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益贫性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扶贫产业工作措施扶贫产业工作措施一、引言扶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扶贫产业。
扶贫产业是指通过发展具有扶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本文将从产业扶贫的意义、工作重点、操作方法和评估标准等方面,探讨扶贫产业的相关工作措施。
二、产业扶贫的意义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 带动经济增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扩大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闲置,改变农民的务农观念,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3. 降低贫困率:通过发展产业,可以将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降低贫困率。
4. 创造社会稳定:通过发展产业,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提高社会稳定性。
5. 打破贫困循环:通过发展产业,可以改变传统的农村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打破贫困循环。
三、产业扶贫的工作重点1. 确定产业方向: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力争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
2. 选准产业项目:根据产业方向,重点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具有较高附加值和市场需求的项目,引导扶贫对象参与其中。
3. 建设扶贫产业园区:通过创建产业园区,集中发展扶贫产业,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4. 加强技术支持: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扶贫对象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创业和就业能力。
5. 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物流、市场等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推动扶贫产业的发展。
四、扶贫产业的操作方法1. 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扶贫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等方式,为扶贫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产业扶贫政策解读产业扶贫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政策。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1. 产业选择和培育:政府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就业能力,选择合适的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
这些产业可以是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传统领域,也可以是新兴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市场拓展等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发展适宜的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 产业整合和升级:在选择产业的同时,政府也会考虑如何整合、升级贫困地区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例如,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
政府会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建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联合收购站等组织形式的发展,以提升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经营能力。
3. 创新和创业支持:产业扶贫政策也鼓励贫困地区的创新和创业。
政府会设立创业扶持基金,为贫困地区的创业者提供初创期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指导。
同时,政府也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贫困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就业和劳动力培训:产业扶贫政策努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为贫困劳动力提供适合的岗位和技能培训。
政府会通过推广劳务输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产业扶贫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同时,政府也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申论热点:精准扶贫之产业扶贫600字
精准扶贫,是指从宏观上为贫困地区精准定位,根据当地的资源和特点,采取精准的政策措施,精准施策,力度大、针对性强,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由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带来的一种扶贫形式。
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为贫困地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改善贫困人口的就业条件,为贫困人口构建发展脱贫的有效渠道;同时,产业扶贫还能够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有效脱贫的有效途径,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有利于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脱贫,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产业扶贫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技术指导和帮助、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等等。
准确把握贫困地区的特点,实施精准的产业扶贫政策,构建多元发展模式,妥善处理好政策效应及财政资金,才能让贫困地区实现稳定、持续、有效的发展。
产业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扶贫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减轻贫困人口贫困难题的重要手段。
产业扶贫通过引进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产业扶贫重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例如,在贫困地区引入果蔬种植,发展果蔬加工业,使农民可依托种植和加工销售果蔬来增加收入。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推动了当地农业水平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产业扶贫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引进产业,农村振兴计划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同时,增加了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了农民的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推动农村创业就业产业扶贫通过引进项目和企业,促进就地就近创业和就业机会的提供。
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创新创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例如,通过设立电商合作社,引导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同时提供市场销售和物流配送等支持,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创业项目,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发展。
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扶贫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例如,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农业的附加值提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热情产业扶贫鼓励农村发展创业,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热情,培育农村创业文化。
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推动农村发展。
