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摘 要: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遍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丁尼生的诗《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和《橡树》,分析了诗中的隐喻特征及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

关键词:概念隐喻丁尼生深红的花瓣睡着了橡树

引言隐喻是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认知诗学将隐喻理论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比如:用于对诗歌的分析中。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诗歌中往往展现出种种的意象,诗歌也充满隐喻的色彩。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人们富于想象和联想的结果。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和华兹华丝一起被称为桂冠诗人。1830丁尼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抒情诗歌》,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致笔耕不辍,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包括著名的《尤利西斯》,《过沙洲》,《公主》,其中《悼念》诗集共包括131首诗,是诗人花了17年时间为纪念友人哈勒姆而作。丁尼生的诗歌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富于想象,呈现出形式美,韵律美和音乐之美。在前期,他的诗歌继承了前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传统,描写美丽的大自然,并表现大自然和文学世界的关系,在后期,作为达尔文的同龄人,他对宗教的力量不免产生怀疑,在组诗《悼念》中,他表现了一种对人生上帝的怀疑和一种完事皆空的忧郁的情绪。目前国内对他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很有必要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研究这位伟大诗人的诗作。

2. 认知隐喻理论作为一种界面研究,认知诗学从其诞生以来,备受关注和重视。它将认知科学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将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察角度。认知诗学认为隐喻是源域在目标域的映射,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映射。Stockwell认为,要理解认知诗学中的概念隐喻,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该隐喻意指什么?其概念模式的哪些成分被映射了?如果把这些成分在句子中倒转,会有什么效果?该隐喻是否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还是仅仅具有某种诗学效果?所有这些句子都是比喻性的,还是有些句子可以仅从字面上理解?哪些隐喻比其他隐喻更好一些?你是怎样系统地作出这种判断的?”(Stockwell: 1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语言是充满着隐喻的。如果没有隐喻,人类不能认识大千世界。隐喻的产生源于人类为了表达更加抽象或丰富的思想。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人们认识的首先是事物的原型,在认识的过程中,人的认识会逐渐上升。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过程中,往往要遵循几个原则,如:相似原则,这就是说对于相似的事物是首先认识的。接近原则,即接近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突显原则,即突出的事物是更容易被认识的。在满足了基本的认识后,人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渐上升,从感觉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就是从感觉到抽象的认识。有时人们觉得要表达抽象的思维会觉得非常困难,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这时,隐喻显示出它非凡的功能和重要性。而且,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的已有的词汇往往是有限的,那么要充分的表达主客观世界,人类需要用到隐喻思维。隐喻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可类必性。人们把二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和联想,找出其中的相似之处,隐喻而得以产生。隐喻就是人们用简单喻抽象,用已知喻未知,用熟悉喻不熟悉。隐喻的构建过程离不开人类的认知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经验,3. 《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的认知隐喻分析丁尼生的诗中处处可见隐喻的痕迹,诗人通过自己的诗作描写人生、爱情的美好、纪念友人和展现大自然的美。下面以他的诗歌《深红色的花瓣睡着了》作为研究文本,分析其中的隐喻。

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深红的花瓣睡着了》这首小诗中,丁尼生在多处运用了隐喻手段,在读者心中成功的塑造各种

各样的不同意象,从而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以及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这首情诗让读者在心中还原一个干净,宁静和美丽的世界。

在诗的第一行,作者就使用了隐喻,作者提到深红的花瓣和白色的花瓣都睡着了。在这行中,目标域是深红的和白色的花瓣,作者把人才具有的睡着了这一特征投射到深红和白色的花瓣上,让它们具有了人睡觉的动作特征。而读者会在心中产生联想,会将人睡着了的神情和花瓣二者之间进行类比,会想到花瓣在夜晚萎缩,收敛的状态。第四行中,萤火虫唤醒你我是一个隐喻,这里,目标域是萤火虫,而原域是人。作者把人才具有的语言特征投射到萤火虫声上,读者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并会想象萤火虫开始鸣叫的意象。

