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或发生“人造生命”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人造生命的利弊世界首例人造单细胞生物在美国诞生。
这意味着,在未来新的生命体不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也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
成果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强烈反响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对人类现有观念的巨大挑战,也是一次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跨越。
一、人造生命的诞生2010 年5 月20 日,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告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诞生。
这个被命名为“Cynthia”的人造细胞,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所控制的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这意味着人类能够制造出自然界从来不曾出现的“生命”。
“Cynthia”的诞生,如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在国际科学界和全世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与恐慌,使人们在欢欣生命科学又一次取得爆发式飞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阵阵冷瑟的秋风。
二、人造生命的技术困扰和挑战1、人造生命引起的伦理困惑近年来,高科技引起的伦理效应以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传统的人性、价值观和伦理秩序,让我们困惑不已。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溯及生命的起源,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2、人造生命的技术困惑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水平上的自然延伸,又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基因组综合工程技术层次上的整合性发展。
其目的在于设计和构建工程化的生物体系,使其能够处理信息、加工化合物、制造材料、生产能源、提供食物、处理污染等。
从而增强人类的健康,改善生存的环境,以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合成生物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
早在本世纪初,它就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
人造细胞“Cynthia”唯一非天然的部分便是它依照蕈状支原体合成的基因组,但这1 000 多kb 的DNA,如果不是借助酵母的细胞环境,仅靠化学合成仍然是不能完成的。
这也是目前人造生命主要的技术困扰之一:人工合成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在体外无法达到细胞基因组水平的最小长度;而且这些化学合成的“核酸”也并不一定能在细胞中稳定地复制传代并指导生命活动,所以更谈不上仅依靠这些化合物从头产生有生命的个体。
How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Human Life in the Next DecadeIn the next decade, technology is poised to bring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human life, reshaping the way we interact, learn, work, and live. The pace of innov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s immense.First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will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ransforming human life. AI-powered system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able to perform complex tasks and make intelligent decisions. This will lead to automation in various industries, improving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Furthermore, AI will enhance personalization in services, providing customized experiences based on individual preferences and needs.Secondl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will further integrate technology into our daily lives. With billions of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the exchange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will become seamless. This will facilitate smart homes, smart citie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king our lives more convenient and sustainable.Thirdly,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will mak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leading to advancements in healthcare and medicine. Genetic editing techniques such as CRISPR will enable precise modifications to the human genome, potentially curing genetic diseases and enhancing human capabilities. Additionally, personalized medicine will become more widespread, with treatments tailored to the individual's genome and lifestyle.Lastly, the rise of virtual reality (VR) and augmented reality (AR) will transform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These technologies will immerse us in new environments and experiences, enhancing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R and AR will enable remote work and collaboration, breaking down geographical barriers and fostering global connectivity.In conclusion, the next decade will see technology革命izing human life in ways we can only imagine. The convergence of AI, IoT, biotechnology, and VR/AR will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riving progress and transformation in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As we embrace this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t is crucial to consider its ethic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ensuring that technology serves humanity in a positive and sustainable manner.