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
- 格式:docx
- 大小:36.97 KB
- 文档页数:17
2009-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纸介版价格:4000元/篇页数:105页完成日期:2010-06-09电子版价格:4500元/篇纸介版+电子版价格:元联系方式:0086-21-64871266 网址:2009-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摘要200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共计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5%。
2009年各季度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并在2009年第三季度由下降转为上升,累计增长2%。
这说明2009年中国物流行业在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开始企稳回升。
2010年一季度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5.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8%,预计2010年全年中国物流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图:2009年各季度社会物流总额及增长率(累计)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年中国共完成货运量274.4亿吨,同比增长12.2%;完成货运周转量119188.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5.2%。
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来看,公路货运仍然是主力。
2009年公路货运量为209.7亿吨,占总货运量的76.41%;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各占总货运量的12.13%和11.44%;而航空货运仅占总货运量的0.02%。
图:2009年中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所占货运量比例情况整理:水清木华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铁路基建计划投资7000元,轨道建设规划长度450公里,高于2009年水平。
铁路及轨道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铁路货运能力,再加上铁路具有运输成本低、货运数量大的优点,未来铁路货运在货运总量中的份额将逐渐上升。
本报告分别介绍了铁路货运、公路货运、航空货运、水路货运的现状和未来方向,同时分析了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石化物流、医药物流、煤炭物流、家电物流的发展趋势及代表性企业。
最后,为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物流行业,本报告研究了最有代表性的17家综合性物流企业。
正文目录第一章中国物流行业整体发展情况1.1 物流行业界定1.2 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1.2.1 社会物流总额1.2.2 社会物流总费用1.2.3 物流业增加值1.2.4 货运情况1.3 2009年物流行业发展特点第二章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2.1 政策环境2.2 经济环境2.2.1 GDP2.2.2 进出口2.3 交通环境2.3.1 公路建设2.3.2 水运建设第三章中国交通运输货运行业发展状况3.1 铁路货运3.1.1 中国铁路货运情况3.1.2 中国铁路货运发展方向3.2 公路货运3.2.1 中国公路货运情况3.2.2 中国公路货运发展方向3.3 航空货运3.3.1 中国航空货运情况3.3.2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方向3.4 水路货运3.4.1 中国水路货运情况3.4.2 中国水运发展方向第四章汽车物流4.1 汽车物流发展现状4.2 汽车物流运输模式4.3 汽车物流发展趋势4.4 汽车物流重点企业4.4.1 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ANJI TNT Automotive Logistics Co.,Ltd.)4.4.2 中铁特货(China Railway Special Cargo Services Co., Ltd.)第五章钢铁物流5.1 钢铁物流发展现状5.2 钢铁物流模式5.3 钢铁物流发展趋势5.4 钢铁物流重点企业5.4.1 五矿物流(Minmetals Logistics Group co.,LTD)5.4.2 百科集团(B&K Group)第六章石化物流6.1 石化物流发展现状6.2 石化物流业务类型6.3 石化物流重点企业6.3.1 长航油运(NANJING TANKER CORPORATION)6.3.2 中化国际(Sinochem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第七章家电物流7.1 家电物流发展现状7.2 家电物流发展趋势7.3 家电物流重点企业7.3.1 安泰达物流(Attend Logistics)7.3.2 安得物流(ANNTO)第八章煤炭物流8.1 煤炭物流发展现状8.2 煤炭物流重点企业8.2.1 大秦铁路(DAQIN RAILWAY CO.,LTD)第九章医药物流9.1 医药物流发展现状9.2 医药物流发展趋势9.3 医药物流重点企业9.3.1 九州岛通医药集团(JOINTOWN PHARMACEUTICAL GROUP)9.3.2 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Sinopharm Logistics Co.,Ltd)第十章重点区域物流发展分析10.1 长三角10.1.1 长三角物流业发展现状10.1.2 长三角物流业存在的问题10.1.3 长三角经济圈重点省市物流业发展展望10.2 泛珠三角10.2.1 泛珠三角物流发展现状10.2.2 泛珠三角经济圈物流业发展优势10.2.3 泛珠三角经济圈重点省市物流业发展情况10.3 环渤海湾10.3.1 环渤海湾物流业发展现状10.3.2 环渤海经济圈重点省市物流业发展情况第十一章综合物流企业分析11.1 UPS11.1.1 公司简介11.1.2 经营状况11.1.3 