在成为本站注册用户,能看到更多文章内容,老用户请登录,新用户请注册

解读丁尼生诗歌《鹰》

摘 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桂冠诗人,现今仍是以为颇受欢迎的英国诗人。《鹰》于1851年首次发表,并收录进第7版的《丁尼生诗歌》中,而《丁尼生诗歌》第一版于1842年发表。本文旨在从形式、韵律、视角、修辞手法及主题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以深入领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鹰》

引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19世纪中期他的地位已与18世纪的亚历山大·蒲柏成就旗鼓相当。丁尼生是一位精湛的诗人艺术家,他巩固并完善了他的前辈在浪漫主义运动留给他的成果,尤其是华兹华斯,拜伦,济慈。他的诗歌格律多样,意象丰富,语韵精湛。他的诗往往回答那个时期人们遇到困惑和疑虑,解决人们面临的困难,当时基督教信仰和传统的关于人的本性和命运的假设与科学和现代文明产生了冲突。他的诗歌往往体现一种恢弘和高贵,诗句经典,意象独特、和谐。他的诗歌能够给读者一种宁静的感觉。丁尼生可能被视为第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他充分认识现代科学所揭示出来的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虽然有时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类的处境的沉思引起他的恐惧和不祥的预感,但它也赋予了他更大的想象空间并为他的艺术增加了的深度和广度。《鹰》于1851年首次发表,并收录进第7版的《丁尼生诗歌》中,而《丁尼生诗歌》第一版于1842年发表。虽然诗歌篇幅短小,然而它却是诗人借景抒情的一篇力作。目前虽然已有许多对《鹰》的解读,然而,这些解读都不全面,本文试图从各个角度对《鹰》进行全面解读。2. 对《鹰》的解读 2.1 形式诗歌《鹰》共两节,每节三行,采用了抑扬格四音步的格律。抑扬格的特征是有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第一个音节是非重读音节,第二个音节为重读音节。“四音步”的意思是有四个抑扬单位,或韵脚。每一诗节是AAABBB的韵律。2.2 语音语音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为了营造全诗的气氛,第一行,诗人就采用头韵,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使全诗充满活力。第二行中,诗人使用相同的手法,给读者一种被空气包围了的窒息感。在第二节中,诗人使用辅韵。脚下苍海微皱面,远眺傲立崖巅,霎时落,直如雷霆下九天!这种景象使我们联想到风的声音,这反过来又突出了鹰的快速,迅捷和勇敢。此外,诗人还使用元韵,从而加强了诗的音乐美。例如,claps—crag—hands;close —lonely;sea—beneath。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的特点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韵律,从而使听者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仿佛正在听一场宏大、优美、动听的的交响乐。2.3 视角这首诗还涉及到了视角的转换。诗歌第一节描绘鹰的行为和外表,体现了他的力量,而第二节诗人通过鹰周围的风景向我们雄鹰王者风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文视角的转换。 2.4 修辞手法巧妙地应用修辞手法是加强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诗歌中的“he and hands”就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使鹰有了人的特征,从而使得诗歌立显生动。第二节第一行中的“wrinkled”显示出海的柔弱从而反衬了鹰的英雄形象,也是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此外,诗的最后一行,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丁尼生运用比喻和夸张,向我们展示了

一幅雄鹰霎时坠落九重天的画面。这对我们的视觉是一种巨大的冲击。第一节的第二行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独立危崖,与日比肩,向我们展示了鹰的王者风范。 2.5 主题尽管诗歌整体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诗歌第一节把鹰的爪子称为手,将鹰拟人化。第二节,鹰傲视群雄,物色猎物。整首诗将鹰刻画为一位勇者,象征一种力量。丁尼生的想法在第五行尤为明显,他将“山壁”称为“峭壁”,这象征着雄鹰守护他的“堡垒”。这首诗是丁尼生在其亲密朋友哈勒姆死后为其所作。实际上,丁尼生的《鹰》有两种寓意,一是鹰是非常强大的。正如他的朋友哈勒姆给了丁尼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老鹰的倒下简直是个晴天霹雳。因为在1833年,哈勒姆突然死亡。他的死亡对丁尼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丁尼生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丁尼生把哈勒姆比作勇敢的鹰,意在表达他对朋友深切的思念和敬仰。参考文献:: [1] Leech. Geoffcey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Longman, 1980.

