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征地拆迁引发的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分析——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532.17 KB
- 文档页数:8
征地拆迁工作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对征地拆迁工作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征地拆迁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工作,对于确保城市发展、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主要从征地拆迁的原因、程序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征地拆迁的原因。
征地拆迁主要是为了开展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此外,还有为了建设公共设施、进行环境治理和灾后重建的需要。
这些都是在确保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合法合规进行的。
其次,我对征地拆迁的程序进行了调研。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征地要先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变更和土地征收,然后进行拆迁。
在征地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地评估和补偿,确保被征地户得到合理、公正的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拆迁后的地块需要进行规划和利用,确保城市发展的有序进行。
最后,我发现征地拆迁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征地拆迁工作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侵害了被征地户的合法权益。
其次,补偿、安置政策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被征地户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再次,征地拆迁的程序有时候存在不透明、效率低下的情况,导致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了阻碍。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增强法制意识,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被征地户的合法权益。
同时,需要完善补偿、安置政策,确保合理公正地补偿被征地户。
另外,在征地拆迁的程序上,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征地拆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被征地户的权益,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征地拆迁工作的公正、合法进行。
感谢您对征地拆迁工作的重视,希望我的调研报告能对您的决策有所帮助。
敬祝工作顺利!此致敬礼。
强拆民宅案件分析报告近年来,强拆民宅案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社会争议。
强拆指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为了开发利益,强制性地拆除民宅,以达到土地再利用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居民的合法权益,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本篇报告对强拆民宅案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解决之道。
一、案件背景强拆民宅案件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流转成为重要议题,而强拆民宅就成为开发利益与居民权益的矛盾集中体现。
案件中常见的状况是政府和开发商为了推进项目,以征地、征收等形式,迫使居民搬迁离开,这种行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抗议。
二、案件原因1. 土地资源短缺: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特别是城市地区,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政府和开发商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因此采取强拆民宅的方式获取土地。
2. 利益驱动:城市化进程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各自追求自身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强拆民宅往往是为了开发商的利益,政府也希望通过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来维护地方发展。
3. 权力不平衡:在强拆民宅案件中,政府和开发商通常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而居民则面临无力反抗的局面。
政府拥有征地拆迁的法律权力,而居民则相对弱势,缺乏有效的维权渠道和手段。
三、案件影响强拆民宅案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 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威胁:在强拆过程中,居民可能面临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风险,拆迁过程中的强力行动容易引发冲突和暴力事件。
2. 社会稳定受到挑战:强拆民宅案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抗议活动,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3. 居民合法权益受损:强拆民宅侵犯了居民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丧失了居住权、财产权等基本权益,并且对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困扰。
四、解决之道为了解决强拆民宅案件带来的问题和冲突,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征收、拆迁制度,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和补偿。
一、当前征地冲突的主要表现与根源(一)主要表现:1、征收土地易发群体性事件。
新华社的《瞭望》新闻周刊引述官方统计说,2006年中国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超过9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揭露了“社会底层积累的民怨不容小视”。
针对2009年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新形势,《瞭望》新闻周刊专门邀请长期在一线采访群体性事件,素有研究的3位记者,请他们进行预测,分析形势。
他们认为:2009年有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年份。
但是没有提出因土地征收引发群体性案件的预测,事实上2009年上半年我受理的土地案件共计85件,其中属于群体性案件的高达53件,占办案总数的62%。
如大广高速河北段、河南段发生土地群体性案件高达数十起,青铜峡市城中村改造、黑河市外环东延工程均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引发土地群体性事件中,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中国农民的权利生长方式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在改革前,以及改革后的相当时期里,农民的权利是从外部赋予的话,那么现在,农民对权利的需求更多来自自身。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土地的物权属性已经成为农民对土地个人财产性的意识生成。
有了财产意识就需要对财产保护,并进而发展成对民主、公平、公开的参与需求。
二是互联网的兴起,为这种参与提供了技术手段,并进一步催生了农民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
现在很多群体性事件都带有互联网的影子或影响。
要想有效解决土地群体性事件,就必须痛下决心,改变、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以化解执政者在处理土地群体性事件上所表现出来的“制度性迟钝”。
有些地方政府在征地中,主动邀请律师和农民代表进行交流、座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利益冲突。
但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还涉及政府的职能和观念转变问题,必须限制和规范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实现政府利益与农民利益的统一,同时强化对官员的问责制度。
2、动用警力实施征地已成常态。
综观发生的一系列土地群体性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
