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1.42 KB
- 文档页数:4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姓名____ 常丹丹_______学号________专业_____汉语言文学____联系方式_学习中心 _焦作信息技术学校__指导教师____ 吴为___ 完成时间2016年3月30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2)引言 (3)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3)〔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二〕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 (3)〔三〕安全方面的问题 (4)〔四〕学习方面的问题 (4)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 (5)〔一〕家庭因素 (5)〔二〕学校因素 (5)〔三〕社会因素 (5)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5)〔一〕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摇篮 (5)1、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6)2、提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认识 (6)〔二〕学校是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6)1、教师要为留守儿童多创造与人交往的时机 (6)2、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 (6)3、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6)〔三〕社会方面的支持 (6)四、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摘要]近些年来,农村的一些家长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于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形成。
由于他们远离父母,所以造成家庭教育缺失。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仅要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还要给他们的思想里注入积极健康的生活热情,身心健全的青少年才是祖国的未来。
不过,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们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文章将从家庭、社会、学校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缺失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3篇)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通用3篇)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篇1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长,青壮年都外出挣钱,留下老人和孩子们在家乡生活。
这些父母在外务工,自己留在家中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们被社会称为“留守儿童”。
据统计,我乡留守儿童约800名,虽然说这些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他们在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慢慢的突出。
父母长期远离孩子,使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辈的溺爱,在培养他们的品格上还是有所缺失的。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就从我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
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
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1)生活质量不能保障。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
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有时候爷爷奶奶在前,小孩子在后丢种子,小小年龄就学着干农活。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农村是我国广大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的孩子截然不同,因此其身心发展特点也存在着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缺乏父母陪伴的影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状态下。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出现问题,比如焦虑、孤独、失落等。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教育资源不足的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农村的教育质量常常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
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容易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长期缺乏正规的学习指导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容易出现偏差,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社交环境贫乏的影响。
在乡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交环境极为有限,他们往往只能与其他留守儿童或年长者交往。
这种单一的社交环境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受到限制,缺乏与同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机会。
这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稳定性。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自我认知缺乏的影响。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引导,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低,常常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我放弃、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健康。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父母缺失、教育资源不足、社交环境贫乏和自我认知缺乏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摘要:幸福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留守儿童心理和人格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其发展问题倍受关注,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表现以及影响等系列问题,并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结合的角度,提出消解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教育启示童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健康的人格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人数已达6100万之多,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经历,成长之路充满了波折[1]。
他们的心理健康倍受瞩目,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体验亲情缺失、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不断沉淀在心灵深处,形成了稳定的人格结构,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这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深层的人格问题。
本文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及核心表现,并就其消解之道提出对策。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1885-1952)。
目前,就笔者所查询到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主要是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与阐释,挖掘剖析人物性格或人物悲剧的病因。
如:HamidFarahmandian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詹姆斯·乔伊斯小说进行研究,剖析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2]。
赵梦鸽、戚涛等[3]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入手,阐述了文化和环境对人格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分析了小说中威尔赫姆的顺从型人格。
蒋军[4]从霍妮式视角对《密码》进行解读,剖析其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与悲剧成因。