亚洲转运中心顺利运营11.2 FEDEX11.2.1 公司简介11.2.3 加大中国市场投入11.3 DHL11.3.1 公司简介11.3.2 经营状况11.4 宝供物流(P.G.LOGISTICS GROUP CO., LTD)11.5 中国外运(SINOTRANS LTD)11.5.1 公司简介11.5.2 经营状况11.6 中国远洋(COSCO LOGISTICS)11.6.1 公司简介11.6.2 经营情况11.7 中海集团(CHINA SHIPPING GROUP)11.7.1 公司简介11.7.2 经营状况11.8 上港集团(SIPG)11.8.1 公司简介11.8.2 经营情况11.9 宁波海运(NINGBO MARINE COMPANY LIMITED)11.9.1 公司简介11.9.2 经营情况11.10 飞马国际(FEIMA)11.10.1 公司简介11.10.2 经营情况11.11 中储股份 ZHONG CHU DEVELOPMENT STOCK CO.,LTD11.11.1 公司简介11.11.2 经营情况11.11.3 发展前景11.12 招商轮船(CHINA MERCHANTS ENERGY SHIPPING CO.,LTD)11.12.1 公司简介11.12.2 经营情况11.13 长江投资(Y.U.D. YANGTZE RIVER INVESTMENT INDUSTRY CO.,LTD.)11.13.1 公司简介11.13.2 经营情况11.14 怡亚通(ETERNAL ASIA)11.14.1 公司简介11.14.2 经营情况11.15 铁龙物流 CHINA RAILWAY TIELONG CONTAINER LOGISTICS CO.,LTD.11.15.1 公司简介11.15.3 发展前景11.16 新宁物流 XINNING LOGISTICS11.16.1 公司简介11.16.2 经营情况11.16.3 发展前景11.17 宅急送(ZJS EXPRESS)第十二章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2.1 中国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12.2 发展趋势部分图表目录图:2006-200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表:200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构成图:2006-200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表:200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图:2006-2009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表:2009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图:2006-2009年中国货运总量图:2006-2009年中国货运周转量表:中国物流行业相关政策图:2007-2010年中国GDP走势图图:2004-2009年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表:2010年第一季度分洲别进出口总值表: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分地区排名表:2010年4月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表:2010年4月全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表表:2010年1-4月中国进出口简要情况表表:中国公路“十一五”规划目标表: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方案表:中国水路“十一五”规划目标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优缺点比较图:2006-2009年中国铁路货运量图:2006-2009年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表:2009年中国主要产品铁路货运量表:2008-2011年中国铁路基建投资情况表:2009-2010年计划完工铁路图:2006-2009中国公路货运量表:2009-2010年中国公路货运月度平均价格图:2006-2009年中国民航货运量图:2006-2009年中国水运货运量图:2006-2009年中国水运货物周转量表:2010年1月中国沿海(散货)平均运价表:主要汽车厂商物流模式表:中铁特货运输车类型及数量表:中国钢材流通渠道表:2009年五矿物流经营情况图:2005-2010年百科集团营业收入图:2005-2010年百科集团净利润图:1998-2008年中国化学品产值占总产值比例表:石化物流公司参与的物流环节图:2005-2010年长航油运总收入图:2005-2010年长航油运净利润表:2009-2013年长航油运运力情况图:2005-2010年中化国际总收入图:2005-2010年中化国际净利润表:2009年中化国际分业务收入情况表:中国重点家电厂商及销售商物流公司图:2006-2009年安得物流营业收入图:2006-2009年安得物流净利润表:2006-2009年安得物流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图:2005-2010年大秦铁路营业收入图:2005-2010年大秦铁路净利润图:2007-2009年国药物流销售收入图:2007-2009年国药物流利润总额表:2008-2009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分区域排名表:2009年长三角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情况表:2009年1-11月泛珠三角重点港口货物吞吐量表:2009年5月泛珠三角地区各省市累计货运量表:2009年1-11月环渤海湾重点港口货物吞吐量表:2009年5月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累计货运量表:2009年中国物流企业按业务收入排前10强名单表:UPS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进程图:2005-2009年UPS总收入图:2005-2009年UPS净利润图:2005-2009年FedEx营业收入图:2008-2009年FedEx分部门收入及利润表:2008-2009年DHL营业收入图:宝供物流运作网络表:2008-2009年中国外运各业务运营情况图:2005-2009年中国外运营业额图:2005-2009年中国外运税前利润表:2009年中国外运分业务营业额比重图:2005-2010年中国远洋营业收入