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21天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7
倒计时24天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
②认识: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政权的安定;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力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1.纺织、冶金和陶瓷业的成就:(1)青铜制造业:夏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战国秦汉: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趋于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
(2)冶铁业: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两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两宋: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普遍用焦炭炼铁。
(3)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战国: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开辟丝绸之路。
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4)棉织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清苏州、杭州是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5)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代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代五彩、斗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
2.官营、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1)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倒计时15天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背景。
①直接目的: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根本动机:打开中国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经过: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国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
(3)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前者最主要。
③革命任务:由单纯的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对外关系:中国大门被打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⑤经济上: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⑥思想上:冲破传统“贵华贱夷”观念,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开始学习西方。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②1858年联军夺大沽,占天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逼北京,火烧圆明园,逼签《北京条约》。
(3)影响: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半殖民地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概况: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意义:扫荡了旧秩序,冲击了旧纲常礼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4.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纲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渐趋增强;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倒计时24天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
②认识: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政权的安定;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力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1.纺织、冶金和陶瓷业的成就:(1)青铜制造业:夏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战国秦汉: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趋于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
(2)冶铁业: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两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两宋: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普遍用焦炭炼铁。
(3)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战国: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开辟丝绸之路。
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4)棉织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清苏州、杭州是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5)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代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代五彩、斗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6讲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人类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政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经济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科技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成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重要因素文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生动展现了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风貌考点一西方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一、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1.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壮大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美国(1)美国内战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2)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两党制,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背景(1)法国大革命后,君主派与共和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2)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确立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内容(1)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4.影响共和制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分裂状况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倒计时13天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原因:(1)根本原因:根据既定国策,在1927年东方会议上确定“征服满蒙”的大陆政策。
(2)现实原因:1931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企图通过战争摆脱危机;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中国的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背景:日本侵华战争逐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2)方针制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4)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全民族抗战:(1)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2)敌后战场:(共产党)①路线:(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结果: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4.抗战胜利原因:(1)中国方面(主要因素):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国际方面(客观因素):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配合;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投降。
5.抗战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倒计时22天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1.造纸术:(1)过程: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是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2)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1)过程: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2)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1)过程: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战争。
(2)评价:14世纪初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1)过程:战国时称司南;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2)评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5.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地主阶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汉字与书画1.文字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2.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有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3.绘画:(1)历程: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的帛画——魏晋的文人画出现——唐画的雍容华贵——宋元的文人山水画——明清绘画的风格奇特。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倒计时16天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及无产阶级运动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打击了国内封建制度和封建势力。
②1688年“光荣革命”改变了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关系,王权由神授变为来自议会,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过程。
①确立:《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议会地位高于国王。
②发展: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首相和内阁须从多数党中选出,行政权转移到内阁手中。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席位。
(3)特点。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③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④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国家权力中心。
⑤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4)影响。
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2.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建立:(1)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的邦联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无力解决国内外贸易、偿还债务、国家安全等问题,面临着维护共和制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2)确立: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及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政体。
(3)体现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高三历史组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三历史组全体教师根据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往届高三备考经验,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14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为我校文综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深化和提高,通过合理设置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相联系,总体上构建立体知识体系,依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记忆、回答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问题。