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鼓励创新农业种植方式,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并且促进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产业开发工作指导书第1章精准扶贫产业开发概述 (3)1.1 精准扶贫背景与意义 (3)1.2 产业开发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3)1.3 精准扶贫产业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4)第2章产业选择与规划 (4)2.1 产业选择原则与方法 (4)2.1.1 原则 (4)2.1.2 方法 (5)2.2 产业规划与布局 (5)2.2.1 产业规划 (5)2.2.2 产业布局 (5)2.3 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6)2.3.1 产业链构建 (6)2.3.2 产业链优化 (6)第3章政策支持与资金筹措 (6)3.1 政策支持体系 (6)3.1.1 政策制定原则 (6)3.1.2 政策支持内容 (6)3.1.3 政策实施与评估 (7)3.2 资金筹措渠道与方式 (7)3.2.1 财政资金 (7)3.2.2 社会资金 (7)3.2.3 政策性金融 (7)3.3 资金使用与监管 (7)3.3.1 资金使用原则 (7)3.3.2 资金使用范围 (7)3.3.3 资金监管机制 (8)第4章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 (8)4.1 技术支持体系 (8)4.1.1 技术研发与创新 (8)4.1.2 技术服务平台 (8)4.1.3 技术推广与普及 (8)4.2 人才培养与引进 (8)4.2.1 人才培养 (8)4.2.2 人才引进 (8)4.3 技术推广与应用 (9)4.3.1 技术推广 (9)4.3.2 技术应用 (9)第5章产业扶贫项目管理 (9)5.1 项目策划与申报 (9)5.1.1 项目筛选与定位 (9)5.1.3 项目申报 (9)5.2 项目实施与监管 (9)5.2.1 项目组织与管理 (9)5.2.2 资金管理 (10)5.2.3 技术指导与服务 (10)5.2.4 监督与评估 (10)5.3 项目评估与验收 (10)5.3.1 项目中期评估 (10)5.3.2 项目末期评估 (10)5.3.3 项目验收 (10)5.3.4 评估与验收结果运用 (10)第6章农村电商与产业扶贫 (10)6.1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趋势 (10)6.1.1 发展现状 (10)6.1.2 发展趋势 (11)6.2 电商扶贫模式摸索 (11)6.2.1 直播扶贫 (11)6.2.2 社交电商扶贫 (11)6.2.3 供应链扶贫 (11)6.2.4 电商平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 (11)6.3 电商扶贫政策支持与推广 (11)6.3.1 政策支持 (11)6.3.2 政策推广 (11)第7章产业扶贫与金融创新 (11)7.1 金融扶贫政策与工具 (12)7.1.1 政策背景 (12)7.1.2 金融扶贫工具 (12)7.2 金融扶贫产品与服务 (12)7.2.1 扶贫小额信贷产品 (12)7.2.2 产业扶贫贷款 (12)7.2.3 互联网金融服务 (12)7.2.4 绿色金融服务 (12)7.3 金融扶贫风险管理 (12)7.3.1 风险识别 (13)7.3.2 风险评估 (13)7.3.3 风险防范 (13)7.3.4 风险监测与处置 (13)第8章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 (13)8.1 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与途径 (13)8.1.1 社会力量概述 (13)8.1.2 参与模式 (13)8.1.3 参与途径 (13)8.2 社会组织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14)8.2.2 项目管理 (14)8.2.3 技术支持 (14)8.2.4 社会监督 (14)8.3 企业社会责任与产业扶贫 (14)8.3.1 企业社会责任 (14)8.3.2 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途径 (14)8.3.3 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意义 (14)第9章产业扶贫案例解析 (15)9.1 成功案例经验总结 (15)9.1.1 案例一:省县特色农产品产业扶贫 (15)9.1.2 案例二:省市光伏产业扶贫 (15)9.2 失败案例教训分析 (15)9.2.1 案例一:省县养殖业扶贫 (15)9.2.2 案例二:省市乡村旅游扶贫 (16)9.3 可借鉴模式与启示 (16)9.3.1 模式一:产业链延伸模式 (16)9.3.2 模式二:利益联结模式 (16)9.3.3 模式三:多元化发展模式 (16)第10章精准扶贫产业开发工作展望 (16)10.1 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 (16)10.2 产业扶贫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17)10.3 未来发展路径与建议 (18)第1章精准扶贫产业开发概述1.1 精准扶贫背景与意义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的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一直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了解一下具体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首先,我们来看湖南省的柑橘产业扶贫案例。
湖南省益阳市的某个贫困县,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当地农民的收入一直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政府通过引进优质柑橘品种,并组织农民进行种植和管理,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柑橘种植基地。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拓市场,将当地的优质柑橘销售到全国各地。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次,我们来看云南省的咖啡产业扶贫案例。
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地势较高,气候适宜咖啡种植。
当地政府通过引进咖啡种植技术,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种植和管理技能。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咖啡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等支持。
随着咖啡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最后,我们来看河南省的养殖产业扶贫案例。
河南省的部分地区地广人稀,适宜发展养殖业。
当地政府通过引进优质畜种,并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改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农民的养殖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产业扶贫是一种有效的脱贫方式。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支持措施。
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产业扶贫工作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精准扶贫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精准扶贫政策作为中国国家为解决贫困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扶持,为农村贫困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扶贫计划,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带动了农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旅游等产业,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有效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政府通过向贫困户提供产业支持、技术培训、金融扶持等方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农民的劳动力得到了有效利用,劳动收入逐渐增加。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提高了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生活条件。
这些改善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促进农民素质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也不断促进了农民的素质提升。
政府通过向贫困户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农民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政府加大对职业培训和教育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结语总的来说,精准扶贫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
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贫困人口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
产业扶贫的现状与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但是产业扶贫仍然是当前重要的扶贫方式之一。
产业扶贫是指通过组织和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其经济收入水平,从而达到脱贫的目的。
产业扶贫不仅是一种扶贫方式,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它注重的是企业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此促进贫困地区内部的自我发展。
本文将分析当前产业扶贫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产业扶贫的现状首先,当前产业扶贫是政府重要的扶贫方式之一。
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扶持等方式,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如农业、电子商务等,从而实现扶贫的目的。
此外,各级政府也积极推行“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梳理贫困人口清单,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真正帮助以及扶贫工作的精准化。
其次,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不少企业看到产业扶贫的巨大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纷纷投身到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中。
这些企业既可以推广自己的产品,也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专业产业。
此外,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产能水平。
最后,民间组织的参与是在产业扶贫中非常重要的。
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形式向贫困地区捐赠物资、资金,同时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提高生活质量。
二、产业扶贫的前景产业扶贫的前景还十分广阔,其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扶贫需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产业扶贫,以真正解决贫困地区的困难。
其次,要重视企业的参与。
企业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开发,也有助于企业进行市场拓展,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
此外,民间组织的发挥也非常重要。
由于贫困地区资金投入少、经验不足,民间组织可以为其提供经验、技术以及金融支持。
