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气机构毕业设计

配气机构毕业设计

配气机构毕业设计
配气机构毕业设计

摘要

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内燃机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排放性能及工作的可靠性、耐久性。随着内燃机高功率、高速化,人们对其性能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在高速运行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平稳、可靠地工作,因而对其配气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气凸轮型线是配气机构的核心部分,配气凸轮型线设计是配气机构优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是内燃机配气机构研究两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内燃机;配气机构;凸轮型线;

ABSTRACT

The valve tra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s in 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hether the performances are good or bad, that affecting the power perform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the engine, as well as affecting the reliability and wear performances of the whole engine. Along with the requests of the engine’s high power, super-speed, people demand a higher index. That is, when the engine runs under a high speed, it can still work steadily and dependably, which demand that the valve train system should have a high performance. Cam profile is the hard core of the valve train, which desig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carry out valve train optimal design. Simulation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research are two important ways to carry ou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valve train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Key words: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alve train; Cam profile;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1章绪论.. (1)

1.1 概述 (1)

1.2 配气机构的研究历程 (2)

1.3配气机构优化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2)

1.4配气机构采用的新技术 (3)

1.4.1顶置凸轮轴技术 (3)

1.4.2 多气门技术 (4)

1.4.3 可变气门正时配气机构 (5)

1.5本章小结 (5)

第2章配气机构的总体布置 (6)

2.1 气门的布置形式 (6)

2.2 凸轮轴的布置形式 (6)

2.3 凸轮轴的传动方式 (6)

2.4 每缸气门数及其排列方式 (6)

2.5 气门间隙 (7)

2.6 本章小结 (7)

第3章配气正时的工作原理 (8)

3.1配气正时的介绍 (8)

3.2工作原理 (8)

3.3本章小结 (9)

第4章配气机构的零件及组件 (10)

4.1 气门组 (10)

4.1.1 气门 (10)

4.1.2 气门座圈 (15)

4.1.3 气门导管 (15)

4.1.4 弹簧设计计算 (16)

4.2 气门传动组 (21)

4.2.1 凸轮轴 (21)

4.2.2 凸轮型线设计 (21)

4.2.3 缓冲段设计 (23)

4.2.4 凸轮轴进排气凸轮角度设计 (24)

4.2.5 基本段设计 (24)

4.2.6 曲轴正时链轮与凸轮轴正时链轮 (26)

4.2.7 挺柱 (26)

第5章正时链设计方法 (27)

5.1汽车链服役条件及失效形式 (27)

5.1.1汽车链的服役条件 (27)

5.1.2汽车链的失效形式 (27)

5.2汽车链的选择 (28)

5.3汽车链传动系统设计 (29)

5.4本章小结 (33)

结论 (33)

致谢 (34)

参考文献 (35)

附录三维建模过程及部分渲染图片 (37)

第1章绪论

1.1 概述

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实现换气过程,即根据气缸的工作次序,定时地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以保证气缸吸入新鲜空气和排除燃烧废气。一台内燃机的经济性能是否优越,动力性是否足够大,工作是否可靠,噪音与振动能否控制在较低的限度,常常与其配气机构设计是否合理有密切关系。

配气机构设计的优劣不仅影响发动机的结构紧凑性和制造、使用的成本,而且还决定了高速运转时柴油机的工作可靠性、耐久性。配气机构设计的好坏对柴油机的性能指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按照发动机每一气缸内所进行的工作循环和发火次序的要求,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使新鲜充量得以及时进入气缸,而废气得以及时从气缸排出。新鲜充量充满气缸的程度用充量系数 c来表示。充量系数越高,表明进入气缸内的新鲜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质量越多,发动机发出的功率越大。压力越高,温度越低,则一定容积的气体质量越大,因此充量系数越高。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压力,温度都有不利因素,所以充量系数总是小于1,一般在0.8—0.9。就配气机构而言,主要是要求其结构有利于减小进气和排气的阻力,而且进、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持续开启时间比较适当,使进气和排气都尽可能充分。

一般说来,设计合理的配气机构应具有良好的换气性能,进气充分,排气彻底,即具有较大的时间-断面值,泵气损失小,配气正时恰当。与此同时,配气机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工作时运动平稳,振动和噪音较小,不发生强烈的冲击磨损等现象,这就要求配气机构的从动件具有良好的运动加速度变化规律,以及不太大的正、负加速度值。

例如,对气门通过能力的要求,实际上可理解为是对由凸轮外形所决定的气门位移规律的要求。显然,气门开闭迅速就能增大时面值,但这将导致气门机构运动件的加速度和惯性负荷增大,冲击、振动加剧,机构动力特性变差。因此,对气门通过能力的要求与对机构动力特性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应视所设计发动机的特点,如发动机工作转速、性能要求、

配气机构系统刚度大小等,在凸轮外形设计中兼顾解决。

配气机构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四行程发动机广泛地采用气门式配气机构。气门式配气机构可从不同角度分类。按气门的布置形式不同,主要有气门顶置式和气门侧置式;顶置气门式的配气机构又可根据凸轮轴的布置位置及凸轮轴数目的不同分为凸轮轴下置式、凸轮轴中置式和凸轮轴上置式。

侧置气门式配气机构的进、排气门设置在气缸体的一侧。气门不但是气体流动的通道,而且是燃烧室的组成部分,这种燃烧室只适应于早期低压缩比内燃机。它不紧凑,单位燃烧室体积的表面积大,燃烧室散热面积大,热损失多。此外,进、排气道由于气门侧置拐弯增多,进、排气阻力大,但结构简单,目前只用于廉价小功率汽油机。

