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之方壶胜境ppt
- 格式:pptx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27
圆明园景图课件 (一)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西侧,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群,也是中国清代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内包含了宫殿建筑、湖泊、园林景致等多种景观,又因其规模宏大、建筑多样、文化内涵深厚而被誉为“万园之园”。
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传承圆明园的文化内涵,许多学校或机构制作了课件,通过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建筑和景观等,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壮阔景观和悠久历史。
一、圆明园景图课件的基本特点1.呈现清晰。
课件中的图片和文字都是非常清晰的,完美展现了圆明园的各个细节。
2.互动性强。
在课件设计中,通过添加视频、音频、动态效果等元素,增强了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生动有趣。
3.丰富多彩。
课件中包含了圆明园的历史、建筑、文化背景、园林景观等内容,覆盖了圆明园的方方面面。
二、圆明园景图课件的主要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
课件开始部分一般会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包括圆明园的建造时期、皇帝使用时间、被烧毁的历史等方面。
2.建筑介绍。
圆明园内有很多建筑,如九龙壁、大观园、前海舫等,课件会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等。
3.园林景观介绍。
园林景观是圆明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课件会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介绍园林的设计风格、水景、山石园林等。
4.文化内涵解析。
圆明园涵盖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文学、绘画、雕塑等,课件会对它们进行解析和介绍。
三、使用圆明园景图课件的优势1.可视性强。
通过课件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更加清晰、直观的圆明园设计方案、和景观,从而增加对园林的认识、理解和欣赏。
2.辅助教学。
老师在讲授圆明园相关内容时,可通过课件的帮助,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圆明园的历史和背景,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点。
3.拓展视野。
借助课件,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园林景观的设计、特点和风格等,并从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圆明园景图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为学生加深了对圆明园的认识,增强了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为圆明园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圆明园方壶胜境浅析摘要“方壶胜境”位于圆明园福海东北岸湾内,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方壶胜境”在圆明园的盛期是一处以寺庙景观为主题的园林景群,此景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2座佛塔,以及180座大小佛龛。
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研,对方壶胜境的起源发展、区位关系、建筑空间布局及植物配置等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最后还对圆明园的保护与复建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方壶胜境;建筑群;空间格局;复建I目录摘要 (I)目录 (1)1.背景介绍 (2)2.景观分析 (3)2.1区位关系与整体空间结构 (3)2.2建筑及空间格局 (3)2.3植物 (5)3.文学轶事 (6)4.现状及保护 (8)4.1 景点现状 (8)4.2 圆明园的保护 (8)4.3 圆明园复建的讨论 (8)5.个人总结 (10)参考文献 (11)11.背景介绍“方壶胜境”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圆明园是前后五朝皇帝,分别是雍正(在位期间1723-1735)、乾隆(在位期间1736-1795)、嘉庆(在位期间1796-1820)、道光(在位期间1821-1850)和咸丰(在位期间1851-1861)长年的重要居所。
根据经近年的调查,圆明园占地3.4平方公里,或者是5100亩(约1圆明园平面图合775.5英亩),周边的测量长约10000米,呈长方形,从东到西大约是2415米,从北到南差不多1890米。
在这个广大的空间里,曾经营建了16万平米的人工建筑。
圆明园的历史始于康熙时代。
在1709年,基于风水上的考量,康熙选择在距离畅春园500米到600米远的一个地点兴建一座崭新的宫苑,不就就被素有“佛心天子”之称的康熙取名为圆明园。
“圆明”两字是佛语,在字义上是“圆融和普照”,意味着完美和至善。
在圆明园第一阶段工程完成时,康熙就把它赏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后就开始扩建圆明园。
到乾隆皇帝时期,圆明园进入到它的黄金时期,乾隆在1736年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了圆明园的扩建工程,其中就包括位于福海景区的“方壶胜境”。
图解圆明园四十景圆明园位于“畅春园”之北,始建于康熙后期,原为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赐名“圆明园”,胤禛于雍正三年开始扩建圆明园,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中,雍正时期建成的已有33个景区,到乾隆九年始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
在建成后,乾隆命宫廷画家沈源、唐岱绘制四十景图,即《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据统计,雍正当皇帝期间共在圆明园居住47次、2314天,最多的是雍正十一年前后4次共247天,每年几乎三分之二在此度过。
政事之余,他把自己装扮成书生、老农、道士等等,留下了很多生动的画像,可以说,圆明园成了雍正的精神归宿。
圆明园四十景分布图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
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
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
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
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