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检查标准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生效日期:2012年05月25日版本号:1.1修改日期:2012年05月20日页码:1/2一、目的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
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
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1.检查部位(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
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页码:2/2(2)将消毒的针电极插入肌肉,观察插针时、肌肉松弛时和肌肉作随意运动时的肌肉生物电活动。
(3)插针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阵电位波动。
肌电图/诱发电位操作规程1、开机前,应检查电源线有无破损及老化。
2、开启稳压器电源开关,确认稳压器输出电源为220伏后,再开启仪器主机开关。
3、肌电图检查前,肌电图操作医师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临床检查,明确肌电图测定目的,选择恰当方法。
4、肌电图检查操作细致、费时并有一定不适和疼痛,应事先耐心向受检者解释检查意义和要求,取得受检者充分合作,以利检查。
5、严格掌握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了解受检者既往病史,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有一过性菌血症,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杜绝医源性传染。
装有起搏器患者、血小板低于50,不宜进行肌电图检查。
6、检查时,室温尽量保持在20℃以上,受检者皮肤温度在30℃以上,室温过低时可采取电热器或热水袋提高温度。
应根据不同受检者的诊断要求暴露检查部位,进行严密消毒。
7、制定检查方案时,应根据临床诊断鉴别需要制定检查项目,检查程序和被测肌肉范围,在进行肌电图检查的过程中,检查者应对每一项检查结果加以思索,综合分析,作为下一步检查的依据,从而找到最有助于诊断,针对病人具体情况的完整程序。
8、认真分析各项指标,准确报告检查结果,做到实事求是,检查报告单书写规范,内容完整,字迹清楚,签字盖章正规。
疑难病例由上级医师会诊审核并签字,必要时与体检科主检医师联系,共同研究。
9、建立各种检查记录档案及复查登记制度,做好统计工作。
10、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医疗安全,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差错、事故隐患。
11、关机顺序:先关闭仪器电源开关,再关闭稳压器电源开关并拔下电源插头,将防尘布盖于仪器上面,以防灰尘。
12、关掉电源至少一分钟之后才能再次打开设备电源,仪器设备一经发现故障,应及时关闭仪器电源,拔下电源插头,及时汇报并登记,做到定期检查、检修。
13、见习生、实习生和进修医生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仪器和设备。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与规范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
1、插入电极:检查前,将电极插入肌肉,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和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
2、观察针极插入时电活动:观察放松时的情况,而后令受检者使肌肉轻度收缩和用力收缩,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包括时限、波幅以及数目的多少。
在观察肌电图形改变的同时,监听伴随的声音的改变,一般每块肌肉测20个点,以取得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和时限的平均值。
3、运动传导速度测定:一般用电方波在神经干的远近两端进行超强刺激,在所支配的肌肉上分别记录这两次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测定两点上的潜伏期(从开始刺激到开始产生反应之间所需的时间)、两个刺激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远端刺激点到记录点的距离,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4、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用顺行法及逆行法记录,前者较为常用(在神经的远端刺激,近端记录)。
可用感觉针极置于非常接近神经干的部位进行记录。
根据刺激点到记录点的距离和记录点神经电位潜伏期,可计算传导速度。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规范: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不宜空腹,做好全身皮肤清洁工作,穿宽松的衣服,并且排空膀胱,放松心情,切勿佩戴首饰。
同时,检查过程中,应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以免电波干扰。
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另外,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不能进行肌电图检查。
生效日期:2012年05月25日版本号:1.1修改日期:2012年05月20日页码:1/2一、目的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
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
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1.检查部位(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
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页码:2/2(2)将消毒的针电极插入肌肉,观察插针时、肌肉松弛时和肌肉作随意运动时的肌肉生物电活动。
(3)插针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阵电位波动。
