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
- 格式:docx
- 大小:25.88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1.白体:(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XXX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XXX称等先后研究XXX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
(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
(3)XXX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XXX指玉山。
3.晚唐体:(1)指宋初模仿唐代XXX、XXX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XXX。
4.XXX:(1)即指XXX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他的七绝清丽精美,XXX豪放。
(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具一格起了关键性作用。
5.XXX:(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施展阐发形式上极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性。
6.半山诗:(1)半山,是XXX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
(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XXX,要以学问为诗。
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XXX,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煞费苦心之作,其锤炼辛劳处与XXX无异。
9.简斋体:(1)即指XXX的诗歌特征。
(2)XXX先后研究XXX、XXX及XXX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元杂剧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元杂剧的发展及其特点元杂剧起源于中国元代(1279-1368年),在这一时期,元朝政权积极推崇戏曲艺术,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杂剧在元朝上层社会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以它浓郁的音乐、舞蹈和唱腔表演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元杂剧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戏曲形式多样,既有它对华彩灿烂的曲艺表演,也有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和动作表演。
其次,元杂剧以音乐的演绎为核心,音乐在整个剧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舞台美术的表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观众陶醉在一个富有视觉美感的艺术空间中。
最后,元杂剧模仿并引用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作品,使剧目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首先,元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舞台表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在元杂剧的舞台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使观众深入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体验到强烈的戏剧张力。
其次,元杂剧的音乐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以其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唱腔艺术而闻名。
这些音乐作品经久传世,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的音乐既表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元杂剧在舞台美术和表演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元杂剧注重细节和造型美,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手段,使剧目更加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此外,元杂剧的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技巧,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戏剧感受。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2-2 名词解释】1.西昆体: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模拟李商隐的其特点是专从形式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追求辞藻堆砌典故,代表作家杨亿、钱惟演、刘筠,因为它们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西昆派。
《西昆酬唱集》故名西昆派。
2.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贴近自然,自然的叙事、自然的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高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高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的转变,其本质使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其本质使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其本质使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另外,另外,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3.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王安石晚年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亦即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4.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期的一个文学流派,据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陈与义25人,因黄庭坚及25人当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人,诗歌创作 风格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此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
5.辛派词人:指的是宋代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指的是宋代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包括张包括张元幹、张孝祥、陈亮和刘过等人,他们在南渡后的创作,以其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风格,成为词史上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戏剧: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即元曲。
元代的元杂剧和元散曲的总称。
是在蒙古灭金(元代)前后,以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也称北曲或北杂剧。
科介:科泛简称科,南戏、传奇称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
《四声猿》:是明代徐渭创作的杂剧。
《四声猿》是《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部杂剧的合称。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亦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南戏文。
发源地是温州。
副:南戏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在正戏开场前由副末登场,介绍剧情梗概和作者创作意图。
又叫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