为减少进、排气流通阻力,改进换气性能,将低压缩比燃烧室变为高压缩比燃烧室,以提高燃烧热效率和降低热损失;将气门从气缸体上移到气缸盖上,因而出现了顶置气门式的配气机构,大大的改善了内燃机的动力型和经济性而广泛采用在现代内燃机上。

1.2 配气机构的研究历程

作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配气机构的研究内容从最初单纯的凸轮经验设计,发展到常将配气机构传动链当作完全刚性物体只进行运动学计算,再发展到了整个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国外自20世纪初就有许多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相比而言,国内则起步较迟,20 世纪70 年代起才开始全面研究凸轮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的重点放在凸轮型线设计、多质量动力学研究方面。

电子计算机的采用和测试技术的发展为配气机构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多方案的选择, 并预测配气机构动力学的性能已经成为有效而节省的手段。目前,国际上已有各种配气凸轮设计软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软件,这些软件在速度与计算精度上都有所提高。

1.3配气机构优化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摩托车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当中重要交通工具,对机械产品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产品质量要求是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与设备也日益向高速、高效、

精密、轻量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产品的结构也日趋复杂,对其工作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使产品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其结构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同时,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会损害操作者的身心健康,污染环境。因此必须对机械产品进行动态分析和动态设计,以满足机械结构静、动态特性与低振动、低噪声的要求。这一切都要求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能精确的预测出产品或工程的技术性能,需要对结构的静、动力强度以及温度场等技术参数进行分析计算。为了在工程应用中节约成本、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很多厂家已经把前期的软件模拟作为检验设计成败的一个关键步骤。

发动机在车辆中是动力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车辆在使用中的工作状况和可靠性。发动机的发展向着大功率轻重量的方向发展,使得其刚度不断减少,从而加剧了发动机的振动和结构噪声,这类振动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寿命。因此对发动机必须进行动态设计与分析,把动态特性作为设计的重要目标。

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机配气机构,经常处在高温、高压下工作,因此气门机构是发动机最容易发生故障的零部件之一。而配气机构性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经济性、可靠性, 并对发动机噪声与振动产生直接影响。

1.4配气机构采用的新技术

配气机构的作用是根据内燃机工况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开闭进排气门,对气缸进行换气。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它具有保证气缸密封性的优点。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按气门布置分侧置气门和顶置气门机构。现代发动机配气机构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顶置凸轮轴技术,多气门技术,可变配气定时及气门升程技术。

1.4.1顶置凸轮轴技术

顶置气门配气机构,内燃机的充气系数较高,燃烧室比较紧凑,内燃机有较好的性能指标,是侧置气门机构所不能达到的,故侧置气门机构已被淘汰。

顶置气门配气机构又由凸轮轴的放置位置分成凸轮轴下置型和顶置凸轮轴型。绝大部分发动机采用凸轮轴下置型,但这种机构高速运转时产生

较大的惯性力和振动及噪声,消耗较大的动力。目前的趋向是把凸轮轴放在气门上方,省去了推杆、挺柱,称顶置凸轮轴型(OHC);还有些机构将顶置凸轮轴放在气门室罩里,凸轮直接作用于气门上,这种机构省去了摇臂,高速时气门工作良好,零件惯性力极小,工作平稳。

顶置凸轮轴型(OHC)又可分成SHOC型和DHOC型。前者只用一根凸轮轴来驱动进、排气门;而后者采用两根凸轮轴来分别驱动进、排气门。这种结构适用于进、排气门呈V形排列的内燃机。凸轮轴的传动类型有三种:正时齿轮传动、正时链轮传动和驱动带传动。其中,正时齿轮传动主要用于要求长寿命和大载荷的内燃机,如船用、商用车和赛车内燃机;正时链轮传动,广泛应用于轿车内燃机,一般来说,它比正时齿轮传动机构噪音小;驱动带传动或齿形带传动是最新出现的传动方式,主要用于顶置凸轮轴内燃机上。

1.4.2 多气门技术

配气机构的最新发展是改善燃料经济性,其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更多的新鲜空气,多气门内燃机很早就己经出现了,但仅用于赛车,目的是减轻排气门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但并未能在内燃机制造业得到推广。意大利布加奇公司首先创出具有四个排气门和一个进气门的内燃机。促进多气门内燃机产量迅速提高的原因在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的工艺水平越来越高,可以充分发挥多气门配气方案的优越性,保证内燃机在整个负荷和速度范围内形成最佳混合气,并适时适度送入气缸。

多气门内燃机优点很明显,如用两个进气门取代一个进气门,流通截面加大30%左右,可大大改进充气系数。因此,多气门内燃机可以提高功率。四气门内燃机曲轴在中低转速范围内,扭矩一般比二气门内燃机大10%—15%,高转速范围内大10%—20%。多气门内燃机不仅可以提高内燃机功率,还可以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排污。据分析,四气门内燃机燃油消耗比二气门内燃机燃油消耗低%6—8%。多气门内燃机的优越性是二气门内燃机无法比拟的。因而,世界各国的内燃机制造业都将生产转向多气门内燃机的制造。船用内燃机则多为四气门配气机构,如PA6,620等船用机。由于新的设计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应用,不仅研制新内燃机时间短、投产快,而且生产周期也短。90年代日本多气门内燃机有了很大的发展,几乎所有

