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分析其必要性、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教学实践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底蕴,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很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一)融入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教材更具魅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正是培养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我们应当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古诗词的篇目和内容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将经典故事融入教材中经典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着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经典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四)结合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对联、包饺子等传统活动;在端午节时,可以教学生包粽子、讲述屈原的故事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是一门集文字、语言、文学为一体的学科,是对汉字、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的研究和教育的学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文将通过介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节日故事阅读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通过节日故事的朗读、分析和探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故事。
春节的故事“年兽伏羲”,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等。
通过节日故事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还能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朗读、鉴赏和创作,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可以让学生朗读唐诗宋词,通过诗词的鉴赏,了解古人的爱国情怀、人生感悟等。
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通过创作古诗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古诗词的魅力。
三、古文阅读古文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古文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字经》、《百家姓》等古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古文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
四、国学经典五、传统文化手工艺【参考译文】The Infilt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Chinese is a subject that integrates writing,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t is a discipline that systematically studies and educates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 the infilt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and it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id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tter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by introducing the infilt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I. Reading Traditional Festival StoriesIV. Chinese Classics。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升级和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综合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做一些探讨。
一、“古文观止”教育“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古代名篇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名篇展示和讲授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桃花扇底,春色满园”、“天生我才,必有用”等名句。
二、德育教育传统文化中注重德育教育,强调道德修养、人伦之义。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用传统文化里那些具有道德启示的故事和传说来模范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譬如《百家姓》中的“慎独”、“自强不息”、“宽以待人”等,或是《中国古代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勤学力行,不辱使命”等等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德育内容。
这些形象的语句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树立他们的忠诚、勤奋、善良、正义等品德。
三、诗词教育古代中国的文学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诗词。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孩子比较活泼,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因此在课堂中课文中可以放一些古代诗词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更加迅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譬如李白的“青山不隐,钟山已出;秋水共长,天地万象”等等,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四、成语教育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特别之处,其流传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成语不仅仅是词汇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中国文化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当注重成语教育。
成语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文化,从中了解那些古老的文化价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是非常有帮助的。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语文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语文教育不仅是学生系统学习汉语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可以说语文教育对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学校教育中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明确了小学语文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依托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小学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阶段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学习,也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且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宝贵财富[1]。
语文学科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语文学科也肩负着美育、德育以及文化传承的重任。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加深教学深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了两个主要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教学中有效的渗透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识,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成果。
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智慧思想和艺术成就。
将这一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路径探索:1. 课程内容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教育内容相结合,如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及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2.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故事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古代礼仪、节日习俗等。
3. 跨学科的融合:将语文教育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词中的历史事件。
4. 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书法、国画、剪纸、京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环境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如布置校园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元素,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6. 家庭教育的联动: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通过家庭作业、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7.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8. 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9. 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
10. 社区资源的利用:与社区文化机构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区中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
和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的渗透策略:
一、教材中选取经典文学、诗歌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诗歌等来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著作,向学生介绍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价
值观;可以选取唐诗宋词等传统诗歌,让学生从中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二、以民间故事等旁征博引的手法展现传统文化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民间故事等旁征博引的手法来展现传统文化。
比如,可以
讲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通过这些故事来传达传统
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通过生活经验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我们可以把生
活中常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借此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和传
统文化中的思想和习俗。
四、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间艺术活
动或是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
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艺术精髓。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其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一、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的素材。
例如,《孔融让梨》一文通过讲述孔融将大梨让给兄弟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懂得谦让和分享;《司马光砸缸》一文则教育学生要机智勇敢、乐于助人;《愚公移山》一文则强调了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这些传统美德教育素材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传统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例如,《春节童谣》一文通过讲述春节的习俗和传统,让学生了解春节的由来和意义;《端午粽》一文则通过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节庆文化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传统艺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包括书法、绘画、剪纸、诗词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咏鹅》等诗词作品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韵歌》一文则通过简单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关于传统绘画和剪纸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技巧。
这些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四、传统民俗文化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习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介绍。
例如,《重阳节》一文介绍了重阳节登高、赏菊等习俗;《元宵节》一文则介绍了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等习俗。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上积淀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国家精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体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些策略。
一、设立传统文化主题的专题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设立专题教学来实现。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比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古代诗词赏析等,通过专题讲解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具,让学生在听、看、读、写、说等多种方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传统文化。
比如选取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带有民间传说色彩的故事、古代戏曲剧本等,让学生读懂其中的寓意和内涵。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古文等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又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课外活动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工艺展览、书法展等,让他们了解传统工艺的独特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四、设立传统文化研究小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立传统文化研究小组,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究和深入学习,引导他们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并举办展览、写作报告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下面从知识传承、德育引导、活动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知识传承:1.回归经典:通过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和整理,将中国经典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融入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读诵古代经典,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根基。
2.优秀传统作品:在教材中引入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了解传统小说的魅力,培养对优秀传统作品的鉴赏力。
3.名篇导读:选取中国古代名篇如《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等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德育引导:1.通过经典故事:讲述中国古代经典故事如《天上掉下个石头》、《愚公移山》等,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2.品德培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名人传记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道德观念,如孔子的诚信、孟子的仁爱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3.传统节日教育:在传统节日时,设置专题活动,通过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神话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活动设计:1.古代诗词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传统手工艺制作:组织学生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扎染、剪窗花等,让学生亲手参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扬。
3.传统戏曲表演: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简单的戏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知识传承、德育引导和活动设计等多个方面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呢?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点策略。
一、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其在语言表达和文化意识方面得到提升。
二、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传统文化主题的语文活动,比如书法展览、诗词歌赋朗诵比赛、古诗词鉴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感和审美能力。
这些活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古代诗词、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等。
可以通过播放音视频资料、实地参观、名家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而且,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也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四、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语文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指导,比如以传统节日、古代故事为主题进行作文创作。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和意义,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这种创作方式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主要包括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语文活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语文写作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周书凤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05期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1在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
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
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
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
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
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
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
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
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
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
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
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教师们可以布置学
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
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
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
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
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
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
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
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
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
所关联。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
围,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
默。
3.2课外摘录成语。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
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
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
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
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
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
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
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
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
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
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
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
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
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
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
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
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
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
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
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
了课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
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让学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
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