图:2005-2010年中国远洋净利润表:2008-2010年中国远洋集运业务分航线运输收入表:2008-2010年中国远洋集运业务分航线运量表:2008-2010年中海集团下属公司收入情况图:2005-2010年上港集团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表:2009年上港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图:2005-2010年宁波海运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表:2009年宁波海运分业务收入构成图:2005-2010年飞马国际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表:2009年飞马国际分地区业务收入构成图:2005-2009年中储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图:2005-2009年中储股份净利润表:2010年中储股份定向增发募集资金项目图:2005-2010年招商轮船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表:2009年招商轮船分业务收入情况表:2010年干散货分船型即期市场TCE 运价图:2005-2010年长江投资营业收入及利润图:2005-2010年怡亚通营业收入及利润表:2004-2010怡亚通物流业务经营情况表:2009年铁龙物流各项业务收入占比图:2005-2010年铁龙物流主营业务收入图:2005-2010年铁龙物流净利润图:2006-2009年新宁物流主营业务收入图:2006-2009年新宁物流净利润表:2009年新宁物流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图:2009年新宁物流分区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表:新宁物流投资项目表:2010年上半年中国建成集装箱中心站列表。
2010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及未来走势作者:赵小明范安来源:《集装箱化》2010年第07期1当前市场概况经历了2009年的风雨飘摇,航运企业终于在2010年初“赢”来久违的春天。
2010年首季,各航线运价均走出谷底,个别航线更是连创新高,其中,亚欧航线表现最为抢眼,虽然近期运价有所回调,但仍然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此外,泛太平洋航线运价强劲反弹,亚太区域内航线运价稳步回升,澳大利亚航线表现不俗,就连原先表现最不理想的中东航线也突破了前期运价滞涨的局面。
从2010年第1季度的业绩来看,船公司的经营状况已大幅改善。
除亚洲主要船公司由于航线结构原因仍有小幅亏损外,欧洲主要船公司如马士基、达飞、赫伯罗特等均已恢复赢利。
据统计,截至2010年5月,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共计1 341.9万TEU;订单运力416.2万TEU,占现有运力的31.0%;闲置运力占现有运力的5.3%。
预计2010年交付的新造船运力约占现有运力的9.5%,集装箱贸易量将增长8.8%。
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集装箱船运力供给比需求高6%左右,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供求状况不容乐观。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推动运价持续上涨呢?当前运力供求的真实状况又如何呢?2供求基本面分析2.1需求面从全球来看,除欧洲经济受希腊等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而存在不确定性外,各大经济体的复苏方向基本明确,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左右。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集装箱贸易量基数偏低,2010年集装箱贸易量增长10%以上几无悬念。
2010年首季度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火爆并非只是欧美补库存而导致的短期现象。
从欧美日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见图1~4)来看,需求回暖信号非常明确,国内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工厂开工率、订单量等均可验证这一事实。
2.2供给面2.2.1船舶拆解步伐加快一方面,迫于经营成本的压力,船公司需要逐步淘汰老龄船;另一方面,为顺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船公司需要对小型老旧船舶进行拆解和处理。
亚欧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运价分析摘要:从亚洲各港口经马六甲海峡穿过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抵达欧洲各国港口的航线,称之为亚欧航线。
亚欧航线是联结欧洲众多的发达国家群与经济增量、增速位于世界前列的且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及亚洲新兴国家群的最重要的商贸路线。
该线沿途所经地区国家众多、物产丰富、货源充足,成为各大班轮公司争夺的重点航线。
但近期希腊或退出欧元区的危机以及欧洲经济、中国经济数据的低迷,则对亚欧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亚欧航线上的集装箱运输市场将会持续低迷。
关键词:1 引言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条集装箱航线是远东—北美航线,远东—欧洲、地中海航线和北美—欧洲、地中海航线。
这三条航线将当今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三个板块—北美、欧洲和远东联系起来。
这三大航线的集装箱运量占了世界集装箱水路运量的大半壁江山。
以亚欧主要贸易方中国和欧盟为例,后者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以纺织品、家具和玩具等轻工产品为主,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等。
传统的亚欧航线货量大、航程长且港口及水深条件良好,因此大型集装箱船特别是超过8000TEU以上型船都会被投入到这条航线。
