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高一语文组袁煜一、开场白:各位老师,晚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说教材苏教版的《必修四》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
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
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苏教版的《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第二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的第三篇,是一篇自渎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前一篇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所写的悼词,对马克思医生作精要总结并给以极高评价,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
后一篇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说词,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
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这篇序言,就能更好的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能理解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所以这篇课文安排一课时,以学生自读为主。
三. 解读学生高中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进高一时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延续初中学习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在理清论证脉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论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能阅读论述类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能够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主要内容】一、导入课文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二、孙中山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18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2-第3课时《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踬踣..( )( ) 菁.华( )久蛰.之人心( ) 肇.造( )一抔.土( ) 湮.没( )编纂.( ) 炽.烈( )勖.勉( ) 镣.铐( )缔.造( ) 戳.子( )拯.救( ) 磐.石( )义愤填膺.( ) 蜕.变( )赎.罪( ) 后嗣.( )歧.视( ) 削.平( )遏.抑( ) 杌.陧.( )( )答案:zhì,bó,jīnɡ,zhã,zhào,póu,yān,zuǎn,chì,xù,liào,dì,chuō,zhěnɡ,pán,yīnɡ,tuì,shú,sì,qí,xiāo,â,wù,niâ。
2.辨音荒烟蔓.草( ) 善传.游侠( )瓜蔓.( ) 传.世而不朽( )旋.涡( ) 浩气四塞.( )旋.风( ) 塞.满( ).( )答案:màn,wàn;zhuàn,chuán;xuán,xuàn;sâ,sāi,sài。
3.辨形造(dì)真(dì)瓜熟落(dì)尾大不(diào)不(chì)编(zuǎn) 义愤填(yīnɡ)改(cuàn)品(yàn)答案:棹,悼,淖,掉;缔,谛,蒂,啻;纂,篡;膺,赝。
●【词语积累】词语释义肤浅浮浅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如:“我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已由肤浅走向深刻。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际。
如:“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他终于改变了那种浮浅的习气,变得务实多了。
”骇人听闻耸人听闻两者都含有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
如:“1998年春节期间,山西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假酒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
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
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
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
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毕生
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资料:
(1)辛亥广州起义
1910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岗起义作了
比较充分的准备。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
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
义,然后向北进军。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
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
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
无法确记。检查遗骸,共得72具。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
名黄花岗)。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
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邹鲁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记叙了这次起义死难烈士的生平和大略情况。本文就是孙中山先
生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2)写作背景: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
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
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
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此时的
孙中山肩上担负着讨贼兴师的重任。正值此时,邹鲁请求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
写序,所以,孙中山写的这篇序文,是序文,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
战斗檄文。文章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恰当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
法,无论是写辛亥广州起义,还是写烈士墓碑的修建以及论述撰序的目的,字字句句饱含着
“痛逝者”的深情,而叙事、议论和抒情,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
(3)题目解说: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
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评
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三、预习检测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险xī( 巇 ) 坚毅不挠( náo ) 踬踣( zhì bó ) 久zhé( 蛰 )
zhào造( 肇 ) 纷乘( chéng ) 一抔( póu ) yān( 湮 )没
编zuǎn( 纂 ) 炽( chì )热 杌陧( wù niè ) 勖( xù)勉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 同 斑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唱 同 倡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同 途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踬踣者屡 踬踣,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吾党菁华 菁华,精华,指最优秀的中坚分子。
然是役也 是,代词,这。 则斯役之价值 斯,代词,这。
直可惊天地 直,简直。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寿,年岁长久。
顾自民国肇造 顾,但是。肇,开始。
变乱纷乘 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虽,即使。 滋可通已 滋,更加。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丐,索求。
贼氛方炽 炽,旺盛。 杌陧之象 杌陧,不安,困厄。这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视清季有加 视,比。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倘,倘使,倘若。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继述,继承。述,遵循,依照。
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徒,只,仅仅。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勖,勉励。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注明用法及词义: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惊,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传(zhuàn),名词作动词,为……作传。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光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
造 满清末造 (时代)
顾自民国肇造 (建立)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代词,它)
草木为之含悲 (代词,代指“烈士壮烈牺牲”)
之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的)
则斯役之价值 (的)
始有墓碣之建修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凭着)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凭着)
以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拿)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因为)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用)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把)
草木为之含悲 (因为,介词)
为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表示被动)
予为斯序 (作,动词)
6、指出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类型:状语后置句 )
邹海滨君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向我索求序
言。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
不获实行也如故。(类型: 被动句 )
而我在三十年前就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曾经让先烈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如以
前一样,它们并没有获得施行。
(3)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类型:定语后置句 )
我写下这篇序,来痛悼逝世的人们,并希望能够勉励读到这本书的国
人。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对偶、拟人、夸张 )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比喻、夸张 )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对偶、夸张 )
8、“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如何断句?试用/标示出来。(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四、诱思导学
1、诵读课文第1段,思考:
(1)从哪些词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
“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2)肯定了这次起义的价值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入了抒情。
(3)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的情感由沉痛走向了高昂。
2、诵读课文第2段,思考:
(1)本段作者笔锋转换,以“顾”字为始,又由上文的高昂转入了悲痛。作者悲痛的原因
是什么?
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
传。
(2)“七年”“十年”两个时间列举得如此精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七年”“十年”两个时间概念,表明给烈士修墓、编纂事略的时间跨度之
长。
(3)用“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作类比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了对有些烈士的史料不足的情况的痛惜。
3、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写作本文目的的一句话。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4、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主次分明,第1段以 抒情 为主,兼
有 记叙 和 议论 ,第2段以 记叙 为主,兼有 议论 和 抒情 ,第3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和记叙。多用排偶句,整散结合,适于诵读。全文中心突出,情理并茂,文采斐然。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黄兴为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写的《蝶恋花》,回答问题。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
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1)摘出表现黄花岗起义的词句: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
(2)黄兴认为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鼠子”的畏缩不前。
(3)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回忆起义时的豪情;思念英雄;谴责胆小鬼。