的新内燃机系列都是多气门内燃机。美国几大公司于1990—.1991年已开始并正在大量生产多气门内燃机。多气门配气方式是配气机构发展的大势所趋。

1.4.3 可变气门正时配气机构

常规内燃机配气相位都是按内燃机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某一转速和负荷条件下较为适合的配气相位,自然只达到一种转速最为有利。然而为了在更大的曲轴转速范围内提高功率指标,降低燃料消耗,现代多气门内燃机气门开启相位可以改变、升程也可以改变,称作可变气门运动配气机构(VV A)。通过这套机构对配气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低、中转速时,活塞运动速度低,气流动力学特性差,因而要求“缩小”相位重叠角,以减少工作混合气倒流,保证低、中转速时扭矩曲线形状较好,可显著地降低燃油消耗率。在中高转速时,活塞运动速度快,气流动力学特性好,因而要求“放大”相位重叠角,废气排放彻底,进气量充分可相应增加内燃机扭矩。显然,采用这一机构,可以提高内燃机性能、降低污染、改善怠速性能。目前,可变气门正时配气系统,大致可分成两种形式,一种称为可变凸轮相位的配气机构(WT),另一种称为可变配气正时及气门升程的配气机构(WT&WL)。

当今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发展趋向是,在排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内燃机性能指标。不论是多气门配气机构还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可变气门运动配气机构,其基本出发点都是,在更大范围内使内燃机动力指标、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等达到最优,这是传统配气机构无法完成的。

1.5本章小结

对发动机配气机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合理的研究了论文的目的及意义,肯定了本次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为以后的设计及论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2章配气机构的总体布置

2.1 气门的布置形式

气门顶置式配气机构应用广泛,其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倒挂在气缸顶上。发动机工作时,曲轴通过定时齿轮驱动凸轮轴旋转。当凸轮轴转到凸轮的凸起部分顶起挺柱时,通过推杆和调整螺钉使摇臂绕摇臂轴摆动,压缩气门弹簧,使气门离座,当凸轮凸起部分离开挺柱后,气门便在气门弹簧的作用下落座,即气门关闭。

四冲程发动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两周,各缸的进、排气门各开启一次,此时凸轮轴只旋转一周。曲轴与凸轮轴转速比为2:1。在此,选用气门顶置式配气机构。

2.2 凸轮轴的布置形式

凸轮轴位于曲轴箱内的配气机构称为凸轮轴下置式配气机构。凸轮轴下置式配气机构的主要优点是凸轮轴离曲轴近,可以简单地用一对齿轮传动,缺点是零件多,传动链长,整机机构的刚度差。在发动机高速时,可能破坏气门的运动规律和气门的定时启闭。在此,选用凸轮轴下置式配气机构。

2.3 凸轮轴的传动方式

凸轮轴下置、中置的配气机构大多采用圆柱形定时齿轮传动。一般曲轴与凸轮轴之间的传动只需一对定时齿轮,必要时加装中间齿轮。为了啮合平稳,减小噪声,定时齿轮多采用斜齿轮。在中小功率发动机上,曲轴定时齿轮用钢来制造,而凸轮定时齿轮则用铸铁或夹布胶木制造,以减小噪声。在此,选用齿轮传动。

2.4 每缸气门数及其排列方式

一般发动机都采用每缸量气门,即一进一排的结构。为了进一步改善气缸的换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加大气门的直径,特别是进气门的直径。但是,由于燃烧室尺寸的限制,气门直径最大一般不能超过气缸直径的一半。当气缸直径较大,活塞平均速度较高时,每缸一进一排的气门机构就不能保证良好的换气质量。因此,可采用4气门,甚至5气门的机构,采用这种结构后,进气门总的通过面积较大,充量系数较高,排气门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条件

一、基础资料 1 需业主提供的基础资料 开展输气管道工程设计前业主至少应提供下列资料,但不限于: 1.1 设计任务书或设计委托书; 1.2 资源与市场数据。 1.3 技术要求,至少应包括: 1)管道的起、终点、系统功能、建设水平、质量要求; 2)管输气体的来源及物性; 3)管道的任务输量、最小输量、最大输量; 4)管道沿线天然气的分输或注入要求; 5)管道用户用气特点及不均匀系数; 6)上游供气方不同年份供气量及供气压力; 7)不同年份用户用气量及用气压力需求; 8)工期要求。 1.4 管网规划及与拟建管道有关的已建的管道系统状况。 1.5 业主对工程管理的要求。 1.6 经济评价与概算资料 1)资金来源及贷款方式; 2)工程建设期及分年度投资比例; 3)类似工程投资及施工情况。 2 现场需要收集的外部接口资料 2.1 自然状况资料 1 管道沿线行政区划及地方志,沿线城市、乡镇发展规划。 2 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及植被分布情况; 3 管道沿线资源情况,包括:矿产、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动植物、文物保护区分布等; 4 管道沿线重要设施分布,包括:军事设施、铁路枢纽、机场、码头、水库等的分布和发展计划; 5 管道沿线附近已建管线和构筑物的情况; 6 管道沿线重大项目的建设与规划; 7 基本气象资料。根据工程规模和建设水平的要求,气象资料宜为近10、20、30 年和50 年的统计数据。包括:全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管道埋深处最高、最低、和最冷月平均地温,标准冻土深度和最大冻土深度;降雨量(当地采用的降雨量计算公式,年和逐月的平均、最大、最小降雨量、最大强度降雨量、连续降雨最多的天数)、降雪量(初雪日、终雪日、连续降雪时间、最大积雪深度)、蒸发量,年平均日照、雷电日、沙尘暴天数,冰凌、冰雹强度;相对湿度;海拔高度;当地平均大气压;近年各月最大风速及各月风向、频率或全年的和夏季的风向频率玫瑰图、最大风速和风压值、静风出现的日期和持续时间、风暴和风沙出现的时间和状况。 8 沿线人文资料; 9 沿线水利设施、水利规划及水利部门的有关规定;