[2] Short,Mick, Reading, Analysing & teaching literature[M]. Longman, 1988. [3]辜正坤. English Poetry.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4]孙华祥. 《文学文本:阅读与阐释》. 山东: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6. [5]张传彪. 《诗笔·译笔·钝笔》[M]. 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标签:认知语言学隐喻内外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方式的。”[1]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研究,隐喻主要有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2]。实体隐喻是以人们生活的物质为基础,把物质看成实体,组建一系列抽象的隐喻概念意义。在实体隐喻中地位较重要的是“容器”隐喻。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投射到对其他具体空间领域和日常生活经验等抽象事物上,从而了解身体以外的其他事物、事件或状态,这样也可将其他事物或事件等看成是人的身体,想象成是一种容器并概念化,于是就产生了容器隐喻。”[3]容器隐喻有边界,有内外之分。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二、“内”“外”的隐喻意义 (一)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 容器隐喻属于常规隐喻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容器隐喻之下是一个基于“内外”关系的抽象的“容器图式”。由于人体是一个三维容器,有“吃进”“吸入”“呼出”和“排除”等生理现象,还有“走进”“走出”等一系列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容器图式。[4]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和身体经验的了解,投射到其他抽象经验的领域,以形成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这样,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出现的结构——容器,便对人类有了特殊的意义。在容器图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凡是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作为容器:城内/外、党内/外、朝廷内/外、关内/外、国内/外、校内/外、海内/外、山外、村外、屋外、野外、天外、言外、外乡、外地。然后人们进一步将这一容器概念影射到更为抽象的领域,把时间、思想、状态、事件、距离、范围、社会关系等看成是一个容器,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容器隐喻。下面举三例作进一步说明: (1)他做了个深呼吸,把新鲜的空气吸入体内。

通感的认知阐释

通感的认知阐释 摘要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它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同其他隐喻一样,通感隐喻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形成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通 感,以便探寻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和心理奥妙。 关键词通感隐喻认知方式意象图式隐喻模式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并将它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但是Lakof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将这种说法彻底推翻了。他们提出隐喻是普遍的,不可简化的。人类理解的想象结构直接影响隐喻意义的本质,并规约我们的理性推理。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通感这一隐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其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以及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synaesthesia),望文生义,指的是人的各种感觉相互连通,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同时又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它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使用乙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传统上,通感现象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例如英语中有 piercing cry (刺耳的声音)、sweet music (悦耳的音乐)、 sour look (怒视)、a loud shirt (颜色花哨的衬衫)、 soft light (柔和的光线)这样的表达方法。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闻见(香味)、听见、冷眼、清净、音色、声音刺耳、眼睛尖、口味重”等。小孩会说“妈妈的牛奶洗面奶闻起来好甜啊!”。电视台广告中也有“听得见的微笑”之说。在文学作品中,通感更是受到了古往今来中西文人的青睐,被广泛地运用着。 二、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 英语中synaesthesia(也可写作synesthesia)就是与汉语“移觉”相对应的修辞格。该词中的syn,据 Webster’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来自希腊语的 aisthēesis,意为sensation。其定义为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创造新奇的隐喻,来表达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隐喻;认知;钱钟书 引言 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兴趣自古就有。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出过讨论并指出“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最了不起的事”。但传统研究对隐喻的认识仅停留在词语层面上,将其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辞方式。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隐喻探索的逐步深入,现代隐喻理论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束定芳,2000)。隐喻存在人们日常的思想中、语言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是作者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媒介。 本文试以束定芳对隐喻功能的分类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其语言风格及文字魅力的感受,同时能够为整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研究的束缚,进入认知学研究的新阶段。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johnson,1980)。人们通过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利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热潮。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如赵艳芳(1995)、束定芳(2001,2002)等,也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如陈家旭(2006,2007)、王寅(2003)等,还有不少学者开始将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面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严世清(2001)、汪少华(2005)。 束定芳(2000)在其著作《隐喻学研究》中对隐喻功能进行了分类,其中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可以提供认知事物的新视角,能够利用两个领域间的相似性达到类说推理的目的。本文将参考束定芳先生提出的隐喻认知功能,具体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出现的隐喻进行探析。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1.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由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过将始源域的某些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目的域的事物上,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人们就可以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体验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能够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胡壮麟,2004)。语言大师通常擅长将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化成具体的或为人们所熟知事物或经历,让读者有更深刻或切身的感受。例如,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一个偏见》) 在这句话中,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偏见”比作人们熟悉的“放假”,并通过“家常日用”和“星期日娱乐”的对比,说明不管人有无思想,都会存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之后又用一比喻,将始源域的没有私人空间,或私下还要装模做样,映射到目的域,形象地说明如果不