青铜峡、黑河事件军动用大批身穿防弹衣,头戴钢盔的“警察”,结果很明显,土地是被强行占用了,但是埋下多少颗不满的“非稳定”的“种子”,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曾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集体土地房屋征收拆迁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集体土地房屋征收拆迁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许多地区在这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在征收拆迁中,征地补偿不公、暴力强拆、责任不明、损失难度量化等问题,这些导致了群众不满,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行集体土地房屋征收拆迁问题的研究探索及对策制定。
了解群众诉求及其思想需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群众对于征收拆迁的诉求及其思想需求。
我们需要倾听群众的声音并了解他们的诉求,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一些群众可能认为征收拆迁是不合法的,因此需要透明公开的流程,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过程。
与此同时,其他群众可能会认为征收拆迁是必要的,因此需要提供相关的教育和讲解,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整个过程。
评估征收拆迁的成本和利益在研究中,我们需要评估征收拆迁的成本和利益。
这包括评估征收拆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征收拆迁可能会对当地产业、就业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此外,征收拆迁还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可能会破坏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等。
探索征收拆迁的法律制度在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探索征收拆迁的法律制度。
这包括宪法、土地管理法、教育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条款。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当地政策法规和行政程序,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制定针对性对策:建立科学合理的征收拆迁程序针对集体土地房屋征收拆迁问题,政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征收拆迁程序。
程序应该包括对征收拆迁的必要性、公正公平的征地补偿、征收拆迁前的协商和征收拆迁后的安置等方面的规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征收拆迁程序是解决集体土地房屋征收拆迁问题的重要步骤。
加强征收拆迁的监督和管理除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征收拆迁程序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征收拆迁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需要设立相关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征收拆迁的各个环节,以保证征收拆迁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公平。
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对于损失难度量化等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第16卷第1期天津行政学院学报V 0I .16棳N 0.12014年1月J O U R N A LO FT I A N J I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E J a n .2014 收稿日期:2013-11-2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矛盾预防研究”(11J Z D 0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政府治理研究”(10z d &040)。
作者简介:王郅强(1974-),男,四川仁寿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暨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博士;王 昊(1986-),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生。
征地拆迁户返贫现象的调查与反思———以C 市为例王郅强,王昊(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征地拆迁的目标包括为征地拆迁居民提供一定补偿,营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征地拆迁户返贫”现象影响了拆迁户的生活质量,偏离了政府征地拆迁的目标。
这种现象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是在补偿及后期安置工作阶段存在补偿金额制定缺乏统一标准、拆迁补偿评估价格不规范、补偿金额谈判缺少公开平台等瓶颈。
要完善拆迁补偿标准,拆迁补偿评估要公开化,拓宽多元化沟通渠道,用“替代地补偿”政策拓宽征地农民收入渠道,加强对违规行政操作的监督力度,建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督程序,引入第三方理财机构,提高就业岗位数量。
关键词:征地拆迁;拆迁户;返贫;补偿金;补偿政策中图分类号:D 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1-0076-0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日益发展,征地拆迁在我国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
“中国广播网”2012年5月8日报道称,杭州江干区受理了一起债务纠纷案,被告方因拆迁暴富,获得了近百万元的补偿款,但被告先后去澳门40多次参与赌博,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欠下了100多万的外债。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论文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由此引发的征地款分配纠纷急增,而对该类案件的处理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往往随意性较大,很难使当事人服判息讼,导致大量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事件发生。
为此,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纠纷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审判实践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征地款分配原因对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后农村城市化,而随之而来的征地款处分问题、嫁城女或入赘婿及其所生子女的权利享有问题、城市化农村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各类矛盾却纷呈迭出,利益交错碰撞,成为当前城乡结合部农村矛盾的聚集点,继而成为司法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在诸多纠纷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所得补偿费的分配问题表现最为突出,但对该类案件的处理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往往随意性较大,很难使当事人服判息讼,导致大量越级上访、群体上访事件发生,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因此,作为法律工作者,有必要探究纠纷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理论上构筑纠纷的解决方案,以公平理念为出发点,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作为土地法上重要概念的土地征用和土地征收,在我国现行《宪法》第10条第2款、《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条分别作了规定,但立法上并未明确“征收”与“征用”的区别。
学界对“征收”和“征用”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征收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为“土地征收”,征收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的称为“土地征用”;也有人认为征收不只是针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也可以征收。
笔者同意学界第一种观点对二者所作的区别界定,原因有三:其一,征收与没收的关系,征收与没收都是基于国家法令而实现的,都带有强制性,且这一强制性的结果都使原权利人丧失土地权利,但没收常都有制裁性,常表现为国家无偿取得权利,而征收没有制裁性,且征收是基于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为之,国家基于征收行为往往要给原土地权利人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其次,征收与征用的关系。