输气管道课程设计

输气管道课程设计 姓名:李轩昂 班级:油储1541 学号:201521054114 指导教师:任世杰

目录 前言------------------------------------------------------------------------------------------------- 4第一章设计概述---------------------------------------------------------------------------------- 5 1.1设计原则--------------------------------------------------------------------------------- 5 1.2 管道设计依据和规范----------------------------------------------------------------- 5 1.3长输气管道设计原始资料------------------------------------------------------------ 6 1.3.1天然气管道的设计输量 ------------------------------------------------------- 6 1.3.2气源特性 ------------------------------------------------------------------------- 6 1.3.3气源处理 ------------------------------------------------------------------------- 6 1.3.4管道设计参数 ------------------------------------------------------------------- 7 1.3.5基本经济参数 ------------------------------------------------------------------- 7第2章管道工艺计算---------------------------------------------------------------------------- 9 2.1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 9 2.1.1天然气的平均分子质量、平均密度和相对密度------------------------- 9 2.1.2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 ------------------------------------------------------- 9 2.1.3天然气粘度计算 -------------------------------------------------------------- 10 2.1.4定压摩尔比热 ----------------------------------------------------------------- 10 2.2输气管道水力计算------------------------------------------------------------------- 11 2.2.1雷诺数的计算 ----------------------------------------------------------------- 11 2.2.2管道内压力的推算 ----------------------------------------------------------- 12 2.2.3管道壁厚推算 ----------------------------------------------------------------- 12 2.3输气管道热力计算------------------------------------------------------------------- 12 2.3.1总传热系数 -------------------------------------------------------------------- 12 2.3.2天然气的平均地温 ----------------------------------------------------------- 13 2.3.3考虑气体的节流效应时输气管沿管长任意点的温度计算----------- 13 2.4管道工艺计算结果------------------------------------------------------------------- 14 2.4.1首站到分输站1 --------------------------------------------------------------- 14 2.4.2分输站1到分输站2 --------------------------------------------------------- 14 2.4.3分输点2到末点 -------------------------------------------------------------- 15

配气机构

(一)发动机配气机构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发动机配气机构零件的构造特点和配气机构整个系统的特点 2 .熟练进行凸轮轴、气门组的拆装 3 .熟练进行不同发动机配气机构气门间隙的检查、调整方法与步骤 二、实验原理 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按照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各缸工作循环的要求,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使可燃混合气(汽油机)或新鲜空气(柴油机)准时进入气缸,使燃烧后的废气及时从气缸内排出。 根据气门在发动机上布置型式,分顶置式配气机构和侧置式配气机构。其中顶置式配气机构应用最广泛。它由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两部分组成。 气门组主要机件有气门、气门座、气门弹簧、气门导管等。 气门传动组根据凸轮轴的布置型式由摇臂、摇臂轴、调整螺钉、推杆、挺杆、凸轮轴和正时齿轮(链轮)等。 凸轮轴布置型式可分下置、中置、上置三种。 凸轮轴下置式配气机构中的凸轮轴位于曲轴箱中部。 凸轮轴中置式配气机构中的凸轮轴位于气缸体上部,省去推杆。 凸轮轴上置式配气机构中的凸轮轴位于气缸盖上,这种结构中的凸轮轴可通过摇臂来驱动气门,也可通过凸轮轴直接驱动气门。 三、实验仪器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一)顶置气门式配气机构气门组的拆卸 1、首先从发动机上拆去燃料供给系、点火系等有关部件。 2、拆下气缸拆下气缸盖罩,拆下摇臂机构及凸轮轴(凸轮轴上置式),取出推杆(凸轮轴下置式)。 3、拆下气缸盖(方法步骤同曲柄连杆机构)。 4、用气门弹簧钳拆卸气门弹簧,依次取出锁块、弹簧座、弹簧和气门。锁块应用尖嘴钳取出。将拆下的气门做好相应标记,按缸号顺序放置。 5、从缸盖下面向上平面方向用压床将气门导管压出(或用尺寸合适的冲头以手锤轻轻击出)。 6、将摇臂机构解体。 (二)气门传动组的拆卸(凸轮轴下置或中置) 1、取下气门挺杆(应保持各气门挺杆正确的存放顺序,以利于将来安装)。 2、取下驱动皮带和水泵皮带轮,取下曲轴皮带轮。 3、拆下正时链盖,取下正时链张紧器。

发动机配气机构设计及发展综述

发动机配气机构发展综述 张正有 (重庆工学院汽车学院200246班22号)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发展进程,阐述了可变技术在配气机构中的发展和应用,对迄今已有的发动机气门驱动机构进行了分类介绍,总结了不同气门驱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并指明了配气机构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发动机配气机构可变技术驱动机构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Valve-train of Engine Zhang zheng-you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utomobile college 20024622) 【Abstract】: This text discussed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valve-train of engine and variable technique be using in the field. In addition, classifications and detail introductions were made for the valve actuators of automotive engine. The structures, fundamentals and advantage of the different actuators were summed up. In the end,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 the future wre put forwards. 【Key word】: engine; valve train; variable technique; valve actuators 0 前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生活质量也提