不可否认的是,大型集装箱船因为规模优势在成本上比小型船舶更受青睐。
但是受到欧债危机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亚欧航线也没有往常的走俏,一些大型船公司纷纷从亚欧航线撤出少许运力。
2 回顾去年的亚欧航线2011年航运整体情况惨淡,运价直线下跌。
经融危机以来,欧盟受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轮番打击,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了亚洲对欧洲的出口。
印度、韩国、泰国三国出口增长已开始放缓。
由于欧洲经济低迷,购买力不足,即便是处在航运旺季,总货量也没有明显的提高。
运力严重过剩,从马士基开始,不断有大量8000TEU以上的大船进入市场,市场运力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2011年远东/西北欧航线全年集装箱货运量同比增长约为5.05%。
2011年远东/地中海航线全年集装箱货运量同比增长约为6%。
一、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发展现状1.我国港口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状况我国集装箱运输主要以外贸集装箱为主,水路运输方式发挥了龙头作用,自1973年天津港开通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以来,伴随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迅速增长,目前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 28亿标箱,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吞吐量首次出现下降,但仍然达到1. 21亿标箱。
2007年,全国拥有253个万吨级及以上集装箱专业化泊位,主要分布在沿海港口。
大型集装箱港口在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上海、深圳、青岛、宁波、广州前5位港口占65%以上,排序前10位港口占80%以上。
尽管我国主要港口都与铁路线相连,既有港口铁路站,也有港区连接线,有的港口铁路线已到达码头前沿,具备了发展铁路集疏运的基础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十分缓慢,集疏运过分依靠公路,在全国港口集装箱集疏运量中,公路约占84%,水路约占14%,铁路占1.5%左右。
铁路集疏运比重最高的连云港、大连港,2007年海铁联运量也分别只有9. 07和18万标箱,分别占全港集装箱集疏运量的9. 02%和4. 72%,与发达国家通常20% ~25%的铁路集疏运比重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2.我国铁路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状况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运营1吨、5吨、10吨铁路标准箱。
以2000年6月铁路首次开行集装箱班列为标志,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铁路运输国际标准箱的数量显现稳步增长,按照国际标准箱设计的集装箱专用平车也逐步投入使用。
2007年11月全路停止办理10吨集装箱运输业务,并开始加快淘汰1吨和5吨铁路标准箱。
目前,全国铁路公布的可以办理20英尺集装箱的车站483个,40英尺集装箱的车站277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建有铁路集装箱办理站。
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与趋势一、本文概述集装箱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集装箱多式联运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当前状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然后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效率、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本文将探讨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促进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物流业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历程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发展起来的。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集装箱运输技术,并逐渐将其应用到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中,标志着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初步形成。
在9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物流需求的不断扩大,集装箱多式联运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铁路集装箱运输,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的不断创新,集装箱多式联运逐渐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联系更加紧密。
近年来,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新型港口的建设,为集装箱多式联运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条件。
随着绿色物流、智能物流等理念的普及,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也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浅析国际集装箱运输现状及发展摘要:集装箱运输在过去的50年中不断改变着航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多式联运更加经济便捷;开发和创造新市场成为可能;货运的安全性和效率得到提升。
