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画色彩与当代价值(精)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的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表现力,追求意境的高雅和气质的独特性。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画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画的发展。
传承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
中国画的传承需要对传统技法和艺术理念进行认真学习和继承。
传统技法包括线描、水墨、山水画等,这些技法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传承中国画需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法,继承并发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和艺术特点。
传承还需要对中国画的艺术理念进行传承。
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涵义。
这种认识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来获得。
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对意境的理解和追求。
只有通过这种传承,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独特性和传统精神。
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关键。
传承只是继承过去的成果,而创新才能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创新中,中国画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和表达方式。
在绘画技法上,中国画可以借鉴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明暗效果,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
在题材上,中国画可以展现当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现象,以更好地表达时代特点。
创新也需要对中国画的传统进行突破和超越。
传统的中国画在表现方式上较为固定,特别是在题材和形式上。
为了使中国画更具当代性,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这意味着可以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原有的框框架架,使中国画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两个方向。
传承是保持中国画传统的基础,而创新是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的关键。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任务,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国画才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美学意义刘高磊【摘要】就绘画而言,对于“传统”,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一个层面的理解,“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以及由之表现出的造型方法、创造机制,如风格、表现技巧等,还有支撑与其背后的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模式,即以情感表现为核心的意象思维方式。
第二个层面,我们也应该把传统当成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体系。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机制。
这个体系或机制的基本精神就是“发展”,它有很多的合理内核,其中最基本的内核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吸收和融合。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意义;当代;基本精神;合理内核;造型方法;绘画作品;创造机制【作者】刘高磊【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就绘画而言,对于“传统”,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一个层面的理解,“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以及由之表现出的造型方法、创造机制,如风格、表现技巧等,还有支撑与其背后的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模式,即以情感表现为核心的意象思维方式。
第二个层面,我们也应该把传统当成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机制。
这个体系或机制的基本精神就是“发展”,它有很多的合理内核,其中最基本的内核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吸收和融合。
传统,就其“发展”这个特性而言,它的精神是很当代的,它的最精华之处就是创新,无论什么样的创新和发展,只要是符合了中国文化精神,就应该是传统的。
当代的许多创新和发展看起来好像是大胆突破了以前的东西,其实过许多年以后,尘埃落定,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它们很可能已经成了传统的一部分了。
一、对传统的关注随着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思潮的兴起,西方思想大量涌入中国,近代中国的文化先驱们提倡“民主”和“科学”,用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对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和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探析色彩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lor in the creation ofChinese painting王晓聪Wang Xiaocong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1Faculty of Fine A rts,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1摘要:直到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富足的唐宋时期,中国画的色彩呈现及运用几乎都是重色、重墨的,所谓重色,在心理感受层面即指有轻一些或重一些的感觉,在色彩学层面即指明度低的色彩,常见的即是丹青重色;而对于色彩的开拓与 运用,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宋时期,中国画的色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丰富了水墨色彩,同时也发展了笔法,由"有墨无笔n转向"有墨有笔",亦发展出了均衡、协调、节奏、韵律等的形式美法则。
其次,在中国画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其色彩的概念由丰富到简单,由富厚转向素净,由淡到艳,由精练复归粲焕。
本文基于当代文化视域,探析色彩在中国画创作、创新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中国当代色彩与水墨发展现状的研究与探讨,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对色彩理解的重要性,促进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创新。
Abstract: Until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en the feudal economy was prosperous,th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were developed,and the people's lives were affluent,the presentation and use o f colors in Chinese paintings were almost always emphasizing color and ink.The so-called emphasizing color refers to lightness or weightiness at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Some feelings are low-specified colors at the level o f chrom atology,and the m ost common is red and blue heavy colors.The developm ent and use o f colors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Tang Dynasty.