配气机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 168F汽油机设计——配气机构 二级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班级 112040601 学生姓名彭元平学号 11204060117 指导教师屈翔职称副教授 时间 2016-3-20

摘要: 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能、排放性能及工作的可靠性、耐久性。本文综述了汽油机配气机构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对配气机构优化设计的必要性,阐述了发动机配气机构优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配气机构、凸轮型线、配气相位、气门弹簧。 Abstract: As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alve mechanism with right design is a must, for it is directly relevant to power, economic performance, emission performance, reliabili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gasoline engine valve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ate-of-the-art and the necessities of its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set forth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 valve mechanism optimization design. Key words:Air distribution mechanism Cam type line Gas distribution phase Valve spring 1.前言 配气机构是汽油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实现换气过程,即根据气缸的工作次序,定时的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以保证换气充分。一台汽油机的工作是否稳定可靠[1],噪声与振动是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都与其配气机构设计合理的是密不可分的。配气机构要使各气缸都保持换气良好的状态,使充气系数尽可能的提高,按照工作的需要,科学的开启与关闭进气门和排气门。 随着人们的需求,发动机的设计趋于高速化、高功率化。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配气机构作为发动机的配给系统,很大程度的决定了发动机的优劣[2]。所以想要提高发动机的性能,配气机构的优化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前人的不断积累,配气机构的供给能力及结构形式都发生了很多改观,下面我将介绍配气机构的发展现状及主要优化形式。 2.凸轮型线的优化 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是由配气凸轮驱动的,所以配气机构的这些性能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气凸轮的结构。尤其是当发动机转速提高以后,凸轮型线设计的好坏对发动机的充气性能和动力性能的影响更大[3]。最近,海马轿车有限公司的王艳芳、王少辉[4]等汽车工程师做了相应的实验,他们选择了三种不同型线的进气凸轮轴和同

输气管道设计

天然气输气管道设计 1 管道材质及壁厚选择 壁厚 F D P S H H σδ2= H P —设计压力,MPa ; H D —管道的外径,mm ; S σ—所选钢材的最小屈服强度,MPa ; F —根据地区等级确定的设计系数; 2 管道轴向应力及稳定性验算 h l t t E μσασ+-=)(21 σ σ2Pd h = l σ—管道轴向应力,MPa ; E —钢材的弹性模量,为51006.2?MPa ; α—钢材的线性膨胀系数,取5102.1-?MPa ; 1t —管线安装温度,C 0; 2t —管线工作温度,C 0; μ—泊松比,取0.3;

h σ—管线的环向应力,MPa ; P —管道内压,MPa ; d —钢管内径,cm ; σ—钢管的公称壁厚,cm ; 应力满足如下条件: s l h σσσ9.0<- 敷设: 弯头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4倍管外直径,并应满足清管器或检测仪器能顺利通过管道要求。 试压。

工艺说明,,, 1物理和热力性质(平均分子量,相对密度,平均密度,热值) 2压缩因子相关方程式。(Gopal 的相关方程式) 3定压摩尔比热(根据干线输气管道实用工艺计算方法) 4焦—汤系数(根据干线输气管道实用工艺计算方法) 二,水力计算 1雷诺数Re 2水力摩阻系数λ 三,输气管道内径 δ2-=H B D D

强度设计系数 地区等级 强度系数 一级地区 0.72 二级地区 0.6 三级地区 0.5 四级地区 0.4 2压力 (1)压缩机入口压力εH B P P = =设计压力/压比 (2)起点压力 211P P P P H δδ--= 1P δ—压缩机与干线输气管之间连接管线的压力损失,输气工作压力 为7.5~10MPa 时,1P δ≈0.05~0.07MPa 2P δ—天然气冷却系统的压力损失,按照“标准”取0.0588MPa (3)终点压力 32P P P B δ+= B P —压缩机入口压力;

输气管道设计规范 GB50251-2003

1 总则 1.0.1 为在输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1.0. 2 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输气管道工程设计。 1.0.3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应遵照下列原则: 1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处理好与铁路、公路、河流等的相互关系; 2 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吸收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 3 优化设计方案,确定经济合理的输气工艺及最佳的工艺参数。 1.0.4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O.1 管输气体 pipeline gas 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和煤气。 2.O.2 输气管道工程 gas transmission pipeline project 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和煤气的工程。一般包括输气管道、输气站、管道穿(跨)越及辅助生产设施等工程内容。 2.O.3 输气站 gas transmission station 输气管道工程中各类工艺站场的总称.一般包括输气首站、输气末站、压气站、气体接收站、气体分输站、清管站等站场。

2.O.4 输气首站 gas transmission initi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起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5 输气末站 gas transmission termin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终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配气等功能。 2.O.6 气体接收站 gas receiv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接收输气支线来气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7 气体分输站 gas distribut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分输气体至用户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8 压气站 compressor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用压缩机对管输气体增压而设置的站。 2.0.9 地下储气库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利用地下的某种密闭空间储存天然气的地质构造。包括盐穴型、枯竭油气藏型、含水层型等。 2.O.10 注气站 gas injection station 将天然气注入地下储气库而设置的站。 2.O.11 采气站 gas withdraw station 将天然气从地下储气库采出而设置的站。 2.O.12 管道附件 pipe auxiliahes 指管件、法兰、阀门、清管器收发筒、汇管、组合件、绝缘法兰或绝缘接头等管道专用承压部件。

