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8)》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6.96 KB
- 文档页数:8
历史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历史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过程与方法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民营企业的勃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
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考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开始。
首先实行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
(3)、意义:极大地解放了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方向: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阅读“乡镇企业的崛起”思考回答(1)、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异军突起”。
(2)、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促进了国家的进程。
3、阅读“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考回答(1)、1984年《》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目标是建立,提高企业的效益。
4、阅读“民营企业的勃兴”思考回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蓬勃兴起。
二、合作探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意义?2、乡镇企业为什么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兴起有什么意义?三、课堂小结四、达标训练1、在农村和城市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C)A.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B.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C.解放生产力 D.纠正分配中的平均主义2、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A)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的政策是(B)A.集体经营责任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公私合营 D.农业合作化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教材第55页史料分析。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改革先从开始,以调动农民的,促进发展。
2.农村逐步实行责任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的大解放。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发展,农村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4.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制;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
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的崭新局面。
6.1992年,中共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经济体制。
二、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那些步骤?三、随堂演练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A.互助组B.农业合作社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杜化2.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3.既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一场攻坚战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废除人民公社制度C.建立经济特区D.国有企业改革4.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
2.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3.理解经济特区的形成和作用,以及中国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4.掌握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重要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要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不同,掌握这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2.学生要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理解中国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3.学生要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P64-P69。
2.预习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概念。
课堂授课•导入(5分钟)让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理解“前置条件”是什么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
•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指出优缺点。
•谈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0分钟)讲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20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习材料,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
•解读经济特区(15分钟)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包括产生的背景、作用等。
•总结与回答问题(15分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全班总结,梳理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解答相关问题。
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P70-P73。
2.回答课后习题。
四、教学手段1.PowerPoin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4.课堂演讲。
5.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
2.课后作业评价。
3.小组讨论评价。
六、教学反思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概念,掌握重要知识点。
1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 孟凡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本课包括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意义。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求知欲较强。民族责任感初步确立。
但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形成,缺乏相应的主动性。由于年龄和知识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认识仍以感性认识为主,理解本课的理论知识难度很大,需要借助文字、图片资料,论从史出,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2
教学 重点难点
1.重点: (1)农村改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难点: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本课内容上承十一届三站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伟大的实践。
这节课在本单元教学内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了解国企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那么我国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的“老人”是谁?“春天”是什么意思?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果吧。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备课时间授课时间组长签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研读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要性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改革的内容及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授课类型: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直观形象,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贴合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一)改革的起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改革的原因教师设问:据课本内容可知,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教师讲述:人民公社体制下,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日渐显露。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
(过渡)怎么改,安徽凤阳小岗村摸索出了一个法子。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设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体制有何区别?(人民公社体制是集体劳动,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教师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体制不同的是由农户家庭长期承包农民土地的使用权,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也就是说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不再集中劳动。
它的基础是土地公有制,因此它不仅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能保障农民的利益,其收成在完成上交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小岗村的成功经营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和倡导,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前承第7课《伟大的的历史转折》,后接第9课《对外开放》,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由此可见,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本单元乃至本册中关键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重点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认识是比较模糊而肤浅的。
五、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历史上的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介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由此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读材料,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需要进行改革。
2.结合图片和材料认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落后状况,改革势在必行。
3. 出示《十八个血手印》图片,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大胆进行改革的实验,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2. 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
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
一、农村的改革
1.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 试点:1978 年初,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
3. 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影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改革的背景
材料:
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
它过于集中,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到1978 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
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
1978 年的安徽发生了什么自然灾害?
1978 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安
徽省委制定了什么措施渡过难关?
安徽省委制定的借地种粮的政策
小岗村开始改革尝试的直接原因
改革的历程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 岁。
”
一年后的小岗村
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1、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
2、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体验阶段: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决议:1984 年10 月《,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 内容
(1)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 所有制形式: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 推进:到1987 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取得
引人注目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78 年-----94.8%
国家关于城市改革的总方针: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材料一:在沈阳市区的一条马路上
当时买铜是不能到对门生产铜的冶炼厂买的,而需要到几千公里以外的南方去买。
大概运费起码每吨增加四五百块钱.
我们归机械部管,他归冶金部管。
我们的原材料是机械部调拨给我们,当时是计划经济,国家给下任务,所以企业之间根本不存在直接对话。
”
材料二(1984 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
欢迎我的是53 份请调报告。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材料一说明了计划经济下国家是怎样管理企业的?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
材料二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职工缺乏积极性;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以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
吃企业的“大锅饭”。
5. 阅读分析材料
材料1:安徽省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回答:(1)“大包干”实行后,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首先保证的是哪方面的利益?“大包干”的结果怎样?
答:首先保证国家的利益;
结果:以“大包干”为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
个体经济有什么不同?
①背景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经过土地改革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纠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所有制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是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后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质仍是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本质仍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③经营方式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基本上是家庭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制则是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制度。
④土地性质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下是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家庭联产承包制下是土地公有,不能买卖。
导行阶段: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建立:1992 年10 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推进:1993 年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 意义: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问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探究:(1)当时,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村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到全国改革的总体成效。
(2) 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历来滞后于工业,这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3) 我国长期以来在市场供给上属于短缺型经济。
例如,当时,粮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亿万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进口来解决这些难题。
从农村抓起,从农业着手,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4) 农村地区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相对较小,便于突破。
【问题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有何关系?
探究: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提供了经验;城市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延续和发展。
两者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课堂练习
1.我国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是在()
A.“文革”结束之初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建立后
2.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A.国有企业
B.农村
C.城市
D.沿海地区
3.“它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84 年3 月,福建省55 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公司制
C.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5.1993 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
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政策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有何关系?
探究: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提供了经验;城市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延续和发展。
两者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