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color of Chinese paintings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Changes have not only enriched the color o f ink and wash,but also developed the brushwork,from"with ink w ithout brush"to"with ink with brush",and also developed the principles o f form beauty such as balance,coordination,rhythm,and rhythm.Secondly,in the process o 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 f Chinese painting,the concept o f color has changed from rich to simple,from rich to simple,■from light to colorful,and"from refined to Chan Huan•巳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 f contem porary cultur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 f color in th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 f Chinese painting,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 f Chinese contem porary color and ink,recogn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thereby enhancing the importance o f color understanding and prom 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 f contem porary Chinese painting.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观;六法;工笔重彩;有墨无笔Keywords: Chinese p a in tin g,c o lo r view,six m e th o d s,m e ticu lo u s b ru sh w o rk em phasizes c o lo r,ink but no brush一、色彩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综述首先,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史及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可见中国画往往较为注重画面墨色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审美价值与 文化价值,以及可否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愉悦。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美与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这些艺术形式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等,每一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
中国人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与理解,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
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之一。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法和意境表达方式,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注重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传递。
在中国画中,山水画被视为最高境界,其以山水为背景,通过线条、墨色和构图的运用,表现出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
中国人认为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哲学的体现,通过山水的表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将书法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书写汉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中国书法强调笔画的韵律和字形的美感,追求一种独特的平衡和和谐。
在中国书法中,楷书被视为最为规范和庄重的一种字体,其笔画结构稳定,气势磅礴。
中国人通过书法的修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字写水平,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粹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传递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思想。
中国音乐注重乐曲的和谐与韵律,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代的音乐形式有雅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
雅乐是古代贵族的音乐形式,它以其庄重和典雅的特点,被视为中国音乐的典范。
宫廷音乐则是皇帝和贵族的独享,它以其繁复的乐曲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尊贵。
民间音乐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形式,它以其朴实和自然的特点,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态度。
舞蹈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舞蹈注重舞姿的优雅和动作的协调,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和美的理解。
中国舞蹈形式多样,有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
《梦里水乡》赏析(原创版)目录1.《梦里水乡》概述2.《梦里水乡》的艺术特点3.《梦里水乡》的意义解读4.总结正文【《梦里水乡》概述】《梦里水乡》是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中国画,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
这幅画以简洁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画面中,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和云朵,两岸绿树葱茏,民居错落有致,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象。
【《梦里水乡》的艺术特点】《梦里水乡》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首先,画面构图简洁,线条流畅。
吴冠中以简练的线条描绘出江南水乡的景致,线条曲径通幽,充满韵律感。
这种简约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显得更加纯净、和谐。
其次,色彩运用独具匠心。
在这幅画中,吴冠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和调和,以淡雅的蓝绿色调为主,与白色的云朵、民居和桥梁形成柔和的对比。
这种色彩搭配使得画面更加和谐、宁静。
最后,画面意境深远。
吴冠中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向人们传达了一种诗意的江南水乡文化,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富有哲理的意境使得这幅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梦里水乡》的意义解读】《梦里水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江南水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幅画以优美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这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
其次,它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画面中,人们生活在宁静、优美的水乡环境中,享受着和谐、幸福的生活。
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无疑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最后,它体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吴冠中以简约的线条、柔和的色彩和富有哲理的意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让人们对艺术家产生敬意,对艺术产生热爱。
【总结】《梦里水乡》是一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它以优美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I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融合李奕苍山东艺术学院摘要:中国水墨画属于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传统美术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而加强中国水墨画的研究就十分必要。
在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表现手法属于关键的影响因素,会直接影响作品质量及效果。
在新时期的水墨画创造中,为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需要将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实现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使水墨画创作更好符合实际需求,实现水墨画创作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水墨画表现性现代水墨以形写神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31-02在现代美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水墨画的创作中对于作品质量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需要画家更好地进行水墨画创作。