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科技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重塑我们的交流、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未来学研究者称人类10年后步入永生之旅,30年后真正实现永生永生,是人类一个真正的梦,人人都期盼永生,但却少有人从内心中认为永生可以成为现实,即使有人抱有乐观的态度,也不会认为永生是有生之年可以见到的。
但是一个著名的未来学研究者声称,到2029年,人类就会步入永生之旅,而到达2045年,人类便可以真的实现永生,按照这个时间表,似乎你我都能赶得上。
不过这怎么听都像是天方夜谭,如此大胆的预言是哪个科学家所作出的呢?他是一位著名的未来学研究者,但他并不是一个生命科学家,而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他是谁呢?他就是Ray kurzweil。
有些人可能知道这个名字,因为他就是谷歌的首席工程师。
其实,如此天方夜谭的预言如果从别的人口中说出,那一定会被当做笑谈,但从Ray kurzweil的口中说出就让人觉得有几分可信了,因为Ray kurzweil被誉为人工智能预测领域最厉害的人。
全球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无线网络的普及、实时语言翻译技术的成真都被其准确的预测。
等一等,可能你已经发现了,Ray kurzweil所做的预言虽然准确,可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这和应该归纳为生命科学的永生课题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别急,因为Ray kurzweil认为正是人工智能帮助人类实现永生。
首先,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各种疾病,特别是如癌症之类无法治愈的疾病,Ray kurzweil认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纳米机器人将最终攻克这些疾病,纳米机器人以极其微小的身躯可以进入人体之内,承担如免疫系统的工作,癌细胞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捕捉,但却无法逃过纳米机器人的识别。
人类最终甚至可以摆脱对自身免疫系统的依赖,而把身体的警卫工作完全交给纳米机器人。
纳米机器人不仅可以治愈疾病,还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很多身体的病变实际上与基因有关。
而纳米机器人可以深入人体帮助我们修改基因,删掉那些有问题的部分,就如同对我们的基因重新编程一样。
你可能会问了,即使是这样,人类也只是能够消灭疾病,又何来永生呢?阻碍永生的因素是什么?是衰老,既然纳米机器人可以通过修改基因而避免疾病的发生,同样也可以修改基因让身体不再衰老,让细胞可以持续分裂,并且清除在分裂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变异细胞,如此,人类便可以真正实现永生。
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生物科技行业基因编辑和生命科学的突破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生物科技行业:基因编辑和生命科学的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生物科技行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在未来十年,基因编辑和生命科学将成为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改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前景和应用。
一、基因编辑的重要性及现状基因编辑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调整生物体基因组的技术手段。
作为生物科技领域中最具潜力的一项技术,基因编辑能够精确、高效地修改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对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
这一系统利用一种可编程的RNA引导分子和一种具有特异性的内切酶,可以精确地剪切和粘贴DNA序列,实现对基因组进行精细调控。
CRISPR-Cas9系统的问世让基因编辑技术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也为基因编辑在生物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基因编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能够为农业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
通过精确编辑植物的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使作物具备更强的抗病能力、耐旱性和抗虫性,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基因编辑还可以改善作物的风味和营养成分,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选择。
基因编辑也被广泛用于畜牧业。
通过编辑动物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增加家禽和畜牧动物的抵抗力,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提高肉类和乳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基因编辑,还可以使某些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有助于其在特殊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
三、基因编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基因编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通过精确编辑人类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修复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基因突变,从而根治这些疾病。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矫正导致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疾病的致病基因,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基因编辑还可以用于癌症治疗。
