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13
1、Csnebu改称为薄幕卷层云
2、取消飞行云迹记载
3、天空状况不明的情况增加了轻雾
4、扬沙、浮尘要起起止时间
5、最小能见度的记法
6、降水现象不允许转记
7、纪要栏增加罕见现象记载,比如海市蜃楼等
8、气压计误差>1.5hpa,20时调整笔位,温度计差>1.0,及时调整笔位
9、定时风一律取一位小数
10、遇强降水时可在蒸发皿、器加盖(同时要把校蒸发雨量筒加盖)
11、全部取消*,()的记录处理方法
12、月报表中需录入海平面气压(要修改软件中参数设置)
13、水银温度表中断可采用修复方法或减去断柱部分读数,酒精温度表中断记录做缺测
14、自记记录缺测时,不能用定时记录代替(比如风、雨量等记录)
15、日照不正常只有0.0和缺测两种处理方法
16、月报表备注栏增加台站周围坏境变化等也要备注(比如绿化等)
17、人工影响天气由原来的在备注栏改记在纪要栏
18、选择年报15个降水时段时,当在相关时段有缺测记录时要考虑用定时降水量代替相关记录。
19、地温、雪深的观测程序(时间)有改变
20、D、V文件(A、J、V,Z、B文件)要做好妥善的备份。
新版《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改动相关内容列举、说明(1)关于明语报旧:无,《民用航空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标准与规定》中仅规定了SPECIAL。
新:第十条本机场的航空气象用户设有与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气象观测显示器上的任何气象要素都一致的显示终端,并且能同步显示MET REPORT和SPECIAL中涉及的气象要素时,经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和相应的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有关营运人以及在机场的其他用户达成协议后,可以不编发MET REPORT和SPECIAL。
个人理解与说明:此条是根据168号文即《民用航空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标准与规定》(民航空发[2002]168号) (下面都简称为168号文)进行的修改。
满足不编发MET REPORT和SPECIAL的条件是A.航空气象用户设有与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气象观测显示器上的任何气象要素都一致的显示终端,且能同步显示MET REPORT和SPECIAL中涉及的气象要素。
涉及的航空气象用户大体理解为塔台调度、航空公司驻场签派、机场(本场可能指现场)三类人。
B.与用户达成协议,即与航空服务用户达成协议不向其发布MET REPORT和SPECIAL 本次讲师中南局肖汉强理解是满足A、B后,仅不编发报文格式的MET REPORT和SPECIAL报,例行的电话通报,传真等手段需要根据协议内容继续执行。
空管办气象处孙启源处长的解释是电话通报、传真与MET REPORT和SPECIAL报文是等同的手段,即可以相互代替的,满足A、B后,如果不是针对协议中特别指出的天气或者内容,可以不采取上述手段通知。
(2)对时旧:无新:第十二条使用自动观测设备观测的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应当以观测编发报终端的始终为观测时钟。
个人理解与说明:此条涉及气象台日常运行,故列出。
新规范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都为关于对时的内容的原则性规定(3)观测时次旧:第二十二条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时次分为24、13小时观测及不定时观测三种。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132)2.1 环境条件要求 (132)2.2 观测场 (132)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132)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135)2.5 观测值班室 (135)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136)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136)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136)3.3 维护和检验 (137)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137)第一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138)第3章云 (138)4.1 概述 (138)4.2 云状 (138)4.3 云量 (141)4.4 云高 (141)⑴云幕球测云高 (141)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 (142)⑶云幕灯测云高 (142)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143)第4章能见度 (145)5.1 概述 (145)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145)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147)5.4 能见度观测仪 (148)第5章天气现象 (149)6.1 概述 (149)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149)6.3 观测和记录 (152)6.4 天气现象观测仪 (154)6.5 纪要栏的记载 (154)第6章气压 (155)7.1 概述 (155)7.2 水银气压表 (155)⑴安装 (155)⑵移运 (156)⑷维护 (156)⑴安装 (157)⑵移运 (157)⑶观测和记录 (157)⑷维护 (157)7.3 气压计 (158)7.4 电测气压传感器 (159)⑴结构原理 (160)⑵安装和维护 (160)7.5 计算海平面气压 (160)⑴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低于15.0M的气象站(当低于海平面时为其绝对值,下同),用下列公式计算高度差订正值: (161)⑵当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达到或超过15.0M时,海平面气压的计算方法: (161)第7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162)8.1 概述 (162)8.2 百叶箱 (162)8.3 干湿球温度表 (163)8.4 最高温度表 (165)8.5 最低温度表 (166)8.6 温度计 (167)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167)8.8 毛发湿度表 (168)8.9 湿度计 (171)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172)8.11 遥测通风干湿球传感器 (172)8.12 通风干湿表 (173)第8章风向和风速 (175)9.1 概述 (175)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175)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 (178)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 (179)9.5 轻便风向风速表 (179)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179)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 (180)第9章降水 (181)10.1 概述 (181)10.2 雨量器 (181)10.3 翻斗式雨量计 (182)⑵安装与检查 (183)⑶记录器 (183)⑷观测和记录整理 (183)⑸调整与维护 (184)10.4 虹吸式雨量计 (185)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 (187)第10章雪深和雪压 (189)11.1 概述 (189)11.2 观测地段 (189)11.3 雪深观测 (189)11.4 雪压观测 (189)⑴体积量雪器是测量雪压用的一种仪器(见图11.2)。
吴宏钢2006/09/18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地平时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时降水量、时蒸发量日蒸发量辐射时曝辐量辐射辐照度及其极值、出现时间时日照时数辐射日曝辐量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日照总时数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时08时14时20时日落后观测项目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0-40cm地温降水量冻土雪深雪压80~320cm地温地面状态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地面温度日日照时数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20m(南北向)。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简介本文档为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的介绍和指南。
地面气候观测是气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版规范旨在提供地面气候观测工作的统一标准,确保数据质量和可比性。
观测站点选择根据新版规范,选择地面气候观测站点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气象条件:站点应能代表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避免倾向性观测数据引起偏差。
