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文化述略》之文化遗产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57.71 KB
- 文档页数:25
松原旅游景点松原旅游景点长山明珠园明珠园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长山镇境内,长山热电厂东侧,长山热电厂始建于1969年,30多年来,它象太阳一样为大地和人民奉献着光和热,默默地为吉林电力事业的腾飞和松原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草原上熠熠生辉,长山明珠园也是由此而得名。
这里风光怡人,景色秀美。
长山明珠园是由长山热电厂出资始建于1988年,原名水上公园,为了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加快开发旅游业,2001年长山热电厂出资再次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造,并更名为明珠园,由长山热电厂明珠实业公司进行管理,现在的明珠园占地面积达2.2……[详细]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AAAA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西北部,霍林河末端与嫩江的交汇处,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主体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部分位于白城的大安市和松原的乾安县。
保护区以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
1986年查干湖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0年来,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
仅鸟类一项,已由过去的117种增至目前的239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43种,特别是东方白鹳、白头鹤、白鹤、丹顶鹤、黑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大天鹅、灰鹤、白……[详细]扶余县烈士陵园扶余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88年,正值东北解放40周年,为了表达全县人民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扶余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三岔河镇烈士陵园”。
占地10900平方米。
恢复县制后,“三岔河镇烈士陵园”更名为“扶余县烈士陵园”。
由于陵园面积小,2002年县政府决定将陵园移址新建。
新烈士陵园于2004年8月13日落成,占地39000平方米,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梁士英烈士全身塑像、无名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和革命纪念馆。
走进陵园首见的是高耸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此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刻有“革……[详细] 塔虎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虎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部靠近白城地区的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在查干湖东面,南距县城50公里,西北距大安县城10公里,是一处辽代古城遗址。
松原博物馆三座馆介绍
(最新版)
目录
1.松原博物馆简介
2.三座馆的设立背景和意义
3.三座馆的展示内容和特色
4.参观信息和建议
正文
松原博物馆位于我国吉林省松原市,是一座集历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松原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博物馆设立了三座馆,分别为历史馆、民俗馆和科普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松原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
历史馆是松原博物馆的核心馆舍,主要展示松原地区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图片,生动地再现了松原地区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使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此外,历史馆还设有专题展览,如“松原历史名人陈列”,展示了松原地
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彰显了松原地区的人文底蕴。
民俗馆主要展示松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馆内陈列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物,如民间工艺品、农具、家具等,以及反映当地民间风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通过参观民俗馆,游客可以了解松原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力。
科普馆以推广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宗旨,设置了多个主题展区,包括自然科学、人体健康、信息技术等。
馆内通过丰富的实物模型、互动体验和影像资料,向参观者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科普馆还定期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如讲座、实验演示等,为公众提供科学
学习的平台。
松原博物馆三座馆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松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发展。
参观松原博物馆,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松原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松原市景点
松原市景点介绍
岫岩满族自治县
•位于松原市东南部,是一个以满族文化闻名的地方
•清代的文化古迹众多,如岭南学堂、花园堡等
•岫岩山风景区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奇峰、怪石和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