肌电图操作常规肌电图操作常规目录第一章一般常规··(2)第二章肌电图··(2)第一节针极肌电图··(2)第二节单纤维肌电图·(5)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6)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6)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7)第二节感觉神经传导检查·(8)第三节 H反射测定·(9)第四节 F反射测定·(9)第五节瞬目反射·(10)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10)第四章诱发电位·(11)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11)第二节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16)第三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17)第四节视觉诱发电位·(17)第五节事件相关电位·(18)第六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9)第五章报告的书写··(22)第六章检查室规则··(22)第一章一般常规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
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
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
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
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
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
针极肌电图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
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
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
4.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
肌电图检查规范【目的】将肌纤维在各种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加以拾取、放大显示和记录,然后对单个肌电位或整体图形作分析,以诊断疾病或评定神经、肌肉功能,预测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
【方法】(一)检查前向被检者说明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取得充分合作。
(二)取合适的体位,使肌肉便于支持和稳定,既能自然放松,又能作各种运动。
一般检查下肢、躯干肌肉时取卧位,检查上肢取坐位,二臂平放在桌上。
(三)用碘酒和酒精消毒皮肤,采取快速无痛进针法。
针电极插到肌腹表层,根据检查目的决定针数、位置。
如测定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时用三根针,在肌腹上中下三段插针;测定电位同步现象时用两根针,沿肌腹横轴排列,针距应在1.5cm以上。
(四)观察内容。
1、插入状态:将肌电放大器灵敏度调节钮置于10μV/mm,提插针电极时观察有无肌电位及数量、时限、特点。
2、放松状态:肌肉完全放松时观察有无自发放电及数量、频率、分布范围、特点。
3、肌肉轻收缩:将肌电放大器灵敏调节钮置于30μV/mm,记录纸扫描速度调在1~2ms/mm,观察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各种参数,如时限,电压,波形、电位同步等。
4、肌肉重收缩:灵敏度调节钮置于50~100μV/mm,记录扫描速度20sm/mm。
在被检者用最大力量行肌肉收缩时,观测运动单位、重叠综合的程度、随意控制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力量与运动单位电位密度的不对称性。
(五)肌肉选择。
应根据疾病性质及萎缩肌肉分布,代表性地选择严重萎缩肌肉、中等萎缩肌肉、肥大肌肉、正常肌肉进行检查。
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受压征,应按节段选择前支、后支肌肉;神经吻合术后判定神经再生时,应根据分支距离的远近,先近后远的选择检查。
(一)结果分析。
1、插入时电活动:正常:在提插针时出现小于0.3秒的不规则电位,起始相为负相,波幅50~200μV。
异常:插入电位消失或延长数秒、数十秒以上。
2、放松时电活动;正常:呈现一条直线的电静息,有时针电级插入不当,出现终板噪音或神经电位,调整后消失。
肌电图操作规范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
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
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 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 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 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
以下主要介绍比较常用的EMG操作规范。
【适应证】1.前角细胞及其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肌肉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部分病人)。
3.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
【禁忌证】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mm3者;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EMG检查的临床意义】1.可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肥胖儿童深部肌肉萎缩的检测等。
2.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如H-反射异常提示S1神经根病变;肱二头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受累。
4.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
