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机耕道实施方案一、前言机耕道是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道路,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耕道的建设对于提高农田的利用率、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机耕道实施方案,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耕道实施方案的制定原则1.科学合理。
根据农田的地理位置、土壤条件、农作物种植情况等因素,科学确定机耕道的走向和宽度。
2.便于农业生产。
机耕道的建设应便于农业机械的通行,方便农民进行田间作业。
3.节约成本。
在机耕道的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和填方工程,节约建设成本。
4.环保可持续。
在机耕道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周边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机耕道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1.确定机耕道的走向。
根据农田的地理位置和农作物种植情况,确定机耕道的走向,保证机耕道能够覆盖到各个农田。
2.确定机耕道的宽度。
根据农业机械的通行需求和土地利用情况,科学确定机耕道的宽度,保证农业机械的通行。
3.道路基础处理。
对机耕道的路基进行处理,确保路基的平整和稳固,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通行。
4.路面材料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路面材料,保证机耕道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5.排水设施建设。
在机耕道的两侧建设排水设施,保证机耕道在雨季不易积水,延长机耕道的使用寿命。
6.标志标线设置。
在机耕道的两侧设置标志标线,提醒农民和驾驶员注意安全,保证机耕道的安全通行。
四、机耕道实施方案的推广应用1.政府引导。
政府应该加大对机耕道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机耕道建设。
2.科学指导。
农业部门应该对机耕道建设进行科学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3.宣传教育。
加强对机耕道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机耕道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4.示范推广。
选取一些地区进行机耕道建设的示范工作,推动机耕道实施方案的推广应用。
五、结语机耕道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机耕道建设标准
贵州省地处西南地区,地势多山,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机耕道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农村机耕道的建设水平,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机耕道建设标准,以确保机耕道的质量和安全性。
首先,机耕道的宽度应符合标准,一般来说,机耕道的宽度应在3-5米之间。
这样的宽度能够确保农用机械的通行,并且方便农民的耕种作业。
同时,机耕道的路面应保持平整,避免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以免影响农机的正常运行。
其次,机耕道的建设材料也需要符合标准。
在选择路面材料时,应优先考虑使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这样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能够经受住农机的频繁通行和重载。
此外,边坡和路基的建设也需要使用符合标准的填方和挖方材料,以确保机耕道的稳固和安全。
另外,机耕道的排水系统也是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贵州省这样多雨的地区,机耕道往往会受到雨水的冲刷和侵蚀,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设置排水沟和排水管道,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除,避免机耕道出现积水和泥泞的情况。
最后,机耕道的标志和警示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在机耕道的两侧应设置明显的路标和警示牌,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驾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此外,对于特殊路段,如急弯、陡坡等,还需要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和标线,提醒驾驶员注意慢行和谨慎驾驶。
总的来说,贵州省机耕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农村交通条件,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建设机耕道,才能确保机耕道的质量和安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劳作环境。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能够严格执行标准,确保机耕道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村机耕便民道通用技术条件(试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村机耕便民道的术语和定义、路线、路基、路面、下田坡道、桥梁、涵洞及配套设施等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农村机耕便民道。
改建农村机耕便民道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的个别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1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F1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农村机耕便民道指行政村内,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和其它行走机械通行的农村道路,包括村组道路、田间道路和入院便民道。
3.1.1村组道路连接村与村民小组、相邻村民小组之间的道路。
3.1.2田间道路通达田间主要用于农业机械通行和农业生产运输的道路。
3.1.3入院便民道通达村民聚居院落的道路。
3.2砂石路面由碎石、天然砂砾、泥结碎(砾)石、矿渣和炉渣等稳定性较好的加固土铺筑的路面。
3.3硬化路面使用水泥混凝土、块石(片石)等材料铺筑的路面。
3.4硬化路肩使用水泥、块石(片石)和砂石等材料浇筑(砌筑)的路肩。