铁岭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松原市西部的铁岭市,坐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铁岭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金代的铜器和瓷器,极具价值和学术意义
•铁岭文庙是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东北第一名庙”
江南风情园
•位于松原市市中心,是一个集休闲、观光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园内有各种各样的景点,如园林区、湖泊区、花卉区、雕塑区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建筑和江南园林的风貌,同时还有文化表演和水上娱乐项目
潜江市湖泊风景区
•位于松原市南部,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松花江盆地内的湖泊群•包括了潜江湖、潜江大兴湖、中江湖等多个湖泊
•湖泊环境幽静,水草丰美,是观赏水鸟和湖光山色的绝佳场所四平市古城区
•位于松原市东南部,是四平市的市中心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
•古城区内有传统的东北民居、古街巷和文化遗址,体现了东北地区的乡土风情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韵味和风貌
以上即为松原市的一些著名景点,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特色,欢迎游客前来参观。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金得胜陀颂碑 ——大金得胜陀颂碑大金得胜陀颂碑坐落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德胜镇石碑崴子屯,是金代第五帝世宗完颜雍为追记先祖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国功业而立。
石碑结构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
碑首高79厘米,宽100厘米,厚38厘米,碑首浮雕四条蟠龙,龙身相交,龙首向下,龙目圆睁,龙须蠕动,真是纤毫毕露,栩栩如生。
正面龙身盘曲间留额心,镌刻"大金得胜陀颂"六个篆体字。
碑身高177厘米,宽85厘米,厚31厘米,碑身左右边缘阴刻忍冬草纹饰,正面刻有汉字碑文815字,背面刻有女真大字碑文1500余字;碑座为龟趺,长160厘米,高72厘米,宽97厘米。
石碑全身高为328厘米。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誓师反辽,次年建立金国,遂命名这里为“得胜陀”。
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金世宗完颜雍由中都(今北京)巡幸故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沿途揽物记胜,抚今追昔,深感祖先创业之艰难,为缅怀先祖创业之劳,纪念反辽斗争的胜利,下诏在此立石,党怀英篆额,赵可撰文,孙俣书丹。
当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揭起反辽旗帜,选择此地兴兵聚将,可谓适地利之便,择良境而成业,一代英主,胸怀远见,暂不为言。
石碑坐落处四周约为三十平方公里之平原,一片沼泽,蔓草丛生,水草丰盛,西北两面有高达五十米的弓形断崖所环抱之天然屏障,北临松花江,东据拉林河,凭江河之险阻。
尤其此地恰是辽金边境接壤处,南临辽之黄龙府(今农安)六十公里,间隔松花江天险,西距辽之北方边陲重镇宁江州(为今伯都讷乡所在地)仅百里之遥,两军对垒,进可迅击,退可稳守。
并且此处可居高临下,操演兵马,在古代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练兵基地。
现在凭地远眺,犹可想见当年,金戈铁马,枪戟林立,一呼群诺的雄伟誓师场面。
在金世宗于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立石,至今己有八百余年,两次折断,两次粘接复原。
大金得胜陀颂碑虽屡遭创伤,但经过党和政府的多次保护维修,仍得安然健在。
松原红石砬子遗址简介
松原红石砬子遗址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遗址。
该遗址于1972年被发现,其名字来源于当地居民所用的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红石砬子。
红石砬子遗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东部为
生活区,西部为墓葬区。
生活区包括住宅、储藏室和厨房等建筑,其
中住宅建筑分布在东南、西南和北部三个方向。
这些住宅建筑呈长方
形或圆形,由木质构架和土墙组成。
储藏室则是用土坯垒成的圆形建筑,在地下1.5米左右,可用来存放粮食等物品。
厨房则是类似于壁
灶的结构,由土坯垒成。
墓葬区位于生活区的西侧,包括多个墓穴和祭祀场所。
这些墓穴分为
竖穴、横穴和斜穴三种类型,其中竖穴最为常见。
祭祀场所则是一个
长方形的建筑,内部有石座和石台等设施。
在红石砬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陶器,包括黑陶、灰陶和红陶等。
这些陶器制作精细,形态各异,反
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玉器、骨器、石器等多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通过对红石砬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鉴定,可以看出这里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
该聚落主要以农业为生产方式,同时也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
在社会组织上,该聚落可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的。
总体来说,红石砬子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东北地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珍贵资料。
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当地古代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简要介绍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北温带,介于东经123°6′至126°11′,北纬4359′至45°32′之间。
全境东西长240公里,南北宽172.4公里,幅员面积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积的12%。
东、南与长春市四平市为邻,西部与白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语言:东北官话黑吉方言松原幅员面积2.2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286万人,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31个民族。