【EMG检查注意事项】1.检查者应熟悉神经解剖知识;2.检测前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3.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获得病人的合作:(1)检测过程中保持肢体放松状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2)检测过程中随着电刺激量的增加会有不适的感觉,MCV等测定(刺激运动神经)时会有肌肉收缩的动作。
編號:GHAAE-001總頁數:5頁數:5-1作業目的 適用範圍 使用器材、工具消毒層次材料品名無菌 高 中 低 清潔作為確立診斷疾病之參考1.依醫囑開立需肌電圖檢查之個案 一、儀器類 肌電圖檢查儀器 印表機 二、設備類 檢查床 軟枕 三、不計價用品 單次使用物品 1.拋棄式同心細針2.75﹪酒精棉球3.紙膠4.無菌手套 ◎ ◎ ◎◎ ◎◎ ◎◎公佈日期:93年7月 修訂日期:98年8月第2次修訂總頁數:5頁數:5-2 項次操作說明或作業流程注意事項壹 貳檢查前:一、開機,檢查儀器是否正常。
1.核對醫囑。
2.解釋檢查目的及注意事項。
3.洗手。
4.準備用物。
5準備病人:a.稱呼病人姓名及核對手圈以確認病人身份。
b.協助檢查姿勢。
檢查中:一.檢查部位準備:1.露出檢查部位。
2.以無菌技術打開無菌手套。
3.以75﹪酒精棉球消毒須檢查之部位。
4.協助患者檢查姿勢之配合。
二.檢查時步驟:步驟1. 將細針插入肌肉,觀察肌肉之活動狀態。
步驟2. 肌肉在完全鬆弛狀態下,觀察是否有自發性活動,並將細針插入點取四個象限的不同深度間移動。
步驟3. 肌肉在輕微收縮時評估運動單位之波形。
步驟4.肌肉收縮強度漸增加時,評估運動單位的動員型態。
*若顯示器面板之功能異常,則檢查插座、開關,若仍無法正操作,則通知儀器課處理。
*核對核對病人資料,包括姓名、床號、病歷號及檢查項目及侵入性檢查同意書和說明書是否與醫囑符合。
*取得病患合作。
*每個技術實行無菌技術操作,避免感染。
*固定患者姿勢,請病患配合肌肉用力,並注意病患反應。
*教導平穩呼吸、解說進行過程。
*禁忌者:1.病人無法忍受疼痛者。
2.檢查處有傷口或傷口有感染者。
3.血液疾病或免疫功能不佳者公佈日期:93年7月修訂日期:98年8月第2次修訂總頁數:5 頁數:5-3項次操作說明或作業流程注意事項參 三.依不同的診斷給予不同的檢查步驟。
四.每一個檢查部位需依上述之步驟完成檢查。
五.檢查結束,以酒精棉消毒並視需要以紙膠固定。
肌电图怎么检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检测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检查原理、检查步骤、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
一、肌电图检查原理肌电图检查利用电极记录肌肉产生的电信号,进而评估肌肉活动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导到肌电图仪器上,并被转换为曲线图形展示。
肌电图曲线反映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及存在的异常问题。
二、肌电图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患者需要穿着舒适的衣物,并保证肌肉完好无损,不受任何影响。
2. 仪器连接:将肌电图电极粘贴在检测部位的肌肉上,确保电极与肌肉充分接触且粘贴牢固。
3. 信号录制:启动肌电图仪器,开始录制肌肉的电信号。
在检测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遵循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示,如进行特定肌肉的收缩动作。
4. 数据分析:通过肌电图仪器的软件系统对录制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肌电图曲线。
医生或技术人员根据曲线的形态、波幅、时程等指标进行初步判断。
三、肌电图检查应用领域1.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性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观察曲线变化,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等指标,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运动损伤康复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评估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判断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监测肌肉活动的变化,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
3. 运动员体能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对运动员的肌肉活动进行客观评估,了解肌肉活动的稳定性、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这对训练调整和提升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1. 遵医嘱:检查前需提前咨询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2. 放松状态: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按医生或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肌肉动作。
3. 不适反应:在检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肌肉抽搐、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肌电图操作规范肌电图操作规范实验室的建立电诊断实验室的选址、建筑、装备与陈设布局应精心设计以保证既能获得良好的记录又能使受检者感到舒适。
.实验室位置的选择及内外环境()实验室应远离电动设备()高频电辐射源如放射科、理疗科以及使用大电流的地方如计算机机房等以免引起基线不稳或Hz交流电干扰。
()实验室应远离人群、车辆及高楼以保持环境的安静必要时加用隔声设备如隔声板、重门、双层玻璃窗、橡皮地面、吸声门帘、吸声砖瓦等。
()实验室应有良好的照明条件并能调节控制。
()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以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以免受检者焦躁、出汗或寒颤。
()实验室应宽敞至少应分为两间一间作为仪器的操作及病人的检测要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使工作人员能比较容易地接触病人和仪器。