(完整版)英语诗歌鉴赏及名词解释(英文版)

The Basic Elements of Appreciating English Poetry 1.What is poetry? ?Poetry is the expression of Impassioned feeling in language.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Poetry, in a general sense, may be defined to be the expression of the imagination.” ?Poetry i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Poetry is the image of man and nature. ?“诗言志,歌咏言。” ---《虞书》 ?“诗言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大序》 ?“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结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艾青:《诗论》 2.The Sound System of English Poetry a. The prosodic features ?Prosody (韵律)---the study of the rhythm, pause, tempo, stress and pitch features of a language. ?Chinese poetry is syllable-timed, English poetry is stress-timed. ?Stress: The prosody of English poetry is realized by stress. One stressed syllable always comes together with one or more unstressed syllables. eg.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W. Blake Length: it can produce some rhetorical and artistic effect. eg.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Thomas Gray Long vowels and diphthongs make the poem slow, emotional and solemn; short vowels quick, passionate, tense and exciting. Pause: it serves for the rhythm and musicality of poetry. b. Meter or measure (格律) poem---stanza/strophe---line/verse---foot---arsis + thesis; Meter or measure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way of stressed and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英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充分调动、发挥语言的各种潜能,使之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读来隽永,富有音韵美。下面是是由带来的关于经典英文诗歌,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I Started Early - Took My Dog Emily Dickinson (1830-86) I started Early - Took my Dog And visited the Sea The Mermaids in the Basement Came out to look at me And Frigates - in the Upper Floor Extended Hempen Hands Presuming Me to be a Mouse Aground - upon the Sands But no Man moved Me - till the Tide Went past my simple Shoe And past my Apron - and my Belt And past my Bodice - too And made as He would eat me up As wholly as a Dew Upon a Dandelion's Sleeve And then - I started - too And He - He followed - close behind I felt His Silver Heel Upon my Ankle - Then my Shoes

