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1(1)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案例分析从集散程度、呈现形态与规模等方面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探究气候、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要素,通过对地表形态的分析能够说明自然条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原因: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据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作纯理论的阐述.)四、教学流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地形图,分析地形对聚落指导学生读海淀地形图指导学生读人口分布图读图概括海淀区地形分布特点读图概括海淀区人口分布特点落实课标的“阅读地形图,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的要求。
响。
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分析水、矿产对城市的影响.五、板书设计地形对城市集散程度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地形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地形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气候、水、矿产对城市的影响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格局的影响三、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法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课标没有要求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
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结论:在山区修建铁路的难度大,成本高。
山地或地形较陡地区的运输方式选择:优先考虑公路运输。
小组二:根据此图分析如下问题:
①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②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
新课导入要创新、有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拓展学生思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探究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新授课,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但思维还比较活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为了让课堂探究能够有效进行,设计了“赏交通之美景”、“析交通之分布”、“定交通之规划”这三个课堂环节,目的是为了用交通美景、乡土案例以及学生们感兴趣的课堂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综合地、整体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授课,内容为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2课时。
教材中安排了“全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四川省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兰州城区的交通线路以及铁路选线活动”、“蜀道不再难”四个活动,旨在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没有照搬教材,在教材指导的基础上,利用乡土案例来进行探究分析,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学情分析】本堂课的主体为非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学生程度较差,但思维活跃,有强大的好奇心,缺乏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1课时后,通过总结聚落的影响因素后形成了一定的综合分析思维,在本节课中,通过乡土案例的展示,学生具备归纳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的能力,通过对青藏高原选线因素的探究,学生基本能够归纳出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2.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乡土案例分析,能够区分山区和平原地形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不同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问题导学主题一 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1(2)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主题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材料:下图是2009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条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1)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哪里?(2)为什么山区的公路多呈“人”字形或“8”字形分布?(3)山区修建公路时为什么要避开陡坡?12交通线路的建设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但地形等自然条件仍是影响交通建设的基础因素。
当堂检测1.关于城市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所以凡是地形平坦的地区都是城市密集区B .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C .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D .我国的城市大部分在第三级阶梯上,第一级阶梯上较少2.下列四组城市,都是在铁矿产地发展起来的一组是( ).A .鞍山、包头、攀枝花B .武汉、北京、唐山C .上海、天津、马鞍山D .本溪、重庆、南京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 D.地形地势极为复杂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影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河流 B.气候 C.资源 D.地形5.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下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参考答案【问题导学】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我国的城市67%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属于平原地形,因为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
高三一轮专题复习——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的一轮专题复习课,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这对本节课的复习提供了保障。
但是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一阶段学习的,所以对基础知识点遗忘较多。
针对学情,本节课教师先以课前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帮助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回顾,并利用早读加强了记忆。
课上通过课堂探究案,以一些经典例题为切入口,加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有不同形式的呈现。
本节课作为高三一轮复习,是对这四个版本教材的整合。
地形是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最大。
而本节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两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学习时要注意分析透彻。
各版本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形成以基础知识的落实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将碎片式的知识点以网络的形式建构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说明地形对我国南北方聚落影响的差异;2. 过案例说明地形对聚落选址、形态特征、未来拓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3. 通过案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选址、形态分布、线路疏密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探究法、图式教学法等(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学视频二、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测评】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地形影响交通线路)教学设计1、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妨碍;2、能选用一定的资料、图片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妨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展地理性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3、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现在“蜀道不再难”缘故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重难点】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妨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由歌曲《山路十八弯》引出山区道路蜿蜒曲折的形态特征,并提问:什么原因山区道路是十八弯,那我们那个地方〔平原〕的道路也是如此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地形能够对交通线路产生妨碍,从而导入新课【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妨碍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妨碍,〔展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读三级阶梯,不同地形。
〔展示中国铁路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公路分布的密度:东部密西部疏。
学生分析与地形的关系:……教师归纳: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修筑道路受地形限制少,因此密度大。
李白的《蜀道难》大伙很熟悉吧?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妨碍。