征地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报告目录1. 内容综述 (4)1.1 项目背景 (5)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6)1.3 研究范围与评估内容 (7)2. 征地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概述 (7)2.1 风险分类 (8)2.2 常见社会稳定风险 (9)2.3 风险评定指标体系 (10)3.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2)3.1 基础信息调研 (13)3.1.1 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14)3.1.2 人口信息 (15)3.1.3 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状况 (16)3.2 拆迁户情况分析 (17)3.2.1 所涉及的户数 (19)3.2.2 拆迁对象的构成 (20)3.3 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 (21)3.4 社会稳定风险因素 (22)3.4.1 敏感因素分析 (23)3.4.2 风险因素等级评定 (24)3.5 风险后果评估 (25)3.5.1 经济影响 (26)3.5.2 人际关系和社区和谐影响 (27)3.5.3 社会治安影响 (29)4. 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30)4.1 各种可能的社会稳定风险识别过程 (31)4.2 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初步评估 (33)4.3 对风险进行初步归类 (33)5. 社会稳定风险调查 (34)5.1 调查方案设计 (35)5.1.1 调查对象 (37)5.1.2 调查表格设计 (38)5.2 调查实施过程 (39)5.2.1 入户调查 (40)5.2.2 公众参与会 (41)5.2.3 现场观察 (42)5.3 结果分析 (44)5.3.1 数据整理与归纳 (45)5.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46)6.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 (47)6.1 方法概述 (47)6.2 定性分析方法 (48)6.3 定量分析方法 (49)6.4 混合分析方法 (50)7. 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估 (51)7.1 识别风险等级 (51)7.2 分析影响程度 (52)7.3 估算发生概率 (53)8. 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54)8.1 防范对策 (56)8.2 补偿安置政策 (57)8.3 公众参与机制 (59)9. 案例研究 (60)9.1 案例背景与评估目标 (61)9.2 案例分析过程 (62)9.3 评估效果及评价 (64)10. 结论与建议 (65)10.1 研究结论 (66)10.2 收集和发现的问题 (66)10.3 建议与展望 (67)1. 内容综述本报告详细阐述了征地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村位于某市郊,因城市扩张,甲村被纳入了城市征迁范围。
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划,甲村将被整体征收,用于建设新的住宅区。
甲村共有村民100户,其中50户同意征收补偿方案,另外50户因补偿问题与政府产生争议。
在征收过程中,甲村村民乙、丙、丁三人作为代表与政府进行了多次协商,但始终未能就补偿问题达成一致。
以下是乙、丙、丁三人代表甲村村民与政府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争议:1. 补偿标准:乙、丙、丁认为政府提出的补偿标准低于市场价格,不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
2. 补偿方式:乙、丙、丁要求政府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而政府提出可以采用实物补偿或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
3. 补偿安置:乙、丙、丁要求政府提供与被征收房屋同等面积的住宅,而政府提出可以提供同等价值的住宅或货币补偿。
二、法律问题1. 补偿标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2. 补偿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3. 补偿安置是否满足村民的合理需求?三、案例分析1. 补偿标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对被征收土地的补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补偿标准。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征收房屋的补偿标准,应当根据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结合房地产市场状况确定。
”在本案中,乙、丙、丁三人认为政府提出的补偿标准低于市场价格,不符合法律规定。
对此,法院应审查政府提出的补偿标准是否依据上述法律规定进行确定,是否充分考虑了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及房地产市场状况。
2. 补偿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征收房屋的补偿方式,可以采用货币补偿,也可以采用实物补偿;也可以采用货币补偿与实物补偿相结合的方式。
”在本案中,乙、丙、丁三人要求政府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而政府提出可以采用实物补偿或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城市治理问题分析城市治理问题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的一种困境,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治理问题愈加的复杂和关键。
治理问题的起源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程度,因此,解决治理问题成为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任务。
城市治理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从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到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社会心理学角度是无法忽视的一个因素。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探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力。
城市治理问题与社会心理学息息相关,许多治理问题都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分析城市治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并从各个角度探讨解决治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城市治理问题从心理角度分析城市治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心态问题,它包括城市动员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和对公共事务的态度等。
在治理问题中,市民的态度和行为对治理的进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市民的不当心态和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城市治理的效率和公共资源的分配。
治理者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决市民的负面心态问题,提高市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政府治理的机会和能力。
首先,从价值观角度出发,城市治理者应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决市民对城市差异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不同层次的城市市民,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城市中的上层人群关注的都是更生态和更文化的城市生态,中等层次人群更多关注的是生活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底层人群更多关注的是基本公共服务。
因此,在不同层次的市民中,建立不同的政策和社区治理问题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治理问题的方案。
其次,可以通过城市文化和心理创新来解决治理问题。
创造一个自然、人和环境相平衡的城市环境可以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自尊感,进而增强人们的花费和压力,甚至转化为更多产业、杠杆等的创新之路。
同时,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相应的文化创新和心理创新来刺激和加强市民对治理问题的行为贡献和积极性。
第5卷第1期 2015年2月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VO1.5 NO.1.
