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
- 格式:pdf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8
浅谈融入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08旅管5班文灿凤学号:3080520831 一·绪论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更是日新月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危机”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城市发展必须选择的是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全球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变革势在必行。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的生态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容回顾的问题。
二·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热门词汇,随之而来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
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 四者保持高度统一,和谐发展, 是一个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应具有和谐、高效、持续、整体的特点, 强调城市各区域结构合理, 关系协调。
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 不能单纯的认为就是通过花草树木的栽种来营造, 它应该是一个用绿色来点缀, 形成独特城市文化, 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系统。
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 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 在不同的时期、空间中合理配置资源, 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破坏自然的系统, 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具体来说,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即把生态理念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把生态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到具体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在原有的城市规划中更加侧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生态发展摘要:生态城市概念自被提出以来,经过多年来生态学家及城市设计者的研究实践,已有了初步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基本形成了体系。
笔者通过对生态城市理论的概述及国内外研究实践的分析,阐述了生态概念在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对于认识生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实践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was put forward, after years of practicing of urban designer ecologists and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ty has coming out .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ties and the research at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ncept in current urban design, which offers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wi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ecology ecological cityurban planningtheory researchpractice生态学科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综合学科, 生态城市理论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瑞典在生态城建设领域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作者:索鹏来源:《市长参考》添加日期:09年04月10日一、关于“生态城市”的起源和定义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在这一计划的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并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教授在其《为健康的未来建造城市》一书中也提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尽管“生态城市”的概念尚处于不断拓展的阶段,但相关专家、学者和城市实践者对“生态城市”做出了如下定义: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谐统一的城市,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整体互惠的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对内着眼于使城市居住环境更加安全、和谐与舒适,对外把城市所消耗的自然资源、能源、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
生态城市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
瑞典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基于“可持续发展城市”或“共生城市”的概念,主要由斯维可公司等提出并发展形成。
瑞典的定义认为,较传统城市而言,一座生态城市必须拥有相当低的生态印记,同时必须使现在和下一代的居住者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维持高于传统城市的水准。
在生态城市中,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相互耦合,城市与其依赖的周边环境的关系必须被考虑在内。
总之,环境目标、社会文化目标、经济目标以及空间目标必须得到履行,使生态城市既有足够的吸引力,又在碳排放方面保持低水平。
瑞典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整体规划、综合利用应是一座生态城市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
也就是说,在空间、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总体框架下,城市中所有的子系统,包括能源、水、污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需要整合在一起,通过全面、综合的方法得以协调应用。
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划设计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碧(:Hammarby)”滨水新城在其规划、设计、招标、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均采用了全面、综合的方法,大多数环境指标得以实现,用户的满意度也很高,可以说完全具备了瑞典生态城市的显著特征。
城市规划发展中生态规划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已经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生态规划是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要求日提高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实施的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生态规划必然得到长远的发展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规划,城市建设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has been widely attention.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lanning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in the life work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embodi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refl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ie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ut 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will have in the long run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中为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目的,调控人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清洁、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在上位区域生态规划指导下开展的市域生态系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生态概念规划(自然和人类生态因子、生态关系、生态功能和生态网络的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生态工程规划(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生态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管理规划(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和生态文明的管理规划)。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发表时间:2020-12-07T07:40:57.415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25期作者:刘鉴通[导读] 基于生态学原理视角来讲,生态城市的规划指将人、自然、环境三者融为一体,利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展开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最终达成人、住宅环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间的和谐关系。
城市属于多数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决定了人的生存功能性、人文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同时,城市环境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城市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鉴通身份证号码:21148119841227xxxx摘要:基于生态学原理视角来讲,生态城市的规划指将人、自然、环境三者融为一体,利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展开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最终达成人、住宅环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间的和谐关系。