凸轮优化设计

一.配气凸轮优化设计 1.1配气凸轮结构形式及特点 配气凸轮是决定配气机构工作性能的关键零件,如何设计和加工出具有合理型线的凸轮轴是整个配气系统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对内燃机气门通过能力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由凸轮外形所决定的气门升程规律的要求,气门开启迅速就能增大时面值,但这将导致气门机构运动件的加速度和惯性负荷增大,冲击、振动加剧、机构动力特性变差。因此,对气门通过能力的要求与机构动力特性的要求间存在一定矛盾,应该观察所设计发动机的特点,如发动机工作转速、性能要求、配气机构刚度大小等,主要在凸轮外形设计中兼顾解决发动机配气凸轮外形的设计也就是对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的设计。从动件升程规律的微小差异会引起加速度规律的很大变动,在确定从动件运动规律时,加速度运动规律最为重要,通常用其基本工作段运动规律来命名,一般有下面几种: 1.1.1等加速凸轮 等加速凸轮的特点是其加速度分布采取分段为常数的形式,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正负零型”,指其相应的挺柱加速度曲线为正—负—零:另一类可称“正零负型”,指其加速度曲线为正一零一负。当不考虑配气机构的弹性变形时,对最大正负加速度值做一定限制且在最大升程、初速度相同的各种凸轮中,这种型式的凸轮所能达到的时面值最大。等加速型凸轮常常适用于平稳性易保证,而充气性能较差的中低速柴油机中。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配气机构并非完全刚性,等加速凸轮加速度曲线的间断性必然会影响机构工作平稳性,在高速内燃机中一般不采用等加速型凸轮[9]。 1.1.2组合多项式型 组合多项式型凸轮的基本段为一分段函数,它由几个不同的表达式拼接而成。通过调整各段所占角度及函数方程,获得不同斜率的加速度曲线。组合多项式型凸轮时面值大,而且能够方便地控制加速度变化率及确保正、负加速段间的圆滑过渡,可以较好地协调发动机充气性能及配气机构工作平稳性的要求[7]。由于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由若干函数组成,在各段间联结点处不易保证升程规律三阶以上导数的连续性,可能会影响配气机构工作的平稳性,组合多项式型凸轮主要应用在要求气门时面值大和较好动力性能的情形。 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 范,gb50251-2015 篇一:输气管道设计规范GB50251-2003 1 总则 1.0.1 为在输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贯彻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1.0. 2 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输气管道工程设计。 1.0.3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应遵照下列原则: 1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处理好与铁路、公路、河流等的相互关系; 2 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吸收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 3 优化设计方案,确定经济合理的输气工艺及最佳的工艺参数。 1.0.4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O.1 管输气体pipeline gas

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和煤气。 2.O.2 输气管道工程gas transmission pipeline project 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和煤气的工程。一般包括输气管道、输气站、管道穿(跨)越及辅助生产设施等工程内容。 2.O.3 输气站gas transmission station 输气管道工程中各类工艺站场的总称.一般包括输气首站、输气末站、压气站、气体接收站、气体分输站、清管站等站场。 2.O.4 输气首站gas transmission initi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起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5 输气末站gas transmission terminal station 输气管道的终点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配气等功能。 2.O.6 气体接收站gas receiv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接收输气支线来气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7 气体分输站gas distributing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为分输气体至用户而设置的站,一般具有分离、调压、计量、清管等功能。 2.O.8 压气站compressor station 在输气管道沿线,用压缩机对管输气体增压而设置的站。

某输气管道工艺设计

重庆科技学院 《管道输送工艺》 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设计地点(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设计题目: 某输气管道工艺设计 完成日期:年 1 月 3 日 指导教师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成绩(五级记分制): 指导教师(签字):

目录 1 设计总论 (1) 1.1 设计依据及原则 (1) 1.1.1 设计依据 (1) 1.1.2 设计原则 (1) 1.2 总体技术水平 (1) 2 设计参数 (2) 3 工艺计算 (3) 3.1 管道规格 (3) 3.1.1天然气相对分子质量 (3) 3.1.2 天然气密度及相对密度 (3) 3.1.3 天然气运动粘度 (3) 3.1.4任务输量 (3) 3.1.5 管道内径的计算 (4) 3.1.6壁厚计算 (4) 3.2 末段长度和管径确定 (6) 3.2.1假设末段长度 (6) 3.2.2参量的计算 (6) 3.2.3 计算管道末段储气量 (7) 4 输气管道沿线布站相关工艺计算 (9) 4.1压缩机相关概况 (9) 4.2压缩机站数、布站位置的计算公式依据 (9) 4.3压缩机站数、布站位置的计算 (10) 4.4压缩比 计算 (11) 4.4压缩机的选择 (12) 5 布置压气站 (13) 5.1确定平均站间距 (13) 5.2确定压气站数 (13) 6 设计结果 (14) 参考文献 (15)

毕业设计--配气机构的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配气机构的设计 姓名: 所属院校: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概述 1、配气机构的功用 (6) 2、配气机构的设计要求 (6) 3、配气机构计算参数的确定 (7) 一、凸轮轴的设计: 1、凸轮轴的设计要求 (7) 2、凸轮轴的结构 (7) 3、凸轮轴的选材 (7) 4、凸轮轴的支承轴颈轴承的材料 (7) 5、凸轮轴的定位方式 (7) 6、凸轮轴的最小尺寸定位方式 (7) 7、凸轮轴的热处理工艺......................................................................................... (8) 8、凸轮轴的损坏形 式......................................................................................... (8) 9、凸轮轴的计算