Would overflow with Pearl Until We met the Solid Town No One He seemed to know And bowing - with a Mighty look At me - The Sea withdrew 【篇二】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The Wild Swans At Coole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The trees are in their autumn beauty, The woodland paths are dry, Under the October twilight the water Mirror a still sky; Upon the brimming water among the stones Are nine-and-fifty swans. The nineteenth autumn has come upon me Since I first made my count; I saw, before I had well finished, All suddenly mount And scatter wheeling in great broken rings Upon their clamorous wings. I have looked upon those brilliant creatures, And now my heart is sore. All's changed since I, hearing at twilight, The first time on this shore,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汉语言文学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马玲玲 摘要:汉语中的联合构词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作为合成式复合词中的一个堇 要组成部分,联合式复合词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堇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角度入手『对联合词进行分类探析,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增益。 关键词:联合词隐喻阐释 本文所论及的隐喻式联合词是指联合式复合词的意义在原义的基础上发生了隐喻引申,使词义更加丰富。 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 人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由隐喻建构的。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隐喻就是要发现“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从而用‘‘始源域之名'’代替〃目标域之实"。恰似赵艳芳所论述的「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这就是隐喻的认知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出发点对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式联合词试作分类阐释。 二.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性质相似的隐喻 性质相似的隐喻式联合词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性质相似"为基点,通过隐喻机制,把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投射到了原本不熟悉、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中,从而使其易于被理解、接受。以”豺狼"一词为例:在汉民族的思维习慣中,豺 和狼一直是两种非常贪婪、残暴的动物,能给其他很多动物甚至人类带来严更的伤害。当人们想要表达某些人凶恶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以"凶恶残暴”这T 寺征为桥梁产生联想,从而以自己熟悉的凶猛动物”豺狼”来喻指 "凶恶残忍的人"。此类隐喻式联合词还有"爪牙、禽兽、虎狼、堡垒、本末、日苦、钢铁、风雨、机械、锦绣"等。以下面两个词为例具体分析:

十二篇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十二篇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大家都来看一下,学习一下吧。 【1】Rain雨 Rain is falling all around, 雨儿在到处降落,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它落在田野和树梢,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 here, 它落在这边的雨伞上,And on the ships at sea. 又落在航行海上的船只。 by R. L. Stevenson, 1850-1894 【2】What Does The Bee Do? What does the bee do? 蜜蜂做些什么? Bring home honey. 把蜂蜜带回家。 And what does Father do? 父亲做些什么? Bring home money. 把钱带回家。 And what does Mother do? 母亲做些什么? Lay out the money. 把钱用光。 And what does baby do?婴儿做些什么? Eat up the honey. 把蜜吃光。 by C. G. Rossetti, 1830-1894 【3】O Sailor, Come Ashore啊!水手,上岸吧 (Part I) O sailor, come ashore 啊!水手,上岸吧 What have you brought for me? 你给我带来什么? Red coral , white coral, 海里的珊瑚, Coral from the sea. 红的,白的。 (Part II) I did not dig it from the ground 它不是我从地下挖的,Nor pluck it from a tree; 也不是从树上摘的; Feeble insects made it 它是暴风雨的海裹 In the stormy sea. 弱小昆虫做成的。