集装箱运输业在贸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优化运输和供应链的同时,为全球贸易创造商机,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应用,发展,效益,多式联运,一、集装箱运输的概述(一)集装箱运输的定义集装箱运输(Container transport),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
(二)集装箱运输的应用范围集装箱既可装船利用水路运输,也可通过铁路、公路运输,中途更换车船不必把货物取出,可以提高装卸效率,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消除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货物的损失,简化繁杂的手续,加快车船周转,降低运输成本。
同时,集装箱运输可做到从发货人的仓库直接送到收货人的仓库,不必利用中转仓库,实行“门到门”的运输服务。
二、集装箱的发展历程(一)初始阶段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初始阶段(19世纪初~1966年),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
19世纪中叶,在英国的兰开夏已出现运输棉纱、棉布的一种带活动框架的载货工具,这是集装箱的雏形。
1900年,在英国铁路上首次试行了集装箱运输。
1966年以前,集装箱运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虽然集装箱运输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其优越性已经得以显示,这为以后集装箱运输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阶段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阶段(1967年~1983年),自1966年至1983年,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人们承认,以海上运输为主导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是世界交通运输进入集装箱化时代的关键时期。
集装箱船舶的行踪已遍布全球范围。
在此时期,传统的件杂货运输管理方法得到了全面改革,与先进运输方式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电子计算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尤其是1980年5月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集装箱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贸易活动不断扩大,物流运输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集装箱运输作为现代物流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从集装箱运输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二、集装箱运输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集装箱运输是指利用标准化集装箱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物流方式。
2. 特点:(1)标准化:集装箱具有统一的规格和尺寸,方便货物装卸和转运。
(2)多式联运:集装箱可以通过船舶、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工具进行联运。
(3)高效性:由于采用了标准化的设计和操作程序,使得集装箱运输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
三、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现状1. 全球市场规模: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海洋贸易量约为11.08亿TEU(20英尺等效单位),其中中国贸易量最大,占比为39.1%。
2. 行业竞争格局: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主要由世界五大航运联盟垄断,分别是马士基、地中海、欧洲、太平洋和中远海运。
其中,马士基是全球最大的船运公司,其市场份额约为16%。
3. 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和贸易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国家。
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34个百万级以上港口,其中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四、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1. 智能化: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未来集装箱运输将会更加智能化。
例如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货物位置、状态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2. 环保化: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集装箱运输将会更加注重环保问题。
例如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进行船舶动力供应等。
3. 多式联运:未来集装箱运输将会更加注重多式联运。
例如采用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工具实现货物的快速、高效运输。
4. 服务化:未来集装箱运输将会更加注重服务品质。
例如提供贴心的客户服务、优化物流供应链等。
6船艇S &Y 第36期J P 摩根证券(亚太区)日前刚公布一份关于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分析报告。