........................................................................................ (9) 二、凸轮的设计 1、凸轮设计的要 求 (10) 2、凸轮基圆设计 (11) ①基圆半径的确定......................................................................................... (13) ②凸轮位置的确 定......................................................................................... (13) ③配气相位与凸轮的作用 角......................................................................................... (14) ④凸轮顶部的圆弧半 径......................................................................................... (14) 三、挺柱的设计 1、挺柱的结构 (10) 2、挺柱的材料 (15) 3、平面挺柱导向面与导向孔之间挤压应力的计算 (16) 4、平面挺柱的最大速度......................................................................................... (16) 5、凸轮与挺柱间接触应力的计算

发动机配气机构计算分析流程

文档编号 版本 发布日期发动机配气机构计算分析流程 编制:日期: 校对: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目 录 1 参数定义 (3) 2 配气机构计算分析和优化流程框图 (7) 3 过程实施 (9) 3.1 AVL-workspace-TYCON软件介绍 (9) 3.1.1简介 (9) 3.1.2 AVL-Workspace Tycon的应用 (9) 3.1.3 AVL-Workspace Tycon主要菜单和主要模块介绍 (9) 3.2配气机构评价指标 (12) 3.2.1 运动学分析和评价 (12) 3.2.2 动力学分析和评价 (15) 3.3配气机构运动学动力学TYCON模型建立 (15) 3.4 凸轮型线评价及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16) 3.4.1凸轮型线及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界面的进入 (16) 3.4.2 Cam Design界面中数据的输入 (17) 3.4.3 凸轮型线评价及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20) 3.5 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21) 3.5.1动力学模型的文件和目录说明 (21) 3.5.2仿真计算、参数设置和结果控制 (22) 3.5.3动力学计算后处理 (24) 3.6 配气机构改进和优化 (25) 3.6.1 凸轮型线优化设计流程及界面 (26) 3.6.2 缓冲段设计 (26) 3.6.3 工作段设计 (29) 3.6.4 新凸轮型线的分析 (33) 致谢 (34)

1 参数定义 发动机配气机构计算分析所需参数如表1所示。 表1.1 发动机配气机构计算参数表 单元名称参数单位 旋转激励单元转速输入方式的选择 转速值 rpm或者rad 有无转速波动 凸轮单元基圆半径 mm 型线数据与实际位置偏移角度 deg 凸轮转角转转系数 凸轮升程数据单位与米的转换关系 凸轮型线数据类型 凸轮型线数据 凸轮轴承单元Y方向刚度 N/mm Z方向刚度 N/mm Y方向阻尼 N.s/mm Z方向阻尼 N.s/mm 机油动力粘度 N.s/mm2 相对间隙 轴瓦直径 mm 轴承宽度与轴瓦直径比值 带轮和链轮单元质量 t 转动惯量(扭转) t.mm2 转动惯量(弯曲) t.mm2 相对阻尼 杨氏模量 N/mm2 剪切模量 N/mm2 中截面面积 mm2 质心到第一轴距离 mm 剪切面积率 惯性矩(扭曲) mm4 惯性矩(弯曲) mm4 带的预紧力 N 传动力 N 带的阻尼 N.s/mm 带轮有效半径 mm 带刚度 N/mm 配气相位单元发火次序 deg 载荷数据时间偏移量 s 凸轮中心到接触点的距离矢量 mm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1-2003 ) 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陆上输气管道工程设计。 2、输气工艺: 1)输气管道的设计输送能力应按设计委托书或合同规定的年或日最大输气量计算,设 计年工作天数应按350d 计算(350d 是为冬夏平衡,同时最大输气量应以标态计算。)。 2)进入输气管道的气体必须除去机械杂质,且至少符合n级天然气标准(GB17820)。 3)当输气管道及其附件已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 SY0007和《埋地钢质管道强制电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SY/T0036的要求采取了防腐措施时, 不应再增加管壁的腐蚀裕量。 4)工艺设计应确定的参数有:输气总工艺流程;输气站的工艺参数和流程;输气站的数量和站间距;输气管道的直径、设计压力及压气站的站压比。 5)管道输气应合理利用气源压力。当采用增压输送时,应合理选择压气站的站压比和 站间距。当采用离心式压缩机增压输送时,站压比宜为~,站间距不宜小于100km。 6)具有配气功能的分输站的分输气体管线宜设置气体的限量、限压设施。 7)输气管道首站和气体接收站的进气管线应设置气质监测设施。 8)输气管道的强度设计应满足运行工况变化的要求。 10)输气站应设置越站旁通。进出站管线必须设置截断阀。截断阀的位置应与工艺装置区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便与接近和操作。截断阀应当具备手动操作的功能。 11)输气管道工艺设计应具被以下资料:管输气体的组成;气源数量、位置、供气量及可调范围;气源压力及可调范围,压力递减速度及上限压力延续时间;沿线用户对供气压力、供气量及其变化的要求,当要求利用管道储气调峰时,应具备用户的用气特性曲线和数据;沿线自然环境条件和管道埋设处地温。 12)输气管道的水力计算见本标准6?9页以及简化标准的附录。 13 )输气管道安全泄放 ( 1 )输气站应在进站截断阀上游和出站截断阀下游设置泄压放空设施。 (2)输气站存在超压可能的受压设备和容器,应设置安全阀。安全阀泄放的气体可引入同级压力的放空管线。 (3)安全阀的定压(P o)应根据管道最大允许操作压力(P)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当P W时,P o= P+; b 当v P W时,P o=; c 当P>时,P o=。 (4)安全阀泄放管直径应按照下列要求计算: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某长距离输气管道的工艺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某长距离输气管道的工艺设计 学生姓名学号 教学院系石油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油气储运工程 2007级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单位油气储运教研室