辖扶余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和宁江区。
另设三个省级开发区,即松原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
2008年7月,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吉林传递的第一站就在松原,北青网推出的“网友心目中最具魅力的圣火传递城市”人气票选活动中了解到的。
松原获得了其中的13811652张选票,以占总票数25.55%的较大优势,位居人气榜第一名。
松原市为此而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火炬传递仪式上,2008把马头琴齐奏《永恒的圣火》,配以具有浓郁满族风情的格格舞和萨满舞,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松原在天文学界有过名气,2007年应松原市人民政府的请求,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相关组织批准,国家天文台决定将1997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松原星”。
20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曾构想在松嫩两江交汇处设立一个“东镇”,作为东北枢纽城。
“东镇”就是今日的松原。
2009年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全国仅三个城市:吉林松原,山东潍坊,陕西宝鸡)。
如今松原正在实施“五城联创”目标,即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和“全国文明城”。
行政区划松原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
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扶余县、乾安县和宁江区。
共有13个街道、40个镇、38个乡,96个社区、1140个村。
松原市面积20159平方千米,人口281万人(2004年)。
松原博物馆三座馆介绍松原市位于中国吉林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松原博物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
松原博物馆由三座馆组成,分别是历史馆、艺术馆和自然馆。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三座馆的特色与藏品。
历史馆历史馆位于松原博物馆的主楼,展示了松原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该馆的收藏品包括古代生产生活工具、陶器、铁器、玉器、金器、书画等。
展览通过实物展示、文献资料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地讲述了松原地区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收藏品之一是一件精美的玉瑗。
这件玉瑗色泽纯净,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玉瑗不仅是古人爱玉之情的体现,也是松原地区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历史馆还展示了松原地区近现代历史的珍贵文物,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军服、武器等等。
这些文物生动地展现了松原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抗战岁月的艰辛历程。
艺术馆艺术馆位于松原博物馆的附楼,是一个展示松原地区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场所。
该馆收藏了大量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品,涵盖了传统工艺、现代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
在艺术馆中,有一幅以松原地域风貌为主题的传统国画《千里松原图》。
这幅画以细腻而独特的画风,描绘了松原地区的自然景致和民俗风情,展现了松原独特的地域魅力。
艺术馆还收藏了一批当代艺术作品,展示了松原地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
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彰显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思想表达。
自然馆自然馆是松原博物馆的另一座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示了松原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该馆收藏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动物标本以及地质标本。
自然馆中最有特色且备受瞩目的展品之一是一只保存完好的含羞草标本。
这只含羞草标本展示了植物的神奇本能,触动观众的情感与好奇心。
此外,自然馆还展示了松原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貌,如苍山峻岭、湖泊草原等。
这些展品通过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松原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
总结通过对松原博物馆的三座馆进行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松原地区的丰富历史、精美艺术和独特自然资源。
松原成吉思汗文化园简介
松原成吉思汗文化园简介
一、概述
松原成吉思汗文化园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是一处集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园区以成吉思汗为主题,展示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景点
1、成吉思汗雕像
高9.5米的成吉思汗雕像是园区的标志性景点,造型庄严、气势磅礴,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2、成吉思汗文化广场
广场以成吉思汗为主题,浑厚的文化氛围让人感受到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魅力。
3、成吉思汗故居
成吉思汗故居是仿照成吉思汗时代的建筑风格建造的,内部陈列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
4、草原露营
园区内的草原露营区域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草原的美景与氛围,同时也是一种别
样的休闲方式。
三、活动
1、成吉思汗文化节