报告认为,今年至今为止的运输行业需求增长相信是近12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年。
在刚过去的8个月内,全球市场集装箱运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净增100万箱。
在余下4个月内,能否最后捕捉到需求增长的良机,很大程度看正处于金融大危机的美国和欧洲市场消费者是否愿意花钱。
这份由分析员梁文撰写的报告主要是根据12家全球或地区的班轮公司近期业绩表现,再结合伦敦市场的专业咨询公司的看法,而作出上述的结论。
他表示,新船陆续下水,运力出现过剩,低迷的需求和高企的燃油,都令承运人增加成本开支。
今年增长预料只有7.9%纯以股票市场的角度来衡量,集装箱运输行业所遇到的严峻挑战是近12年仅见的,大部分班轮公司的资产帐面值平均已下跌了4成。
他在报告中如此写道:建议投资者短期内离开航运市场板块,原因是现价实在太低,缺乏催化剂来吸引买家进入该领域交易。
为了让大家明白他的观点,他列举了不少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的客观性。
他表示,班轮运输市场的运量需求增长所面对的恶劣程度,是自1996年以来所仅见,预计今年全年的需求增长只有单位数,在7.9%,比年初预测的10.2%要低。
至于明年,分析认为需求增幅在7.6%,比更早期预测10.4%要低,而2010年的需求增幅大约在9.6%。
“如此低增长不允许班轮运输业吸收新下水的大量新运力,这些运力足以支持两位数字的需求增幅。
”以他所见,只在2003集装箱船运输需求增长为12年来最差船舶市场1h ip s ac h ts 0102008第36期S &Y 船艇年见过一次,相信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会延续到明年,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讯号可以反映欧美经济在今年年底前可以复苏。
这位分析员直截了当指出,主要东西干线货量正在下跌,而被视为支线船的最后一个堡垒──亚洲区内支线,很有可能会被这种不景气所感染,以致亚洲线和亚洲区内支线都会受到运费的压力。
2010年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分析摘要:干散货自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低谷后,其变化较其他货种较稳定。
通过分析2010年的供给、需求以及运价指数的变化,来简单分析下干散货市场2010年的行业形势。
关键词:供给需求运价指数一个市场的走势是有供需双方的不断变化形成的。
当供需相等时市场处于稳定状态。
因此分析干散货运输市场,也是如此,通过分析市场供需情况,从而分析其运价市场的走势,以此作为对未来市场进行合理预测的基础。
1. 2010年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运力供给分析船舶运力的增长取决于新船的交付量与船舶损失量(包括拆船和海上灭失)之差。
通过新船的交付量,船舶的交付量,以及二手船舶的交易量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出船舶运力的攻击情况。
1.1新船交付情况新船的建造受市场需求,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影响。
船舶建造是一个长期投资的项目,因此2010年的交付量是由07或08年的订单决定的。
根据2008年的订单的情况预计出未来年份的新船交付情况。
如下表1-1所示。
表1-1数据来源:中国航贸网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商船总量低于预期,但是庞大的干散货交付量大幅的拉高了商船运力。
09年干散货交付量达到4300万载重吨,比去年同比增长76%。
因此,2010年的新船投入量较去年有所增加。
影响着运力供给的增长。
而2011年,2012年的新船订单减少迅速,这表明在其后几年的新船投入量开始逐渐减少,但不排除经济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新接订单量可以预测未来市场的新船供给。
如表1-2所示2010年1-8月全球各船型新造船订单月份订单量船舶量散货船多用途船集装箱油船LNG/LPG 其它1 35 68 42 0 0 12 6 82 39 75 35 0 0 18 4 183 44 121 71 05 29 3 134 18 49 32 0 0 16 1 05 34 88 63 0 0 20 2 36 42 122 75 10 1 32 0 47 57 156 70 9 15 51 8 68 57 147 93 3 8 32 8 3合计326 826 481 22 29 210 32 55表1-2数据来源:中国国际船舶交易网散货船新增订单成递增趋势,较其他船舶而言,散货船在新增船舶中占据主要地位。
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摘要一.2009年世界经济贸易回顾2009年是世界经济跌入谷底的一年,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在跌入谷底之后,全球经济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开始缓慢复苏,全球贸易量在第二季度开始反弹,其中全球货物出口额比第一季度增长7.6%,同时主要发达国家的GDP也基本停止下降,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也在2009年第三季度实现止跌反弹。
1、亚洲经贸发展回顾纵观整个亚洲经济,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亚洲主要经济体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使得其内需大量增加,也使得在经济形势极为恶劣的2009年,亚洲国家仍然保持了2.8%的经济增长率。
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快速增长至关重要。
2、美洲经贸发展回顾由于企业在不断削减支出和库存,美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便遭受到打击,其第一季度的GDP与2008年第四季度相比并无太大变化。
但同时应该看到,调整商业库存可以帮助企业平衡供求关系,这也为将来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因此在接下来的三个季度中,美国经济走势逐步好转,经济衰退结束,复苏形势开始确立。
拉美方面问题重重,经济不断下滑。