通过编辑肿瘤细胞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从而提高癌症的治愈率。
人造生命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生物学领域都在不断发展,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合作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一交叉领域中,人造生命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造生命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我们探索生命本质和未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人造细胞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所有生命所需的必要物质和遗传信息。
早期的人造细胞研究主要依靠自然细胞的提取和改造,但这种方法往往受到了生物学条件和限制的限制。
最近,人造细胞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化学物质设计等手段,可以构建出具有活力、自我复制和生物学特性的人造细胞。
这项技术的突破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基因、生命起源与演化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其次,人造生命的仿生学研究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仿生学是模仿生物在外形、结构、功能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它为我们打开了深入探索和理解生命机理的大门。
人工智能领域和仿生学研究的交叉相互促进,提高了人造生命仿制器和仿生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应用性能。
在仿生学研究中,人造神经元网络的研究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人工神经元网络通过模拟神经元的运行方式,实现了仿生系统的智能化,为人造生命研究和智能机器人领域提供了新的动力。
再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造生命研究也获得了较大进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得以更好地模拟和预测生命系统的运行方式。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发出拥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改进能力的人造生物,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生命系统中的隐藏规律。
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生命科学研究,加快人造生命的研究和发展。
最后,人造生命研究还需要面对众多的技术和伦理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用科技手段大规模制造人造生命是否违反伦理原则。
为了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强烈的不适应性适应、避免对生命、文化、伦理的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需要制定严格的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从而平衡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关于未来人类人工进化的大胆设想人类是地球上发展最快的生物,并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加速发展的。
在过去漫长的一百多万年里,原始人类在地球上并不必很多种动物强。
原始人像野生动物一样,谋生占据了所有精力,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现在一般人得了能治好的感冒腹泻在那时是严重的疾病,因为医疗条件落后,这些病足以让原始人没命。
那时候的落后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但是,人类自从出现社会开始,就进入了加速发展。
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逐渐变成农业文明,吃穿开始有点保障了。
社会有了越来越复杂的分工。
过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又过一二百年甚至更短,现代社会,信息时代到来,真正的智慧生物成为强者。
信息时代,知识爆炸,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的快,如果说2000年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是牛车,那么工业时代的速度是汽车,然后越来越快,是飞机的速度。
现在,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就是火箭了。
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还没毕业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10年前3G 手机是十分摩登高大上的,现在早已过时了,三四年前新出现的4G也开始过时。
新出现的事物,普及发展的越来越快。
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难以想象的快。
怪不得三体小说里三体星球的外星人担心地球人类会在他们宇宙飞船航行的“短短的”时间赶超三体文明,从而费尽心机地制造智子攻击地球了。
现有的人类还处于自然进化的状态,进化来自于随机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依靠自然选择。
自然进化的速度与现代人类社会超高速发展的速度相比极为缓慢。
然而,现代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头脑极其发达的高素质人才,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进化出优越的性状将有利于适应高度发达,高速发展的地球人类社会,同时促进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
未来人类发展的突破口之一是运用生命科学技术进化自己的后代,人工进化如果成为可能,将会在未来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有些科幻作品描绘未来世界是想象中的美好蓝图,但是,人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浅论人造生命从古到今,各种主张百家争鸣,虽然有许多观点如昙花一现,虽然有很多观点曾经主宰过一个时代。
比如圣经中记载的上帝创造世界:第一日,地球上不再混沌黑暗而有了光,光和暗分开了;第二日,诸水之间要有空气:第三日,水聚到一处,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和树木发生了;第四日,地球上可以观察到星辰日头,并且开始有季节;第五日,海洋生物、禽类开始滋生;第六日,陆地生物昆虫、牲畜野兽各从其类形成。
最后神照着他们的形象,造男造女;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
这种神造论忽视了生物的演化过程,如果说神创造了人,那么是什么创造了神呢?这不能解释人们发现的很多问题,更与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所得到的结论是相悖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之下,这种封建的,迷信的,宗教思想已经不再能深入人心,而科学家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人类从封建走向民主,从愚昧走向理智,现今流行的说法大体可分为一下三个方面:化学起源学说,宇宙生命论和热泉生命论。