传奇:明清两代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称为传奇,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性剧种。
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吴江派:明代万历至明末产生的戏曲流派,代表者是江苏的沈璟,坚持以“声律第一”的理论,并跟临川派产生激烈的论争。
临江派与吴江派之争:是万历至明末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一场派别论争。
这场论争是江西临川派的代表者汤显祖和江苏吴江派的代表者沈璟围绕戏曲创作应以“文辞第一”还是“声律第一”的问题进行的一场论争。
论争的结果使许多传奇作者清醒认识到熔文辞与声律于一炉的重要性。
南洪北孔:是清代康熙年间南方浙江钱塘洪昇和北方山东曲阜的孔尚任的专称。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阜的《桃花扇》先后问世,轰动社会,使两位作家誉满文坛,故有此称。
明清章回体:是明清白话长篇小说的基本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
明代四大奇书:指明代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今古奇观》:该书是明末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选本。
是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两书中精选出来并刻印出版的四十篇作品的名称。
台阁体:明代永乐以后,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重臣所写的诗文,特点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
童心说:明代李贽提出的,童心即真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杂剧:中国戏曲艺术进展到成熟时期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进展衍变地域和阶段的别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普通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群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说。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浮现的闻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说”,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进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地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普通以为,雅部算是昆腔。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所谓雅,算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算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别纯,多为野调俗曲。
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医生的卑视而登别了“大雅之堂”。
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因此戏曲史中把此刻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降。
篇幅短小。
普通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能够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汲取了口语自由灵便的特点,所以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纳“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便,能够平仄通压,句中还能够衬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名词解释篇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那可是有好多超有趣的名词呢。
就说“元杂剧”吧,这可是元代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就像一场热闹非凡的大聚会。
它有好多独特之处,从结构上看,一般是四折一楔子。
这四折就好比是四段不同的旅程,带着观众在故事里穿梭。
一折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段落,这楔子呢,有时候像是个小前奏,有时候又像是个小补充,给整个故事添彩。
元杂剧的角色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末、旦、净、丑这些行当。
末就像是故事里的男主角,带着大家去经历各种事情。
旦呢,那就是女主角啦,美丽动人又富有情感。
净就比较有特点,画着奇怪的脸谱,一出来就特别抓眼球,像是在人群里穿着奇装异服的人,让人一眼就注意到。
丑角就更有趣了,有点像我们生活里爱开玩笑的小机灵鬼,时不时地逗大家一乐。
再看看“南戏”,这可是南方的戏曲形式。
南戏和元杂剧不太一样呢,它的结构就比较自由,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小溪,想怎么流就怎么流。
不像元杂剧那样四折一楔子那么规整。
南戏的故事也很丰富,常常是悲欢离合全都有。
它里面的曲牌联套也很有特色,众多的曲牌就像一串漂亮的珠子,串在一起就成了动人的旋律。
还有“话本”,话本可就像是古代的短篇小说集。
它是说书艺人讲故事的底本。
这些话本里面的故事呀,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的宝箱。
有爱情故事,像那些才子佳人的浪漫情节,让人心生向往;也有侠义故事,就像江湖上的英雄豪杰行侠仗义,让人热血沸腾。
这些故事都是老百姓爱听的,所以话本在当时可流行了呢。
像“临川四梦”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是汤显祖的四部作品,这四部作品就像是四颗璀璨的星星。
它们都充满了奇幻的想象,故事里有梦境有现实,交错在一起。
就好比是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时候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汤显祖就把这种感觉巧妙地写进了作品里。
这些作品里的人物也都非常鲜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像我们身边人的一样真实。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里的这些名词,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元杂剧在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全剧只由主要演员独唱和一本限定四折等。
它的种种局限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突破,它的某些优点也为南戏所吸收,从而形成了明清的传奇戏。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戏曲的形成和宋金时期的民间戏曲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而渐趋成熟,为元人杂剧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根据一些残余的文献记载来考查,原始社会已出现反映农牧业生产的歌舞。
此后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巫风盛行,从《诗经》中有关祭祀的舞乐和《楚辞九歌》来看,它们歌舞的内容主要是对于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但有些也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到春秋、战国之际,在专司祭祀的巫觋以外,又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
俳优虽然只是以滑稽的语言行动来替宫廷贵族制造笑料;然而他们的出现也有利于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
西汉统一帝国建立后,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开始盛行,它广泛地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并且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
汉乐府吸收的燕赵之讴,秦楚之风,以及汉魏以来在民间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也都辗转流传,给唐宋以来组成戏曲艺术的歌舞、音乐以影响。
在南北朝对立时期,由于北朝的社会矛盾更复杂,也更尖锐,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唐代继续流行,并有所发展。
这些都体现了表演艺术的逐步成熟,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进展的迟缓和戏曲需要融合多种艺术因素的特点,民间歌舞和各项表演艺术中虽然都有一些戏剧性质的演出,却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戏曲。