在新时代的水墨画创作中,为能够使水墨画特点得以充分体现,并且使水墨画的创作更好满足实际需求,相关创作人员需要将水墨画中的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实行有效融合,以实现水墨画中表现技法的更理想应用,使水墨画创作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得到更高质量的作品。
一、传统水墨画的发展概述及品质对水墨画的经典评论代不乏人: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顾恺之;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一《山水画序》王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因心造境————方士庶;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齐白石。
根据以上这些评价,可以看出水墨画发展的历史历程,同时也能看出中国画中的诸多信息和属性,在本文研究中重点强调的是自魏晋至现代中国绘画的恒定性即主观表现的性质。
中国绘画的这种特性随着中西绘画交流的深入也越来越显著。
目前,高校各种版本的美术概论约定俗成的将中国绘画列为表现的范畴,而将西方的写实绘画列为再现的栏目。
其中再现就是将人们所看到的三维空间的客观物象用二维平面表现出来,这也是绘画的神奇之处。
就西方绘画发展历程来看,西方绘画自古希腊古罗马历文艺复兴再到19世纪的印象派,每个时期所产生的巨匠们,无一不以科学严谨的方式来再现这个美好的世界。
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当代中国画作品评析《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当代中国画作品评析》导语: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当代中国画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笔墨描绘,展现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对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当代中国画作品进行评析。
一、作品背景介绍太行山是中国北方的一座连绵山脉,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之间。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红色革命和文化名山,太行山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势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关注和创作。
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当代中国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展示了太行山的自然美和人文历史。
二、作品评析1.作品名称:《太行山秋色》这幅作品以鲜明的对比色彩为主调,在布局上采用了大幅的横幅式构图。
整幅画面以太行山秋季的景色为背景,山势峻峭,云雾弥漫,给人一种山高水长的错觉。
画面中的植被丰富多样,金黄色的树叶点缀其中,与蓝天相映成趣。
2.作品名称:《太行山下的村庄》这幅作品以太行山下的村庄为创作主题。
整个画面采用了局部画面展示的方式,突出了村庄在太行山的环绕下的独特氛围。
整幅画作通过对太行山景色和村庄风貌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太行山下村庄的祥和景象。
三、作品意义和价值首先,这些作品通过用墨、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太行山的峻峭山势和浩瀚自然风光,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太行山的雄伟和大气。
其次,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太行山的自然美,也表现了太行山区域的人文风情。
例如在《太行山下的村庄》中描绘的村庄景象,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太行山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生活的温暖情感。
此外,这些作品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
艺术家通过对太行山景色的描绘,为观者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感受到太行山的壮丽与祥和。
总结: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当代中国画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笔墨描绘,展现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传统中国画色彩与当代价值(1)摘要:在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托下,中国画色彩历经从随类附彩重“周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
从有色发展到“无色”,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系统,世易时移,历史进入20世纪的工业化时代、后现代时代,审美意识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传统色彩观在现代境遇中如何转型,在中国画多维度、多向度的现代化转型中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画众多问题中很有价值的一个思考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水墨关于中国画色彩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观念。
重点之所以放到前者,因为传统中国画的一些观念“山水居首”,“水墨为上”表明作为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已发展为成熟的色彩系统。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他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规律,就会像有些论者那样轻率地指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丰富和缺乏视觉冲击力,他们喜用西洋绘画的色彩传统和成就,在不经意中贬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的价值,这种割裂传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
不利于中国绘画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当然,不了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冷静地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真实面貌,就会忽视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特定的历史内容,一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
背离了历史审视的目光,也会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锐气和方向。
同样,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有朱,赤。
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明代杨慎曾经概括指出了“画家有七十二色”,而这个系统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进而无端抹煞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时至宋元,水墨画的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它并没有终止对于绘画色彩语言的追求和更新。
并没有中断我国绘画色彩运用的传统,而是在新的表现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对传统的中国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导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实,锤炼为一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这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构成学中的“蒙赛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变幻,它反映在黑白两极之间的纵轴之上,是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并无直接的联系。
但正因为此,从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来的不是模拟自然色彩的黑白关系,却似乎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更具有表现性,从而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
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
从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和变化看,这种新的色彩系统,新的色彩观是渊源有自的,它不中断传统,不反叛传统,而是执着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为对“固有色”的超越。