城市属于多数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决定了人的生存功能性、人文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同时,城市环境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城市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一、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首先,将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将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引入其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城市规划的设计人员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对绿色发展等新理念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将低碳、环保作为发展的基本目标,引导城市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不断地扩大生态城市规划范围,延伸到各个领域,满足城市发展各阶段以及各方面的更多需求。
其次,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步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环境、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承载力不足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造成城市经济和发展之间的失衡。
绿色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分析摘要:生态城市的绿化带是使城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媒介。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动植物通过这个地方进入城市,有利于在城市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地方政府积极致力于生态和谐城市的建设。
合理的规划标准是建设的基础。
后续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标准进行,这样才能按照规划顺利实施现代城市生态建设进程。
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论证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标准框架,并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初步研究介绍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和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盲目发展,它需要有机结合当地的生态要素,符合自然规律,解决人文和科学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基本遵循生态规律为主要概念,规划资本已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形式。
为了确保城市的合理定位和科学发展,有必要围绕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以促进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的概述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有科学,高起点和切实可行的规划,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纳入规划思想,并按照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
这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它是社会和谐,经济效率和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人类住区形式。
自然,城市和人类融为一体,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结构。
1970年代,在研究过程中,前苏联的城市生态学家euniski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型。
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要“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保护”人类住区。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
2绿色城市的概念和发展2.1绿色城市的概念绿色城市就是要尽可能地消除城市污染,充分利用能源,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进行合理的规划,便利交通,建设安全和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摘要]:城市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合理,高效,可持续运作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原理,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生态的合理有序循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分析其内在的关系,来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1.引言: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的问题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出现。
如何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而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城市是当代人探索的目的。
城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要如何融合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课题。
2.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的的关系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之间都有着许多相同的因素,1.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它们的媒介都要对于城市乃至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历史以及自然条件的深入了解。
同时它们也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1.原则,城市生态学比较注重对于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是以不危及下一代为前提。
而城市规划比较侧重城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研究对象不同,城市生态学是以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为研究对象。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历史沿革为基础,对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的研究。
3.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主要研究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
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就是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定义,即在不危及子孙后代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发展需求的一个城市系统。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一对因子。
要实现这一城市系统就要对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很好的结合并且有效地讲去理论运用到城市系统中。
15【摘要】“生态城市”规划近年来被城市规划决策者关注,无论是发展商或是地方政府,都对此概念及如何去编制和实施产生兴趣。然而,要规划和实施生态城市,无论在理念、手段、方法和决策过程等方面都与当前国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法不完全相同。本文以两个案例去讨论从生态城市规划概念实施到城乡规划管理制度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生态城;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管理ECO CITY: FROM CONCEPT TO IMPLEMEN-TATION WITH SHANGHAI DONGTAN ANDBEIJING CHANGXINGDIAN AS CASESStanley C.T. YIPABSTRACT: Eco city plann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ity decision makers recently in China.However, the planning of eco cities would need a newmindset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planning practices. Thispaper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planning to implementation the eco city faced withthrough two case studies.KEYWORDS: eco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1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吴金星,2003)。有关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有大量研究及实施分析,本文不再复述。总体而言,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是要通过不同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及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使未来的城市居民有所选择。可持续城市发展着重强调协调城市的规模、人口、经济生产、空间、社会结构、平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元素。从城市发展内涵而言,这一系列的元素和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笔者觉得应用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包括以下3个重点:(1)城市本身——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有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亦有生成代谢的循环;(2) 城市本身同时也是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也可能会产生不可回转的负面效应;(3)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有关应用在生态学的概念如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态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态足迹等都可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景星蓉,等,2004)。黄光宇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其“住所”的关系,目的是保护和合理使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重用和再生,以达到城市自我调节。他称生态城市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黄光宇,2002,张坤民等,2003)。近年国内也开始研究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实例,并分析和讨论如何借鉴。黄肇义(2002)介绍了4个各有特色的国外生态城市案例,包括巴西库里蒂巴、丹麦哥本哈根、新西兰威德加理和澳大利亚怀阿拉。他总结的有关国外生态城市特点如下:(1)有明确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生产资源利用、生活消费和垃圾处理的减少、再利用和循环;(3)促进社区参与。