王博[5]以神经症人格作为分析视角,对索菲亚·科波拉电影人物的人格形象进行剖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大量的研究主要聚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适应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据__省的一项调查统计,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
在张家界市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武陵源区,20__年春季,全区中小学生8327人,“留守儿童”6__人,占7%左右。
20__年春季,全区中小学生8301人,“留守儿童”665人,占8%左右。
武陵源区第二中学20__年春季,学生1413人,“留守儿童”148人,占22%左右。
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
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监护现状堪忧以武陵源为例,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本文就胜利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探讨。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胜利村是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现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迁户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满14岁的留守儿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独立生活。
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情况比较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一)、性格比较内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表示一般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这主要是10岁左右的孩子,更大点喜欢到网吧去打发时间。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子女留守在家中,面对单亲、老人或其他负责人的照顾,这些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陪伴与家庭关怀,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
本文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进行浅析。
一、心理健康状况(一)自尊心脆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处于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常常会产生许多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内向等。
这些情绪的产生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孤独感有关,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与肯定,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往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
(二)社交能力不佳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单一的环境中,缺乏社交经验,对社交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由于面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他们缺乏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无法培养好的人际互动能力。
当面临交往问题时,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得自闭、不懂得交流,不善于表达沟通。
(三)焦虑情绪明显留守儿童长期被自己给予的情绪支持而没有他人的情感支持。
故此,这些孩子内心多为不安的状态,情绪往往比较低落,焦虑情绪也会显着增多。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未来的目标缺乏信心,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往往需要大量的关爱和支持来缓解这种情绪。
二、人格发展特征(一)独立性较强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独立的环境中,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处理事情,自我意识较为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非常自主,习惯自己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他们知道如何寻求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能够寻求他人的帮助。
(二)抗挫能力较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不适应和挫折,但是他们需要坚强的心态去面对。
这些孩子在不断的挫折中,学会了独立思考、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能力,对各种困难之间有很好的应对能力。
(三)责任感强留守儿童历经长期的独立生活,学会了许多自我传统礼仪,会郑重、诚恳地对待每件事情,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在日常行为中,他们注重行为的规范性和正派性,习惯于按照预定的规则来行事。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就业,而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孩子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他们由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而处于长期的孤独状态,这对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发展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 孤独感强烈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不能得到家庭成员的关爱和陪伴,因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非常强烈。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注意力不集中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照料和关爱,导致他们的心理抵抗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
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品质,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3. 自尊心受损长时间的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往往受到伤害,他们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较低,甚至有自卑感。
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
4. 社交能力较弱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社交机会,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较弱,对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缺乏适应能力。
这会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社交能力较差。
5. 心理问题隐患较大由于长期的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隐患较大。
他们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会出现自闭、攻击行为等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特征1. 缺乏自主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和指导,留守儿童的自主性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缺乏自我管理和规划的能力。