某长距离输气管道的工艺设计 1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选题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的能源结构由以煤为主逐步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政府制定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重视环保、保障供应、开发西部”为核心的新能源战略,要求增加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2007年我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我国加快了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进入了天然气快速发展的时期。除本国天然气生产外,我国还将从外国引进大量天然气。管道是天然气开发和利用的纽带,由于天然气为气体介质,采用管道输送,具有管输距离长、压力高、输量大的特点,而且密闭安全、便于管理和易于实现自动化。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世界天然气管道技术现状 (1)长运距、大管径和高压力管道是当今世界天然气管道发展主流 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开发的大型气田多远离消费中心。同时,国际天然气贸易量的增加,促使全球输气管道的建设向长运距、大管径和高压力方向发展。1990 年,前苏联的天然气管道的平均运距达到2698 公里。从20世纪至今,世 界大型输气管道的直径大都在1000 毫米以上。到1993 年,俄罗斯直径1000毫米以上的管道约占63%,其中最大直径为1420 毫米的管道占34.7%。西欧国家管道最大直径为1219 毫米,如著名的阿-意管道等。干线输气管道的压力等级20 世纪 70年代为6~8 兆帕;80 年代为8~10 兆帕;90 年代为10~12 兆帕。2000年建成的Alliance 管道压力为12兆帕、管径为914 毫米、长度为 3000 公里,采用富气输送工艺,是一条公认的代表当代水平的输气管道。 (2)输气系统网络化随着天然气产量和贸易量的增长以及消费市场的扩大,目前全世界形成了洲际 的、多国的、全国性的和许多地区性的大型供气系统。这些系统通常由若干条输气干线、多个集气管网、配气管网和地下储气库构成,可将多个气田和成千上万的用户连接起来。这样的大型供气系统具有多气源、多通道供气的特点,保证供气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前苏联的统一供气系统是世界最庞大的输气系统,连接了数百个气田、数十座地下储气库及约1500个城市,管道总长度超过20×104公里。目前欧洲的输气管网

485柴油机的配气机构的设计

485柴油机设计(配气机构) 摘要 本设计介绍了485柴油机配气机构的设计,主要是其各零部件的设计。本次设计的485柴油机主要用于轻型载货车。 配气机构的功用就是实现换气过程,即根据发动机气缸的工作顺序,定时的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以保证气缸排出废气和吸进新鲜空气。配气机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整体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因此配气机构的设计在发动机整体设计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气门选择上,采用每缸两个气门的方案,其优点是比较简单、可靠,对于自然吸气式柴油机可以提高新鲜空气的进气量,降低气缸的热负荷,增加气缸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气门的驱动采用凸轮轴—挺柱—推杆—摇臂—气门机构。凸轮轴布置形式是下置式,采用的是整体式凸轮轴,这样的凸轮轴结构简单,加工精度高,能有良好的互换性。 本次配气机构的设计,主要包括进、排气门的设计,气门弹簧的设计,以及凸轮轴的设计。编写Matlab程序,计算得到挺柱升程表,绘出挺柱升程、速度、加速度曲线。 关键词:柴油机,配气机构,凸轮轴,气门

THE DESIGN OF VALVE TIMING MECHANISM OF 485 DIESEL ENGINES ABSTRACT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valve timing mechanism of 485 diesel engines, mainly the design of its various components. The 485 diesel engine in this design is mostly used in light truck. The function of valve timing mechanism is to realize the exchange process, namely according to engine cylinder working order, ensure that the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open and close at the proper time. The valve gear play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conomy and power parameters of the engine,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gas distribution agency in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engine play a rather important role. Arranging two-valve per cylinder, the advantages are that it is relatively simple, reliable, for the naturally aspirated diesel engines can improve the fresh air into the cylinder, reduce the heat load of the cylinder to increase the durability of the cylinder and use life.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valves is camshaft, tappet, pushrod, rocker, valve train. Camshaft arrangement is under the form of home-style, using the integral camshaft, such camshafts have simple structure, high precision machining, and good interchangeability. This design, including exhaust valve, intake valve, valve spring, and camshaft. Write Matlab program, calculate tappet lift table, map the curves of tappet lift, speed and acceleration. KEY WORDS: Diesel engine, Valve timing mechanism, Camshaft, Valve

汽车内燃机配气机构的优化设计

汽车内燃机配气机构的优化设计 摘要 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内燃机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排放性能及工作的可靠性、耐久性。随着内燃机高功率、高速化,人们对其性能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在高速运行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平稳、可靠地工作,因而对其配气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气凸轮型线是配气机构的核心部分,配气凸轮型线设计是配气机构优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是内燃机配气机构研究两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内燃机;配气机构;凸轮型线;优化设计

ABSTRACT The valve tra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s in 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hether the performances are good or bad, that affecting the power perform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the engine, as well as affecting the reliability and wear performances of the whole engine. Along with the requests of the engine’s high power, super-speed, people demand a higher index. That is, when the engine runs under a high speed, it can still work steadily and dependably, which demand that the valve train system should have a high performance. Cam profile is the hard core of the valve train, which desig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carry out valve train optimal design. Simulation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research are two important ways to carry ou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valve train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Key words: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alve train; Cam profile; Optimal desig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