.电源设备电源的供应最好由配电室直接接出专线供应并配备有相应功率的稳压装置和不间断电源以保证仪器电压的稳定。
实验室最好的单独的电源开关和电闸除了必须的电线外室内和墙壁中不要有其它的电力线。
.地线的埋设在电诊断检测中将仪器与大地相连称为接地实验室应配备阻抗为Ω以下的地线。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方法当电刺激神经时冲动沿运动、感觉或混合神经传播。
评价神经传导特征取决于波幅、潜伏期、波幅面积的分析。
对于运动纤维是测定电刺激神经时获得的肌肉动作电位而对于感觉纤维是测定电刺激神经末梢或神经干时所获得的神经电位在不同神经上由于解剖各异测定技术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都是相同的。
(一)相位的正负当活动电极相对于参考电极为负时从基线向上偏转即为负成分当活动电极相对于参考电极为正时从基线向下偏转即为正成分。
(二)波幅及面积波幅是从基线到负峰或从最大正峰到最大负峰的电压。
负成分的波幅与去极化纤维的大小和数目成比例因此通过这一参数可估计执行功能的、活动组织的总量。
在波形曲线下的窨即为面积通常仅测负成分的面积。
(三)刺激强度和时限输出冲动可提供不同时限的方波。
时限为ms强度为mA的刺激是足以充分激活正常神经的在检测兴奋性减低的或有病的神经时可能需要更大的输出上述强度范围不会有特别危险但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应特别注意在安装有心导管或直接插入心脏测量中内静脉压者应为神经传导检测的禁忌症。
医用心肌电图机的使用指南心肌电图机(Electrocardiograph,简称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医疗设备。
它能够提供医生对患者心脏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
本文将为您介绍医用心肌电图机的使用指南,帮助您正确地操作和解读心电图。
一、前期准备使用心肌电图机之前,您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检查心电图机的电源连接是否正常,并确保设备的显示屏和按键功能正常。
2. 检查电极贴片:确保电极贴片完好无损,并在需要的时候更换新的电极贴片。
3. 准备纸张:确保设备上的心电图纸充足,并确保纸张加载正确。
二、操作步骤以下是基本的心肌电图机使用步骤:1. 让患者准备:让患者脱下衣物,保持上身赤裸,确保肢体裸露。
在需要的情况下,您可以为患者提供隐私。
2. 准备电极贴片:将电极贴片连接到合适的电极引线上,确保电极贴片与患者皮肤充分贴合。
3. 夹取电极引线:将电极引线夹取到患者相应的四肢和胸部位置。
电极引线的夹取位置应符合国际标准。
4. 开始记录:根据设备的指示,按下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
同时,您可以通过设备上的选项设置记录时间和其他参数。
5. 观察记录过程:在记录过程中,您可以观察设备上的波形图,确保记录质量良好并无明显的伪迹。
6. 结束记录:记录时间结束后,按下停止按钮结束记录。
拆除电极引线,并卸下电极贴片。
7. 保存和解读:将记录的心电图保存到设备或电脑中,并转交给相应的医生进行解读。
三、心电图解读心电图的解读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心电图波形的解读指南:1. P波:代表心脏的心房收缩,正常情况下应为正向波。
2. QRS波群:代表心脏的心室收缩,Q波、R波和S波依次组成,正常情况下应呈现特定的波形和时间间隔。
3. T波:代表心脏的心室复极化,正常情况下应为正向波。
4. ST段:连接QRS波群和T波,正常情况下应处于基线水平。
除了这些波形,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电图特征可供医生参考。
附录A(资料性)肌电图检测的方法A.1 肌电图检查A.1.1 针极肌电图检查A.1.1.1 检查步骤检查步骤如下:a)根据下肢神经损伤的部位,选择被检神经的支配肌肉,确定下针部位;b)检查者检查开始前洗手、戴手套,予以下针部位皮肤以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待其干燥;c)下针时,请被检查者放松肌肉;d)检查中需要被检查者肌肉用力收缩时,需特別小心,当肌肉开始收缩前,针尖最好置于皮下,而每当肌肉收缩或放松时,将针尖移至皮下,待肌肉保持固定力量再插入。
A.1.1.2 插入时的肌电活动以同心圆针针电极快速插入肌腹,扫描速度为(50~100)ms/cm,灵敏度为100uv/cm,观察针极插入时电活动的特点及有无肌强直、肌强直样放电或插入电活动延长。
A.1.1.3 肌肉松弛时的电活动扫描速度为(5~10)ms/cm,灵敏度为100uv/cm,观察有无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和束颤电位。
A.1.1.4 小力收缩(轻收缩)时的肌电活动肌肉轻度收缩时,测定30个运动单元电位的平均时限与平均电压,及多相电位的百分数。
A.1.1.5 大力收缩时的肌电活动扫描速度为(50~100)ms/cm,灵敏度为500uv/cm~1mv/cm。
被检查者以最大力量收缩受检肌肉时,观察募集反应类型(包括干扰相、混合相、单纯-混合相、单纯相、少量MUP和无MUP),必要时测量其波幅峰值。
A.1.2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A.1.2.1 电极放置的一般方法刺激电极使用表面电极(如马鞍桥电极和贴片电极等),置于神经干在体表的投影上,阴极置于远端,阳极置于近端;阴极和阳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cm。
记录电极置于被测神经支配肌肉的肌腹上,参考电极置于肌肉附近的肌腱或其附着点上,通常使用表面电极(贴片电极等)做记录电极,但当检测支配肢体近端肌肉的神经时或使用表面电极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够理想时,可改用同芯圆针电极,即将针电极刺入被检神经支配肌肉的肌腹中,或进行健侧对照。
肌电图检查标准操作规范
一目的
制定肌电图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正确、规范,为诊断提供依据。
二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及神经电生理专业肌电图操作的人员。
三内容
操作流程:
1、打开总电源,按下主机电源开关,打开肌电图机。
2、打开打印机电源开关。
3、操作系统启动完毕后,双击肌电图图标,进入检查界面,
进行检查。
4、检查前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步骤,根据需要取合
适体位,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以取得病人合作,然后逐步检查。
5、检查完毕后,所有针电极用酒精擦拭后送消毒室消毒,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