4. 沉默寡言长时间的孤独和缺乏沟通的机会,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缺乏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他们往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缺乏情感沟通和表达的技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走访调查活动报告一、调查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三、调查问卷内容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人际关系1,6,14,23,305心态2,4,7,19,22,28,297自我意识15,18,25,37,385控制力3,5,24,26,27,31,327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注:调查问卷附于后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一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了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从两个方向进行调查:家庭部分和学校部分;家庭部分是8、9号两天赴往扬子洲镇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学校部分是在红星小学和滕洲小学抽取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和问卷调研;2、规范分析方法:本文运用了数学分析中规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3、以个别访谈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4、社会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情况,祖辈或其它监护人的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进一步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二样本选取与抽样本调研选取扬子洲镇调查对象;学校内的177名同学均为随机抽取;五、调研结果及分析一、问卷数据处理及问题初步分析:1、客观题部分:问卷统计数据结果经spss16.0软件处理注:p<.05.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其他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没有显着差异;造成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致使他们较为自我,这也是缺乏安全感、自卑和自私的表现;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要好的朋友比较少,遇到困难不愿意向同学寻求帮助,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自闭、抑郁、孤僻等心理疾病;注:p<.05,p<.01,p<.001,下同;将所有同学进行比较,小学生在心态、自我意识、身体状况、和总分上的得分都显着高于中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控制力和家庭关系上没有显着差异;而仅对留守儿童进行分析时,小学生只在自我意识方面得分显着高于中学生,其它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将此结果与表3结果相比较,说明留守儿童中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相似,而非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远好于中学生;对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较,没有发现任何显着差异,说明男生和女生在各方面发展状况相似;另外将父母外出打工的年数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1-5年,第二组父母外出打工6-10年,第三组父母外出打工11年以上,对三比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如表5没有任何显着差异,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并不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2、主观题总结归纳:留守儿童中98%的希望父母来参加,2%不希望父母来;如果不他们来不了,50%的同学感到自卑,45%的同学感到伤心,3%的同学理解父母,个别同学感到失落、孤独、失望等;非留守儿童中95%的希望父母能来参加,只有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有2%的同学不希望父母来;如果父母不能来,80%的同学写到“我会很伤心”,10%的同学选择理解父母,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写到失望、难过、生气、自卑、矛盾、庆幸等;通过对比能明显看出留守儿童的自卑感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有关父母问题的回答上,留守儿童显得比非留守儿童要敏感;另外在一名8岁非留守儿童的问卷上,出现了“我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很可怜、很可悲”这样的回答,说明了他们这个年龄已经意识到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某种界限;六、深层分析1、环境变化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的过程中,其生活环境或社会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留守儿童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一要求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留守儿童而言,是较难达到的要求;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越界越界是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而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主性,一些留守儿童往往难于顺利的适应这种越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留守儿童对于环境的适应往往依据自我的感受来实行,如:“一直生活在过分保护性养育态度下的儿童,在家中的几乎一切行为要求均易得到满足,其生活因此会充满自信乃至仿佛成为万能的强者”,当他们一旦从原来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转化为与祖父母辈共同生活或者是单亲式家庭之后,他们同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宠爱呵护,“在与监护人寄居家庭的成年人,或寄养父母及其他代养家庭的成员等所新建起来的交往互动关系中,很容易就会受挫甚至失去自信,发生强烈的不安全感,随之就可能出现孤僻、寡言、郁闷等内向性行为或逃避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持续地形成边界互闭越界极为痛苦而极力抵制越界的状态,就可能逐渐成为行为障碍;如果不能有效疏导,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会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高,而非社会性问题行为由此得以强化,乃至会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2、监护与代养的角色冲突由于留守儿童的代养家庭或者监护人与其之间的特殊的角色关系,也使得留守儿童自身面临着较为尴尬的角色关系;监护人面临着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即出于同情时时呵护,百般溺爱,又觉得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处处严格,角色十分尴尬;而留守儿童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任性自私,面对学习成绩压力时,又难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当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对自己要求非常之高,期望用自身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付出的劳动,但是又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又担心被人识破自己虚弱与不足,从而造成了对事物极其敏感、易怒、易采取非常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倾向;当加注于自身的目标难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时,对于无法依赖自身摆脱这种困境的未成年孩子而言,生活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外在意义的来源,没有准确的生活模式可以参考,自我就极为容易陷入道德焦虑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亲情的抚慰,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普遍的缺乏了安全感和情感的依偎;儿童对于父母的依恋,构成了人际关系中难以替代的亲子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构成了儿童时期主要的心理支撑力量,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其心中始终充满安全感;而这些安全感的获得,是较难有由他人来提供的;3、现实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失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监护功能的缺失,需要更有成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弥补这种功能性的缺失问题;然而就从数据上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的单一,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同辈群体;留守儿童的认为同学是自己朋友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中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密度和认同度均较非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和同辈群体交流心得体会,寻找情感支持,相互娱乐方面的数据则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与父母、老师进行这些方面的交流则低于非留守儿童;这样的情况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一方面,留守儿童有了较为亲密的倾诉对象,同辈群体不仅仅玩耍的对象,更是能够满足情感和生活需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自身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可能解决自身同样面临的问题,碰到疑难问题时,没有经验与能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相反会相互感染情绪,加重