Journal of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eb.2015
…●●。。‘-●●●●●●●。●●●●●●●●●‘‘●●●‘‘
社会・文T匕
●●●●●…●●●●●●●●●●●●●●●●●…●●●●。 由征地拆迁引发的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分析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刘 昱 ,南光耀 (1.2.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由征地拆迁引发的集群行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从社会 心理学的角度,以苏州“通安事件”为实例,对征地拆迁中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在分 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化解此类集群行为的政策建议。政府部门在防范和应急处理 此类集群事件时要明确影响此类集群行为发生的关键要素和事件实际所处的发展阶段,以便实施 有效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阻断某些要素的作用机制,防止集群行为向更高的层级发展。 关键词:征地拆迁;集群行为;发生机制: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82(201 5)01—0082—07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 的建设必然都会涉及到征地拆迁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征地拆迁补偿机制不完 善,体制内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通畅,征地拆迁中的集群行为时有发生。 根据《凤凰周刊》公开披露的数据,我国集群行为发生的数量从1994年的1万多起上升 ̄112004 年的7万4千多起,增加了6倍多,参与人数从1994年的73万人次上升 ̄1]2004年的376万人次,增加 了4倍多。u 从2008年开始,由征地拆迁引发的集群行为的数量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加快发展城市 化进程的现状是相对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12年集群行 为的诱发原因主要以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冲突和劳动争议为主。其中,征地拆迁引发的集群行为 占一半左右,环境污染和劳动争议引发的集群行为占30%左右,其他社会矛盾引发的集群行为占 20%左右。由此可见征地拆迁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目前对由征地拆迁引发的集群行为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政府角色定位,土地制度以及相关 法律政策等角度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对其发生过程机制的研究却很少,而心理情感因素在其发 生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从社会心理层面对此类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对预防和
收稿日期:2014-1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SH04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OYJC63O16O) 作者简介:1.刘 昱(1977一),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2.南光耀(1987一),男,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O13级硕士研究生。 82 化解此类集群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征地拆迁中“集群行为”及理论依据 国内学者对集群行为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集群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的、不可预 料的、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人们对某一共同的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瞄 狭义的集群 行为是指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群体成员参与为改善群体现状的 行为。f3 此定义将集群行为与一般的因宗教或民族矛盾所引发的冲突,一些国家出现的的动荡和骚 乱,以及流氓集众斗殴行为等明确区分开来,揭示了其官民冲突的本质。H 根据本文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文中的集群行为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具体来说是指在征地拆迁 的过程中,因部分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在现行的体制内得不到满足和尊重,而与地方党政机关或 强势的社会团体发生对抗性冲突的行为,是群众在现行体制外的一种利益诉求方式,是当下我国 典型的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非理性和破坏性,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家对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进 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相关理论。比较完善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1)相对剥夺 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s.A.Stouffer最先提出,后经R.K.Merton发展成为关于集群行为的重 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 就会产生受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产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造成多种后果,其中 包括压抑、自卑,引起集体的暴力行动,甚至革命。