化学起源学说主要是想论证生命的起源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即生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地球的最早是没有生命的球体,再亿万年的演变中,无机物反应生成有机物,小分子生成大分子,从而渐渐产生生命。
宇宙生命论想论证的是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来自宇宙空间,只是这种理论没能解释宇宙里德生命又是怎么发生的。
热泉理论认为生命的最初是来自于热泉及其附近阐述了热泉生态系统在生命的产生和演化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摆脱了以前的神造论,我们能从更科学的角度上去看待生命了,我们人类对生命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研究表明,生命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是细胞。
细胞中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S等等一系列的有机和无机元素,构成细胞的化学物质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维生素还有各种无机盐离子等。
这些在实验室是条件下都是不难得到的,而且我们人类几乎是可以自己合成很多大分子物质的,于是,用现有的物质创造出新的生命成了一个诱人的课题。
理论上,人造生命是可以的。要创造一个生命,首先是要有“原料”,即4个DNA碱基A、G、C和T,然后通过化学方法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基因组,最后“组装”成各种生物,例如简单的病毒、动物,甚至复杂的人。这样创造出来的新生命,与克隆有着质的区别,克隆利用现有的遗传信息“复制”生命,而不是“合成”生命。 “人造细胞”的成功,之所以在世界上引起较大的轰动,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在体外合成基因组,但事实上,“人造生命”离我们还十分遥远,任重而道远。 基因组自己没有生存能力,它必须依赖于活细胞,因此,我们还需要制造一个合适的细胞环境,让人工合成的基因组,能在这个环境中自我繁殖生长。在克雷格。文特尔的实验中,这个细胞环境并不是人工制造的,而是科研人员将“山羊支原体”细胞的内部遗传物质掏空,再将基因组注入进去。 至于“山羊支原体”细胞里是什么样的环境,谁也不清楚,我们目前还无法制造出这样一个环境。就好像我们对试管婴儿赖以生存的子宫里边的羊水成分,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所以,试管婴儿还是必须代孕。 人造生命,属于合成生物学范筹,是21世纪刚刚出现的新兴学科,它主要受两个学科影响,一是系统生物学,二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好比盲人摸象,先闭着眼睛摸,摸完以后再把它“拼装”起来,变成一个大象,摸完获得的数据要如何拼装,这就是生物信息学要研究的问题。 人造生命一旦成形,它将给人类带来机遇。比如,我们可以建立微生物“制造厂”,专门生产微生物药剂、微生物燃料,以及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清洁工”。甚至有一天我们制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如果天气太热了,我们就把这些微生物放到户外,专门吸二氧化碳。 人造生命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将给人类带来挑战。比如生物伦理、生物安全,生物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有可能为未来制造生化武器奠定基础,而实验室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产生新的瘟疫,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其重要性一点也不比我们本身强调的技术问题差。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停止研究,因为科学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要有合理的管理措施。 合成生命,不光是科学家的研究,在科普上,也值得鼓励新一代的年轻人关注。比如,一年一度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应鼓励大学生、中学生参与,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每年都派学生去参加竞赛。
未来10年或发生“人造生命”
作者:
来源:《大众科学》2013年第11期
中国科学院日前在北京发布的《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战略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世界可能发生“人造生命”获重大突破、在地球系统以外发现生命或生命存在证据等22个重大科技事件,报告还提出中国可能实现的19个重大突破。
这份研究报告目前已出版成书。
此份战略研究报告由中科院200多位专家历时1年多研究后发布。
报告预测和描述了未来5―1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的图景,提出了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中国可能产生的重大科技突破以及需要加强或加快布局的科技战略重点。
2010年美国科学家实现人工合成支原体基因组,标志着人类实现首个“人造生命”。
可以预见,未来10年,有望在“人造生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有“人造生命”获重大突破等共22个,未来5到10年中国可能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有量子通信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等共19个。
编辑圈点“人造生命”如果取得重大突破,在医药、能源、材料、农业、环境等方面将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能源、资源、材料与制造等10个重要领域是未来10年世界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科学家揭秘人类为何实行一夫一妻制
每当有公众人物对妻子不忠,就有专家老调重弹,说男性滥情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日前在美国公布的两项研究成果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都认为父母共同育儿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有关灵长类一夫一妻制起源的一项研究,一组研究人员由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大学和奥克兰大学联合组成,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认为保护后代是一夫一妻制的最大好处。
剑桥大学等校的另一组研究人员的哺乳动物研究报告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结论是让伴侣保持忠贞提供了最大的进化优势。
由于两组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和采样规模不同,结论明显不同。
但两者都认为,父母共同育儿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灵长类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家基特·奥佩说:“显然,有一夫一妻制之后才有的爱情。
” 剑桥大学研究者、哺乳动物研究报告的
主要作者迪特尔·卢卡斯说,因为雄性厮守一个雌性以击退同类的竞争,所以一夫一妻制与浪漫无关。
