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诚坦荡,流言将不攻自破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原文翻译及赏析《段太尉逸事状》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
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朔方将领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原文]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祖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
”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今不忍人无冠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译文]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
郭子仪第三于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
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贿赂,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
官吏不能干涉。
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
”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
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
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
流言侦探经典句子
1. “事实胜于雄辩,但谣言往往比真相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
2. “流言就像一把火,只会瞬间燃烧,却很难再灭掉。
”
3. “相信谣言,就是给不负责任的言论开了绿灯。
”
4. “流言像龙卷风,无风不起涟漪,无心人不传谣。
”
5. “没有风雨,哪来彩虹。
没有流言,哪来真相。
”
6. “谣言是会说话的刀子,也是会伤人的孽障。
”
7. “信谣者无罪,散谣者有过。
”
8. “谣言的根源是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好奇。
”
9. “流言像一个无数头目的海怪,一旦出水,就很难被消灭。
”
10. “流言就像一把利剑,无论是它的铸造者还是传播者,都有责任刀口下流的血。
”
11. “谣言越传越远,真相越找越难。
”
12. “流言可以烧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建立的美好形象。
”
13. “集思广益固然好,但传言事半功倍。
”
14. “传播流言的人,是心甘情愿成为知识浅薄的臣子。
”
15. “不是每个人都相信流言,但谣言的出现就是对真相价值观的一种侵蚀。
”。
聪明人都懂的人性禁忌: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验一个人,要谈人性,一定是要有足够的阅历的。
而且非得是经历过跌宕境遇,才能看清一二的。
也只有看清一二的人,才明白,人性,不可言,不可研,亦不可验。
只因,看破的,若是说破了,那就是成仇。
而若是去深究了,那么,人性这玩意儿,就是个圈套,就是个围城,你走不出,但满心惶恐。
再若是试探之,那么,必是万劫不复之地。
这世间,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因为,所有的人性,其根基是利益。
所以,聪明人都是,看破,不说破。
看透,不深究。
看清,不纠缠。
01不可言,实为自保自在。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看破不说破,那么,这个人已经有非常高的认知了。
他是深知人性这东西,你只能看,不能说。
一旦说出来了,必定是揭底牌的,必定是会伤及对方利益的。
那么,对方一定会对你怀恨在心。
有人说,我是代表正义拆穿他。
我想这人一定是没有吃过苦头,或者,认知是狭隘的。
对于有些人,我们可以不认同,可以选择敬而远之,而不是发生正面冲突。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与谁们是一条线的。
你的不认同,只代表你和他的价值观冲突,不代表别人也是这样。
所以,不能和光同尘,就选择独处吧。
因为,只有独处,才可以不用陪他人演戏,也是避免无谓纷扰和争执,最好的方式。
02不可研,实为放过自己。
人性过于复杂。
一旦你深究,那么,这个世界就灰暗了。