每年的7月中旬,园区会举办成吉思汗文化节,届时会有各种表演和活动,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成吉思汗的生平和文化。
2、草原音乐节
夏季时,在园区内还会举办草原音乐节,各种民族音乐的演奏和歌舞表演,让游客感受到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松原成吉思汗文化园的简要介绍,欢迎广大游客前来参观。
松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文明积淀的物质载体,是文明发展的基石,是文明传承延续的纽带。
松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蒙满文化发祥地。
松原文化以蒙满文化为特色,是渔猎文化、草原文化、农业文化与当代石油文化四种文化类型并存,既相对独立又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
查干淖尔冬捕“查干淖尔”系蒙古语,即查干湖。
查干淖尔冬捕是郭尔罗斯草原特有的民间渔业生产与民族祭祀活动相结合的古老民俗。
以其神秘、神奇、神圣而令人震撼。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主要有四项活动:一是生产和祭祀的准备阶段、二是把头拜神和开网宴,三是“祭湖醒网”仪式,四是捕鱼作业。
其中,传承和创新发展至今的“祭湖醒网”仪式主要有萨满舞祭、喇嘛诵经、跳查玛、祭湖神等。
一般在每年明水捕鱼前的初春、冰雪捕鱼前的初冬分别举行,后者十分隆重、万众瞩目。
冰雪捕鱼是一种数十人组合的集体劳作项目,有渔把头、跟网人、打镩人、扭矛走钩人等,通过分工合作,辛勤劳动,以马拉绞盘拖网的独特作业方式捕获冰下鲜鱼,最多一网可捕二十万斤鲜鱼。
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
马头琴音乐,在郭尔罗斯文化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最典型的蒙古族民间音乐表现形式,已成为前郭尔罗斯文化品牌的代表。
郭尔罗斯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上借鉴小提琴的技巧,创造性地采用了半音演奏、拨弦演奏、倒弓、分弓、震弓、连跳弓等演奏法。
演奏时,指法与弓法严谨,干净利落,因而音色细腻、深沉,更加富于感染力,郭尔罗斯的琴师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
前郭尔罗斯在传承弘扬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同时,还成立了马头琴研究所,大力扶持马头琴的制作,使马头琴不断得到改良、完善。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圣火传递活动中。
松原的2008把马头琴合奏更是传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备受瞩目.2008年7月15日上午,满载着对北京奥运会美好祝福和对祖国繁荣富强良好祝愿的奥林匹克圣火开始在松原市传递,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2008人马头琴表演”的壮观场景,迎接“祥云”火炬的到来。
松原市龙华寺的简介和历史
松原市龙华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寺庙。
龙华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寺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佛教经典,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
龙华寺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组成。
其中,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中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佛教信徒们朝拜礼佛的场所。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和普贤菩萨像等,每年春节期间还会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
龙华寺历史悠久,曾多次被毁损和修缮。
在明清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龙华寺多次遭到破坏和劫掠。
直到20世纪初,寺庙才得以重建和修缮。
此后,龙华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成为当地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
除了寺庙建筑和文物收藏外,龙华寺还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区。
寺庙周围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四季景色各异。
每年夏季,龙华寺还会举办盛大的佛诞节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之,松原市龙华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景色宜人的佛教名胜古迹。
它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和
演变,并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个信仰和精神归属的场所。
吉林---松原塔虎城、妙因寺、孝庄祖陵、宁江森林公园松原旅游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松嫩平原南端,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松花江畔,幅员面积22034平方公里。
总人口276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31个民族。
上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曾设想在松嫩两江交汇处,建一座称之为“东镇”的中枢城。
而今,中山先生夙愿变成现实,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山先生称“东镇”之地建立地级市——松原。
松原市辖扶余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和宁江区。
松原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素有“粮仓、肉库、鱼乡、油海”之美誉。
现已探明石油储量达9.46亿吨,年开采量达450万吨以上,天然气储量120亿立方米,油母页岩326亿立方米,硅砂储量2亿吨。
这里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油料基地。
年粮食产量450万吨左右。
这里盛产玉米、高梁、大豆、水稻、葵花、花生,远销韩国、意大利、德国、保加利亚等国家;这里是科尔沁草原的一角,有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草原面积58万公顷,年产草30万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这里江河纵横,泡沼众多。
