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病毒信息技术知识
- 格式:pptx
- 大小:334.74 KB
- 文档页数:12
《计算机病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病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计算机病毒》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了解计算机安全、提高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所选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计算机病毒知识体系。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教材内容编排合理,逻辑清晰,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
但教材中的案例可能相对较为陈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最新的案例,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然而,学生对于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与计算机病毒相关的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防范意识,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
基于以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传播途径。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与安全防治选择题知识点1:病毒的概念:人为编制的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病毒的特征: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发作时对系统进行不同程序的干扰和破坏。
有的仅干扰软件的运行而不破坏软件;有的占用系统资源,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有的修改、删除文件和数据;有的毁坏整个系统,使系统瘫痪;有的破坏计算机硬件。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具有自身复制到其他程序中的特性。
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系统后,就开始寻找可以感染的程序,并进行感染复制。
A.触发性B.传染性C.寄生性D.破坏性8. 计算机病毒侵入系统后,一般不立即发作,而是等待“时机”一到才发作这种特性叫作CA.传染性B.寄生性 C.潜伏性D.隐蔽性9. 一种病毒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计算机病毒只破坏计算机软件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这种计算机病毒是DA.冲击波B. 木马病毒C. backdoorD. CIH10. 电子邮件的发件人利用某些特殊的电子邮件软件,在短时间内不断重复地将电子邮件发送给同一个接收者,这种破坏方式叫做BA. 邮件病毒B. 邮件炸弹C. 木马D.蠕虫11. 以下肯定不是计算机感染病毒的迹象的是CA.计算机运行程序异常,反应迟缓B.没有操作情况下,磁盘自动读写C.软驱弹不出软盘D.设备有异常现象,如显示怪字符,磁盘读不出来等12. 有关计算机病毒描述正确的CA.它和生物病毒一样,可以感染人B.只要开机,病毒就会发作C.病毒是人为制作的程序D.只要系统速度变慢,电脑一定是感染上了病毒13. 计算机病毒主要会造成下列哪一项的损坏CA.显示器B.电源C.磁盘中的程序和数据D.操作者身体14. 计算机病毒CA.易防范B.不传染C.可发作D.会自行消失15. VBS脚本病毒有很强的自我繁殖能力,其自我繁殖是指AA. 计算机病毒只感染扩展名为.exe的文件B.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C. 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磁盘、网络等媒介传播、扩散D.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19. 小李发现一个怪现象,有一个exe文件昨天还是15KB今天变成了15MB,这有可能是CA.15KB=15MB,没什么奇怪的B.15KB变成15MB,可能被压缩软件压缩了C.有可能染病毒了D.这个文件随着时间流逝变大了20. 计算机启动时运行的计算机病毒称为CA.恶性病毒B.良性病毒C.引导型病毒D.文件型病毒21. 通常所说的“宏病毒”,主要是一种感染____类型文件的病毒BA..COM B..DOC C..EXE D..TXT22. 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往往不存在于邮件的CA.附件中B.地址中C.主题中D.正文中23. 目前,U盘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哪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CA.打开U盘时用鼠标双击B.经常用消毒水消毒C.使用U盘时先查毒D.打开windows的自动播放功能24. 如果我们想使一台装有重要资料的计算机避免被同一局域网中的其他机器传染上病毒,下面哪种方法可以做到BA.把计算机放到离别的计算机很远的地方B.把计算机的网线拔掉不和别的机器联网C.把计算机安装两块网卡D.ABC都可以A34. 为了减少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应AA.不运行来历不明的软件B.尽可能用软盘启动计算机C.把用户程序和数据写到系统盘上D.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35. 计算机病毒可能通过()传播A①软盘②光盘③优盘④网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6. 病毒传播的途径是DA.电子邮件B.下载软件C.浏览网页D.以上都是37. 在Windows系统中打开磁盘或U盘时,其根目录下的( )文件会自动运行,很多病毒就是通过这个功能传播的。
七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复习知识点(1)模块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运动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客观描述。
2、信息可以借助文字、图像、声音、数字、影像等载体来呈现和传播。
3、获取信息的工具:照相机、摄像机、电视、电脑、录音机、报纸等。
4、信息技术(简称IT):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
其主要支柱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简称“3C”技术。
5、信息技术负面影响:(1)信息泛滥;(2)信息犯罪;(3)现实社会所固有的道德与文明在网络环境下失去约束力;(4)网络误用。
6、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要努力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信息意识的培养。
(2)信息能力的培养。
(3)信息行为的培养。
(4)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的培养。
7、计算机中所有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送,均采用二进制数或二进制编码。
8、一个二进制位称为一个比特(bit),比特是表示数据的最小单位。
8个二进制位称为一个字节(B),字节是最基本的信息存储单位,一个字节可以存储一个英文字母或符号。
单位换算:1B=8比特,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第二课认识计算机硬件1、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2、计算机硬件系统按功能分为: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5部分。
3、计算机硬件系统按结构分为:主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3部分。
4、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摄像头、麦克等;输出设备:显示器和显卡、音箱和声卡、打印机等。
5、主机里面有: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电源和各种插件板。
6、中央处理器:简称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
CPU的型号决定一台计算机的档次和运算速度。
CPU的运算速度用主频来表示,主频越高,速度越快。
7、主板类型和档次决定计算机的类型和档次,主板性能决定计算机性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内容。
一、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等,而软件则是通过编程语言编写的代码。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硬件执行软件代码来实现各种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互联网是全球计算机网络的集合体,它使用标准的互联网协议来实现信息传输。
三、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系统和数据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的能力。
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抵赖性。
保密性要求只有授权的人可以访问和使用信息,完整性要求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可用性要求信息系统随时可用,不可抵赖性要求信息发送方或接收方不能否认其行为。
四、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护措施网络安全面临着多种威胁,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
为了提高网络安全,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补丁、设置强密码等。
五、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涵盖了多种工具和应用,如电子邮件、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和管理大量的信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六、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分类和应用计算机编程语言是用于编写软件代码的工具。
按照功能和用途的不同,编程语言可以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用于底层的硬件控制,高级语言更适用于应用程序和软件开发。
七、常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Mac OS和Linux等。
信息技术知识点及名词解释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常的通信交流到复杂的科学研究,从便捷的在线购物到高效的工业生产,信息技术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和名词。
一、计算机硬件1、中央处理器(CPU)这是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执行各种计算和控制任务。
它的性能直接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处理能力。
2、内存(RAM)用于暂时存储计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内存越大,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的任务就越多,运行速度也会相对更快。
3、硬盘是计算机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的设备,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文档、图片、视频等。
4、显卡负责处理图像和图形相关的计算任务,对于游戏、图形设计和视频编辑等工作至关重要。
5、主板将计算机的各个组件连接在一起,使它们能够协同工作。
二、计算机软件1、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与计算机交互的界面。
2、应用软件包括办公软件(如 Microsoft Office、WPS)、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 Photoshop)、视频编辑软件(如 Adobe Premiere)、游戏软件等,满足了人们在不同领域的各种需求。