更多的可能是,你会进入一个无底洞,那里有不解,有疑惑,有幽暗,更有疯狂。
世人从来不去深究人性的善,因为善,是有模板的。
而恶,却是各有不同,变化万端。
更可怕的是,人性的善恶,是变化的,是有条件的。
世人大多无法理性到一码归一码,或者能分清哪一码是哪一码。
人性,就像变脸大戏,一个灯光,一个影,光怪陆离,差不多就是这样。
所以,你若深究,必定深陷。
说到底,看清楚人性的变化,大多因利合,那么,何必深究?03不可验,实为懂规矩,不纠缠。
有人总是不死心,说要验一验他的真心。
然而,利益,才是世间最大的试验石。
在它面前,人性差不离都是不可靠的。
做一个不被流言蜚语所束缚的人作文流言是无根据的,它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者挑拨的话。
毕希勒说:“锋利的刀剑可以刺出很深的伤口,但是恶毒的语言刺出的伤口要深得多。
”流言是恶毒的,它流到之处,必然使团结涣散,工作消沉,情绪低落。
流言能抹人一身鸡皮疙瘩,有时甚至会致人死地。
面对流言蜚语,内心比较敏感的人会很在意,变得畏手畏脚。
我认为,如果有缺点,那就去改。
听之,任之,做真实的自己,坦然面对。
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
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不配你解释。
人贵在大气,要学会对自己说,如果这样说能让你们满足,我愿意接受。
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有的而否定你。
做最真实的自己,又何必在乎那些流言蜚语。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会有一千种思想。
我们做事不能做到能满足每个人的意思。
即使近乎完美,还会不满少数人的心意。
至于对错,好坏,任由他们去说吧。
只要自己做了,快乐了,无悔于自己的内心就行了。
抛开所有的流言蜚语追求自己的幸福。
别人爱怎么说那是别人的事情,幸福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走自己的路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幸福开心快乐就好!如果抛不开流言蜚语太多顾及那就不是你自己了,要保持自己的想法,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
既然是流言,就没必要去理它,等过段时间后就自然就没人会说了,你越在乎别人就越起劲,就要表现无所谓的态度,流言才会不攻自破。
一个人内心强大了,有了自信,有了目标,那么他人的流言蜚语只是他们的事情,与己何干?你不能因为个别人否定你而认为所有人都嫌弃你,梦想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吗?如果你真的放弃了,终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的。
何必在意别人的目光呢,做自己就好了。
活给自己看,好好的活给那些嘲笑你的人看,别人不喜欢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面对是最强大的武器。
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所以大可不必因为这些而放弃了你的梦想。
关于流言蜚语的名言
1. “流言蜚语就像那漫天的风沙,能迷住你的眼,让你看不清真相。
”比如在学校里,有些同学会因为一些不实的传言而对别人产生偏见,这多不公平呀!
2. “别让流言蜚语成为你生活中的乌云,挡住了阳光。
”就像在职场上,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多可恶啊!
3. “流言蜚语是把无形的刀,伤人于无形之中。
”想想看,明星们经常要面对各种谣言的攻击,他们该多无奈呀!
4. “不要轻信那些流言蜚语,它们很多时候只是无聊的人编造的假话。
”就好比村子里总有人传一些捕风捉影的事,误导大家,真让人无语!
5. “流言蜚语就像病毒,会迅速传播,造成危害。
”比如在网络上,一个谣言可能瞬间传遍全网,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痛苦,这难道不可怕吗?
6. “别被流言蜚语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判断。
”像那种听到点风吹草动就信以为真的人,多容易被误导呀!
7. “流言蜚语有时候比暴力更可怕,能摧毁一个人的精神。
”你看那些被谣言中伤的人,内心该有多受伤啊!
8. “要勇敢地对流言蜚语说不,坚守自己的信念。
”就像那些面对众人质疑却依然坚持梦想的人,多了不起啊!
9. “流言蜚语是生活中的噪音,要学会屏蔽它。
”好比走在路上听到那些闲言碎语,不理睬就对了,干嘛让它们影响心情呢!
10. “别让流言蜚语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想想如果因为一些谣言就放弃自己的追求,那多可惜呀!