境内有三江一河一湖(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水资源丰富,为发展工业和渔业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松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远在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古夫余、渤海国曾在这里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宋辽金时期,女真族英雄儿女在这里创造了“兴金灭辽”的辉煌业绩;这里满蒙文化交相辉映。
松原旅游资源丰富。
有众多古遗址、古墓葬等文化古迹,还有查干湖、三江口、泥林、大草原等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松原交通便利,京哈、京齐、长白、通让四条铁路穿越境内,与明沈、京哈、科铁、珲乌、长白等国省级公路干线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网络。
塔虎城塔虎城,辽、金城址,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
西北10 公里是大安市,城西1公里是长春一白城铁路,长白公路穿城而过。
松原博物馆三座馆介绍摘要:一、松原博物馆简介二、松原博物馆分馆介绍1.历史馆2.民俗馆3.艺术馆三、各馆特色及亮点四、参观建议正文:松原博物馆位于我国吉林省松原市,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
博物馆分为三个馆,分别是历史馆、民俗馆和艺术馆,全方位展示了松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松原博物馆简介】松原博物馆致力于收藏、研究、展示松原地区的历史、民俗和艺术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教育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地区文化繁荣发展。
【二、松原博物馆分馆介绍】1.历史馆历史馆主要展示松原地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辽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展现了松原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
2.民俗馆民俗馆着重展示松原地区的民间习俗、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馆内陈列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品、生活用品、民族服饰等,并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游客深入了解松原地区的民俗文化。
3.艺术馆艺术馆主要展示松原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
馆内收藏有大量名家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艺术佳作,为游客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三、各馆特色及亮点】历史馆的亮点是展示了松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不少国家一级文物。
民俗馆的特色在于丰富的民间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展示,以及生动有趣的场景复原。
艺术馆则以其丰富的名家作品收藏和精美的艺术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参观建议】建议游客在参观松原博物馆时,留出充足的时间,以便深入了解各个馆的展示内容。
对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在历史馆中品味千年历史的厚重;对于喜欢民俗文化的游客,可以在民俗馆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对于追求艺术享受的游客,可以在艺术馆中领略名家作品的风采。
松原龙华寺地理位置龙华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森林公园内,松花江畔,占地56.7公顷。
这里丛林云集、山水相依、风景秀丽,是一块风水宝地。
寺院简介旧龙华寺遗址现存于第二松花江底,早在公元1818年就已建成,后因所在江心岛地形运动才成为遗迹。
旧龙华寺又称弹海寺,是曼洛理国圣族(也被成为消失的第五十七民族)后裔达尔王供建。
建成后不久,曼洛理族后裔们就像玛雅人一样不可思议的消失了。
佛家称其公德得报往生极乐了,也有野史记述的是其部族后裔为躲避灾难改姓高归隐了。
而唯一证明其在东北建立“国中之国”曼洛理的证据——龙华寺也不幸消失于江底了,也正是因为这些神秘,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才会将龙华寺所在地构想出一个“东镇”。
寺院格局龙华寺建寺之初,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启发,明澈法师便立下了修建“四十八院”的宏愿,即修建一座由四十八组佛教建筑群组成的寺庙,而大雄宝殿即是这四十八院中的一院。
龙华寺大雄宝殿,位于龙华寺西部中轴线中部,天王殿之后。
大雄宝殿采取明清殿宇式建筑风格,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样式而建。
大殿为双层檐庑殿顶,古称“四阿屋顶”,俗称“四坡水顶”,是我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
大雄宝殿宽63米多,纵深5间,36米多。
大殿通高34.425米,比太和殿仅低50多厘米,比天安门城楼仅低20余厘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寺庙殿宇。
整座大殿建于层层递进的三层平台上,底层平台总面积为13700平方米,仅这一面积就比少林寺、中岳庙、南岳庙等很多著名的中等寺庙的面积大得多。
每层平台边缘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望柱、裙板,外侧雕有生动的螭,使得本就高大的大殿显得更加峻伟高耸,赫赫巍然。
规划中的寺院大体分两部分,西部以殿堂为主,是殿宇建筑群;东部是培养僧才,提高僧众佛学水平的佛学院和律院。
整个寺院由四十八个小院组成,匀称地分布着二百余座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体。
整个寺院建筑面积为42244.5平方米。
龙华寺全部建成后,将以其布局宏大,气势宏伟,跻身于全国最大的寺院行列之中,成为全省最大的佛教文化胜地,为松原市旅游观光增添一处人文胜境。
吉林松原龙华寺简介龙华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始建于辽朝,为汉传佛教寺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座落在海拔514米的山坡上,环境清幽,气氛厚重。
