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 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5
第3章习题解答1.构造正规式1(0|1)*101相应的DFA.[答案]先构造NFA确定化0 1X AA A ABAB AC ABAC A ABYABY AC AB重新命名,令AB为B、AC为C、ABY为D0 1X AA A BB C BC A DD C B转化成DFA:============================================================== 2.将下图确定化:[答案]0 1S VQ QUVQ VZ QUQU V QUZVZ Z ZV ZQUZ VZ QUZZ Z Z重新命名,令VQ为A、QU为B、VZ为C、V为D、QUZ为E、Z为F。
0 1S A BA C BB D EC F FD FE C EF F F转化为DFA:================================================================ 3.把下图最小化:[答案](1)初始分划得Π0:终态组{0},非终态组{1,2,3,4,5}对非终态组进行审查:{1,2,3,4,5}a {0,1,3,5}而{0,1,3,5}既不属于{0},也不属于{1,2,3,4,5} ∵{4} a {0},所以得新分划 (2)Π1:{0},{4},{1,2,3,5} 对{1,2,3,5}进行审查: ∵{1,5} b {4}{2,3} b {1,2,3,5},故得新分划 (3)Π2:{0},{4},{1, 5},{2,3} {1, 5} a {1, 5}{2,3} a {1,3},故状态2和状态3不等价,得新分划 (3)Π3:{0},{2},{3},{4},{1, 5} 这是最后分划了 (4)最小DFA :======================================= 4.构造一个DFA ,它接收Σ={0,1}上所有满足如下条件的字符串:每个1都有0直接跟在右边。
第三章习题[3-01] 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但在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又有一定的配位数,即每个正负离子周围都有一定数目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这两种说法有无矛盾?答:没有矛盾。
从静电引力的角度看,一个离子可以在其周围吸引尽可能多的异号离子,所以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但由于正负离子是有一定半径大小的,其周围排列和吸引的异号离子多少,由正负离子的半径比所决定。
当吸引过多的异号离子时,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之间会产生足够大的排斥作用。
离子半径比和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排斥的平衡结果导致正负离子周围异号离子的配位数是一定的。
这与静电引力无方向性是不矛盾的。
[3-02] 试用玻恩(M.Born)朗德(A. Lande)晶格能计算公式求氯化钾的晶格能。
(685 kJ·mol -1)答:对于KCl 晶体,其A = 1.748,Z 1=Z 2=1,K +为Ar 型结构,n =9,Cl -为Ar 型结构,n =9,其平均值为9。
查得K +半径=133 pm ,Cl -半径=181pm 。
代入公式得:138490 1.748116851331819U ⨯⎛⎫=-= ⎪+⎝⎭kJ·mol -1 [3-03] 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必须满足哪些原则?σ健和π键有何区别?答: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必须满足电子自旋相反、能量相近、对称性匹配和最大重叠三个原则。
σ健和π键的主要区别在于σ健成键原子轨道沿键轴(原子核间连线)方向重叠,其特点是可绕键轴旋转而不被破坏,且两个原子之间只形成一个σ健。
π键成键原子轨道沿与键轴垂直的方向相互重叠,其特点是当绕键轴旋转时,键可能被破坏。
所以,π键一般不如σ键稳定,且两个原子之间可形成多个π键。
[3-04] COCl 2分子中,中心原子C 采用的是 sp 2 杂化方式,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平面三角形 。
该分子中有 3 个σ键, 1 个π键。
[3-05] 在BCl 3和NCl 3分子中,中心原子的配体数相同,但为什么二者的中心原子采取的杂化类型和分子的构型却不同?答:BCl 3中B 的3个价电子分别与Cl 形成3个σ键,采用sp2杂化形式,为平面三角型;NCl 3中N 除了形成3个σ键外还有一对孤对电子,采用sp 3杂化形式,为三角锥型。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1(即教材中第96页的图3—22)所示。
其中,横轴OX 1和纵轴OX 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 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图3—1 某消费者的均衡U 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 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已知商品1的价格P 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2)求商品2的价格P 2;(3)写出预算线方程;(4)求预算线的斜率;(5)求E 点的MRS 12的值。
解答:(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 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M =2元×30=60元。
(2)图中的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M =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 2=M 20=6020=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P 1X 1+P 2X 2=M 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 1+3X 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 2=-23X 1+20。
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 上,有MRS 12=P 1P 2,即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S 等于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P 1P 2。
因此,MRS 12=P 1P 2=23。