3、编程软件例如 Python、Java、C++等编程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帮助开发者编写和调试程序。
三、网络技术1、互联网(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
2、网络协议如 TCP/IP 协议,规定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和格式,确保不同设备之间能够准确无误地通信。
3、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之间的数据转发和路由选择。
4、防火墙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网络攻击,保护网络内部的安全。
5、无线网络(WiFi)通过无线电波实现设备的无线连接,让我们能够摆脱网线的束缚,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防治计算机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危害。
(2)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法。
(3)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工具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危害。
(2)常见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法。
2、教学难点(1)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正确使用和设置。
(2)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4、演示法演示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操作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攻击导致系统瘫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治计算机病毒。
2、知识讲解(20 分钟)(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程序代码或指令集合,它能够自我复制并在计算机系统中传播,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如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隐蔽性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列举计算机病毒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如数据丢失、系统崩溃、隐私泄露、网络瘫痪等,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防治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案例,如“熊猫烧香”“勒索病毒”等,分析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造成的危害。
计算机教案(优秀5篇)计算机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知道它的产生及传播途径,正确对待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杀毒软件,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通过学习,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意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2、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2、学会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杀毒、使用正版、安装软件、备份等)。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自觉遵守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等条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2、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4、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学习。
教学难点:1、认识计算机病毒。
※2. 正确使用杀毒软件。
3、如何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意识。
课前准备:windows xp系统、杀毒软件。
教学设备:机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1、同学们平时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病毒?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病毒的一些知识,首先来看一则flash(播放flash:小胖vs电脑病毒)1、看了这则flash,大家有什么想法?2、flash中的小胖是怎么对待电脑病毒的?3、我们同学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如果遇上病毒了是怎么解决的呢?4、看来同学们家里都很有钱,电脑中病毒了换一台就好了,你们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也是不可取的,下面让同学们从书上、网上以及老师放在你们桌面上的资料里了解一下病毒,在看资料的同时找出下面四个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电脑病毒(2)病毒的特征(3)病毒的传播方式(4)怎么预防病毒5、学生回答6、计算机病毒知识竞答7、小结:flash电脑病毒的自白8、看了病毒的自述,我们知道,其实计算机病毒并不可怕,大家回去可以为你的电脑做一次全身检查。
问题答案:(1)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整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技术,在信息领域中进行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对于信息技术的考试,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考试知识点的整理。
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卡等。
- 计算机操作系统: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macOS等。
- 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等。
-数据存储:介绍常见的数据存储介质,如硬盘、光盘、U盘等。
-计算机安全:介绍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安全漏洞等知识。
2.计算机编程语言- 常见的编程语言:如C、C++、Java、Python等。
-基本语法:掌握变量、数据类型、控制语句、循环和函数等基本语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介绍常见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等,以及基本的算法,如排序、查找等。
-编程思想:了解面向对象、函数式编程等不同编程思想。
3.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基础知识:了解数据库、表、字段、数据类型等基本概念。
-SQL语言:掌握SQL的基本语法,包括查询、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设计:了解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范式,如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等。
- 数据库管理系统:了解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Oracle 等。
4.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HTTP协议、FTP 协议等。
-网络设备:了解常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
-网络安全: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VPN、加密等。
5.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数据传输方式:介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如串行传输、并行传输等。
-常见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卡等。
-网络拓扑结构:介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拓扑、环型拓扑等。
-网络通信协议:介绍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HTTP、FTP 等。
三、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2、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意识;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操作;2、增强学生在日常信息处理和交流过程中的病毒防意识。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与Internet相连,带音响设备和无线话筒);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3、web服务器(支持ASP);4、“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学习资源网;5、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系统。
七、学生分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他们心中仍有个谜没有解开——什么是病毒?现在,他们操作电脑已经娴熟,使用电脑、网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对于病毒,他们好奇且有点恐惧。
八、教学策略本节以伪装成游戏的演示程序,吸引学生点击,造成学生机中毒现象的方式导入,引起学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自然而然地思考什么是病毒。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病毒的特征,并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病毒的防治,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防毒意识及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1、教法:2、学法:教案十、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系统来进行,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评价及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评价的详细描述如下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教师)十一、教学反思在设计本课时我把“凸显学生主体”作为核心理念,整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本课还以培养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防意识及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为核心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体会较为深刻:1、体验引入部分,通过利用模拟“病毒”发作来引入课题,起到震撼教育的效果,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对病毒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病毒的特征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准确理解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