一、历史沿革龙华寺创建于辽朝,经过多次修复和扩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寺内保存有许多古建筑、文物和碑刻,是研究辽金时期佛教艺术、建筑和文化的珍贵遗存。
二、寺内建筑龙华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由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组成,布局严谨,造型精巧。
山门正面有一块悬挂“龙华寺”三个金字的匾额,显得庄重肃穆。
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方亭式三进大殿,有两层檐楼,高约30余米,屋顶覆盖着紫色琉璃瓦,富丽堂皇。
进殿可以看到壁画、彩塑、佛像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宝殿中心的佛像。
天王殿和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两旁,分别供奉四大天王和钟鼓。
其它建筑包括藏经阁、禅房、斋堂等,布局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三、寺内文物龙华寺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辽金时期的石刻佛像、石经、石塔、石碑和石栏杆等。
这些文物雕工精细,构思巧妙,艺术价值极高,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的珍贵资料。
四、寺内庙会每年农历的初一和十五,龙华寺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
庙会期间,香火旺盛,信众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这时的寺庙业态蒸蒸日上,园内文化活动不断。
五、精彩活动龙华寺每年还会举办许多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活动,如佛学讲座、合唱比赛、书法展览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和游客参观,助力了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龙华寺是许多佛教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朝圣的胜地。
它是吉林省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也是该省文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十次党代会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加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为振兴发展提供硬支撑。
当前,如何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增强干部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举全市之力吹响松原文化建设的时代号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培育文化品牌松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松原独特的地域文化。
通过几年来对松原文化的研究定位,松原蒙满特色文化得到大力传承弘扬,形成了渔猎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石油文化等四种文化类型,这四种文化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体现了松原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的和谐性和时代的先进性。
近年来,松原借助这些文化资源优势,以开展松原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蒙满特色文化品牌的推进工作为基础,以节会、演出为载体,以助推经济、惠及人民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了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力度,“松原文化现象”初步形成,文化软实力逐渐显现,地域文化特色有效彰显。
深入挖掘松原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脉所在。
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松原历史文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工程。
近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松原历史文化为依据,围绕本地特色和优势做文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挖掘、整理、打造了一批独具松原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巧妙地将历史文化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为之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前郭县的专家学者从查干湖这一古老的水域延展开去,让这片先民生息之地、兵家必争之地、皇家捺钵之地渐渐为人知、为人识。
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共生,不仅唤醒了一湖圣水,更带富了一方百姓、拉动了一方经济。
如今,源于史前、盛于辽金的查干湖冬捕,以及由此衍生的全鱼宴、蒙古族歌舞、“祭湖·醒网”、敖包祭祀等脱胎于松原历史文化的文化活动与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文化松原”最具说服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松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松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2.26•【字号】松政函〔2016〕257号•【施行日期】2016.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松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松政函〔2016〕25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批准,现将松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类27项)予以公布。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对列入名录的项目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保护措施,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松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原市人民政府2016年12月26日附件松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1项)伯都讷民谣和传说二、传统音乐(2项)(一)唢呐吹奏(二)乌力格尔音乐三、传统舞蹈(3项)(一)沙嘎扎布吉格(二)少布布吉格(三)依都干布吉格四、曲艺(1项)雅布干乌力格尔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形意拳郭云深支派六、传统美术(6项)(一)麦秸画(二)金锦画(三)叶贴画(四)博剪纸(五)蒙古族纸雕(六)手工金属浮雕画七、传统技艺(8项)(一)大布苏打碱技艺(二)大煎饼制作技艺(三)纸翻花制作技艺(四)木器制作技艺(五)伯都讷石雕石刻技艺(六)四弦琴制作技艺(七)锡伯族刺绣技艺(八)锡伯族滑冰车制作技艺八、传统医药(2项)(一)王一针针药疗法(二)千槌膏制作工艺九、民俗(3项)(一)伯都讷满族祭祀(二)奶奶宝古达祭祀(三)萨仁好日木习。
