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及反思耿棚镇金大庙小学韩秀强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0 -81页观察的范围。
教学目标: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叶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看图猜谜语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的范围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创设情境:大家喜欢看《猫和老鼠》吗?(喜欢)有一天,Jerry召集了很多的小老鼠,在一堵围墙外排了长长的一队。
这时正在围墙内睡觉的猫听到了小老鼠的声音。
就爬到窗口去观望。
师:你们说猫能看到小老鼠吗?(不能)师:猫要想看到小老鼠应该怎么办?(上楼)师:好,猫到了二楼能看到小老鼠吗?(不能)为什么?(它的视线被围墙挡住了)师:猫要想看到小老鼠,还要怎么办?(再上楼)师:猫上到三楼能看到小老鼠吗?(能)师:你们猜猫能看到几只小老鼠?(三只,四只)师:看来光用眼睛看是不准确的。
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准确的找到猫看到的小老鼠呢?请在练习纸做一做。
(1)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汇报,让学生说说画法。
(师:这条线能随意画吗?应该注意什么?)师:猫要想看到更多的小老鼠应该怎么办?(再上楼)你们猜猫上到四楼能看到几只小老鼠?五楼呢?(六只,七只)在你们的练习纸上画一画。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用什么方法找猫看到的小老鼠的。
说说先找什么,后找什么,再怎么样。
师:把猫的眼睛叫做(观察点),围墙的顶点叫做(障碍点),先找(观察点)再找(障碍点),然后连接这两点,并延长下去,就能确定观察范围。
1.2.3.《察看的范围》教课方案及教课反省4.教课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察看的范围。
5.目的要求:6.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野与察看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地区的过程,感觉察看的范围随察看点、察看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7.2、从熟习的风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觉察看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8.3、领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9.教课要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野与察看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地区的过程,感觉察看的范围随察看点、察看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10.教课难点:感觉察看范围随察看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12.流程设计:13.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14.1、同学们累积了好多的古诗,下边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课件出示,齐读。
15.2、在这首交口称赞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爬山临水时的感觉16.3、为何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察看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察看的范围》二、自主研究,发现规律。
17.课件情境:树着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观望。
]18.请问,小猴在A处能看到地上的全部桃子吗?为何?19.那它能看到墙内离墙近来的一点在哪里?请同学在答题卡上画一画,找出这一20.点用A′表示。
(1)、学生绘图,(2)报告,谈谈你是怎么找到A′(3)课件演示(4)、A′是小猴在A处看到的墙内离墙近来的点。
那它都能看到墙内哪些范围呢?21.假如小猴持续向上,爬到B、C点时,它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请你再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近来的点B′、C′22.(1)学生画,(2)课件演示。
23.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C)想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相关?(与察看点的高低相关)有如何的关系?2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范围》教案致远学校张贵菊(一)教材分析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三)学习目标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导学策略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七)教师预设一、创设情境有一个果园里桃子成熟了,地上掉满了桃子,猴子闻到了香味馋得直流口水,连忙爬到树上张望,1、站在A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2、站在B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3、站在C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4、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二、尝试练习1、画出夜晚路灯下秆子的影子。
思考:同样高的杆子离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
三、巩固练习1、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某位置1时,司机能看到建筑物B,如果继续向前行使,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2)客车行使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吗?四、课后实践80页实践活动两题。
《观察的范围》说课稿致远学校李长存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的范围》。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因此,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观察的范围〖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0—81页〖教材分析〗《观察的范围》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主要从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中感受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并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学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多少都不一样,但对于本节课主要经历将眼睛抽象为观察点、视线抽象为直线,并用点、线来确定观察的范围,需要一定的抽象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图,更要侧重于将生活与数学对等起来。
〖学习目标〗1、结合“小猴看桃子”的具体情境,通过动手画一画等活动,能准确找出观察点、障碍点,并用点、线来确定观察的范围。
2、经历将眼睛抽象为点、视线抽象为线、观察的范围抽象为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学习难点〗能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问题导向〗如何确定观察的范围? 观察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典故“井底之蛙”中,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出示情境图:)1、猜一猜,小猴在A点时,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如果能,那么看见离墙最近的桃子是哪一个?(通过学生猜测,引导发现:只用眼睛看是不准确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判断出是哪个桃子?)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在学案纸上)画一画,找一找,并用a表示出来,3、学生独立完成,请找出小猴爬到B点和C点时,看到离墙最近的那个桃子,并用b和c来表示.4、比较分析、总结规律:观察小猴在A、B、C处看到的桃子数,谈谈你的发现:(站得越高,看的桃子越多,观察的范围就越大)4、小结:如何确定观察的范围?5、学科之间的联系:用所学知识解释《登鹳雀楼》。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观察的范围。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视线,什么是观察的范围,观察的范围会受到观察的高度、角度等因素的影响等,说明了这个年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怎样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画视线的方法来确定观察的范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1.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1. 播放视频《麦当劳经典广告——婴儿哭笑篇》,让学生观看,激发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广告中的宝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呢?预设: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因为他一会儿能看见麦当劳,一会儿又看不见。
(2)为什么小宝宝一会能看见麦当劳,一会又看不见呢?预设: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当摇椅摇上的时候宝宝能透过窗户看见麦当劳,而摇下的时候看不见了。
3. 谈话引出课题。
师:看来,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会变化的,这节课来学习“观察的范围”。