从唐代到宋金时期,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
唐代各种艺术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它们从多方面推动了戏曲的诞生。
燕乐集中了隋唐时期民间和外来乐曲的成就,完成了中国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
唐代舞蹈有软舞、健舞之分,而且产生《樊哙排君难》一类故事性相当强的演出,对后来杂剧的表演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参军戏更为盛行,而且已有歌唱和音乐伴奏。
唐代中叶以后,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开始出现集中的游艺场所,如首都长安的慈恩、青龙、荐福、永寿等大寺院。
与此同时,变文、市人小说、以及文人传奇小说的产生和流行,为后来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北宋时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
杂剧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演出。
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共有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杂扮则多为调笑性质的段子。
演员也由参军戏的两个角色扩充到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演员有属于官方的教坊钧容直、诸军缴队和民间的露台子弟(注:《东京梦华录》元宵条:(宣德)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采结栏槛,。
教坊钧容直、露台子弟,更互杂剧。
同书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子弟杂剧一段,。
)。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演出《目连救母》杂剧的情况时说: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可以推知杂剧盛行的状况。
金代院本的文献较少,从现存资料看来,它与杂剧有很多相似之处。
《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种,从其中如《杜甫游春》、《陈桥兵变》、《张生煮海》等剧目和人物家门分别的细致看,可见当时表演艺术的进展。
而解放后山西侯马金墓出土的舞台演出砖俑也证明了《辍耕录》院本演出由五人扮演的说法。
宋金说唱文学主要有鼓子词、词话和诸宫调等。
当时创作和表演诸宫调的民间艺人很多,在市井瓦舍中独成一家。
从现存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残本来考查,诸宫调的故事内容比唐变文更丰富,乐曲组织也更多样,而且初步注意了说白和歌曲的分工,直接导致以曲白结合表演故事的元杂剧的产生。
北宋的傀儡戏有杖头傀儡、悬线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等;影戏也有乔影戏和大影戏之分。
它们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艺人以解说者的身分演唱,或间用代言体,以增强人物故事的生动性,而且已有演唱的底本。
影戏和傀儡戏不仅在表演中模拟真人,而且反转来影响艺人的表演艺术。
总之,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戏曲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从《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和话本小说《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看来,这些新兴的文学形式在刻划人物、描写环境、结构布局、曲白结合诸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元杂剧和南戏的产生有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第二节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和元前期剧坛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注:元代戏台在晋南普遍存在,现已初步鉴定了晋南的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的元代戏台八处。
又山西洪赵县明应王庙内的元代杂剧演出壁画,帐额上端题作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
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有八十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约有五百余种。
从现存的一百多种元杂剧(注:臧晋叔《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共收剧本一百六十二种。
)和锺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等等有关资料看来,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前期。
在南方还是以诗词为主要文学样式的时候,北方就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等杂剧作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剧本。
当时杂剧活跃的地域是在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大都和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平阳,以及东平、彰德等地。
《录鬼簿》所载前辈名公才人五十六人,都是北方人,这是由于南宋以来南北在政治上长期对立的结果。
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和人民群众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比较熟悉人民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下层被压迫者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勇敢不屈的反抗斗争。
少数作品闪耀着作者和人民的美好愿望,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在艺术方法上,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而少数优秀作品的现实主义又往往是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的。
杂剧的语言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写成的,并且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
部分作家还吸收了诗词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与句法,使语言更加优美。
同时,元杂剧的创作和舞台演出结合得十分紧密,杂剧作家充分掌握了舞台艺术的特点,集中概括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构成了动人的戏剧冲突。
元杂剧作家的这些成就不仅直接丰富了当时的戏曲表演,而且影响了后来的戏曲创作。
第三节元杂剧的形式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它的组织形式有它一定的惯例。
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余地。
这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同时构成了戏曲文学的特色。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简单的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这些乐曲不只吸收了宋金词、大曲、诸宫调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流传来的曲调。
如《虎头牌》杂剧中的〈双调〉套曲就是当时女真族流行的乐曲。
随着戏曲内容的充实和发展,杂剧角色的分工更趋细密,借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
由于杂剧以主要力量描写正面人物,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或旦本的主角。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副末、贴旦、搽旦、净、孤、卜儿、孛老、来儿等配角。
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
歌曲的作用主要在抒情,但是它不只限于主人公的心情抒发和咏叹,同时也在重要的场景和关目之中起渲染和贯串的作用。
曲词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
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以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掩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