吉林松原莲华寺简介
莲华寺是松原市的重点寺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等。
莲华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五间大殿,歇山式屋顶,单檐歇山顶。
殿内正中供奉着高4米的释迦牟尼佛,两旁塑有十八罗汉。
两侧为十八罗汉像和十八罗汉的八个形象。
殿前的两侧还有十八罗汉和八仙像。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是钟鼓楼,殿内有大型彩绘壁画《法华经》一幅,画面上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佛菩萨像,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和亭台楼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后是观音殿,供奉着观音菩萨。
观音殿内有大型彩绘壁画《宝莲灯》一幅,画面上观音菩萨端坐莲台,手中拿着如意、荷花、莲叶等法器。
壁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东侧是地藏殿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有《大藏经》和历代的佛经等文物。
院内有一棵古树“菩提树”和一株百年杏树。
寺院南侧有三座佛塔,中间的为药师塔(又名舍利塔),两
座小塔为文殊菩萨塔、普贤菩萨塔。
— 1 —。
松原文化述略》之文化遗产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松原市现存各类文物遗迹708 处。
其中古遗迹541 处,古城址37处,古墓葬(群)57 处,古工程遗址2处,古建筑遗址7 处,古寺庙址(含无存寺庙)47 处,古窑址8 处,古窑藏3 处,古石刻6 处。
此外,有古驿站址5 处,革命纪念建筑12 处,纪念地3 处。
重点文物分布情况如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处,分别为座落在扶余县境内的辽金时期文物大金得胜陀颂碑和座落在前郭县境内的分别为宁江区伯都古城(辽金);长岗子遗址(奴隶社会、夫余辽金时期的塔虎城古城。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处,族、鲜卑族居住时期);清真寺(清至现代);扶余县石头城子古城(辽金);扶余县万善石桥(民国);前郭县满蒙文石碑(清);前郭县红石垃子遗址(青铜);大老爷府(清);七大爷府、祥大爷府(清);长岭县腰井子北岗遗址(新石器);乾安县大布苏狼牙坝古墓群。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 处,其中宁江15处,扶余10 处,前郭11 处,长岭4 处,乾安13 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2 处)塔虎城古城(辽金)塔虎城古城位于前郭县西北50 公里的八郎镇北上台子屯北约200 米的平原上。
地居险要,城池修筑规整,城垣坚固,雄伟壮观。
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周长为5213 米。
塔虎城古城址于1961 年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吉林省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辽金古城,据考证,它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城遗址,是辽金两代设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军事重镇。
对研究东北地区辽金时期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概况及军事等有着重要的历史及考古价值。
塔虎城文化层堆积厚,遗物亦较丰富。
初步征集到城内出土文物有金代的铁铧、铁蒺藜、铁镞、兽面瓦当;大量的北宋铜钱和少量的唐代“开通元宝” ,金代的“大宝通宝”,南宋的“绍兴通宝” ;定窑白釉连花碗、莲花盘、双鱼碗、白釉小口瓶、黑釉双系壶、酱釉三流三系壶、绿釉长颈瓶等;以及各个时期的铜镜,如双鱼镜童子纱戏花镜、昭明镜、朱雀牡丹镜、湖州镜和素面镜等。
2000 年6 月至10月,长白一级公路拓宽工程施工期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塔虎城遗址内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5400 平方米,最深文化层达4 米,清理房址64 座、灰坑87 处、炼炉1 处。
解剖城门1 处,出土文物1500 余件,多为辽金时代生活、生产用具。
大金得胜陀颂碑(辽金)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扶余县徐家店乡石碑崴子村东 1.5 公里处,东距拉林河约7 公里。
是金世宗完颜雍于公元1185年7 月为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公元1114 年9月在此地誓师反辽获胜而立。
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金得胜陀颂碑为青石刻成,通高320 厘米,由龟跌、碑身、碑额三部分组成,碑首呈长方形,高79 厘米,宽100 厘米,厚38 厘米。
碑顶及侧面共雕有4条对称蟠龙,龙头向下,龙身相交,张吻怒目,双爪夺珠。
线条流畅,生动逼真。
正面两龙盘曲之间,留有碑额,刻大字篆书“大金得胜陀颂” 2 行6字。
碑身高177 厘米,宽85厘米,厚31 厘米,正面阴刻有汉字碑序及碑文颂诗30 行815字,碑身四周雕饰忍冬蔓草纹饰。
背面为女真大字,碑额行12 字,碑文33 行1500 余字,无刻工姓名。
是目前所知世存女真文字最多而且正面汉字与背面女真文字完全对译的一块碑刻,是研究女真文字和金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碑身是龟趺碑座,高72 厘米,宽97 厘米、长160 厘米。
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坐落处四周约为三十平方公里之平原,一片沼泽,蔓草丛生,水草丰盛,西北两面有高达五十米的弓形断崖所环抱之天然屏障,北临松花江,东据拉林河,凭江河之险阻尤其此地恰是辽金边境接壤处,南临辽之黄龙府(今农安)六公里,间隔松花江天险,西距辽之北方边陲重镇宁江州(为今伯都讷乡所在地)仅百里之遥,两军对垒,进可迅击,退可稳守。
