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 1
- 格式:ppt
- 大小:5.61 MB
- 文档页数:48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地球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地球演化、地球系统、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地球概论是必修课程之一,而其中的知识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大一地球概论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外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固态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
掌握地球构造的基本模型和主要成分是地球概论的重点之一。
2.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外围层。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问题至关重要。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地球概论需要了解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4.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整体。
了解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地球概论的主要内容。
5. 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球概论中需要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以及地球的时间概念。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对于了解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十分重要。
6.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是地球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学建模、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的内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大气层、水资源、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质变化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地球概论时,需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思维导图一、地球的形貌与结构1.1 地球的外形地球为椭球体,由于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地球赤道稍向外膨胀,极地稍向内扁平。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分为岩石地壳和水域地壳,地幔由固态和流态部分组成,地核有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铁-镍合金,内核为固态铁-镍合金。
二、地球的大气层2.1 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层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氩气和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氢和氦等。
2.2 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顶层,对流层与地球表面最为接近,温度逐渐下降;平流层中的温度相对较稳定;中间层与磁力线相交;顶层温度逐渐上升。
三、地球的水圈3.1 水圈的组成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河流、沼泽及地面积水、大洋、海湾、海峡和海底的水体。
3.2 水圈的循环水圈中的水通过蒸发、凝结、降雨、地表径流和蒸散等过程进行循环,维持着地球的水平衡。
四、地球的地理分区4.1 大洲分布地球主要分为五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4.2 气候分区地球的气候可以按照纬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进行分区。
4.3 生物分区根据不同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差异,地球可以分为北极地区、温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等生物分区。
五、地球的环境问题与保护5.1 气候变化地球面临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气候变化问题,需要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应对。
5.2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土地污染等,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土壤保水保肥和合理农业耕作等综合治理。
5.3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需要采取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推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形貌、结构、大气层、水圈、地理分区及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重视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地球概论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
2、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后果。
3、了解地球运动的证据。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1、极移和进动。
2、周年运动和光行差。
课 时:8课时。
教学过程: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作为一颗行星,地球在宇宙中不停的运动。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本身的自转运动,在太阳系中绕太阳的公转运动,随太阳绕银心的转动,在地月系中的绕转运动等。
在所有的运动中,与地理学关系最大,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因此本章及下一章内容主要是地球自转及公转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理意义。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
但地球既然在宇宙中运动,它与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在运动的地球上可以看到其他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改变。
由于这种变动是由地球运动而引起的视觉上的运动,故称为天体的视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天体视运动叫天体的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公转而引起的天体视运动叫天体的周年视运动。
人们正是从这些天体的视运动中来分析地球的运动的。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即地球本身的绕轴旋转,这种运动是不以另一天体的存在和吸引为条件的,因此叫自转。
一.自转的发现及证明(一)地球自转的发现人类无法直接感到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发现是从观测天体的周日运动开始的。
1.概念:日月星辰以日为周期在天球上绕地球自东向西运动的现象。
z太阳的周日运动:每天清晨从东方升起,自东向西逐渐升高,正午时h⊙最大,此为上中天。
然后开始下落,傍晚沉入西方地平线。
第二天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z月亮的周日运动z恒星的周日运动2.周日圈:天体在天球上做周日运动的路线。
(1)周日圈//天赤道;(上、下中天)(2)周日圈大小随与天极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天赤道处最大;(3)天极不参与周日运动。
在历史上,天体的周日运动曾经长期被当作真正的运动,古代天文学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地静天动。