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42008 隐喻(metaphor),就是利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外一种概念[1]。使用隐喻,将两种通常毫无关联的事务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一些能够直接体验到的知识来理解较为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的使用范围很广,它能够给文章特别是诗歌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2],这也许是隐喻更多的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原因。 一、隐喻在中国诗歌中的运用 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早就开始普遍使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中就使用了隐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雎鸠和君子,本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种事物,但诗人把他们相提并论。雎鸠求鱼是自然界中的现象,那时的人们可能对雎鸠求鱼的情景很熟悉。男子追求女子,是一种很抽象无形的东西,所以诗人就用雎鸠求鱼来比喻男女之间的追求关系。在这个隐喻中,本体是雎鸠求鱼,喻体是男子求女,两者在“求”上具有相似之处。诗人用前者来隐喻性地表达后者,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绿草青青的小河边,一只雎鸠在河边静静的守候等着鱼儿的到来;有一位年轻少年在向自己心仪的妙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诗歌成功地从写雎鸠转化到对人的描写。类似的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在当代,隐喻也同样使用的非常广泛。如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代表作《乡愁》,作者用隐喻的方式把乡愁写的是淋漓尽致。乡愁本来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心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无形之物,但作者却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之物化成具体之物。于是,在诗人的笔下,乡愁就成了“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就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就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乡愁就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较为直观的意象,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形象,作者把它们作为隐喻的本体,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邮票代表少年时期的乡愁,船票代表青年时期的乡愁,坟墓代表着作者中年时期的乡愁,而海峡代表着暮年时期的乡愁。诗人通过隐喻,把缠绵渺茫抽象难以言表的乡愁情绪从思念的角度刻画得栩栩如生,触手可及,同时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意境深远。 二、隐喻在外国诗歌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也是隐喻的运用大师。她的诗歌语言朴实亲切,往往寓丰富于简单,寄深邃于清澈。她的诗歌自成一体,独放异彩。狄金森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其中隐喻就是她常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现以她的《我不能停住死亡的脚步》为例,来剖析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艾米莉?狄金森的这首诗是描写死亡的,是她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中最著名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别出心裁,用一个彬彬有礼的驾车人打开车门邀请对方入座和他同行的情景,写出了由生到死,由死到永生的漫长悠远的道路。车辆前进的道路也就是从早晨到黄昏的过程,是人生由童年到壮年以至暮年的生命旅程。所以在诗中,驾车人的邀请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某人已经濒临死亡,驾车人把他接走,让他开始他的最后的旅程,这里面蕴涵着“死亡就是离去”的意思。在艾米莉的年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坐上马车就意味着离开原来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在本诗中,马车就是灵车,原来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新的旅程就是走向死亡。除了驾车人和马车以外,诗中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隐喻,这三个隐喻分别属于三种类型。 第一,用植物来喻人类。只有理解了这个隐喻,才能读懂“我们经过农田,凝望五谷”。我们对植物很熟悉,知道它们是有周期性的,它们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最后会凋零,这是它们的周期特点。诗人正是利用我们对植物的熟悉,利用这一有形的具体的形象,来理解人类的特点。人类和植物一样,也是有一定生长周期的,从出生、成长、成熟到凋零,也就是从童年到青壮年、暮年以至死亡。在这一隐喻中,两者的相似之处就是生命周期,人被看作为植物,从萌芽到茁壮生长然后凋萎离开人世。诗歌的第三节中,先是“我们经过学校,值课间休息,孩子们围成圆环”,用“学校”和“孩子们”暗示人已经走过萌芽幼年时期;接着用“我们经过农田,凝望五谷”比喻人已经过了茂盛的时期,开始濒临凋萎。人类和植物一样,也会有茂盛和凋零。 第二,用一天喻一生。这种隐喻是狄金森最常使用的。作 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韩晶 摘要:隐喻的使用范围很广,在诗歌中运用尤其普遍。通过举例分析中外诗歌中隐喻的运用,阐述了隐喻的作用。关键词:隐喻;诗歌;联想 中图分类号:I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4-0134-02 作者简介:韩晶(1972-),女,山东鱼台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200)外语系讲师。 收稿日期:2007-08-18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其中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Taylor,1989:130)。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对隐喻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Lakoff和Johnson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Lakoff和Johnson 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正是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词汇发展了其不同的义项,产生了许多隐喻含义。如:hot一词,其本义是“感觉热的”,通过隐喻影射产生了“辣的”、“热情的”、“兴奋的”、“热门的”等含义(转引自赵艳芳,2001:120)。人类在创造新的语义范畴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Lakoff(1987)认为这种隐喻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具体概念为源域向其它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他们特别强调认知主体(即人)在隐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隐喻理解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同时也忽略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因而无法对隐喻影射的多层含义作出选择(王寅,2001:315)。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一 nothing gold can stay 1简介:《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罗伯特弗罗斯特 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于1923年写就,即于当年十月在《耶鲁杂志(The Yale Review)》上刊印出版,随后就被收录到弗罗斯特的一本名为 《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诗集中。 2诗歌翻译: Nothing gold can stay 岁月留金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大自然的第一抹新绿是金,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也是她最无力保留的颜色.。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她初发的叶子如同一朵花,; But only so an hour. 不过只能持续若此一刹那。 Then leaf subsides leaf, 随之如花新叶沦落为旧叶。 So Eden sank to grief. 由是伊甸园陷入忧伤悲切, So down gose down to day, 破晓黎明延续至晃晃白昼。 Nothing gold can stay. 宝贵如金之物岁月难保留。 3诗歌赏析:这首诗揭示了一切真切而美好的事物最终定会逐渐消失的哲理。它同时也使用了独特的技巧来表现了季节的变化。想到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浮世有的仅仅转丸般的 繁华。 二 the road not taken 1诗歌简介:这首名诗《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传统的抑扬 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很多抑抑扬的成分);每节的韵式为abaab 。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广告隐喻的认知解读