(2)基本条件理论:美国社会学家Smelser (1962)提出了集群行为发生的六个“充分且必要”的基本条件,分别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 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共同信念和社会控制能力。他认为集群行为是人们在受到紧张、威胁 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进行的尝试。(3)模仿理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ean Gabriel Tarde(1890)在其所著的《模仿的法则》中提出模仿理论,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 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集群行为的发生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相互 影响的结果。(4)感染理论:该理论源于LeBon(1895)试图分析和解释人群行为的观察。其基 本假设是暗示性,集群行为发生过程中激情和情绪传播程度的增加导致群体成员以相同的方式行 动。(5)紧急规范理论:Turner and Killian(1972)认为在大的群体中,当第一个人给出一个清 晰的行为样式而诱发出集群行为时,大群体中的成员便会盲目的遵循着这既定的模式。(6)信息 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传播会影响集群行为的发生。谣言等不确切信息的传播,引导了群体 成员的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群行为。
图1 集群行为的动员和组织机制整合模型 资料来源:张书维,王二平《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载《心理科学进展》201 1年12期第 1730—1740页。
83 国内学者在吸收和总结国外关于集群行为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践,对集群 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的张书维和中 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平对影响集群行为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整合,构建了集群 行为动员与组织机制模型(如图l所示),全面揭示了集群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本文以此模型为 基础,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借助苏州通安事件,对征地拆迁中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5 三、由苏州“通安事件”分析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苏州“通安事件”始末 2010年7月发生在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的群体抗争行为是一件典型的由征地拆迁引发的集群行 为。自2010年7月14日“通安事件”发生后,财经网等国内多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本 文根据财经网的报道,对该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介绍。 事件背景:2003年以来,苏州市高新区以建设各类工业园的名义,开始了大规模拆迁征地。 当时通安、浒墅关、东渚、枫桥等镇,就曾发生过多起上访事件。2010年,通安征地再次启动。 在这次拆迁中,住在当地拆迁安置点华通花园的村民发现,不仅同等面积补偿金额是以前的数 倍,而且每户还有近40万的宅基费,而此前并无此项补偿款,村民们怀疑被镇区政府工作人员吞 并,屡次反映未果。 谣言的传播:期间一则小道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通安镇副镇长拆迁办主任张富平因儿媳未 生育,希望她与儿子离婚,开始说赔偿200万,最后只给了80万,儿媳对数目不满,一离开张家就 到有关部门举报张富平克扣拆迁补偿款。民问传言,张富平贪污了2.3亿元,媒体公开报道的表述 是“巨额现金”。 导火索:2010年7月14日,上千通安镇村民聚集在镇政府,要求镇政府领导对拆迁补偿款做出 合理解释。沟通期间镇政府领导态度强硬,表示绝没有可能补偿宅基地欠款。并认为拆迁补偿安 置工作是上一届领导留下来的问题,不应找他们理论。闻讯的村民情绪激动,打砸了镇政府的部 分办公设备,并在随后两天内占据该镇政府办公室。7YJ 16日晚,镇政府表示每户可以安排1人到 通安中学协谈。但是,据新钱村村民介绍,当晚村民们等来的并不是镇政府领导,而是闻讯赶到 现场的防暴警察,警民之间发生了冲突,部分群众被打伤,还有一些村民被警察带走。 爆发:2010年7月17日,包括受伤在内的数千名村民围堵G312国道,阻断交通,后被警方驱 散。7月18日,群众堵路行为再次发生,此次参与人员数量却增至万名以上。 激化:在警民对峙过程中,少数村民情绪激动,行为失控,与防暴警察发生了言语和肢体冲 突,导致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围观群众参与到冲突之中。其间4位安徽籍的打工者在人群中不断挑唆 起哄,反复煽动当地群众要把事情闹大。他们甚至拾起地上的砖头、石块扔向维持秩序的警察队 伍,导致多名维持秩序的警察被砸伤。之后,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将他们拘留。 结果:2010年7月2 1日,虎丘区委、区政府决定,暂停通安镇2010年下达的拆迁工作,并就地 免去通安镇党委书记王军和镇长孟晓瑜的职务。 (二)征地拆迁中集群行为的动员机制分析 1.群体相对剥夺一一集群行为发生的前提 通过相对剥夺理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不断的进行群际比较来判断自身的利害得
①材料引自财经网: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群体性事件》,http://WWW.caijing.Gom.cn/2 01 0-07—1 9/11 04 81 8 8 9 html:((苏州“通安事件”引发连锁反应》,http://www.caijing.tom.cn/201 0-07—22/11 048 3729.html。 ②参见陈统奎 苏州“通安事件”善后 ,载 南风窗》201 0年17期第62—64页。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