第一节地理坐标经线和纬线一、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地理定位的需要二直线相交于一点;每地点都可看作是特定经线和纬线交点❑经线和纬线都是地球上的圆❑大圆:同一球面上最大的圆,其圆心即为球心;❑小圆:大圆以外的圆。
❑纬线(parallel)❑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球相割而成的圆;❑纬线相互平行,大小不等;❑赤道(equator):纬线中惟一的大圆,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经线(meridian)❑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球相割而成的圆;❑经线都是大圆(通常指它的半圆),都在两极相交,大小相同;❑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Greenwich(格林尼治)天文台的0°经线(1884年确定)。
❑地球上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我国传统上把正午太阳所在方向定为正南,而把日出日落的方向视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与地球自转相联系;❑在用时针的方向表述地球自转方向时,必须明确观测者是立足于哪个半球观测地球自转的。
❑角距离与线距离的简单换算关系❑海里:经线1分的弧长;❑两地间弧分数=其长度的海里数,由此推出经线的全长:60海里×180=10 800海里;❑赤道的周长:60海里×360=21 600海里。
一、经度和纬度❑是经线和纬线的“编号”,本身代表一种角度❑纬度:一地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南北方向和角度纬度是一种线面角,即本地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纬度在本地经线上度量,南北纬各分90度。
❑经度:本地子午面的东西方向和角距离❑经度是两面角,本初子午面为起始面;本地子午面为终面;❑经度通常在赤道上度量,东西经各分180度。
❑经线都是大圆,纬度间隔大体相等:1°约折合111km。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经度的间隔,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与纬度的余弦成反比。
❑经(纬)度与经(纬)线经度和纬度用来区分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经线即等经度线,纬线即等纬度线。
二、地理坐标❑一地的经度和纬度相结合,叫做该地的地理坐标❑同地理坐标相联系的有三个大圆❑赤道(横轴);❑本初子午线(纵轴);❑本地子午线。
地球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参考答案1.1地理坐标: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整圆与半圆……1.2地球上的方向(地平面):南北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方西方2.1引出两个重要概念:天球周日运动、太阳周年运动2.2天球坐标:天球大圆及其两极地平圈:Z、Z′;子午圈:E、W;天赤道:P、P′卯酉圈:S、N;黄道:K、K′;六时圈:Q、Q′2.3天球坐标: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与地平圈:S、N;子午圈与天赤道:Q、Q′子午圈与卯酉圈:Z、Z′;子午圈与六时圈:P、P′天赤道与地平圈:E、W;天赤道与黄道:、黄赤交角(ε=23°26′)2.4第一赤道坐标系:时角,右旋坐标系,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相联系,天球周日运动方向向西,时角向西度量。
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经,属左旋坐标系,与太阳周年运动相联系,太阳周年运动方向向东(地球向西),赤经向东度量。
2.5第二赤道坐标系(δ)、黄道坐标系()均以为原点,所以有:(0°、0h)、(0°、0°)2.6在黄道坐标系中:P(90°-ε,90°);在第二赤道坐标系中:K(90°-ε,18h)2.7西南方半空(地平坐标系)2.8当δs=hs,ts= As时,地处南、北两极(即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完全重合在一起)2.9已知:S==,t★=21h50m,故根据公式:S=t★+★有:★=-15h12m(8h48m)2.10t=2h39m2.1190°-35°+ε=78°26′,90°-35°+ε=31°24′2.12(答案顺序)太阳黄纬()、太阳黄经()、太阳赤纬(δ)、太阳赤经()春分():0°、0°、0°、0h;夏至():0°、90°、ε、6h秋分():0°、180°、0°、12h;冬至():0°、270°、-ε、18h2.13(答案顺序)高度(h)、方位(A)、赤纬(δ)、时角(t)、赤经()天顶Z:90°、任意、31.5°、0h、9h5m;天底Z′:-90°、任意、-31.5°、12h、21h45m天北极P:31.5°、180°、90°、任意、任意;天南极P′:-31.5°0°、-90°、任意、任意东点E:0°、270°、0°、18h、5h45m;西点W:0°、90°、0°、6h、3h5m南点S:0°、0°、-58.5°、0h、9h5m;北点N:0°、80°、58.5°、12h、21h45m上点Q:58.5°、0°、0°、0h、9h45m;下点Q′:-58.5°、180°、0°、12h、12h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参考答案3.1恒星--(如同太阳)发光:质量巨大/中心温度很高/热核反应/能量释放;光谱信息:表面温度、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方向,确定恒星光度,比较视亮度,推知恒星距离等。
地球概论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一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形成于大约46亿年前,通过太阳星云中的物质聚集和碰撞的过程。
2. 地球的早期大气与现代大气有何不同?- 早期地球的大气主要由甲烷、氨、水蒸气和氢组成,而现代大气则主要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
第二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 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薄层,地幔是地球的主要部分,而地核是地球的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壳是如何形成的?- 地壳主要由岩浆冷却和固化形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层1. 大气层的组成是什么?- 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微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2. 描述大气层中的平流层。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中,它保护地球表面免受紫外线辐射。
第四章:水圈与海洋1. 海洋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 海洋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调节全球气候,同时海洋环流也影响气候模式。
2.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水的流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理论1. 什么是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被分成数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的流动作用下相互移动。
2. 描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 板块边界可以分为发散边界、收敛边界和转换边界。
第六章:地球的生物圈1. 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 生物圈包括地球表面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从海平面以下约10公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
2. 生物圈如何影响地球的大气和气候?-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影响气候。
第七章: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 描述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可以在人类时间尺度内自然恢复;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一旦消耗完,无法在短期内自然恢复。
2.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砍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