我的观点是:流言蜚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影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关于谣言的句子1、与其轰轰烈烈后曲终人散空愁暮,不如简简单单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
2、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作者:方志敏3、这些话都是无的放矢的谣言,你又何必在意呢?4、人越年轻的时候,分手的理由越多。
有时只是因为一句气话,一个谣言,一个疏忽,一点傲气,一点少不更事,或者,只是因为你复杂的小脑袋想得太多。
5、他们常常三人成虎乱制造谣言,不要相信他。
6、平民百姓很少根据事实,却往往根据谣言来判定事物的价值。
作者:西塞罗7、制造这种谣言的人显然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目的就是希望你们领导部门闹矛盾。
8、许多网路传言常传得甚嚣尘上,但事后都证实只是谣言。
9、他也间接提到了坊间各种关于他私生活的流言蜚语;尽管已婚,关于他的性取向的谣言成为有关议会八卦的主题已有多年了。
10、一路行走一路怀疑,一路怀疑一路行走,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想起了我们遥远的先人,他们就是这样从森林和沼泽中走出来的,队伍中经常因风暴的去来、猛兽的出没、歧路的选择而议论纷纷,他们的领路人也会因谣言和非难而无辜牺牲,但他们终于走出来了,走到了文明的开阔地。
作者:余秋雨11、风风雨雨:不断地刮风下雨。
比喻障碍重重。
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
12、我除了放不下你,其他都挺好的。
13、他太熟悉农村和农民了,偏僻愚昧是生长迷信和谣言的沃土,现在被谣言感染的人们亲托亲邻传邻,正在麻河大地上的青山绿水间奔走相告,长翅膀的谣言一夜之间就会翻越山山岭岭,传遍麻柳河大地上只要有人的每一个角落。
14、我相信,我爱的人们,他们也在默默地爱着我。
15、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16、谣言止于智者,人云亦云,实在不可取。
17、回忆是一种内心的谣言。
出处:杜马岛18、有这话我真不想说,你在网上骂我好几年了累不累啊?我吃多少药也解不了你的毒。
网络不是用来宣泄和谣言的地方。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
4、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5、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重点难点1、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2、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上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学习提示王安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驻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
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探讨“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三、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
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第二单元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
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 。
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
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 要张口说出。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B.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C.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D.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言而喻颠扑不破盈盈在目情不自禁B.不可理喻颠扑不破历历在目身不由己C.不言而喻不攻自破历历在目情不自禁D.不可理喻不攻自破盈盈在目身不由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B.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C.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D.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所谓的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句话很著名,很铁血。
我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高度,可我也不会轻易反对鲁迅先生说过的话。
话题作文写作担当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09年第47期【模拟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过:“大事小事看担当。
”徐世昌说:“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
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足脚跟。
”温总理有句名言:“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可以为他人,也可以为国家、为民族……担当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躲避。
担当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践行的。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则哲理性的话题作文,而哲理性作文在于考查考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考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创造水平等。
它一般要求考生多角度感悟人生,且需要言之有理。
这类作文的构思,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他人有影响、有意义的人生片段来诠释主题内涵。
就该话题而言,考生应充分把握“担当”的内涵。
担当是一种态度,它需要我们有铁肩担道义的气魄,有舍我其谁的大公大勇之心,有担当起家庭、社会、民族、国家赋予的使命的决心。
不躲避,不推诿,不迷失,为人处事坦坦荡荡,此乃大丈夫也。
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考生要积极构思,多角度全方位地搜索关于“担当”的素材,回溯历史,联系现实,充分挖掘相关素材。
在把握素材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来诠释话题。
如: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阐述勇于担当的人和不敢担当的人不同的人生结局;运用演绎历史的方法,讲述王昭君的出塞和亲、史可法的临危不惧等历史事实……总之,考生只要充分理解该话题的内涵,掌握丰富的素材,并注重其哲理思辨性,即写作时注意其思想深度,那么就可以轻松地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佳作了。
