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第五单元单元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93.94 KB
- 文档页数:13
专题05 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日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消遣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患病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当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毁灭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予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方或示意,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由,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 .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解析:B 项,略:大概,大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 .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B .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 .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 .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解析:B 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 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 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 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 .①②⑤B .③④⑥C .③⑤⑥D .①②④解析:A 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写作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巧妙构思融入情感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散文的篇幅一般超过诗歌,容量较大,行文与结构的组织安排特别重要。
散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散”,因为过于整齐集中,会显得呆板,失去自然之趣,影响阅读时的从容自在。
但“散”不是散漫杂乱。
无论结构是整是散,语气是急是缓,都要有线索、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
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
就不同类型的文章看,作者注入于作品中的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
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在行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在写作中怎样抒发情感呢?这里介绍几种主要抒情方式,供同学们写作时借鉴。
1.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2.咏物寓情(咏物言志)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是借助竹子,陈述了自己在创作上的观点,同时抒发了对朋友的悼念之情。
3.融情于事法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第21课伶官传序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勾践灭吴;开元明君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盛衰由人,成败由人。
只有生活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玩物丧志,才能不再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又被贬了。
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
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
此刻,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而前驱(之),及凯旋而纳之(于庙)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负而前驱”后面无省略。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解析:例句及A、C、D三项的“其”均为代词,他;B项,其:副词,千万。
答案:B3.下列各句中的“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B、C三项的“所以”均表原因;D项,“所以”表示“用来……的人或事物”。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A 项,古指“官职”;B 项,古指“人的事情”;C 项,古义表原因。
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 分,测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 ( 选择题 30 分,每题 3 分 )一、 (12 分)1.以下词语书写所有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憔倅乌蓬船披头散发B.巢穴暴戾气笛长鸣C.蜷伏闪耀围墙粉刷D.垦植粗暴绷得太紧【答案】C(A. 乌蓬船—篷, B. 气—汽, D. 植—殖 )2.以下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东湖派出所民警在农博会巡视时,发现一名外处打工男子没有身份证,他回答民警的发问也是讳莫如深,踪迹可疑。
....B.只管在GMP认证制度履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但不可以因噎废食,完全否认这项....国际通行的制度。
C.当历史减少成云淡风轻,当羞耻缩写成一面墙壁和一片焦土,我们也曾试图急管繁....弦地奏完这一乐章以减少回顾时的伤感,但是管声愈紧弦声愈急,越有一种万箭穿心的苦楚。
D.近 10 年来,国际乒联不停出台诸如小球变大球、无遮挡发球、11 分制、无机胶水等改革方案,力争削弱中国队的优势,但结果却与国际乒联的希望天壤之别....。
【答案】D(天壤之别:比喻两件事相差很远或许截然相反。
也指大不一致,相互矛盾。
此处当用“相去甚远”。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沥尽心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惹起热议,其影响是最近几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一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成就日前出炉,检查发现,职工经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当前岗位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收到成效最好。
C.今天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打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打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打劫过程中,数十路人置若罔闻。
D.关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防止学买卖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到操场上嬉戏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D(A 搭配不妥,改为“其反应是最近几年文坛鲜见的”。
《伶官传序》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⑤B.①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⑤⑥【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案】C【解析】 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解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此三者,吾遗恨也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 A(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语文: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险峻.疏浚.逡.巡俊.俏怙恶不悛.B.亵渎.案牍.黩.武牛犊.买椟.还珠C.骁.勇妖娆.饶.恕缭绕.百折不挠.D.枢.纽讴.歌老妪.抠.门呕.心沥血解析:A.逡—qūn,悛—quān,峻、浚、俊均读jùn;B.均读dú;C.骁—xiāo,娆—ráo,饶—ráo,绕—rào,挠—náo;D.枢—shū,讴—ōu,妪—yù,抠—kōu,呕—ǒu。
答案: 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落圆舞曲老牛舐犊夙兴夜寐B.真缔舶来品目不暇接怙恶不悛C.誊写肇事者门可落雀抵足而眠D.讴歌拌脚石佶屈聱牙谈笑风生解析:B项中“缔”应为“谛”;C项中“落”应为“罗”;D项中“拌”应为“绊”。
答案: 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________,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________的问题。
②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李强事先没有对他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_______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③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
高考的逻辑很简单,________在基础教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________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以致只要/就B.质疑/置疑以至只要/就C.质疑/置疑以致只有/才D.置疑/质疑以至只有/才解析:“质疑”意思是“提出疑问”,“置疑”意为“怀疑(用于否定)”。
“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都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
“以至”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即具有某种充足的条件便会产生相应结果;“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即要达到某种结果必须具备某种条件。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B.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历程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C.偏激而善良的言论,对于利用舆论监督,改进社会治理绩效而言,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做“苦口良药....”。
D.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等都显得格格不入....。
解析:C.“苦口良药”比喻逆耳忠言,此熟语应用正确;A.“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此句用于修饰公路网不恰当;B.“芸芸众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众多的平常人,与“平凡普通”语意重复;D.“格格不入”指对环境或氛围从整体上产生抵触,无法融合,而本句意思是指学生们各有自己的个性、生活习惯等,使用不正确。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者没有把简·爱写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气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敢于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妇女。
B.艾滋病的可怕在于其传染性强,且无特效药,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和科学的预防制度并实施有效的治疗。
C.《丑石》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精品中的一篇,全文不过千余字,然而它的内涵却是沉甸甸的,耐人寻味。
D.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解析:A.主宾不一致,主语“作者”,第二谓语为“而是”,宾语是“妇女”。
B.语序不当,应改为“建立科学的预防制度和严格的隔离制度”。
D.“的危险”缺少呼应的谓语,“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应改为“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
答案: C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既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
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
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矢,也很能径直地称为小说。
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精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部都叫做“小说”。
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但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唐代。
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
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
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
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
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扩大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
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在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幼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
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
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
”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终于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6.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或嚆矢。
(注:嚆矢,喻事物的开端或先声)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解析:其原因有两个要点,D项准确地表述了这两个要点,A、B两项说得笼统。
C项说得不准确,如“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不如“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表述得准确。
答案: D7.按作者的观点进行推断,下列全是真正意义的小说的一项是()A.《柳毅传书》《三国演义》《夸父追日》《子夜》B.《柳毅传书》《红楼梦》《阿Q正传》《老残游记》C.《西游记》《周处》《李自成》《百合花》D.《儒林外史》《守株待兔》《老残游记》《家》解析:A项的《夸父追日》是神话;C项的《周处》是志人故事;D项的《守株待兔》是寓言。
按作者的观点,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答案: B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解析:A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应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作品内容”三个方面。
注意第二段的几个关键词语:“在故事情节上”,“在人物刻画上”,“在作品内容上”。
答案: A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
有洪洞①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②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
”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③者亦各罢去。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
主者口呿(qū)舌挢(jiǎo),终不敢诘。
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取材于方苞《狱中杂记》) 【注】①洪洞:洪洞县,在山西。
②同官:同官县,在陕西。
③主谳(yàn):审判定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剂:(财产的)等差 C .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解析: C .羁:停留。
答案: C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B.⎩⎪⎨⎪⎧ 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其.孰能讥之乎 D.⎩⎪⎨⎪⎧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解析: D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A.取独/结构助词“的”;B.引进动作处所“到”/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C.代词,“那”“那些”/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