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
本期专题为您比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经济圈基本情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所属地区:中国华南面积:5.6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汕头。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行政区类别:经济区所属地区:华东地区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下的30个城市。
地位: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方言: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闽南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行政区类别:经济合作区域所属地区:中国华北,环渤海地区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地位: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方言: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珠三角VS长三角VS京津冀一、产业结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9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9.42%;人口为4.37亿,占全国34.23%;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628.92亿元,占全国的61.16%。
因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三大城市经济圈也各具特点,发展并不平衡。
我们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源泉、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结构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经济水平由于三大经济圈包含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积有很大差异,采用人均和地均经济水平,才有较强的可比性。
我们以2002年最新统计数据计算两组指标。
表1显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3倍,是环渤海的1.43倍和2.14倍。
如果以长三角为1,则三大经济圈的人均GDP比值为1:0.859:0.699,地均GDP的比值为1:0.578:0.468。
可见,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而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则依次递减。
如果从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来比较,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GDP已突破5000亿元;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环渤海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广州,两个城市的GDP都在3000亿元以上。
而人均水平最高的则是珠三角的广州市,人均GDP已逾5000美元,长三角的上海市也接近这一水平;而环渤海的北京市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与广州和上海相差甚大。
表3进一步显示了长三角经济圈15个城市、珠三角经济圈9个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2个直辖市的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
由此计算出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长三角最高,为2.60;环渤海和珠三角相近,依次为1.55和1.34。
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分析江浙沪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在这三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莫过于上海,其次则是江苏、浙江两个省份。
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但是其中的产业结构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地理、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在宏观层面上的表现是,上海以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弱势产业中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较少;江苏则以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其次为服务业,农业和林业、渔业等弱势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浙江则以工贸业迅猛发展,在此外,服务业和农业发展相对平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是中国最早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地区之一,上海所处的位置也使得其具有拥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进入20世纪,上海的贸易、金融、工业等方面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发展,服务业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上海现在经济最为重要的产业。
江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东部地区的十二个经济圈之一。
江苏的产业结构也与其历史有关。
20世纪70年代以前,江苏的传统产业是纱织、纺织、涂料、药品等产业,以与上海紧密联合的方式,为上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随着上海的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江苏的制造业开始由粗放发展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
浙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后,浙江的制造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量制造业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与此同时,浙江经济比较集中的江浙沪地区相比,农村经济有一定差距,导致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从地理位置来看,上海依靠港口,江苏依靠丹徒口和淮海经济带,浙江依靠宁波、温州、义乌等地对外开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结构的发展。
总之,在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然而,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江浙沪地区必须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提高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带动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三次产业之间的占比和比重也在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自然资源直接开采和利用的产业,它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较小的比重。
但是,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粮食、棉花、石油、煤炭等重要原材料。
在过去,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占比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地位和比重在逐步下降。
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通过加工、制造、建设等方式生产有形产品的产业。
在我国的过去几十年里,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
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内市场提供各种消费品和工业品,同时也是我国的出口主力军。
建筑业也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我国的第二产业正在经历着调整和转变,其占比也在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电子商务等提供服务的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服务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就业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总体来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占比在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
这种变化是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当前,我国政府也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一、农业占比逐渐下降,服务业逐渐崛起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农业的占比逐渐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在过去,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的占比也逐渐减少。
相应的,服务业逐渐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服务业的发展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提供了就业机会,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制造业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制造业的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加快是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提高了就业率,并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制造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能源、原材料等。
可以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整体进步。
三、现代服务业兴起,高端服务业发展迅猛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以及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迅猛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如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高端服务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互联网、科技研发等行业。
这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相应地,城市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商业零售、餐饮、酒店等。
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也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
同时,城市化进程还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状况初探摘要: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然而,通过对其gdp 占全国比重的分析,发现三大经济圈存在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抵御国际风险能力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建立有效的经济圈协调管理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内需。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gdp,同质化,产业结构,内需所谓都市经济圈,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网络节点,由一定数量经济腹地城市组合而成的地域组合形式,是主要从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角度出发,组成的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更是取得了引世人瞩目的骄人成果。
然而,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三大都市经济圈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拟从一定时间节点内这些经济圈gdp所占全国gdp之比例入手,试对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三大都市经济圈概况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可谓各有特点。
其中,长三角都市圈由16个中心城市所组成,以上海为辐射中心,苏浙两省为一级经济腹地,皖豫等省为二级经济腹地,层级分明、结构完善,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再加上金融业发达,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内最成熟的经济圈。
珠三角都市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即指广东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七个城市。
广义珠三角都市圈(简称“大珠三角”)包括狭义珠江三角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本文特指狭义珠三角。
珠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里最先得到良好体现。
此外,该区域毗邻港澳、东南亚,同时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地域、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再伴随着“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和大批境外资金的涌入,凭借这一系列的优势,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型国际化最高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而建,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作者:张平经济评论 2019年11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加速变动的趋势,这种变动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但是,由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条件不同,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绩效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从动态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