《鬻语言应用研究 广告隐喻的认知解读 口徐乐琼杨新亮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广告商为夺人眼球、独树一帜,广告隐喻便应运而生。广告创作者利用高度浓缩的艺术语言来突显产品的特点,让受众透过表层的广告语去领会深层的隐含意义。本文以心理模型的常叛推理理论为视角,探讨广告隐喻的认知动因。广告隐喻的认知解读机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类比联想、心理建模和概念稀释。其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建模是核心,概念稀释是基础,类比联想是手段,三者彼此交互作用,实现广告隐喻隐性含意的成功解读。 关键词:隐喻广告心理模型常规推理类比联想概念稀释 一、引言 广告大师雷蒙罗比凯曾说过:“上乘广告的最好标志是,它不仅能使观众争相购买它的产品,而且能使观众和广告界都把它作为~种可钦可佩的杰作而长久不忘。”一则绝妙的广告是设计者匠心独运,精心雕琢的心血之作,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一字传神,百读不厌。而有的广‘告词表达直白,缺乏想象力,索然无味。为使广告语新颖别致,富有感染力,广告创作者往往利用隐喻,给受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及彼,透过表层的广告语,领会深层的含意。隐喻在广告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在给广告商和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受到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如姚俊(2004)、赵字(2007)等利用F a uconni 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对广告双关语做了精辟详细的解释,王丽皓(2004)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广告隐喻的多重功能。而从文献资料看,关于广告隐喻的认知解读机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以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为视角,探讨广告隐喻④的认知解读机制,即通过类比联想、心理建模、隐喻含意推导以及概念稀释来分析广告隐喻的认知解读机制。 二、广告与隐喻 (一)隐喻的内涵 隐喻源于修辞学中的一个修辞格。它以已知的、熟悉的一种事物去代替未知的、陌生的另一种事物,通常以形象生动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事物。传统语言学只把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修饰的手段。而早在1936年,隐喻相互作用论的创始人R i char ds就指出:“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赵艳芳,2001:99)此后,Lakof f,G和J ohnson,M的M et aphors W e Li ve跏。书问世后,隐喻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修辞,而是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指以一事物描写或替代另一关联事物的思维和认知式。它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赵艳芳,200l:99)。而这种关联正是两个不相干事物的相似性,借着这相似性 2010.10使我们从某一类事物去认识另一类事物,从而产生新的认知关系。束定芳(2000:14)也指出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隐喻表达的是一种平行关系,即通过指出某物与另一物之间的某方面的相似性来表达某物。 由此可见,隐喻必然涉及两种或两类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为目的地。英国修辞家理查德(I.A.R i char ds)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 cl e),将后者称为“话题”(t enor)。莱考夫(G.L a kof f)等人称前者为“源”(sour ce),称后者为“目标”(t ar ge t) (王文斌,2007:16)。汉语中把它们称为“喻体”和“本体”。喻体的某个特征(或称联想意义)被投射到本体上,即形成隐喻意义(s ens e),隐喻意义是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广告中的隐喻 广告,顾名思义是广而告之。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以』1‘告艺术传递商品信息,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使其产生消费欲望,使之购买所宣传的商品。在广告如林的信息时代,广告商为使自己的品牌能够独树一帜,在广告语言中常常使用隐喻等修辞手段,以增强广告的效果。广义上来说,隐喻运用于广告中称之为隐喻广告。也就是说,此广告具有一种暗示性,蕴涵一种隐含的信息。根据隐喻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所谓的显性隐喻就是修辞学上的明喻,它指的是两事物间的一种对比关系。而隐性隐喻就是暗喻,是一种隐含关系。相比较而言,明喻的相似性更加明显,直接显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暗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结构形式上,暗喻要比明喻简洁,但意义却更为含蓄深刻。 (1)房子就像茶,饮是一种需求,品是一种文化,悟是一种境界。(某房地产广告) 这是一个典型的明喻。创作者以茶道的境界来比喻宅居的境界,审视人居的三个层次,传达新的人居理念,展示高品位的生活。 (2)“无形胜有形。”(美国博士伦隐形眼镜广告) 广告巧妙地借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把博士伦隐形眼镜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把此类广告称之为暗