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
叶祖达
【作者简介】叶祖达,男,ARUP奥雅纳咨询服务公司规划/发展总监,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8-06-29
【文章编号】1002-1329(2008)08-0015-06
【中图分类号】TU984;X3201【文献标识码】A
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叶祖达生态城市规划
Ecological Planning
VOL.32 NO.8 AUG.2008162008年 第32卷 第8期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概况2.1 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城市与城市生态研究及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1980年代后期,上海市进行了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研究。上海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由王祥荣(2001)提出。 我国也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发展中国家之一(张坤民,等,2003)。其重要标志是于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在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中明确地表示要推动下列6个新的领域:(1)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2)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动能;(3)改善人类住区环境;(4)所有人具有适当住房;(5)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及建筑节能;(6)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其后,国家环保局于1996年编制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目标是在2050年全国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50%左右。199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在2010年基本改变城乡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进行基于以生态原理的规划实践。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指导下,出现了一批生态城市规划试点,如长春、阜新、娄底、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扬州、常州于2001年开展中德合作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135座城市在不同层次及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黄兴宇,2004)。国家环保局在2003年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近年,许多企业建设单位主动提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崇明东滩生态化建设高层论坛”上,把崇明岛东滩建设为生态城市社区的概念被提出,包括建议在东滩规划一个生态城示范区。建设生态城市的意图很快上升到国际政府合作关系的层次,同时引发其他城市研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规划模式。2007年底,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中新生态城”的宗旨是运用生态概念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 唐山市也于2008年初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在曹妃甸建设海滨新城——国际生态城市。由上述可见,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中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生态城市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概念,愿景及框架阶段。有关应用技术、政策配套需要、经济模式等对策还在探讨阶段,相信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2.2 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建设案例东滩位于长江三角洲河口,岛屿位置、湿地环境以及栖息地品质较为独特(图1)。为了保证对东滩东部地区经国际认可的拉姆萨(Ramsar)湿地的持续保护,并对崇明岛上当地环境的独特品质加以利用,东滩生态城项目总体愿景是创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之一,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人口发展趋势,同时也将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作为开发项目目标的核心。 此项目的核心理念包括:(1)保护湿地栖息地;(2)创建富有活力、不断演进的综合性社区;(3)改善生活品质,创建满意的生活方式;(4)创建可达性城市;(5)以综合模式实施资源利用管理;(6)积极实现碳中和;(7)通过管治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上海市崇明岛东滩生态城规划于2005年展开, 概念规划方案于2007年基本完成, 它代表了近年我国在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有别于常规城市规划使用的方法和流程,通过科学的综合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框架 “以最小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探索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东滩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实业东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006)。东滩生态城规划面积为86km2,其中启动区面积为6.5km2,未来启动区人口约8万。如包括未来开放地区,总建设用地为30km2,人口可达50万(Head and Lawrence ,2008)。在东滩生态城规划过程中使用了创新规划评估图1 上海东滩生态城位置
Fig.1 Location of Dongtan Eco City17工具:(1)东滩生态城市社区项目在规划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标准, 作为评估规划方案的定量指标,有关指标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资源4方面(图2);(2)以生态足迹 (Eco-Footprint) 评估规划方案的综合资源利用“足迹”,用以比较建议方案资源利用的效率。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类型,在对土地面积量化的基础上,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比较二者的多寡,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3)以综合资源管理模拟在东滩生态城内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资源投入/产出,以定量分析指标评估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上海市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启动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包括3个“城市村落”及水道网络布局(彩图1-彩图2)。建议规划概念反映了以下可持续发展指标(部分)(Head and Lawrence ,2008):(1)东滩生态城能源使用节省64%,每年避免了35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2)使用生物能源推动建议的综合电热联供系统;(3)主要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沼气和太阳能;(4)所有固体废物分类;(5)汽车达到零排放;(6)饮用水使用率下降43%;(7)生态足迹为2.6 gHa/人,低于常规上海市区的生态足迹(5.8 gHa/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当前规划管理制度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的机遇生态城市规划要从概念转化为现实,必需要有完整的规划管理手法和法定体系实施。 要在城市规划内推动保护和合理使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重用和再生,当前在城市规划制度下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城乡规划原则,二是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3.1 《城乡规划法》中的依据《城乡规划法》内有关城乡规划的原则,提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3.2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中的依据建设部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改进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提出方向(建设部,2007a,2007b)。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表1)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坏境等4大类,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此体系把城市资源指标归纳到总体规划编制层面, 要求总体规划反映一个城市资源节约利用、节约使用的状态和水平。在本来资源总量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水资源平衡、水资源利用率、单位GDP能耗水平和使用结构、节约集约用地等结构性、效率性指标和均值性指标。同时也在坏境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指标,促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坏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目标的实现。这对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在总体规划层面确保了基本的管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