从静态上判断产业结构水平高低,可以采用“标准结构”法。
它是将一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常用的有“库兹涅茨标准结构”、“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型”和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标准统计(参见表1)。
表1 世界银行关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1999)》,中文版,19~20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水平差异见表2和表3。
表2 中国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产值结构的演变(%)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html)有关数据整理。
表3 2000年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高度比较资料来源:魏后凯、陈耀:《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201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构成分别为9.6∶52.4∶38、17.1∶49.2∶33.7和18.8∶44.6∶36.6。
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据此大致可以判断:中国东部地区基本上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是第三产业略低;中西部则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一般或一般偏上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高。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仍然存在,并且不容乐观。
关键字:产值、劳动力、偏离度、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的划分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般说来,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理论,已普遍用于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
但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国统字【2003】14号,《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表1从表1可见:①我国1993~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46.6%逐年上升到1996年的47.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33.7%逐年下降到1996年的32.8%。
②我国1996~2002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3.7%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13.7%,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47.5%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44.8%,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2.8%逐年上升到2002年的41.5%。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各个产业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产业结构的优劣将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本文将对中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农业)占比逐渐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上世纪50年代占比超过60%下降到目前的约9%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农业产业的萎缩。
同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降低了农业对经济的依赖程度。
二是第二产业(工业)占比较高。
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逐渐增加,目前约占40%。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能够提供大量的低技术含量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然而,中国的工业结构仍然存在着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升级的问题,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难以提高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
三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不断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目前约占50%。
特别是金融、航空、旅游、教育等细分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服务业的繁荣。
服务业的增长对于提高就业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结构不合理、品质不高、效率不高等问题,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结构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
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于传统的重工业和重化工业,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仍然占据一定比重。
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而轻工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产业链不完整。
中国的产业链缺乏完整性,很多企业只能从事生产的低附加值环节,对于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市场的依赖性较高。
这限制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中国的经济结构1.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区域结构: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不平衡的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3.城乡结构: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4.所有制结构: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的产业发展1.农业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2.工业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日趋完善,产能过剩和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服务业产业:服务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物流、旅游、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4.高新技术产业:中国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5.绿色产业: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绿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演变1.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手段,产业政策以重工业为主导。
2.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产业政策开始关注农业、轻工业和外向型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政策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从东到西的经济结构有何不同?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产业结构多元化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多元化,以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东部地区拥有许多知名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浙江的杭州湾地区等。
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助推了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东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2. 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
大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集聚,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东部地区的企业也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之所以多元化,与其人力资源优势密不可分。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向该地区。
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水平较高,为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得东部地区在科研、技术创新和高端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以制造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农业的比重较低。
这一特点与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有关,中部地区在物流、交通等方面具备优势,有利于发展制造业。
中部地区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转移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投资。
2. 农业仍占一定比重尽管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但农业仍然在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粮油经济为主,同时兼有果树种植和饲养业。
农业的发展不仅维系了中部地区农民的生计,也为农产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3. 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一定比重。
例如,湖南的有色金属、河南的煤炭、湖北的重要金属矿等,使得中部地区在国内资源型产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挑战。
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分析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使我们清醒地、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不要过于乐观。
同时,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国际比较、工业化程度、产业竞争力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而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一、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1.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1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2给出了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注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译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注2:①、②、③、④分别为世界银行以199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的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755美元以上但低于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2995美元以上但低于9266美元)、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摘要: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二、三、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之下,三大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三大产业内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优化一、产业结构有关概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分割展开现状分析。
第一产业包含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含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也包含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
二、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平稳,并逐步放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2022年占gdp总值的9.1%。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gdp的比重最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仅次于第二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并于2022年占gdp的比例超过第二产业。
2022年,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43.1%,而第三产业占到47.8%,超出第二产业不到5个百分点。
(二)三次產业内部存有问题1.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能发生改变。
农业和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内部占到比最小,最近几年存有上升趋势,随着交通运输变小更加便捷以及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内陆地区对海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量减少,渔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将可以减少。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率低,占将近40%的人口只创造10%的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低,每年经中央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约为1万项,但其中可用于推广的只有30%,与部分发达国家的90%以上的推广率形成巨大反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