编辑圈点只有少数几种哺乳动物实行一夫一妻制,现在,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因。
科学研究有不同结论本属正常,不过,他们的答案一点儿也不浪漫。
西藏发现超高压新矿物
国际《矿物学杂志》公布了国际矿物学会今年新批准矿物,中外科学家合作发现的氮化硼矿物获批准,命名为“青松矿”,以纪念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方青松(1939—2010),他为在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石中找到第一粒金刚石作出了杰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幔研究中心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广泛合作,在蛇绿岩地幔岩和铬铁矿超高压矿物研究中取得一系列进展。
他们在全球5个造山带的10个蛇绿岩中发现了金刚石;在铬铁矿中找到了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和锇铱矿中的金刚石包裹体;在柯石英中发现纳米级超高压成因的氮化钛和氮化硼等特殊矿物包裹体。
成分分析表明,青松矿最大颗粒仅为1微米,多数粒度为纳米级,形成深度大于300公里。
青松矿和其他一系列超高压矿物的发现,以及在世界上不同造山带中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铬铁矿成因观点提出了新解释,并将影响到对蛇绿岩和洋壳地幔成因的认识。
编辑圈点正是有了一个个方青松这样的科学家,才有了超高压矿物的发现,才有了人类在认识和破解地球秘密的道路上前进的一小步和又一小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袁隆平超级稻亩产创世界新纪录
国家农业部日前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对由袁隆平院士创新团队成员选育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101.2亩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为988.1公斤,逼近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研究目标。
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并于2000年、2005年和2011年分别突破了百亩连片单产700公斤/亩的第一期目标、单产800公斤/亩的第二期目标和单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
今年,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羊古坳乡牛形嘴村42户农户对试验田实行统一播种、统一育苗、统一时间规格插秧、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重视磷钾肥的使用来提高结实率。
试验田成功闯过了46天无降雨干旱天气。
袁隆平的杂交稻育种技术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第一项专利。
编辑圈点目前世界水稻平均现实亩产量仅193公斤。
超级稻,国际水稻界称其“东方魔稻”。
中国超级稻实现大面积推广种植,每年将增加300亿公斤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太空生命是我们的祖先?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白金汉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探空气球,在22-27公里高空捕捉到硅藻植物。
这些硅藻细胞膜的片段以及其他那些不寻常的生物组织并非产自地球,而是来自太空。
硅藻是真核藻类的一个重要的大类群,最早的化石出现于1.85亿年前左右的早侏罗世,但是根据分子钟和沉积学的证据它们起源的时间可能更早,可能起源于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空旷的海洋中。
硅藻一直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胚种论”认为,地球生命的起源就在海洋之中,而彗星可能将宇宙中的生命种子比如硅藻及其他生物组织带入地球,因此,地球的生命原本就来自太空。
但反对者认为,这依然是未经证实的假设,生命最初的起源应在行星的环境下。
谢菲尔德大学和白金汉大学的研究小组的负责人米尔顿·温赖特(Milton Wainwright)坚信,这些硅藻是流星雨从太空带到地球上空的。
编辑圈点这些硅藻确实是来源成迷,除非发生剧烈的火山爆发,否则类似尺寸的颗粒不可能飞到27公里的高空。
美考古学家发现旧石器洞穴壁画多出自女人手
洞穴壁画是早期人类手部的模版,人们将手放在墙壁上,然后用颜料涂在手的周围,画出手掌的轮廓。
考古学家在澳大利亚、非洲、婆罗洲、阿根廷都曾发现过类似的手部洞穴壁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班牙和法国的洞穴壁画。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考古学家Dean Snow表示,至今为止他发现将近75%(32幅中有24幅)的手部壁画似乎都是出自女人之手。
他发明出一种运算法则,用于推算洞内的手印是属于女性还是男性,并且对现代欧洲志愿者进行验证,他发现利用运算法则的准确率接近60%。
至今为止他发现将近75%(32幅中有24幅)的手部壁画似乎都是出自女人之手。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邀请Dean Snow研究古代洞穴手印已近十年。
最初,他阅读考古学家John Manning的文章后发现,人类因性别不同手指的长短也不尽相同。
编辑圈点目前大多数科学家推断大多数洞穴壁画都是男性所为,Dean Snow的理论表示,如果洞穴壁画多为女性所画,那么女性在旧石器时代的狩猎式社会地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
国产乙脑疫苗首次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
世界卫生组织10月9日在日内瓦宣布,第一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国药集团中生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该组织的疫苗预认证,进入联合国采购机构的药品采购清单,中国造疫苗走向世界实现了零的突破。
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会导致大脑炎症,其地域性季节性的流行属于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目前没有针对乙脑的专门治疗手段,注射疫苗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乙脑疫苗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产品,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生产上市,1989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迄今为止该疫苗已经使用超过6亿剂次,显著降低了流行区乙脑的发病率、病死率,为上亿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免疫保护。
国药集团中生公司成都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合作,研究乙脑疫苗的安全性、优化疫苗生产工艺、进行国际市场注册,在中国之外的11个国家获得注册,为通过预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圈点中国是世界大国,但不是疫苗强国,国产疫苗的国际化是中国疫苗界的梦想。
中国疫苗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全世界都会因此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