诗歌的排比与隐喻

诗歌的排比与隐喻 诗歌的排比与隐喻 戚寞排比 感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写作手法。生活里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手法。所以也就不再解释排比的结构和意义。咱们具体来谈谈排比在诗歌里的作用,以及排比方法在诗歌语言里获取的力度与深度。 我们都知道,一首好的诗歌,不只是语言的诗意和表达的舒缓和清新,还需要一些思想和力度。在黑暗年代,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针对现状以及对一种光明和良知的唤醒,比如鲁迅先生就曾留下“与其苟延喘息,不如从容燃烧”的有力名句,也因此而唤醒过千千万万民众。 在和平的年代,咱们自然不必去呼唤光明,但对于生活里千千万万美好,善良,坚强,正义,宽厚而纯朴的人或事物,植物,咱们都可尽情赞扬,并歌颂,哪怕是一滴水,一根草,一缕金色阳光,都蕴含了无比的智慧和感恩,是完全值得我们去歌颂的。而在表达的力度上,排比不失为一个极度蕴含力度的方式。

下面我们来通过海子的诗歌作品来鉴赏排比的魅力。 故乡 作者:海子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 在草原上为羊写诗 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 在思念中为你写诗 这首名为故乡的短诗,呈现在读者面前只四个短句,四个排比。然而带给读者的却是不一般的力度和感受。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一点一点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细微,由弱及强,利用朴实的语言,极大打开了一种对故乡热烈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借用排比的叙说,热烈歌颂了思念中的故乡无比美好,此外还借用排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无比向往。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两个朴实的排比,却又不失大气和厚重,“在黑夜里为火写诗”,表达了

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热烈,黑夜里原本潜伏了火焰,火焰却又随时能燃烧黑夜,驱除黑暗和寒冷,带给人们无比的热切和希望,这是这首诗歌的起笔,纵观分析可见作者的起笔多么热烈而高亢,却又含义深厚,大气凛然,由此带动读者进入下一个境界,“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诗人这句由高亢到温和与深情的叙说中,无意中多了许多柔情,在诗人的表达中“草原”其实隐喻的是故乡,而“羊”,实际上是离开家乡的每一个游子;或者说这里也蕴含了一个无形的意境“故乡”,诗人虽已离开故乡,而美丽的故乡却又无处不存在于诗人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中,同时诗人要表达的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对美好家园的无比幻想。“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实际上诗人要歌颂的还是拥有草原的羊,有着多么巨大的幸福和快乐,而离开了草原,羊儿又会多么孤单和失落,——离开故乡的孤独的游子,有着多么的无助和思念? “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在思念中为你写诗”,这两句看似减轻气势的诗句,在一种无比思念和柔情中渐渐结束全诗。“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看似不可能的逆向思维,却在前两个排比的随后,并未减轻对故乡的渴望或思念之情的力度,而是利用另一种表白来加大了叙说的力度,这里的“北风”可隐喻成诗人远方的居住地,“南风”则为远方思念的“故乡”,在诗人逆向的风里,不仅有无奈距离的现状,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