2009年拉丁美洲整体经济出现1.8%的下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下降了2.9%,但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在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带动下,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有望于2010年实现经济正增长。
3、欧洲经贸发展回顾在经过2009年上半年的经济衰退之后,欧洲经济在下半年开始逐渐复苏,第三季度,除英国经济仍不景气外,德国和法国的GDP分别取得0.7%和0.3%的增长,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也在连续五个季度下滑后首次出现正增长,达到0.6%。
应该看到,欧盟经济虽然也有所复苏,但相比于美国和日本,其复苏程度仍显脆弱。
4、非洲经贸发展回顾受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疲软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影响,非洲经济增长率也大幅放缓,据IMF 2009年10月发布的预测,2009年非洲经济增长率将由过去五年年均6%的水平下降到1.7%。
二.2009年太平洋航线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回顾1、2009年太平洋航线集装箱市场运量分析2009年太平洋航线运量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东行货量下降幅度显著;●中国外贸格局出现重大改观:(1)劳动密集型商品出现较强抗危机性;(2)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3)中国进口量占主要经济体比重呈现上升趋势;(4)贸易顺差下降,中国进口跌幅小,出口跌幅大;(5)外贸景气从第三季度开始出现企稳迹象;●东西行货量之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对外贸易遭遇重创,全年呈现积极变化。
2、2009年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力分析(1) 运力总体特征●太平洋航线运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运力供给情况受季节特征影响不大;(2)市场份额分析虽然运力投入与承运比例双双低于2008年水平,但+与2008年略有不同,2009年马士基仅次于长荣航运排名第二,但都占据亚洲到北美的最大市场份额。
当然,这和各航运公司的战略有关。
总体来说,相比较2008年而言,各船公司均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即以马士基为首的几大船公司以及航运联盟领跑该航线的集装箱运输市场,几家大型船公司及联盟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其余船公司分占剩余市场。
但是,由于对太平洋未来走势抱有不同看法,导致市场承运份额出现轻微波动。
3、2009年太平洋航线运价分析(1) 航线运价总体特征与趋势●运价持续低迷,回复乏力;●成本不断增加,蚕食运价上调空间;●航运公司的运价制定趋于理性化;●租船市场跌跌不休,二手船价格再创新低。
(2)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走势分析受金融危机影响,从年初开始中国出口美国的集装箱运价一路走低,直至7月份,受出货高峰影响,供求关系带动运价上扬,中国至美东、美西的运价指数双双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受到其他航线的鼓舞,8月10日TSA宣布加收500美元/FEU的旺季附加费,自此太平洋航线运价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三.2009年亚欧航线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回顾1、2009年亚欧航线集装箱运量分析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欧洲实体经济遭到破坏,这种破坏力开始在亚欧海运业中开始显现。
整个2009年上半年亚欧航线表现平淡,运量运价均在低位徘徊,较历史同期大幅下降。
进入第三季度方才迎来一次出货高峰,但此次旺季维持时间较往年还是大大缩短2、2009年亚欧航线集装箱运力分析(1)运力总体特征●市场供大于求,供需紧张关系逐步得到化解;●通过收窄运力船公司推高运价,以维持盈亏平衡;●闲置运力占总运力的比例居高不下。
(2)市场份额分析2009年是亚欧航线急剧变化的一年,船公司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对本航线的船舶运力结构进行优化重组。
首先,船公司的合作更为紧密。
2009年亚欧航线上的撤并步伐较为密集。
其次,船公司退出航线经营。
第三,部分航线表现卓越,投入运力逆市增长。
3、2009年亚欧航线运价分析2009年亚欧航线东行运价波动较为平稳,虽较2008年有所调整,但降幅不大。
西行运价波动较大,从第一季度的跳水到第二季度的绝地反弹,亚欧航线上的运价多有意外之举。
作为亚欧航线上的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中国同欧洲的海运贸易实质上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亚欧航线上的运价水平。
四.2009年大西洋航线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回顾1、2009年大西洋航线集装箱运量分析传统航运中心西欧和北美的海运量占全球运量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7%,远远低于远东37%的市场份额。
但是大西洋航线却仍然是全球海运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环。
(1)2009年大西洋航线相关地区港口吞吐量随着欧洲同美洲贸易的大幅度减少,大西洋沿岸的诸港在2009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也遭遇了大幅下挫。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受到金融海啸的波及程度不同以及地区经济和消费市场增长速度不同,欧洲、北美以及南美各港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009年大西洋航线上集装箱货量年同比降幅高达16%,跌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作为拥有众多新兴经济体的拉美国家亦不能幸免,全年平均港口吞吐量下降13%,显示出经济危机对于拉美各国制造业和加工业的严重冲击。