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自身生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困惑,感情的初发萌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指导与引导,需要有一个较为亲近的亲人充当他的朋友、导师、亲人等角色,无疑家人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就现实的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却无法提供这样一个人物,要么因为工作任务太重无法顾及,要么家里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问题;家庭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应该由父母解决的问题因为角色的缺失与沟通渠道不畅而被加重了;而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内,留守儿童问题也被分割了,每一部门均负责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各单位、各部门的相关组织“谁都管,谁都不管”,从而使得问题就呈现出部门化、条块化的特征;留守儿童问题被分割后,没有一个行政部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附:“爱的翅膀”关于身心健康的调查问卷同学们:你们好下列问卷是为了解并增进你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对问题的回答无对错之分,并且所有的回答都将被保密,请放心作答;感谢你们的合作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年级:家庭所在地:市县镇1在家里谁主要负责照顾你的日常生活可多选a爸爸妈妈b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c姑叔姨舅d邻居e老师f其他2你父母是否在外打工a是 b不是如果不是,请直接做第3题;如果是,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1他们打工的地方是:a省外a北京b上海c湖南d深圳e广州f其他___b省内a个旧b昆明c昭通d丽江e大理f其他___2父母在你几岁时开始外出打工3父母不在身边,你的感受是:a对父母理解并赞同b稍有怨言c无所谓d埋怨e很不赞同3想父母了你通常会怎么办a打电话给父母b和好朋友聊天倾诉c闷闷不乐甚至哭泣d做其他的事情来缓解比如运动、读书等 e其他4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怎么办a求助老师b找亲戚朋友帮忙解决c通过努力自己解决d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 e其他5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a不理他,怀恨在心 b主动与他和好,承认自己的过失c请同学老师出面调解d忍气吞声e其他二、下列描述如果你觉得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是”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如果你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否”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是否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2、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3、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4、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作对□□5、有想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6、我有一个以上的要好的朋友□□7、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超过他人□□8、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想家□□9、父母不了解我的学习状况□□10、父母不知道我想要什么□□11、我很烦我的母亲□□12、我常与父母因不同的意见而争执□□13、我很烦我的父亲□□14、爸妈打骂我时,我十分恨他们□□15、我的学习劲头时高时低□□16、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17、我经常生病□□18、我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19、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20、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2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22、上课时总担心老师会提问自己□□23、学习上的困难会找同学帮忙□□24、上课时,经常不知道老师说什么□□25、学习无目标,不知道将来去干什么□□26、我经常管不住自己□□27、我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28、我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29、我遇到挫折也不会灰心,我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30、我把自己喜欢东西都藏起来□□31、没人在时也可以拿别人的物品来玩□□32、对别人的好东西,我会很想拥有□□33、我常在父母、爷爷奶奶面前为小事发脾气□□34、我经常锻炼身体□□35、我常常会失眠□□36、我睡觉时很容易做梦□□37、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老师□□38、我觉得最伟大的人是我的父母□□问答如果学校举行一个活动要求你的爸妈都来参加,你希望他们来参加吗如果你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却说不能来参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伤心、自卑、高兴还是其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将你的真实想法写在背面。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或外国务工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
他们常常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的问题,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人格特点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如下:孤独感: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单和孤独,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
自我保护能力:为了适应环境和照顾自己,留守儿童可能会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情感表达困难:由于缺乏父母陪伴和指导,留守儿童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内向、沉默是他们常见的特点。
自尊心脆弱: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可能较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社交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与父母亲密交流的经验,留守儿童可能在社交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与同龄人、老师、家人的沟通可能会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Ξ常 青ΞΞ1 夏绪仁2(1上饶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分院,江西上饶334000)(2上饶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西上饶334001)摘 要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是新时期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
本文采用Y -G 性格测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 -TAT )和S -K 克雷佩林心理测验方法,对江西玉山县242名农村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的人格发展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并从亲子关系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人格特征 亲子关系1 引言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家庭或儿童个人行为选择的结果,它已经成为为迫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加以研究解决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所界定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大有逐年增加之势[2]。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人格特征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为了解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发展状况,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人格特征发展方面进行比较,从亲子关系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2 研究方法2.1 被试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玉山县四所农村中小学抽取的12~16岁学生共268人作为被试进行心理测验,三种测验均有效的被试242人。