我校高三文科共有6个教学班,文科学生基础较差。
在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中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审题不清,缺乏解题方法,书写不够规范等。
当然也反映了教师自身教学的问题,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普遍性不够,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落实不到位。
要想在2014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专题复习基本思路1.继续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第一,形式小而灵活,视野宽阔;第二,注重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考查,以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维目标;第三,呈现出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点”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第四,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提防专题复习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二是流于重复教学,只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三是过多注重教师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四是搞“题海战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五是不能正确处理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抓了专题丢了课本”。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895—1899年发展状况,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B.中国的重工业没有获得发展C.得益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动D.中国工业有效抵制经济侵略2、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
”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汉阳铁厂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3、19世纪70年代初,“机器缫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
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A.北京附近B.广州附近C.西安附近D.成都附近4、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5、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6、中国近代,沿海和通商口岸邻近的城市手工纺织者均用洋纱代替土纱织布。
如在江西南昌,农家世世代代生产一种蔻布,但“光绪中岁以后,蔻布之业寝微,妇女愁叹坐食,机抒不闻;间有织者,以洋纱为经,棉纱为纬,或经纬皆用洋纱,求昔之蔻布无有矣”。
这体现了( )A.自然经济已经彻底解体B.织耕分离,传统手工业日渐式微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纺织分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7、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倒计时8天美国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罗斯福新政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
(3)影响: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2.罗斯福新政:(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内容: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核心内容),调整农业政策;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3.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突起。
4.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经济”。
1.1931年3月,日本颁布《重要产业统制法》,要求在26个“重要产业”中组建卡特尔(垄断组织)。
1931年至1935年,全国共建了35万个卡特尔和17个托拉斯(垄断组织)。
这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 )A.第二次工业革命B.太平洋战争C.世界性经济危机D.全面侵华战争【解析】选C。
由材料中“1931年3月”“组建卡特尔”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来临之时,日本通过行政力量,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应对经济危机的破坏,稳定本国经济的发展,故选C。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倒计时21天雅典民主政治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不易形成大的统一的集权国家。
2.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易于形成自治的传统。
3.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二、发展历程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四、表现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
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五、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1)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
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局限性: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雅典民主是以成年男性公民为中心的民主。
1.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
这些行动( )
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B.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
C.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D.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解析】选B。
材料中体现出增加了新的城邦,但没有体现出各城邦以某个城邦为中心形成从属关系,故A错误;新城邦开拓了古希腊的疆域,扩大了贸易范围,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古希腊出现了霸权国家,故C错误;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是雅典,其他城邦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故D与材料不符,错误。
2.梭伦改革规定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
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 )
A.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B.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C.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D.促进城邦经济发展
【解析】选A。
这一措施有利于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和较为富裕的平民参与政权,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A正确;只有较为富裕的公民才能参政,故B错误;梭伦改革并未铲除旧式贵族的政治特权,只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C 错误;这一措施并非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故D错误。
3.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绝大多数职官都由抽签产生,并实行集体任职制度,如议事会议员有500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更达6 000之众。
这些制度的推行
( )
A.体现了直接民主特征
B.打破了贵族的政治垄断
C.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
D.确保了施政的公正平等
【解析】选A。
由材料“职官都由抽签产生”“集体任职制度”“陪审员更达6 000之众”可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故A正确;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的政治垄断,故B错误;由材料中抽签选举、集体任职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的特征,而非公民权的范围,故C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未实现公正平等,故D错误。
4.斯皮瓦格尔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改革措施是( )
A.鼓励发展工商业
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C.实行财产等级制
D.制定“陶片放逐法”
【解析】选C。
工商业一直就是古代雅典的重要经济内容,故A错误;克利斯提尼时期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故B错误;根据材料“贵族统治的改变”可知,梭伦依据财产多寡划分参政权利,动摇了旧贵族世袭特权,故C正确;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故D错误。
5.历史事实表明,依此法(陶片放逐法)作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动波动不定。
这表明古代雅典
( )
A.法律意志至高无上
B.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C.政治体制存在缺陷
D.实质上是寡头政治
【解析】选C。
从材料中“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动波动不定”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因此选C。
6.“克利斯提尼创立了这一机构,并以抽签的办法保证各部落各区的居民都有平等的配额参与其中……以其庞大的规模避免为某一派别单独控制。
”材料中的“这一机构”是 ( )
A.公民大会
B.公民陪审法庭
C.五百人议事会
D.十将军委员会
【解析】选C。
公民大会不是克利斯提尼创立的,故A错误;公民陪审法庭是梭伦创立的,故B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是通过十个行政选区选出代表,每个选区50人,保证各部落各区的居民都有平等的配额参与其中,故C正确;十将军委员会不是以抽签方式选出的,故D错误。
7.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
这表明( )
A.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
C.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解析】选D。
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是正确的,但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雅典民主政治进入繁荣时期是在伯利克里时代而不是克利斯提尼时期,故B错误;城邦制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和材料无关,故C错误;用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使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故D正确。
8.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
这说明 ( )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民主政治设计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故C正确。
9.戴维·赫尔德在其《民主的模式》中说:“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
”这反映在古代雅典( )
A.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B.公民美德高于一切
C.公民只有形式上的民主权利
D.公民绝非享受自由的民主
【解析】选D。
材料中“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表明公民个人自由服从于集体利益,故D正确。
【备选训练】
1.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城邦曾经实行一项独特的制度,该制度并不是针对实际上有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而是对未来有可能危害城邦的人加以预防。
这一制度
( )
A.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B.有助于维护雅典民主体制
C.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解析】选B。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指陶片放逐法。
陶片放逐法没有规定增加新的群体享受雅典民主,不可能扩大雅典民主政治范围,故A 错误;陶片放逐法针对潜在的民主风险作出预防,是维护民主的手段,故B正确;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早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就已经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故D错误。
2.在古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关城邦的一切问题都必须在公民大会上当场表决,公民对每一个问题也必须持明确赞同或反对的立场。
这一原则( )
A.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
B.反映了其民主的狭隘性
C.容易导致集体决策失误
D.起到了防止专制的作用
【解析】选C。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与材料中“当场表决,公民对每一个问题也必须持明确赞同或反对的立场”相符,故C正确。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