并且此处可居高临下,操演兵马,在古代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练兵基地。
大金得胜陀颂碑立石至今已有八百余年,两次折断,两次粘接复原,虽屡遭创伤,但经过党和政府的多次保护维修,仍得安然健在,向人们昭示着金太祖当年的不世之功。
附:大金得胜陀颂碑汉字碑文大金得胜陀颂并序奉政大夫充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太常博士骁骑尉赐鲱鱼袋臣赵可奉敕撰儒林郎咸平府清安县令武骑尉赐鲱鱼袋臣孙侯奉敕书丹承直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充国史院编修官云骑尉赐鲱鱼袋臣党怀英奉敕篆额得胜陀,太祖武元皇帝誓师之地也。
臣谨按实录及“睿德神功”碑云:太祖率军渡涞流水,命诸路军毕会,太祖先据高阜,国相撒改与众仰望,圣质如乔松之高,所乘赭白马亦如岗阜之大。
太祖顾视撒改等人马,高大亦悉异常。
太祖日:”此殆吉祥,天地协应吾军胜敌之验也!诸君观此,正当戮力同心。
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后以是名赐其地云。
时又以禳袷之法行于军中,诸军介而序立,战士光浮万里之程,胜敌刻日,其兆复见焉。
大定甲辰岁,鸾辂东巡,驻跸上都,思武元缔构之难,尽孝孙光昭之道,始也。
命新神御,以严穆穆之容;既又俾刊贞石,以赞晖晖之业。
而孝思不忘念所,以张闳休而扬伟迹者,盖有加而无已也。
明年夏四月,诏以得胜陀事访于相府,谓宜如何?相府订于礼官,礼官以为,昔唐玄宗幸太原,尝有”起义堂颂”过上党,有“旧宫述圣颂” 。
今若仿此,刻颂建宇以彰圣迹,于义为允。
相府以闻,制曰:”可。
”大金得胜陀颂碑正湎汉字碑文臣可方以文字待罪禁林,然则颂成功,美形容,臣之职也。
敢再拜稽首而献文曰:辽季失道,腥闻于天。
乃着东顾,实生武元。
皇矣我祖,受天之祜。
恭行天罚,布昭圣武。
有卷者阿,望之陂陀。
爰整其旅,各称尔戈。
诸道之兵,亦集其下。
大巡六师,告以福祸。
明明之令,如霆如雷。
桓桓之士,如熊如罴。
先是太祖,首登高阜。
灵贶自天,事骇观睹。
人仰圣质,凛如乔松。
其所乘马,岗阜穹崇。
帝视左右,人马亦异。
曰此美征,胜敌之瑞。
诸君勉之,往无不利。
师胜而还,当名此地。
神道设教,易经著辞。
厌胜之法,自古有之。
我军如云,戈甲相属。
神火焰焰,光浮万烛。
天有显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周武戎衣,火流王屋。
汉高奋剑,素灵夜哭。
受命之符,孰云非贞。
咄彼宗元,遂诬尚明。
得胜之祥,如日杲杲。
至金遗老,畴弗乐道。
圣今天子,武元神孙。
化被朔南,德侔羲轩。
眷言旧邦,六飞戾止。
六飞戾止,江山良是。
念我烈祖,开创之勤。
风栉雨沐,用集大勋。
圣容既新,圣功即高。
永克厥志,以为未也。
惟此得胜,我祖所名。
诏以其事,载诸颂声。
文王有声,通骏有声。
润录祖业,惟时圣明。
帝王之符,千载合契。
配姬舆刘,诏于万世。
大定五年七月八日立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11 处)1.伯都古城(辽金)位于宁江区伯都乡所在地东南约200 米处,东、南、西三面是平原,东北部有一条呈东南走向的漫岗。
城址略呈方形,城墙周长3132 米,有马面19 个。
有城门4座,均有瓮城。
城内偏西南部存有7 处土包,表面散布大量的灰色方形和长方形砖块、布纹瓦片、莲瓣纹瓦当、陶瓷残片,还有些佛像及佛饰残块、小铜佛、以及汉、唐、宋代铜钱等物。
西城墙外187 米处有一方形土台,当地俗称“点将台” 。
根据城址的形制和遗物看, 该城址属于辽金时期。
据专家考证, 古城即辽之宁江州遗址。
1987 年,该古城址被列为吉林省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东北通史》所记,此地亦为渤海国之 夫余府所在地。
金初废宁江州后,古城荒芜,金章宗时,迁蒙古豁罗刺思 (郭尔罗斯 ) 部进入此地驻牧后,其部首领纳仁原市区江北部分 ),副都统衙门移驻新城,旧城遂废(见《扶余县志》 ) 。
2、长岗子遗址 (奴隶社会、夫余族、鲜卑族居住时期)位于宁江区伯都乡伯都屯西北 3 公里。
遗址处为东西走 向的小漫岗, 以漫岗为中心, 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100 米,整个遗址均为耕地。
在地表上能见到大量的 “汉书二期文化类型的陶片,也有不少辽金时代的遗物。
遗址是 1958 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1961 年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组织的考古调查组对此遗址进行了试 掘。
地层堆积和遗物表明,长岗子遗址是被辽金地层压着的种比较单纯的“汉书二期文化”类型的青铜文化遗存。
3、清真寺 ( 清至现代 ) 位于团结街西南长宁街与文化路相交十字路口内有清真寺管理委员会 (参见本书第三篇第 汗驻此地,称纳仁汗浩特, 民间俗称“那尔浑”(见王国学: 纳仁汗浩特与伯都讷》 )。
后金立国后,“进军那尔浑” ,设立官军队站,称伯都讷站。
清康熙三年 (1692) 在伯都讷 设副都统, 驻伯都讷站, 遂有伯都讷旧城; 次年建新城 (今松1974二章第二节)。
4、石头城子古城(辽金)位于扶余县新城局乡石头城子村西北。
呈矩形,东西宽、南北窄,周长1922 米。
城内地表遗物极为丰富,灰色方砖、布纹瓦、陶器口沿、酱釉缸胎瓷片等散布于地。
曾出土石臼、古钱、础石、小石磨、铁锅及铁箭头等。
1981 年出土1 面连珠纹人物游戏铜镜,省文物工作队征集九叠篆字“利涉县印”一方。
1961 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城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万善石桥(民国)万善石桥座落在扶余县城西北长春岭镇西南,民国元年(1912 年)募捐修建至民国十年(1921 年)竣工。
石桥结构和石工艺术精良,三个桥孔设计高度适中,既能减轻桥身重量节省材料又可以分洪缓流,稳固桥身。
桥墩呈船形,迎水面凿成分水尖,起到抗御洪峰、保护桥墩的作用,三个桥孔皆作荷花瓣形,其边缘上雕衬荷花形二方连续纹饰,中间桥孔上方正中雕嵌一个作喷水状的龙头,别具格。
桥身南侧镌刻“天地同休” 、“万善石桥”八个大字,北侧镌刻“流芳百代”四个大字,笔锋浑厚有力。
整个石桥建筑富有民族风格,是我省境内最早的一座公路桥梁,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6、满蒙文石碑(清)满蒙文碑原坐落于前郭县长山镇库里屯前,俗称“库里碑”。
现保存于长山镇长山热电厂明珠公园内。
石碑碑文由古蒙文和新满文刻成,又名“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是清顺治十二年奉顺治皇帝旨意为/顷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父母所立,距今340 余年。
石碑由碑额、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通高582 厘米。
1981 年吉林省政府公布此碑为第二批省级重点383文物保护单位时,定名为“满蒙文石碑” 石碑从额到趺通体雕刻精细,造型完美。
碑身正面刻有个满蒙文题字(参见本书第二篇有关内容)。
碑文汉译如下:帝王恭贤尊功,必崇封宏世,宪前而存后,广开亲亲之道,铭于铁石,宜究本以示意。
圣母明圣仁上恭恂皇太后:王考妣育吾者也,思稽其本,祖获福而子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