3.5下田坡道连接机耕便民道与田块,供农业机械下田的坡道。
4 路线4.1 设计为单车道,设计速度不大于15km/h。
4.2 道路在平面和纵面上由直线和曲线组成。
在设计布置平曲线及竖曲线时,应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平、纵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大挖大填和水土流失。
机耕道施工方案一、引言机耕道是农田灌溉工程中常见的一种道路类型,其作用是提供农田内部的交通便利,方便农民进行农作物的管理和收获。
机耕道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农田工程的效益和农民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机耕道施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施工前准备工作1. 方案制定:根据地块的具体情况,确定机耕道的宽度、长度和走向,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2. 地质勘察: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地下水位,以确定机耕道的基础设计方案。
3. 借道协议:与土地的使用者或农户进行协商,与相关部门办理借道手续,确保机耕道的通行权。
4. 设备准备:准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运输车辆等。
三、机耕道施工步骤1. 清理道路:首先,对机耕道的施工区域进行清理,清除各种杂草、石块、树木等障碍物,保证施工区域干净整洁。
2. 探测地下管线:在施工前,使用电磁探测器等设备,检查施工区域是否有埋设的地下管线。
如发现有地下管线,需提前与相关部门联系,确保施工安全。
3. 测量定位: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机耕道宽度和走向,利用测量仪器对施工区域进行定位,确保施工的准确性。
4. 土方开挖:根据机耕道的设计要求,使用挖掘机进行土方开挖,清理土壤,埋设排水管道,形成机耕道的平整路基。
5. 压实土壤:使用压路机对开挖好的路基进行压实,增强机耕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6. 硬化处理:根据需要,对机耕道进行硬化处理,常见的方法有石灰硬化、水泥硬化等,提高机耕道的耐久性和便利性。
7. 道路标志:在机耕道两侧设置适当的路标和标线,指示道路的方向和范围,确保道路的安全使用。
四、施工后验收和维护1. 验收:在机耕道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工作。
主要包括道路坡度、平整度、排水情况等方面的检查,确保机耕道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 维护管理:机耕道建成后,需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包括及时清理道路上的杂草、沙尘以及维修病害等,确保机耕道的通行畅顺和使用寿命。
3. 安全防护:为了保障机耕道的安全使用,需设置防护措施,如道路护栏、交通标志等,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机耕道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农田的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的手工农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机耕道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机耕道作为连接农田和主干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提高农田的产能、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机耕道建设的意义1. 提高农田产能机耕道的建设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农民出行和农机设备的运输。
农业生产将变得更加高效,农田可播种面积增加,从而提高农田的产能。
2. 保护生态环境机耕道的建设能够有效减少农机设备在农田内部的行驶,减少土地压实和农田破坏。
在机耕道上行驶农机设备,不仅可以保护农田的水土资源,还能避免农机设备对农作物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机耕道的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机耕道的通行会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农民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1. 选址与规划在机耕道建设之前,需要对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确定最佳的机耕道建设区域。
选址应考虑农田分布、地形地貌、交通流量等因素,以确保机耕道的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
2. 技术设备机耕道的建设需要借助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
首先,需要进行道路的设计和规划,确定合适的道路宽度和坡度,以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
其次,需要选用优质的材料,如优质砾石和碾压地砖,以确保机耕道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3. 工程施工机耕道的施工需要有组织、有纪律。
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对选址进行勘测和测量,确定工程量和施工节点。
施工期间,应提前计划好工程进度和人员配备,合理安排施工队伍和设备。
施工结束后,进行验收和评估,确保机耕道的质量和安全。
四、机耕道建设的挑战1. 资金问题机耕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薄弱,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成为重要的挑战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农村田间机耕路施工主要技术要点浅析摘要:农村机耕路是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必备的通行条件,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
通过对农村机耕路的调研,针对农村机耕路现状,剖析机耕路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关键词:机耕路;修筑施工;施工要点引言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农田作业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的。
换言之,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业机械开始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然而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实际需求,更是制约到农业机械积极效用的发挥。