中国画之用色比较注重主观性,自有其历史文化和哲学土壤,先秦的儒学,用理性精神解释传统“礼乐”,将理性引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及政治观念之中,在色彩的认知上,则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色彩的主观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在缣帛上施加彩绘的美丽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个形象统一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礼后”。
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即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在的思想观念,重视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与理念的结合,而不是认识模拟功能,把中国画对色彩的处理引向带有主观性的表现轨道,在理论上则演化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附彩”说。
“随类附彩”主张作画要表现物的属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现象即所谓环境色,这一特点,要求画家必须对丰富的客观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处理,而这一过程本身就为主观心灵活动一审美选择赋予了较大的空间。
“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而“水色:春绿。
夏碧,秋青。
冬黑”。
在中国画家看来,如果用绿色表现冬天的水(并非冬水不含绿色),那是难以吻合冷,寂静的冬之情调。
这里的色彩属性(固有色)所体现的冷暖关系,已经通过心灵感应的过滤概括出来。
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工整细润。
缜密而富丽的设色;张萱,周昉的仕女图卷,轻简的衣裳,柔丽的色调:黄筌的工笔画鸟,几不见墨迹的五彩调子;范宽的雪景重林。
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状。
宋元之前,中国画丰富的色彩世界,无不通过对“固有色”的总体感觉的把握来表现“心”的世界。
对“固有色”的突破正是在唐代工笔重彩发展至成熟阶段水墨画出现之时,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山水。
花鸟画在这一时期的兴起更助长了水墨的滥觞。
此后,水墨画则一发成为中国画样式的主流。
尽管元代前后出现了浅绛形式,色与墨又融合在一起,但这种融合是水墨(不是墨线)与色彩的交融,并仍以墨为主,色为辅。
“右丞云:‘水墨围上’,诚然。
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既足。
则刷色不妨。
”浅绛的问世,虽使中国水墨画更为丰富,为墨这一极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但依然是以墨为主调的。
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的发现,是对色彩论看似离题却也是惊人的创造。
“墨分五色”这一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因素。
其一,“墨分五色”的色彩追求。
与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
既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很自然的看到道家对色彩的去取,是摈弃人为的“无色”。
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因而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
他们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因为追求人为的色彩就会破坏自然固有的“全美”。
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
与以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
存在着非常内在的关联。
用“墨分五色”的这种超主观的色彩观去突破“固有色”的主观色彩观,实际凭籍的真是道家的艺术哲学。
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
其本质是“无”是“虚”,而又表现为“有”为“实”,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艺术(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这一色彩观与禅宗的人生哲学与文人审美兴趣也逐渐趋向一致。
禅宗追求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文人画家自然淡泊,情境高雅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清幽,闲静的审美情趣也逐步形成。
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成为他们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而水墨色调那单纯,朴素,清雅。
浑然天成的美学性格成为最适合于文人画家审美兴趣的技法手段。
其二,工笔画是以勾线填色的形式来表现物象的,这种方法与写实主义西画的区分,就在于形和色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既分离又关联的形式要素,简而言之,西画的形与色是相互融合,形是用色来体现的,而中国工笔画的形是用墨线轮廓来表现,色则是在这墨线轮廓之中的形象的固有色。
这种表现形式发展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墨线与色彩的各自发展,势必要以侵入对方的领域为前提。
用金线勾勒的金碧山水画,以明暗层次为主要特色的陆探微和黄筌的画作,可以说是用色人形,而水墨画的出现则是以墨线的扩展向色彩方面逼近。
宋朝时期,出现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互对峙的局面也并非偶然,这是中国画样式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另外。
中国画传统强调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主观情感所表现的气势和韵律,这种生动的气韵主要是通过墨线的“形”来表现的,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风雷电驰”这样优美的词汇,都是用来描绘墨线艺术的独特风格及特殊韵味的。
可以说工笔画样式发展的日趋成熟,也是墨线扩展为“墨分五色”的水墨画艺术的又一内在成因。
其三,我们还要注意水墨画及其色彩系统形成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从整体上看。
唐代之后的审美追求。
逐渐从儒家政教怀抱的束缚下挣脱而出,朝着追求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的方向发展。
于是以一种反对矫揉造作,追求自然平淡,质朴无华的情趣韵味,去表现那种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便成了时代的审美风尚。
因此,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耐人寻味无穷的优美诗句;有了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的审美主张;也有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的文人水墨画。
此外,毛笔,墨与生宣纸质的相互磨合为“墨分五色”的审美理想的实现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即特殊的绘画材料。
进而构成了特殊的绘画语言。
通过上述三个相关因素的分析可知: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哲学内涵。
从“固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既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要大胆肯定和发扬这种审美方法的优良传统。
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不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那样刻意追求物体的环境色,重在客观物象的再现,这一点,就连西方画家也认识到了,后期印象派的变革便是明证,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菲薄自己。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传统色彩观的不足之处,也是不能不予以正视的,这种不足,以我个人的浅见,主要是在向“墨分五色”转化过程中,相对忽视了色彩世界的极大丰富性和变幻性,这是不利于表现越来越繁杂丰富的现实生活的。
中国画是相对缺乏现代感,传统中国画之需要不断革新,也由于此,作为中国画表现体系的重要一环,我们也要不断地更新传统色彩系统,这既是历史的也是新的时代要求。
中国画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有着历史文脉的贯通,曾经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作品。
时至当代,它将面对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剧变的复杂局面,增加了进一步发展的难度,但是,有挑战也有机遇,当今的社会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条件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营造了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既不是弃古从今,也不是扬外抑内。
需要多种探索共存。
并行不悖,彩墨画如重彩、淡彩、岩彩等都可以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精神。
这样一个色彩觉醒的时代将会来临,中国画也将逐渐通过和世界的交流取得更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