5.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 1=20元和P 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 =3X 1X 2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解答:根据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U 1MU 2=P 1P 2其中,由U =3X 1X 22可得 MU 1=d TU d X 1=3X 22; MU 2=d TU d X 2=6X 1X 2 于是,有 3X 226X 1X 2=2030 整理得 X 2=43X 1 (1) 将式(1)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 1+30X 2=540,得20X 1+30·43X 1=540 解得 X 1=9 将X 1=9代入式(1)得 X 2=12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该为X 1=9 ;X 2=12。
第3章习题及参考解答1.指出下列各指令中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1)MOV DI,100(2)MOV CX.100[SI](3)MOV [SI],AX(4)ADD AX,[BX+DI](5)AND AX,BX(6)MOV DX,[1000](7)MOV BX,[BP+DI+100](8)PUSHF(9)SUB [1050],CX(10)AND DH,[BP+4]解源操作数目的操作数(1)立即寻址寄存器寻址(2)变址寻址寄存器寻址(3)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4)基址加变址寻址寄存器寻址(5)寄存器寻址寄存器寻址(6)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7)基址加变址寻址寄存器寻址(8)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9)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10)变址寻址寄存器寻址2.试述指令MOV AX,2000H和MOV AX,DS:[2000H]的区别?解区别有三条:(1)MOV AX,2000H对源操作数是立即寻址,而MOV AX.[2000H]对源操作数是直接寻址;(2)前者功能是把立即数2000H送入AX中,而后者是把内存2000H单元与2001H单元的内容取出送入AX 中;(3)两者的机器代码不同,执行速度也不同,前者执行时间快,后者执行时间慢。
4.若DS=4000H,BX=0800H,[40800H]=05AOH,[40802H]=2000H,求执行指令LDS SI,[BX]后,DS与SI中的内容。
若上题中的DS换成ES,其他条件不变,求执行指令LES DI,[BX]后,ES与DI 中的内容。
解SI=05AOH,DS=2000HDI=05AOH,ES=2000H5.若AX=98ABH,BX=A8BCH。
求执行指令ADD AX,BX后,AX与BX中的内容,并指出SF,ZF,AF,PF,CF和OF的状态。
解AX=4167H,BX=A8BCH,SFZFAFPFCFOF=001011B。
6.若CX=6700H,DX=78FFH,CF=1。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24题单项选择,25-28多项选择)1、MRSxy递减,意味着当X商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A.越来越多B.越来越少C.保持不变D.以上均不正确2、设某一消费者用完全部收入后,有MUx/Px<MUy/Py,为使效用最大,他将()A.如果X、Y的价格不变,增加X的购买量,减少Y的购买量B.如果X、Y的价格不变,增加Y的购买量,减少X的购买量C.仅当X的价格降低时,才有可能增加X的购买D.仅当Y的价格降低时,才有可能增加Y的购买3、只消费一种商品X,当消费者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MUx为()A.正值B.负值C.零D.不确定4、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C.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D.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5、当只有商品价格变化时,连接消费者各均衡点的轨迹称作()A.需求曲线B.价格——消费曲线C.恩格尔曲线D.收入——消费曲线6、某消费者消费更多的某种商品时()A.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增B.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增C.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减D.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7、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A.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移动B.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C.沿着原有的预算线移动D.不变8、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A.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移动B.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C.沿着原有的预算线移动D.不变9、低档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A.增加B.替代效应的效果大于收入效应的效果时增加C.减少D.替代效应的效果小于收入效应的效果时增加10、当消费者处于均衡时()A.每单位货币购买不同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相等B.每种商品的总效用相等C.每种商品的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D.所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11、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A.边际效用最大B.边际效用为0C.边际效用为正D.边际效用为负12、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A.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B.取决于它的价格C.不可比较D.可以比较13、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A.消费者的偏好B.消费者的收入C.商品的价格D.商品效用水平的大小14、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为负的直线,意味着这两种商品()A.可以部分替代B.完全替代C.互补D.互不相关15、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A.效用水平不同,但商品组合比例相同B.效用水平相同,但商品组合比例不同C.效用水平不同,商品组合比例不同D.效用水平相同,商品组合比例相同16、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A.价格之比B.数量之比C.边际效用之比D.边际成本之比17、商品X和Y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都按同一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A.左移B.右移C.不变D.无法确定18、已知消费者的收入为100元,商品X的价格为10元,商品Y的价格为3元。