【习作展示】敢于担当□王菁古往今来,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众人态度各异,心境亦有所不同。
心诚坦荡,流言将不攻自破
心诚坦荡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心诚坦荡会赢得别人的真诚相待,以致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引为至交,可以有许多知心的朋友,多数人愿意与其交往,即使有一些流言蜚语也会不攻自破。
石苞是西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
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
他平时勤奋工作,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官兵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占据长江以南的吴国还依然存在,吴国的君主孙皓也还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
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南担任监军的人名叫王琛。
他平时就瞧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起。
”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就是指石苞。
于是他就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
”而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晋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
”等到王琛的秘报送上去以后,晋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
正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了关于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
石苞也听到了吴国军队将要来进犯的消息,便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晋武帝听说石苞固守自卫的消息后更加怀疑,就对中将军羊祜说:“吴国的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呼应,两面夹攻,几乎没有例外的。
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祜自然不会相信,但晋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解除。
而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可他过了一天时间也没有去报到,这就更加引起了晋武帝的怀疑,于是,晋武帝就想要秘密地派兵去讨伐石苞。
晋武帝发布文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实力,修筑工事,封锁水路,劳累和干扰了老百姓,应该免他的职务。
”接着就派遣太尉司马望带领大军前往征讨,又调了一支人马从下邳赶到寿春,形成对石苞的讨伐之势。
王琛的诬告,晋武帝的怀疑,对石苞来说,他一点也不知道,到了晋武帝派
兵来讨伐他时,他还感到莫名其妙。
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
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无所畏惧。
”于是,他采纳了部下孙铄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处理。
晋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
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怎么不做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子就打消了。
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晋武帝的重用。
石苞面对不平,心底无私,心诚坦荡,最终使晋武帝自省,也消除了自己的不平之境。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心诚坦荡的人获得发展的机会有时可能不如弄虚作假、投机钻营的人来得快。
但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不会明白,在他们得到金钱、地位和满足的同时,已经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品格,显得猥琐而渺小;而心诚坦荡的人获得的成功才是一种真正的成功,即使是小的成就也总是显得那么坦荡而自然。
韩非子说过,巧诈不如拙诚,小信诚则大信立。
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心诚坦荡,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汉章帝时,孔僖与涿郡(治所在涿县,即今河北涿县)人崔骃(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当时与《汉书》的作者班固齐名)同在太学学习。
有一次,他们二人一起谈论孝武皇帝(即汉武帝),说孝武皇帝刘彻开始做天子时,尊崇信仰圣人的治道,五六年间,声誉超过了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后来他放任自己,忘了自己以前的优点。
不想这些话被邻屋的一个同学听到了。
那个同学上书皇帝,汇报“崔驷、孔僖二人诽谤先代皇帝,讥讽当今皇上”。
汉章帝知道这件事后,就吩咐主管部门查办。
崔驷去见官吏接受讯问。
孔僖则上书自己辩护。
孔僖写道:“一般所谓诽谤,就是说实际没有这事而凭空污蔑他人。
至于像孝武皇帝,他政绩的好坏,明确地记载在汉史上,清楚如同日月。
我们的那种谈
论,是直说史书上的事实,不是凭虚诽谤。
当皇帝的,做好事做坏事,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都是有来由的,所以是不能够责备别人的。
“再说陛下您做皇帝以来,政教方面没有什么过失,对人民有恩惠,这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的事,小臣我们偏要讥讽什么呢?假使我们批评的是实际情况,那么本就应该诚心改正。
倘若说得不妥当,也应该包涵宽容,又有什么罪呢?
“陛下您不推寻根本大计,自己做个深远的打算,竟纵容个人憎恶来大快自己的心意。
我们被杀,死就死吧;可是天下的人一定会转移视线,改变想法,从我们这个事件中,窥测到了陛下您的心思。
从今以后,假如见到有什么不对的事,再也没有人去说了。
“陛下应该听说过,春秋时代,齐桓公俘获了管仲,听说他有治国大才,便盛礼相待。
谈话间,齐桓公指出襄公在世时,筑高台,好狩猎,贪女色,侮贤士,国政搞得很糟,问以后应该怎么办。
管仲接着提出了一套治国的办法。
此后,齐桓公就依照管仲提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群臣也都能够为国尽心尽力。
现在陛下您居然打算为距今十代之远的武帝隐晦事实,难道不是跟齐桓公的做法相反吗?
“这一次,恐怕会被主管官员一下子给定成罪状,我被屈含冤,不能自己申诉;假使后代评论者据此擅自将陛下您比做什么样的君主,又怎么可以再让您的子孙皇帝来掩盖事实呢?我小心郑重地来到皇宫门前,恭敬地等候严厉的处罚。
”
汉章帝看了孔僖上奏的书章以后,立刻下令不许追究,并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
诚是真实不欺的品格,孔僖与同学崔骃在一起谈论孝武皇帝,直说史书上的事实,并没有凭虚诽谤。
遭诬后,孔僖上书皇帝,为自己辩护陈述了事实,讲明了利害,这是诚。
章帝看了以后下令不许追究,并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这是对诚者的褒扬。
诚实的力量是一种敞开的力量,它能以心诚坦荡之怀,使欺诈流言不攻自破,并使误会销迹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