最后,互联网技术也为产业扶贫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贫困地区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产品,降低销售成本,增加销售收入,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浅谈扶贫产业项目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作者:张同庆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并将其列为当前“三大攻坚战役”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通力合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流转土地和甄选事宜产业,实施了较多产业扶贫项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改善农村经济均衡发展,为贫困村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增收拓宽了渠道。
菏泽高新区地处菏泽市区西部,辖万福办事处、吕陵镇、马岭岗镇,面积236平方公里、人口24.8万。
2008年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区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按照“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教育卫生、高端居住”的发展定位,不断提升承载能力。
2014年以来,全区累计实现脱贫7838户18466人、贫困村退出22个。
全区累计投入资金4056.35万元,依托早春甜瓜、蔬菜等种植优势,实施产业项目61个,发展冬暖式大棚180座、钢管式大棚20.79万m2、扶贫车间7142m2、莲藕种植440亩、小尾寒羊1.4万只,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87.07万元,促进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8466人脱贫步伐。
一、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加快农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拥有先进的农村生产力、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能力、良好的产品销售渠道、成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通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探索和运用“企业+产业项目+农户”的致富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农产品能否在经济市场中顺利、快速流通,主要看农产品品种、产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要求,确立农业生产和产业扶贫项目内容时都要从当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出发,实行区域化布局,实施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
同时,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之一,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质量合格种子以及化肥农药等方面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
农业扶贫的意义与目标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农业扶贫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农业扶贫不仅是一项关乎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本文将探讨农业扶贫的意义,并分析目标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一、农业扶贫的意义农业扶贫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农业是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通过加强农业扶贫工作,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农民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扶贫不仅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还可以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等措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带动农村产业升级。
3.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扶贫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进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开展农业扶贫工作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产品供应,满足人民对于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
二、目标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目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农业扶贫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1. 积极政策支持:国家在农业扶贫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举措。
例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农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成为可能。
2. 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农业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农村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升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
3. 教育和科技支持: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提升,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4.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设施等,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速农产品流通速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扶贫的益贫性
作者:严碧华
来源:《民生周刊》2016年第09期
1982年“三西”(甘肃的河西、定西,宁夏的西海固)农业建设,拉开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
30多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在扶贫过程中,逐渐提出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而产业扶贫是后者的主力军。
实践表明,制约贫困地区发展,往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产业,尤其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因此,在过往的扶贫过程中,通过产业扶贫发展了一批富民产业,贫困县和贫困户均因产业而富。
但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还触目惊心。
比如一些用于产业扶贫的项目资金最后却被当地“能人”套取;比如有扶贫资金被挪用建宾馆。
此外,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的需要,多是将重心放在了扶持地方企业的发展。
而贫困县往往经济来源有限,最后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打起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主意。
这样,大量的扶贫资金流入了一些贫困县的“大企业”。
2013年12月28日,国家审计署发布《关于19个县2010年至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布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宁夏6个省份的1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其中2011年11月,昌宁雪兰茶有限公司通过重复申报违规获得产业化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8万元,主要用于企业经营;2012年,漭水镇挪用应向农户发放的2011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资金32.75万元,用于与产业扶贫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
如此一来,真正的扶贫资金并没有用于产业和惠及贫困户。
滑稽的是,一些贫困县套取产业扶贫资金“帮助”过的企业家,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慈善募捐活动,从而获得慈善家的美名。
正是注意到了上述问题,有学者数年前就在呼吁产业扶贫的益贫性,即产业扶贫要考量是否有利于贫困户脱贫。
概念提出之初,实践操作中不乏抵触者。
原因有二,一是产业扶贫原本就是想解决当时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现状,自然要集中向企业向项目倾斜;二是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贫困户不愿意投入,要参与到产业扶贫很难。
如今,产业扶贫注重益贫性已成为共识。
尤其是前几年启动的给贫困户建档立卡,为精准扶贫、为产业扶贫益贫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地方政府在选择产业时更加注重结合贫困户,为后者量身打造。
也就是说,贫困县发展产业时将是否有利于贫困户脱贫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政策推行之下,产业扶贫越来越精准,而难点还在如何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参与到产业中来。
笔者看来,一方面,需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比如产品销售问题,解决途径无非是打通全产业链,或者是打通贫困地区的物流;另一方面,需从观念上引导,也就是说需加强教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