(板书:观察的范围)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播放《麦当经典广告——婴儿哭笑篇》切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观察的范围”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引入环节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教案:观察的范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并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范围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学生能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范围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的范围的概念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范围的变化规律3. 观察范围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的范围的概念,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范围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观察范围的应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观察范围实验器材。
2. 学具:观察范围实验器材,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观察范围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范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范围的变化规律。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范围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范围的变化。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观察范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 应用拓展:设计观察范围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的范围2. 内容:观察范围的概念,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范围的变化规律,观察范围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观察范围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2. 提高作业:设计观察范围的应用题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作业:研究生活中的观察范围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观察范围的知识。
3. 教学效果是否满意: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人体肉眼能够观察到的颜色范围人体眼睛所能观察到的颜色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红、橙、黄、绿、蓝、紫,以及各种混合色和灰色。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眼能够观察到的颜色范围。
人眼能观察到的基本颜色有红、绿和蓝三种。
这是因为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分别对应红、绿和蓝光的感受。
当这三种颜色以不同的强度和比例混合在一起时,就能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
人眼还能观察到红色的偏暖和偏冷的颜色。
例如,当光的波长较长时,就会感觉到红色偏暖;而当波长较短时,就会感觉到红色偏冷。
这是因为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波长对应着不同的颜色。
除了红、绿和蓝,人眼还能观察到黄、橙、紫等颜色。
这是因为当红光和绿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时,就能产生黄光;当红光和蓝光混合在一起时,就能产生橙光;当蓝光和红光混合在一起时,就能产生紫光。
人眼还能观察到各种混合色。
例如,当红光、绿光和蓝光以相等的强度混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白光;当红光和绿光完全消失,只剩下蓝光时,就会产生蓝色;当绿光和蓝光完全消失,只剩下红光时,就会产生红色。
这些混合色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视网膜上的感受程度不同而导致的。
人眼还能观察到各种灰色。
灰色是由黑色和白色混合而成的,当黑色和白色的比例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深浅的灰色。
这是因为黑色代表着没有光的存在,而白色代表着光的存在,两者混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各种不同深浅的灰色。
总结起来,人眼能够观察到的颜色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红、绿、蓝、黄、橙、紫等基本颜色,以及各种混合色和灰色。
这是由于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能够感受不同波长和强度的光信号。
人眼对颜色的观察能力是非常丰富的,这也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多彩之美。
观察的范围
调伦小学 陆金花
教学内容: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第34--35页。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
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
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
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
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
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
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
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
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
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尺子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大家还记得吗?一起来背背?
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需要“更上一层楼”呢?
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观察的范围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 小游戏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
请将你的一支笔放到数学书后面,请你坐直。问:你能看见这支笔
吗?为什么?
现在不准移动你的书,不准移动你的笔,也不准变换自己的位置,
你能想个办法看到笔吗?为什么现在能看到了?
师小结:我们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书的阻挡,所以看不见;站起
来后,视线不受阻挡了,就能看见了。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
因素的影响,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我们继续探究。
(二)活动一
1、创设情境一:
秋天到了,桃子熟了,一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可是它面前有堵墙。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猴子什么也看不到,幸好有一棵树。
小猴爬上树的这个位置(课件),它是从这一点进行观察的,
(描出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观察点,我们把它确定为点A,那小
猴在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教师指一下墙内的一点:能看到这里的桃子吗?)什么会挡住他
的视线?(板书:障碍点)那猴子能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小组交流。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 点的。
(3)课件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
猴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
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 ,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
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
范围越大 ,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现在你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了吧。
指名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二:做一做
同学们真不简单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你是如何确定的?
(2)客车到达位置2时还能看见建筑物B吗?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 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
的范围小。
板书:位置
(四)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伴说一说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坐在二楼的笑笑能看到一楼的淘气吗?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
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
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
3、判断题
(1) 同样高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 学校围墙外有一座六层楼房,小明站在二楼比六楼看到的
地面面积大。 ( )
(3) 早上太阳出来时,人的影子会在东边。 ( )
(4) 同一个人在太阳下形成的影子,傍晚的影子比正午的影子
长。 ( )
(5) 黑夜里把球向电灯越移越近,球的影子越来越大。( )
(6) 从窗中向外观看景色,越远离窗边看到窗外的景色就越少。
( )
4、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
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5、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2、月食。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观察点•------•障碍点 观察的范围
位置
高 大
低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