第三章一、选择题1对于一种商品,消费者想要有的数量都已有了,这时( )A.边际效用最大B.边际效用为零C总效用为零D.总效用达到最大2.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 )。
A.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B取决于它的价格;C不可比较D.可以比较3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 )。
A消费者偏好B.消费者收入C.所购商品的价格D.商品效用水平的大小4.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 )A可以替代的B完全替代的C互补的D互不相关的5.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
A.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B.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C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相同D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6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A.价格之比B.数量之比c边际效用之比D边际成本之比7.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A.消费者的收入B.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C消费者的偏好D.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8.预算线向右上方平移的原因可能是( )。
A.商品X的价格下降了;B消费者的收入下降了;C.商品y的价格下降了;D.商品X和y的价格按同一比率下降了9.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A.Px/Py=MUy/MUx B.Px/Py=MUx/MUy; C. Px·x=PY·Y D.以上三者都不是;10.如果消费者消费的x,Y商品的价格之比是1.25:1,它们的边际效用之比是2:1,为达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 )。
A增购x和减少购买Y;B.增购y和减少购买x;C.同时增购x和y两种商品;D.同时减少X和y的购买量11 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人为50元,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为5元和4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和4单位y.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
A.按原计划购买;B减少x和Y的购买量;C.增加x和Y的购买量D.增购x的同时减少y的购买量12.假如消费者消费的几种商品的价格都相同,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效用满足该购买( )。
第三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1 中值定理一、是非判定题一、假设0)('),,(,),(,],[)(=∈ξξf b a b a b a x f 使且必存在可导在有定义在 (×)二、假设0)('),,(),()(,],[)(=∈=ξξf b a b f a f b a x f 使则必存在在连续在 (×)3、假设0)('),,(),(lim )(lim ,],[)(00=∈=-→+→ξξf b a x f x f b a x f b x a x 使则存在且内可导在 (√)4、假设))((')()(),,(,],[)(a b f a f b f b a b a x f -=-∈ξξ使则必存在内可导在 (√)五、假设使内至少存在一点则在可导在上连续在与,),(,),(,],[)()(ξb a b a b a x g x f )(')(')()()()(ξξg f a g b g a f b f =-- (×)(提示:柯西中值定理,少条件0)('≠ξg )六、假设对任意,0)('),,(=∈x f b a x 都有那么在(a,b)内f(x)恒为常数 (√)二.单项选择题 一、设1.0,(),()()'()()ab f x a x b f b f a f b a xξξ<=<<-=-则在内,使成立的有 C 。
(A )只有一点(B )有两个点(C )不存在(D )是不是存在与a,b 取值有关二、设],[)(b a x f 在上持续,(,),()(()()a b I f a f b =内可导则与 Ⅱ)0)(',),((≡x f b a 内在之间关系是 B 。
(A) (I)是(Ⅱ)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 (B )(I )是(Ⅱ)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C )(I )是(Ⅱ)的充分必要条件; (D )(I )不是(Ⅱ)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3版)第三章课后习题及解答3.7习题3.1数据质量可以从多方面评估,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问题。
对于以上每个问题,讨论数据质量的评估如何依赖于数据的应用目的,给出例子。
提出数据质量的两个其他尺度。
答:数据的质量依赖于数据的应用。
准确性和完整性:如对于顾客的地址信息数据,有部分缺失或错误,对于市场分析部门,这部分数据有80%是可以用的,就是质量比较好的数据,而对于需要一家家拜访的销售而言,有错误地址的数据,质量就很差了。
一致性:在不涉及多个数据库的数据时,商品的编码是否一致并不影响数据的质量,但涉及多个数据库时,就会影响。
数据质量的另外三个尺度是时效性,可解释性,可信性。
3.2在现实世界的数据中,某些属性上缺失值得到元组是比较常见的。
讨论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
答:对于有缺失值的元组,当前有6种处理的方法:(1)忽略元组:当缺少类标号时通常这么做(假定挖掘任务涉及分类)。
除非元组有多个属性缺少值,否则该方法不是很有效。
当每个属性缺失值的百分比变化很大时,它的性能特别差。
采用忽略元组,你不能使用该元组的剩余属性值。
这些数据可能对手头的任务是有利的。
(2)人工填写缺失值:一般来说,该方法很费时,并且当数据集很大、缺失值很多时,该方法可能行不通。
(3)使用一个全局常量填充缺失值:将缺失的属性值用同一个常量(如“u nknown”或-)替换。
如果缺失值都用“u nknown”替换,则挖掘程序可能误以为它们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值——“u nknown”。
因此,尽管该方法简单,但是并不十分可靠。
(4)使用属性的中心度量(如均值或中位数)填充缺失值:第2章讨论了中心趋势度量,它们指示数据分布的“中间”值。
对于正常的(对称的)数据分布,可以使用均值,而倾斜分布的数据则应使用中位数。
(5)使用与给定元组属同一类的所有样本的属性均值或中位数(6)使用最可能的值填充缺水值:可以用回归、使用贝叶斯形式化方法的基于推理的工具或决策树归纳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