加快机耕道路建设,为其重要作用的发挥提供有力保证尤为重要。
1机耕路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1.1规模集约化生产意识不强,维护措施不力一方面,实行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丘稻田分成几块,农户对田间机耕路的维护越来越少,有的为拓宽种植面积,将田埂挖得越来越窄,连行走都不方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农田出现荒芜,机耕路缺乏维修,甚至被人破坏也无人问津。
同时政府缺乏制定相应完善的措施来保障和维护本村机耕路建设。
机耕路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1.2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吃紧,用于乡镇机耕路建设的投入很少。
近年来,城镇建设、公路建设有较大改观,但乡村道路投入仅限于修修补补,对田间机耕路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1.3机耕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现有机耕路大多数都兴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农民自发集资在田埂的基础上加宽修筑而成原始机耕路,当时机耕路特别是田间道路主要用于人、畜力车的通行。
加之多年来自然损毁和养护不力,致使一些大中型农业机械根本无法通行。
1.4缺乏乡村道路养护和合理管护机制由于风雨侵蚀,机械碾压,导致路况日益恶化,低洼不平,越来越窄,加之原有机耕路建设标准低、弯多路窄,机耕路状况普遍不容乐观。
2机耕路施工主要技术要点2.1路基施工2.1.1挖方路基施工路基开挖是机耕路修筑第一关,也是基础环节。
机耕道设计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机耕道是指为了方便农业机械作业而设计的道路,其设计和实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就机耕道的设计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机耕道设计原则。
1. 合理布局,根据农田的地形地貌和作物种植情况,合理布局机耕道,尽量减少农田面积,提高农田利用率。
2. 通行顺畅,机耕道应保证农业机械的顺利通行,避免因为道路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3. 耐久性强,机耕道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应当保证其耐久性,能够经受农业机械的频繁通行和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
4. 安全性高,机耕道的设计应当考虑农业机械的安全通行,避免因为道路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三、机耕道设计实施方案。
1. 地形勘测,在设计机耕道之前,需要对农田的地形进行勘测,了解地势起伏、沟壑分布等情况,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道路布局,根据地形勘测结果,合理布局机耕道的线路,避免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设置机耕道,减少施工难度和成本。
3. 材料选择,在机耕道的材料选择上,应当考虑到其耐久性和抗压能力,一般选择混凝土、碎石等材料进行铺设。
4. 施工工艺,在机耕道的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保证道路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5. 完善配套设施,在机耕道的设计实施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设,如排水系统、标志标线等,以提高机耕道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四、机耕道设计实施效果评估。
设计实施完成后,需要对机耕道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通行情况、耐久性、安全性等方面,以验证设计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五、结语。
机耕道的设计实施方案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施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认真制定设计实施方案,并加强对其效果的评估,不断完善和改进机耕道的设计和施工工作。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机耕道的道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等的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乡村机耕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适用于本标准。
JTJ 0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 01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J 01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J 01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 021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J 022 公路砖石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J 023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J 02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 033 公路路基施工规范
JTJ 03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4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乡村机耕道
乡以下可通行机动车辆和农业机械的农村道路,包括乡村道路、村组道路、田间道路。
3.2 乡村道路
连接干线公路或县乡(镇)公路,通达村(村委会或村小学所在地)及连接村与村的道路。
3.3 村组道路
连接村道和其它公路,通达村民小组或群众较为集中的居住地以及连接相邻村民小组的道
路。
3.4 田间道路
通往田间地块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的道路。
3.5 硬化路面
使用水泥或沥青和砂石等混合材料铺筑的路面。
3.6 泥石路面
使用干压碎石、泥结碎(砾)石、矿渣、炉渣土、砾石土和砂砾土等,加固土铺筑的路面。
4 要求
4.1 道路
4.1.1道路计算行车速度不大于20km/h。
4.1.2行车道宽度为2.5m ~3.5m,路基宽度为3.5m~4.5m,路肩宽度应为0.5m。
