较实施前减少20%;钾肥用量75 kg/hm2,较实施前减少21%。
实施后项目区化肥施用总量为565 t/a,较实施前减少20%(表1)。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肥料流失系数手册》中地表径流化肥流失系数,考虑所属分区、地形、梯田/非梯田、土地利用方式、种植模式5个因素,选取项目区化肥流失系数。
项目区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蔬菜,各种作物总氮流失率分别为0.502%、0.502%、1.848%、0.502%、1.640%,总磷流失率分别为0.111%、
0.111%、1.547%、0.111%、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