其中,留守儿童151人,一般儿童91人;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16岁。
2.2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等三种不同心理测验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进行测试,具体是:2.2.1 Y -G 性格测验Y -G 性格测验兼顾了类型论和特质论两者的优点,突破了它们各自的局限。
它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它有十二个特性,每个特性构成一个分量表,由十道题组成。
这十二个特性是: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细致性、活动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
这十二个特性又归纳为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向性(向性中又包括活动性、冲动性、主导性)。
通过测验不仅可以显示出被试的性格特质,而且还能进一步评定被试的性格类型[3]。
2.2.2 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 -TA T )该测验主要用来测评被试的一些主要的社会性需要存在的状况及其强度。
由刺激图片和问卷两个部分构成,其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
刺激图片共10张,与其相对应,问卷分为10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需要分量表(Ⅰ)、反应分量表(Ⅱ)和结果分量表(Ⅲ)。
G —TA T 兼有投射法和问卷法的优点,具有较为理想的信度和效度[4]。
2.2.3 S -K 克雷佩林心理测验该测验用作人格特征分析的因素是前期平均作业成绩、后期平均作业成绩,第1、15、16、30分钟作业商数、前期动摇率、后期动摇率。
前期平均作业成绩、后期平均作业成绩分别是测验中需要分析的1-15行(前期)、16-30行(后期)数字连续加法成绩原始分数的平均值,其结果不仅与智力高低有关,而且与个体处理事物的速度和节奏、积极性、热情有关。
作业商数是每分钟作业量相对于平均作业量的变化,可以用于不同年龄被试作业量比较,其计算公式为:WQn =An ÷M ×100,其中WQn 是指第n 分钟的作业商数,An 是指第n 分钟的作业量,M 是指平均作业量。
前期WQn =前期第n 分钟的作业量÷前期平均作业量,后期如此类推。
WQ1、WQ16是作业曲线初始部分的特征指标,可以用来评定人格的启动性特征;WQ15、WQ30是作业曲线结束部分的特征指标,可以用来评定人格的坚持性特征。
动摇率反应作业曲线的起ΞΞΞ通讯作者:常青。
E 2mail :ch967@此研究得到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06ZD082的资助。
1406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31(6):1406-1408伏特征,以最大作业商数与最小作业商数之差再除以平均作业量求得。
它可以用来评定注意集中、情绪稳定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格行为特征,该指标与注意集中、情绪稳定具有负向关系。
1-15行的动摇率为前期动摇率,16-30行的动摇率为后期动摇率。
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不受文化差异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泛,具有较高的信度和一定的效度[5]。
2.3 施测与统计进行团体施测。
在征得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同意后,先进行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接着进行G-TA T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和Y-G性格测验。
将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录入电脑,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3.1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Y-G性格测验的比较表1显示的是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Y-G性格测验上得分情况的比较结果。
表中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思考向性上的差异达到了0.01水平,而在抑郁性等其它11个方面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较之一般儿童更为内向。
表1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Y-G测验的比较结果M±S D t-test for Means留守儿童(151人)一般儿童(91人)t Sig.(2-tailed)D C I N O Co Ag R G T A S 3.03±0.902.85±0.813.23±0.943.25±0.993.36±0.913.45±0.882.80±1.032.49±0.923.13±0.793.00±1.002.64±0.662.50±0.923.05±0.833.02±0.843.25±0.963.20±0.963.40±0.913.44±0.882.71±1.032.26±0.963.14±0.643.35±0.962.60±0.662.34±0.85-0.131-1.472-0.1660.329-0.3510.0920.686-0.569-0.106-2.7110.4341.3700.8960.1420.8680.7430.7260.9270.4930.5700.9150.007330.6650.172 注:3P<0.05,33P<0.01,333P<0.001(以下同)3.2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G-TA T团体主题统觉测验的比较表2显示的是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G-TA T 团体主题统觉测验上得分情况的比较结果。
表中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最大差异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其中需要来自家庭领域的程度上的差异达到了0.001水平,爱情需要方面的差异达到了0.01水平,均是留守儿童显著高于一般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12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更未得到满足,他们爱父母并被父母所爱的需要比一般儿童强烈的多。
表2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G-T AT测验的比较结果M±S D t-test for Means留守儿童(151人)一般儿童(91人)t Sig.(2-tailed)权力爱情承认归属独立攻击退缩幻想幸福不幸不定社会家庭自我57.23±9.7656.94±10.6950.31±11.0352.40±11.3846.41±9.0640.60±9.5658.82±10.8948.35±10.0253.97±9.8746.03±8.7548.24±10.1954.50±10.2652.70±8.1850.51±9.8956.21±10.9152.26±10.7548.73±10.2249.60±9.6344.24±7.8040.96±8.3057.26±10.5449.88±10.5153.48±9.2345.54±7.8649.52±10.6352.36±9.0148.43±10.0248.70±10.060.7503.2901.1131.9641.898-0.2921.091-1.1280.3780.436-0.9301.6453.6051.3680.4540.001330.2670.0510.0590.7700.2760.2600.7060.6630.3530.1010.0003330.173常青等: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14073.3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的比较表3显示的是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上得分情况的比较结果。
表中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无论是前期平均作业量,还是后期平均作业量均比一般儿童显著地高,其中前期平均作业量上的差异达到0.01水平,后期平均作业量上的差异达到0.05水平,表明留守儿童处理事情的速度和节奏比一般儿童更快、更高。
留守儿童第1分钟的作业商数在0.05水平低于一般儿童,根据其所反映的人格内容,表明一般儿童有较好的人格启动特征。
而第15、30分钟的作业商数没有显著差异,且比第1、16分钟的成绩高,说明两组被试坚持性比较一致,且后劲更足。
农村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动摇率均稍低,有些起伏不足,而且留守儿童前期动摇率0.05水平上低于一般儿童,表明留守儿童较之一般儿童情绪更为淡漠、消沉。
表3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S-K测验的比较结果M±S D t-test for Means留守儿童(151人)一般儿童(91人)t Sig.(2-tailed)X1 X2 W1 W2 W3 W4 S1 S245.082±11.61852.482±13.7611.020±0.0891.090±0.0950.997±0.1210.999±0.1260.338±0.2090.301±0.20140.615±11.02848.478±13.1111.039±.1571.078±.1231.001±.0991.011±.1180.409±0.2780.309±0.1632.9532.232-2.0860.893-0.250-0.753-2.231-0.2910.003330.02730.03830.3720.8030.4520.02730.771 注1:X1、X2、W1、W2、W3、W4、S1、S2分别表示前、后期平均作业量,WQ1、WQ15、WQ16、WQ30,前、后期动摇率4 讨论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有的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儿童最初性格形成和心身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7,8];不协调的亲子关系在子女不良性格、不良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