(2)2009年大西洋航线运量流向分析多年来,大西洋市场一直是西行货量为主的航运市场,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消费市场衰退,以及美元贬值导致的出口增加等因素,使得大西洋航线运量逐渐趋于平衡。
虽然2009年上半年大西洋航线市场看起来有点混乱,但东西向货量相当平衡,第一季度大西洋航线东向运量比西向仅多出3006TEU。
2、2009年大西洋航线集装箱运力分析(1)2009年运力总体描述对于经营大西洋航线的班轮公司来说,2009的危机层出不穷。
他们一方面要忙于缩减过剩的运力,同时还要避免他们的财务状况出现更大的危机。
(2)集装箱船舶的运力配置大西洋航线上的运力全年呈现下行趋势,且下半年的下行幅度要远高于前期。
这主要是船公司迫于市场货量持续疲软、运价持续低迷而进行运力缩减的结果。
●运力过剩严重,但供需矛盾在逐步缓解;●东西行运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单船运力不大。
(3)运力份额分析截止2009年年底,各船公司在北美至欧洲航线上投入了159艘船舶,总计519066TEU的运力。
2009年各船公司在大西洋航线上的运力投入排名同2008年变化很大。
各船公司出于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策略,对本公司运力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2009年大西洋航线上大的举动颇多。
多家船公司纷纷削减大西洋航线运力或合并运力。
如由美国总统轮船、现代商船和商船三井组成的新世界联盟同马士基公司共同削减大西洋航线运力,削减规模接近双方运力投放的三分之一。
3、2009年大西洋运价分析大西洋运价在2009年东西线的运价走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一改2008年美国对欧洲出口占主导的东行市场运价,整个2009年东行运价出现“一蹶不振”的态势。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在北美与欧洲之间货量锐减近30%的同时,运价也随之大幅下跌。
五.2009年中国近洋航线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回顾1、2009年中国近洋航线航线集装箱运量分析(1)中日航线总体来看,2009年中日航线运量呈现收缩态势。
2009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日本84.6万TEU,同比减少18%;日本出口中国运量45万TEU,同比减少10%。
(2)中韩航线中韩航线集装箱运量也受到较大打击,市场较为惨淡。
航线舱位利用率仅50%-60%,运力过剩较为严重。
总体看来,2009年中韩航线运量比2008年明显下跌,下半年跌幅逐步收窄。
(3)东南亚航线2009年东南亚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部需求的持续疲弱将导致东南亚各国出口贸易下降。
2009年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与2008年基本持平。
2、2009年中国近洋航线集装箱运力分析(1)中日航线市场运力总体呈逆市上升。
截止2009年12月,中日航线共投入集装箱船舶482艘,总运力189.31万TEU。
(2)中韩航线随着第三国班轮企业的进入,中韩航线上运力也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截止至2009年12月,中韩航线上共投入集装箱船622艘,总运力270.63万TEU。
(3)东南亚航线2009年各主流船公司主要利用干线近程舱位接载国内到东南亚的货物,在东北亚/东南亚市场的支线运力不变或小幅缩减的情况下,总体能提供东北亚/东南亚运输服务的运力将更为富裕。
3、2009年中国近洋航线运价分析(1)中日航线很多船公司海运费的报价从由负转正;三季度中日航线运价略有起色,加上四季度传统运输旺季的到来,中日航线运价全年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态势。
(2)中韩航线中韩航线运价基本徘徊在100-200美元/TEU左右的低位,由于航线较小运价调整频繁灵活。
(3)东南亚航线2009年初运价低位徘徊,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别得到小幅提升。
第四季度转入淡季,运价再次波动。
六.2010年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1、世界经济和贸易展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0年全球的经济增长将从2009年的-1.1%上升到3.1%,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5.1%,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3%。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更为乐观的估计2010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4.2%,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5.4%,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3.3%。
摩根士丹利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将达到6.5%。
(1)2010年美国经济展望伴随着失业率的不断上涨,财政刺激的临时性,以及贸易伙伴经济增速未达到理想状态,2010年美国经济增长仍将处于迟缓状态。
(2)2010年欧洲经济展望2010年欧洲经济复苏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尽管欧洲金融市场业已出现反弹,但整个银行体系的重构要花费的时间仍需很长。
第二,信贷的收缩导致欧洲私人投资的大幅减少,同时,经济刺激的退出方案可能导致未来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
第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导致欧洲消费市场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