4.1.3 每间隔200m~300m距离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处的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
小于20m,相邻两错车道之间应通视。
4.1.4 道路在平面和纵面上由直线和曲线组成。在设计布置平曲线及竖曲线时,应做到平面
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平纵面线形均应与地形、地物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4.1.5 平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15m,特殊困难地段可不小于10m。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0m
时,设置的超高和加宽应符合表1之要求。
表1
平曲线半径 (m) 150~ 105 105~ 70 70~ 55 55 ~ 40 40~ 30 30~ 20 20~ 15 15~
10
超高值
(%)
2 3 4 5 6 7 8 8
加宽值
(m)
0.4 0.5 0.6 0.7 0.9 1.1 1.25 2.5
4.1.6 回头曲线的最小半径为15m,特殊地段不小于10m,超高横坡度为8%,最大纵坡为
4.5%。连接相邻两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100m。
4.1.7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不得大于9%,合成纵坡不得大于11%,海拨2000m以上或积雪冰
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得大于8%。在山岭地形工程特别困难地段,最大纵坡可增大至10%~
11%。
4.1.8 任何相连3000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
表2的规定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长不得小于60m,纵坡不得大于4%。
表2
纵坡坡度(%) 5~6 6~7 7~8 8~9 9~10 10~11
坡长限制(m)
800 500 300 200 150 100
4.1.9 竖曲线半径不得小于200m,特殊地段不得小于10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0m。
4.2 路基
4.2.1 路基应符合JTJ 0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JTJ 033《公路路基施工规范》的要求。
4.2.2 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0.6m以上,同时应考虑地
下水、毛细水和冰冻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4.2.3 路基施工应采用压实机具,采取分层填筑、压实。如填方在0.8m深度范围内,零填及
挖方在0.3m深度范围以内,其压实度必须达到93%;填方在0.8m深度范围以上,其路基
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若压实度达不到要求,则必须经过1~2个雨季,使路基相对沉
降稳定后,才能铺筑泥石路面或硬化路面。
4.2.4 路基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
边坡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桥涵配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及其边坡的稳定。
4.2.4.1 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涵洞等。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0.4m,
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0.6m。
4.2.4.2 排水设施应与农田灌溉,人畜引水等工程相结合。
4.2.5 路基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4.3 路面
4.3.1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刚度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
4.3.2路面分为硬化路面和泥石路面两级。
4.3.3 硬化路面和泥石路面必须设置基层和面层。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面层应
坚实、耐磨、平整。
4.3.3.1当路床为石质基础时可适当减薄基层厚度。基层厚度一般不得小于0.15m。
4.3.3.2泥石路面面层厚度不得小于0.08m;沥青表处路面最小为0.015m;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般为0.18m。
4.3.4 路拱横坡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泥石路面一般采用3%的横坡,硬化路面参
照JTJ 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路肩横坡应比路面横坡大1%~2%。
4.3.5 在路基完工后,一般采用泥石路面作为过渡路面,通过行车辗压和1~2个雨季,使路
基沉降稳定后再做硬化路面。
4.4 桥梁、涵洞
4.4.1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应符合JTJ 022《公路砖石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3《公路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4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标准的要求。
4.4.2 永久性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JTJ 0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特大桥为1/100,
大、中桥为1/50,小桥为1/25的要求;其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可采用JTJ 001《公路工
程技术标准》中的汽车-15级和挂车-80的标准。
4.4.3 大、中桥头路线纵坡不得超过5%。
4.4.4 对季节性小河修建永久性桥梁暂时有困难的,允许修成漫水桥或过水路面。
4.4.5 涵洞的单孔跨径应小于5m、大于0.75m,多孔跨径总长应小于8m。采用圆管涵,其
直径不小于0.75m。
4.4.6 小桥和涵洞原则上与路基同宽。对超过路基宽度的桥梁,其桥头两端引道处应设置明
显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告标志。
5 相关工程
5.1 乡村机耕道应按其使用功能、作用,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指示牌和警告标志等。
5.2 乡村机耕道边沟外的两旁和边坡上应种植花草、乔木、灌木,以稳固路基,美化道路,
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