下面我们再以四川省为例看看中等尺度范围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有何不同?【三】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的妨碍〔展示四川省地形图〕判断四川省有哪两个地形区?〔川西山地高原、川东盆地〕放大各地形区看交通线路的布局:盆地中部平原受地形妨碍少,以连通各聚落为目的,交通线路呈网状分布;川西山地高原受地形的限制比较大,修筑交通线路时,为了避开高大的山脉,减缓道路的坡度,多沿河谷、山谷延伸,呈“之”字型。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
正是由于这些网状、“之”字型交通线路的修建,现在蜀道已不再难。
同样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差不多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能够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之间修筑现代化的交通线路,比如我国前不久竣工的青藏铁路,就通过修建陆上桥技术,跨过500多公里。
优质课《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以“了解地形对聚落和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如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图、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聚落的不同形态特征等),说明“地形是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影响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其中,“不同地形特征对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分析探究的重点。
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在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概念。
而这一观念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强化。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图片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性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聚落的特点和类型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法。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通过图片展示对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3、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4、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三、【教学重点】1.不同地形特征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环节一】复习回顾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从而引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题。
【环节二】新课预习作业检查情况对新知梳理部分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核查,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填空内容整理完毕【环节三】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的分类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环节四】课程讲授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一)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二)类型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其在性质和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1)聚落不仅仅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库、文化娱乐场所及教育卫生等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附近的菜地、林地、果园、耕地、空闲地等。
(2)城市一般是由乡村逐步发展而来的。
(3)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二、我国南北方聚落差异比较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与南方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可列表比较如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亚马孙平原②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相对稀疏、聚落规模小。
这是因为丘陵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环节五】课堂练习例题1(浙江宁波二模)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B. 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C. 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D. 丁聚落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2)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③A附近区域地形平坦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思路分析:第(1)题,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因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错误;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导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导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导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重点: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科学人地观的形成。
●难点:自然条件对交通网构成、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知识梳理】1、自然条件是怎样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运输方式,从而影响交通线路的分布。
2、我国东西部铁路线的疏密程度有何差异?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自主探究】一、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探究活动1〗读图1—1—1“平原和山区的公路走向图”,探讨问题。
1、交通线的建设是根据来确定的?具体的线路走向受什么影响明显?交通线的建设是根据产品和销售地的分布及其相应的运输联系确定的(社会经济因素)。
具体的线路走向受地形影响明显(自然因素)。
线路走向分布格局运输方式线网密度自然条件影响交通运输2、平原和山区交通线路的走向有何区别?为什么?平原地区线路直线延伸,山区地区线路呈“之”字形弯曲。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中图版)
作者:刘秀梅
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05期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举例说明、强调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使学生掌握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基础知识,但可能对宁夏、台湾等区域的特征不熟悉,影响分析。
教材分析: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
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宝成线的修建、宁夏交通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宝成线8字型线路设计的原因和中国铁路分布、宁夏交通密度等资料,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了解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学会进行地理调查;通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并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结合实例理解地形、气候、河流和地貌等对交通线的影响。
难点:世界、中国等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地形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
五、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图表资料分析法等。
六、设计思路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通过本节所举案例,在理解基本知识及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宁夏的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愿意学习生活化的地理。
七、教学资源
相关台湾地图、宝成铁路图、宁夏黄河金岸规划图等来源于网络;相关表格来源于教材;“中国地势三大阶梯”、“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等图来源于地图册和其它教材。
八、教学过程(表1)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材分析都紧扣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授课过程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从情境导入—案例分析—知识迁移、引申等环节,都始终贯穿学生活动,注重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够落实新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发展仍有待改进,如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设置梯度及学生讨论时教师的必要引导方面,缺乏课堂的生成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特别是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以大银川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预计的课堂教学活动高潮没有掀起。
总的来说,对学生还没有完全大胆地放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羁绊,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提高,努力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