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_抗日战争精品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93.43 KB
- 文档页数:6
第16课抗日战争一、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尤其抗日战争。
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抗日战争》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
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本课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
)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
同学们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哪一年吗?(1935年)是什么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习新课: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日本侵华)1、步骤(由于高中生对抗战史的主要事实比较清楚,本目主要采取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本课,主要把握日军侵华的基本史实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概况,从中认识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及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伟大贡献。
教材分析本课脉络清晰、因果联系密切。
这次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光辉篇章,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乃至世界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1.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开情景教学。
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抗日情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相关内容。
2.学法: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思考探究、讨论,形成答案,展现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2.知道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和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
3.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4.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这段历史,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主要探究中国军民抗日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2.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奋起抵抗,历时八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日战歌,他们的英勇事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以崭新的面貌伫立在世界东方之林。
新课学习一、全民族的抗战:1、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6)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7)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一、教学内容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人民出版社历史教材必修1、专题2的第三节。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及其危害;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包括抗日救亡和全民抗战两个阶段,理解抗日范围变化的原因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地位及功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武装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一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人类战争史的奇观,它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抗战,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充分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所具有的特别突出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有现实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中学生对待历史课,在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就这点来说,作为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我校虽是一中,刚进入高中的山区学生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重在介绍新知识以及战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战争给人类的启示。
三、设计思想抗日战争的历史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一般知识的陈述和讲解已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因此,选择好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质疑探究的欲望显得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对抗日战争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采用设题引思、探究互研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学生群体而言有利于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但就个体而言,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是否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是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充分地展示自我,是否使每一个学生在其中都能得到某种能力的锻炼或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同样体现在这节课中,为了解决这个因教学时间有限或教学方式的局限而产生的问题,有意设计了“课堂延伸”这一环节,想通过这项课后作业使每一个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每一个学生能把自己对抗日战争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和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我,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对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展现了历史学习"经世致用"的价值。
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后继续探究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评价客观,包括能与不同见解的人合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归纳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通过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来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综合比较中国近代发生的几次日本侵华战争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四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原则的学习方法,学生搜集和研究大量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抗战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通过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一段FLASH动画及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渲染气氛。
导入新课:中国人见面一般都是用握手表示友好,但有一次握手相隔了六十年。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的相聚,这一握手是两党60年来的再次合作(用多媒体展示连、胡握手图片)。
而60年前,两党曾精诚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用多媒体展示毛、蒋合照)让我们随着这两张照片,一起回到60年前,回到那国共两党并肩作战,共同抗日的光辉岁月。
授课一、侵华日军的罪行(板书)在中国的近现代的历史上,日本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曾发动了众多的侵华行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问题1:日本为什么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有哪些侵华行动?问题2:抗日战争中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知识思考、讨论、回答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日本政府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篡改历史,这一行为大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展示录象资料《兵林史话——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思路引领:让历史说话,以史为凭,以历史事实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以史为鉴: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还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板书)根据学生课前知识让学生可进行如下表格梳理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板书)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板书)PowerPoint显示材料一: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毛泽东(1935)材料二: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
——蒋介石(1937)思考: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看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引导学生依据课前预习思考、讨论、回答两个问题:问题1: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成全民族抗战?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③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努力。
问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①八·一三事变-1937----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②红军改编-1937③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9——标志正式建立(总结、适当评价学生回答)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同步用PowerPoint逐一显示。
2 、国共联合抗日——共赴国难(板书)指出此次国共合作存在两个战场,要求学生归纳出两个战场的作战情况。
在总结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同步用PowerPoint逐一显示:国民党⑴淞沪会战意义(打破计划)⑵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最早、合作典范)⑶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⑷武汉会战典型战例⑸枣宜会战张自忠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⑵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⑶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中枢和总后方⑷百团大战打击日军侵略气焰⑸少数民族抗日武装: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正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板书)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进展,美国开始轰炸日本,苏联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日本很快败下阵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文件,标志着八年抗战终以日本的失败而结束。
PowerPoint展示图片:日本天皇宣读无条件投降诏书。
9月2日“密苏里”号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签字。
1、胜利的原因(板书)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我们来看看当时人是怎么看的。
PowerPoint展示: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一则谜语,“抗战胜利的原因”,打一个古代人物的名字。
结果刊登出来的应征谜底有屈原、苏武、蒋干、毛遂等。
思考:1、上述谜底分别是如何解释抗战胜利原因的?这些解释合理吗?能否全面概括抗战胜利的原因?2、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用PowerPoint同步展示: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打击;苏武:苏联的武力——强调苏联最后参战的作用;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能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是因为——(先集体讨论,后自由发言)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用PowerPoint同步展示: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重要因素)③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2、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板书)PowerPoint显示材料,材料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材料二、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丘吉尔。
材料三、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
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材料四、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总结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同步用PowerPoint逐一显示:国际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由抗战的特点让学生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国内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③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洗雪耻辱,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