- 地理位置:站点应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涵盖不同地形和海洋环境,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 数据完整性:站点应具备完整的气象观测设备,确保能够连续、准确地收集和记录数据。
观测项目地面气候观测应涵盖以下项目:1. 温度:测量地面空气温度,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
2. 湿度:测量地面空气湿度,包括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3. 气压:测量大气气压。
4. 风速和风向:测量地面风速和风向,包括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5. 降水量:测量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6. 日照时数:记录每天的日照时数。
7. 能见度:测量能见度,反映大气中的透明度。
观测设备和方法为确保数据质量和可比性,新版规范规定了观测设备和方法的标准:- 温度:应使用标准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 湿度:应使用湿度计或湿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 气压:应使用标准气压计进行测量。
- 风速和风向:应使用风速计和风向传感器进行测量。
- 降水量:应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并记录降水类型。
- 日照时数:应使用日照计进行测量。
- 能见度:应使用能见度计进行测量。
数据记录与报告地面气候观测数据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记录和报告:- 数据记录应包括观测时间、位置、观测项目、观测数值等信息。
- 数据报告应及时进行,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访问性。
- 数据应以标准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以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为确保数据质量,观测站点应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定期维护观测设备,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 进行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检测和排除异常数据和误差。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的修订说明关于《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的修订说明《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AP-117-TM-02)自2006年7月1日重新修订颁布以来,进一步规范了民航气象地面观测工作,对提高民航气象观测工作质量,保障民用航空活动的安全、正常和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行有关民航气象观测工作的规定,《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等规章、行业标准、规范性文件以及手册均有涉及,由于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实施时间的不同,部分条款存在不一致性。
同时,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有些观测方法和规范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为了统一行业标准、规范性文件和观测手册,积极采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进一步规范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记录和报告等观测工作,空管办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于今年二月份启动了《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的修订工作。
现将修订的情况说明如下:一、修订的基本思路此次修订的基本思路是:将现行规章、行业标准、规范性文件以及手册中有关民航气象观测工作的观测方法、记录、报告以及设备的安装等内容全部纳入本规范,同时,参照正在修订的《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以及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国近年来民航气象观测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条款。
二、本次修改的主要方面及需要说明的问题现行的《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共13章132条,修订后调整为16章243条。
本次修订后,内容和篇幅有所增加,涵盖范围有所拓展。
主要修改涉及:(一)涵盖的内容为了使本规范涵盖气象观测业务的全过程,即气象观测的观测方法、记录、报告、设备的选址及观测资料的处理等内容,本次修订将《民用航空气象第一部分——观测与报告》、《民用航空气象第六部分——电码》、《民用航空气象第十部分——地面观测记录》、《民用航空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标准与规定》(民航空发[2002]168号)、《跑道视程使用规则》(MD-TM-2000-47)以及观测手册中部分规定性的条款整理后,一并纳入本规范。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文件要求,制定本技术规定。
本规定自2014年1月1日(北京时2013年12月31日20时)起执行,其他业务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之处,以本规定为准。
一、观测业务调整(一)人工观测时次调整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时次调整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
人工观测天气现象,白天(08-20时)保持连续观测,夜间(20-08时)按照一般站规定执行。
(二)观测项目调整1.云一般站取消云量、云高、云状观测。
基准站、基本站保留云量、云高观测,取消云状观测。
云高记录前不再加记云状。
云高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云高人工观测。
2.能见度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能见度人工观测,其他站保留人工观测。
3.天气现象(1)观测内容调整保留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露、霜、雾凇、雨凇、雾、轻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积雪、结冰等21种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
取消雷暴、闪电、飑、龙卷、烟幕、尘卷风、极光、霰、米雪、冰粒、吹雪、雪暴、冰针等13种天气现象(同时取消相应的现在天气现象电码04、08、13、17、18、19、29、38、39、76、77、79、87、88、91-99和过去天气现象电码9)。
出现雪暴、霰、米雪、冰粒时,一律记为雪。
这4种天气现象与雨同时出现时,一律记为雨夹雪。
(2)观测方式调整○1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并且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由软件自动判别的观测站,取消该类天气现象人工观测,原则上以业务软件自动判别记录为准。
当自动判别出现明显偏差时,仅对定时时次的现在和过去天气现象记录进行人工订正,能见度记录仍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记录与该类天气现象不匹配。
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但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仍由人工观测的观测站,原则上以能见度自动观测记录为判断依据,当能见度自动观测出现明显偏差时,以人工观测能见度为判断依据,能见度记录仍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记录与该类天气现象不匹配。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第 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第 4 章云
第 5 章能见度
第 6 章天气现象
根据浓度分为
0、、 2 ;
根据强度分为
0 、、 2
第 7 章气压
第 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第 9 章风向和风速
第 10 章 降水
第 12
章 蒸发
第 13 章 辐射
第 14 章日照
第 15 章地温
第 18 章地面状态
第 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 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第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第4 章云
第5 章能见度
第 6 章天气现象
第7 章气压
第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第9 章风向和风速
第10 章降水
第12 章蒸发
第13 章辐射
第14 章日照
第15 章地温
第18 章地面状态
第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